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场馆学习

场馆学习

场馆学习的相关文献在2009年到2022年内共计115篇,主要集中在教育、信息与知识传播、科学、科学研究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6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77305篇;相关期刊69种,包括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现代教育技术、现代远程教育研究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第十四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第16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暨首届智慧教育国际研讨会等;场馆学习的相关文献由143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剑平、郑旭东、季娇等。

场馆学习—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6 占比:0.14%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77305 占比:99.85%

总计:77420篇

场馆学习—发文趋势图

场馆学习

-研究学者

  • 张剑平
  • 郑旭东
  • 季娇
  • 伍新春
  • 王婷
  • 孙艳超
  • 许玮
  • 谢娟
  • 付积
  • 何聪聪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方全
    • 摘要: 近年来,随着研学旅行的不断落实,场馆学习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从建构主义视角分析中小学生场馆学习,阐述中小学生场馆学习的建构主义学习本质,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中小学生场馆学习活动设计的基本要求,提出中小学生场馆学习活动设计的基本策略,能够为中小学生场馆学习活动设计和实施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思考.
    • 赵莉
    • 摘要: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学校化疫情之危为学习之机,通过指向真实情境的“物联网+植物工厂”居家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改变课程空间,变革教的路径,改善学的情境,把学科教学与德育、劳动教育、美育、体育有机融合,组织学生开展线上与线下混合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等,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成效。
    • 滕洋
    • 摘要: 场馆以其特殊的学习资源和促进学习行为发生的独特方式,对推进公众终身学习具有先天优势。实践中,场馆与公民社会之间的互动依然面临不少难题亟待解决。具体表现在:普及群体有限、学习内容具有限制性、学习方式欠缺人文性和趣味性、软件环境尚需完善。在“数字化”情境下,虚实融合的学习环境、丰富优质的学习资源、线上与线下混合的学习方式及多元的终身学习指导者,对场馆推进公众终身学习具有独特意义。为此,传统场馆必须展开适应数字化学习情境的自我调整与转型:拓展终身学习者队伍;创新终身学习内容;践行寓教于乐的终身学习理念;提升终身学习的软件环境。
    • 刘清堂; 马晶晶; 余舒凡; 李小娟; 姜雨薇
    • 摘要: 增强现实(AR)技术被认为是支持场馆学习的重要技术,对于展品的信息表征与可视化展示、多维交互与深度学习支持等具有重要作用,然而AR技术如何有效应用以及应用效果如何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热点。开展以AR支持的科技馆、博物馆等对学习效果影响的关联研究,研究结论以期对正在蓬勃发展的场馆建设及场馆教育效果提升提供借鉴。本文采用统计分析、内容分析和元分析等方法,对2010—2021年间的33篇AR支持场馆学习的文章进行系统研究发现:(1)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是场馆学习中最经常使用的移动学习设备;(2)场馆学习主题具有多元化特征;(3)已有研究聚焦于大样本的实验或准实验媒介对比研究,缺乏对参观者内部认知加工过程的关注;(4)研究方法通常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多模态数据分析是新的研究热点;(5)AR技术对场馆学习效果具有高等的正向促进作用,其影响效果因场馆类型呈现多元化差异;(6)AR技术有效应用需与场馆类型与教学法相融合。
    • 姜肖; 唐丽芳; 郭建
    • 摘要: 博物馆作为一种学习场馆,不仅可以辅助学生进行知识学习,还能够帮助学生建构内在经验。成都七中初中学校通过博物馆校本课程的开发,拟定体现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目标,依据学生需要选择适宜的课程内容,按照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原则优化课程组织。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形成了以讲解输入为导向的参观学习、以动手操作为导向的体验学习、以任务驱动为导向的拓展学习和以科学探究为导向的发现式学习四种学习模式以及多元的课程评价体系。
    • 温蓓蕾; 季娇; 翟俊卿
    • 摘要: 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和内容分析法,对场馆中的科学教育研究进行综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情境学习理论和合作学习理论为场馆中的科学教育提供理论基础。激发兴趣和动机、理解科学内容和知识、参与科学推理、反思科学本质、参与科学实践和认同科学事业是场馆中科学教育的主要特征。基于展品的教学活动和基于技术的教学活动是场馆中科学教育的主要形式。
    • 曹雅洁
    • 摘要: 美国布鲁克林儿童博物馆是世界上第一座专为儿童创建的博物馆,其历史与经验在既往研究中未得到充分重视。空间的多元性与利益理论的包容性共同为考察布鲁克林儿童博物馆的早期历史提供了理论视角。研究通过物与物的关系说明博物馆以可视空间承认儿童享有教育利益的正当性;借助物与人的关系强调博物馆以互动空间呈现儿童享有教育利益的可能性;依托人与人的关系阐释博物馆以建构空间揭示儿童享有教育利益的有限性,儿童享有的教育利益受到成人权威的支配。
    • 方凌雁
    • 摘要: 场馆学习通常被定位为学校正式学习的补充与衍生,是一种非正式学习方式。但随着非正式学习与正式学习之间的融合发展,纳入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的场馆学习已不再是学校正式学习的补充,而是关联非正式学习与正式学习的实践活动,在具身认知学习、自主选择学习、社会互交学习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视角看,主要是通过构建关联场馆与课堂的综合实践活动项目来实施场馆学习,首先,确立符合场馆资源的匹配性课程项目目标;其次,预设聚焦主题的序列化课程项目任务;最后,设计基于问题解决的馆内项目学习流程。推进场馆学习的良性发展需要打破场馆与学校之间的专业壁垒,通过资源整合、师资合作、活动融通实现从馆校各建走向馆校共建,推进场馆学习与学校课程教学共同发展。
    • 陈璐; 莫德云; 廖峻
    • 摘要: 文章通过对国内场馆学习领域文献的学习,结合大中城市先进实践经验,分析了湛江市场馆教育发展现状,从地方科学教育师范专业课程改革角度探索高校、博物馆、中小学联合开展场馆学习的方式,认为可以联合三方资源与优势,以大学生实验项目和实践基地为平台,面向中小学生开发适合的博物馆教育课程,开展融合地域文化的科学实验活动,针对地区场馆资源利用问题,探讨高校开放创新实验室与博物馆和青少年宫共建课程的实现路径。
    • 董超
    • 摘要: 就目前小学教育而言,场馆学习是一种有待关注的学习形态,也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学习形态。家国情怀可以理解为人对家国的一种情感,简而言之,这种情感可以说是“爱”。小学语文的课程目标包含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这一重点。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也紧紧扣住这一目标,从低段到高段,渐渐地培养着学生的家国情怀。成都市具有丰富的场馆学习资源,教学时,可以基于语文学科所涉及的家国情怀这一人文主题,选择适当的场馆资源,进行“大单元教学”的设计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五下第一、第三、第四单元可以整合为一个大单元,按照由家到国的顺序,在课堂教学中层层递进地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的培养,再结合场馆学习,融合三个单元的内容,更深入地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