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坛经》

《坛经》

《坛经》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398篇,主要集中在宗教、中国文学、中国哲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95篇、会议论文3篇、相关期刊248种,包括五台山研究、法音、佛学研究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七届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首届世界佛教论坛、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古代文学史料研究分会2017年会暨中原文学文献学术研讨会等;《坛经》的相关文献由376位作者贡献,包括杨琳玲、吴士田、张文江等。

《坛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95 占比:99.25%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75%

总计:398篇

《坛经》—发文趋势图

《坛经》

-研究学者

  • 杨琳玲
  • 吴士田
  • 张文江
  • 朱钧
  • 李明山
  • 潘永辉
  • 王学信
  • 白光
  • 阎孟祥
  • 陈年高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珊
    • 摘要: 《坛经》作为典籍,其蕴藏的佛教文化博大精深,吸引了越来越多译者的目光,这些译者创造了多个《坛经》英译本,他们的翻译过程中隐含着不同的翻译选择。通过研究译者主体性,对比《坛经》不同英译本,深入分析译者译前译中的不同行为,探究不同的翻译方法,为相关实践提供参考。
    • 张榕坤
    • 摘要: 一个恰当的翻译首先要能把握原典中哲学家的问题意识;其次,应注意辨析古代经典文本中某些概念的深刻内涵与多元层次;最后,翻译应当适当地“留白”,须在明白晓畅与浑沌模糊之间求得一种平衡。
    • 任珈瑄
    • 摘要: "自性"是《坛经》的核心语词,它作为人的本性的规定就是佛性。在《坛经》文本中,慧能对自性的特点从"本自清净""本不生灭""本自具足""本无动摇""能生万法"五个方面进行了规定。但除此之外,自性还有其根本性的特点。自性在"体"的层面上,它是空的、无自性性的。在"相"的层面上,它是"假有的"、有生有灭的。在"用"的层面上,它是"心不染境"、不落二边的。在究竟意义上,它是非空非有、亦空亦有、空有不二的。"无念"作为"见性"的法门,其核心在于"无"。通过对"无"的分析可以发现,"无"的根本特性在于否定。这一否定包含了三层含义:否定之无、悖论之无和绝对之无。
    • 王红星
    • 摘要: 唐代江州九江驿是交通南北、联络东西的重要驿站,六祖惠能于黄梅五祖处得衣钵后南下岭南即经过此驿,故《坛经》有“五祖自送能于九江驿”之记载,然颇多疑义。围绕这些疑问,文章首先考证了唐代江州九江驿的准确地望,认为此驿就是屡见于白居易等唐人诗篇、被近代以来学者称为“湓城驿”的驿站,其地望在江州城西一里的湓浦口。进而辨析“五祖自送能于九江驿”的真实含义,指出这条记载确如部分学者所言,真有其事,并非后人伪作;但五祖送惠能到达的不是江南江州的九江驿,而是江北黄梅的临江驿。《坛经》的这条记载应更正为“五祖自送能于临江驿”。
    • 程晓玮
    • 摘要: 禅宗的出现在佛教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唐朝末年五代时期,形成了五个宗派,其中慧能创立的"南宗"独树一帜,对其后佛教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坛经》预设真理的体悟者或宗教的解脱者自身即能自发地超越世俗道德结构中善与恶,并从超越性的善产生道德活动,不需要藉由外在的道德规约,因而是一种自律的伦理学型态.在慧能的伦理思想中,即人人都需要成佛和返回自性从而使人人都可以成佛,进而从"认识"到"顿悟解脱",道德主体借着实践智慧自发地出于善、完成善.这样的思想揭示了提升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对今天的我们也极具意义.
    • 阳光
    • 摘要: 想要时常让自己保持快乐,是-种“真功夫”,首先我们要懂得修心。《坛经》有言:“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当你对外界的色声香味触和内在的念头开始分辨时,你就“着相”了,也就是有了私心(分别之心)。当你对外界的色声香味触和内在的念头开始不再分辨时,这就是成佛之路了。不思善,不思恶的时候就是本心,所以说“即心即佛”。
    • 文志勇
    • 摘要: 斯坦因所获英藏黑水城文献中,发现两页用西夏文正体书写的《坛经》残片,其内容与国内已知的西夏文草书《坛经》残页都不相同,与大藏经中收录的广为流通的宗宝整理本《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内容也不一致.经过释读和研究,确定它是依据最早的法海本《坛经》简写而成,在禅法思想上,完全忠实于惠能本人的原意,充分证明了译写经文者对于禅宗义理的解悟能力.这些残片内容对研究禅宗早期历史和禅法思想及其传播影响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 林有能
    • 摘要: 在中国禅宗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坛经》,乃六祖慧能之言说,其辑录、整理是在岭南完成的.而其存世之四大版本也与岭南有缘,其中敦煌、惠昕、宗宝三版本在岭南编校,曹溪古本(契嵩本)的编校者契嵩是岭南人.虽不能断言其最早刊刻于岭南,然南禅三大祖庭均有其刊刻的记录.可以说,岭南生六祖、岭南生《坛经》.
    • 熊伟; 安文婧
    • 摘要: 《坛经》是中国众多佛教著述中唯一一部被称为"经"的经典性著作,是禅宗的核心文本.《坛经》在英语世界的译介已有90余年的历史,通过对其英译和传播情况的梳理,大致可以归纳为大众化、学术化、本地化和多元化四个翻译阶段,每个阶段各具特征.大众化翻译阶段译者都具有禅学背景,译本主要面向大众读者,不过多使用注释;学术化翻译阶段译者多为华裔学者,译本主要面向专业读者,多用注释.这一时期又恰逢美国"禅学热",《坛经》英译对美国文学艺术和社会文化产生重要影响;本地化翻译阶段开始出现佛经翻译社参与英译工作,译本主要面向本土大众读者,译者一半来自美国本土;多元化翻译阶段,译者国籍和身份具有多元化色彩,开始出现多译者合作翻译模式,译本阅读对象兼顾大众读者和专业读者.《坛经》在英语世界大众化——学术化——本地化——多元化的译介和传播模式,可以从翻译策略、译者翻译模式和接受效果等方面为中华典籍外译提供经验和启示.
    • 邢鹏
    • 摘要: 四、衣钵象征正统地位小说中唐僧获得了由佛祖让观音菩萨转交的袈裟,以及由唐王赠与的钵。这两件器物合称为"衣钵",在汉语语境中其是佛法传承之正统地位的象征物。就小说情节而言,唐僧作为宗教领袖的地位是获得宗教界和世俗政权双方认可的。这一情节与《坛经》所载的故事又有明显的相似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