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RS/GIS

RS/GIS

RS/GIS的相关文献在1998年到2022年内共计96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基础科学、农业经济、测绘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4篇、会议论文2篇、相关期刊71种,包括厦门理工学院学报、自然资源学报、资源科学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全国农业遥感与信息技术应用研讨会、全国国土资源与环境遥感技术应用交流会等;RS/GIS的相关文献由271位作者贡献,包括朱海涌、姜卉芳、李新琪等。

RS/GIS—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4 占比:97.92%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2.08%

总计:96篇

RS/GIS—发文趋势图

RS/GIS

-研究学者

  • 朱海涌
  • 姜卉芳
  • 李新琪
  • 穆振侠
  • 刘延国
  • 刘建军
  • 加尔肯居马肯·爱特
  • 王军
  • 王坤
  • 王青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 廖小龙; 姜欣彤; 李金明; 于百顺
    • 摘要: 利用RS+GIS技术,以土地利用类型图、数字高程图、MODIS遥感影像作为数据源,利用多因子综合判别法分析2000—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的水土流失变化,并对影响水土流失的主要因子进行时空演变分析。结果表明:近20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各市水土流失均得到明显改善,各程度土壤侵蚀面积均呈减少趋势;各市植被覆盖度均呈增加趋势,其中肇庆、惠州、江门的植被覆盖度相对较高,佛山、中山、东莞的植被覆盖度相对较低,深圳市的植被覆盖度增长最快;造成粤港澳大湾区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可归结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进一步分析认为,水土流失得到改善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植被覆盖度的增加,而土地利用类型的改变并非主要原因。
    • 黄婷; 于德永; 乔建民; 郝蕊芳
    • 摘要: 提高土壤保持能力对于维持脆弱的草地生态系统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GIS技术的支持下,采用景观格局分析与逐步回归的统计方法,在流域尺度上对2005-2010年锡林郭勒盟景观格局变化对土壤保持能力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不同景观类型的土壤保持能力差异显著,单位面积土壤保持量为林地>农田>草地;②2005-2010年,锡林郭勒盟林地土壤保持能力减弱,草地和农田土壤保持能力增强;③不同景观水平指数及不同斑块类型水平指数对土壤保持能力的影响差异显著;④景观水平上,流域土壤保持能力随着斑块数量和香农多样性指数的减小以及景观形状指数和香农均匀度指数的增加而相对增强,其中,斑块数量对土壤保持能力的影响更大;⑤斑块类型水平上,在降雨减少而植被覆盖度降低的情况下,随着聚合度的增加,林地土壤保持能力减弱幅度变小,其中,草地土壤保持能力随着最大斑块指数的增加而增强,农田土壤保持能力随着斑块面积百分比的增加以及平均邻接度指数的减小而增强.研究结果对于提高区域景观管理水平,促进水土保持具有借鉴意义.
    • 柯丽娜; 曹君; 武红庆; 王权明; 王辉
    • 摘要: 填海造陆在增加土地资源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对填海造陆的监测和研究成为现实需要.本文以1991年、1995年、2000年的Landsat TM影像数据,2005年SPOT卫星影像和2010年环境卫星HJ-1CCD及2014年SPOT遥感影像数据为主要数据源,构建了基于元胞自动机模型(CA)的岸线提取方法,并对锦州湾附近海域的围填海分布、强度指数、质心坐标及其利用情况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23年间锦州湾附近海域海岸线共增加了20.07km,在1991-1995年和2005-2010年两个时间段增加较快;②锦州湾中部北港镇、牛营子及西海口等地区海岸线位移量相对较大,围填海强度较高;③锦州湾新增围填海面积50.67 km2,城市建设、港口用海及围海养殖用海为围填海的主要类型,盐业用海面积相对减小,未利用类型面积增加;④锦州湾围填海重心总体往东北方向偏移.
    • 李伯祥; 陈晓勇
    • 摘要: 以江西省南昌市为研究区,利用南昌市2007年、2011年和2016年3期Landsat遥感影像为数据源,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基于RS和GIS技术,建立景观类型与土地利用类型的对应关系.根据生成的景观格局分类图,应用Fragstats软件计算不同时间段的景观指数,对南昌市2007-2016年的景观格局变化特征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采用遥感图像增强与人工解译方法提取南昌市不同年份建成区边界,分析建成区扩展情况与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南昌市景观格局从2007-2016年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景观类型总体变化趋势是林地、草地、未利用地这3类景观类型在不断地减少,建设用地、耕地和水域这3种景观类型则大幅度增加;景观格局的总体趋势是斑块数量、优势度、紧凑度增加,多样性、均匀度、分维数下降.这段时期内南昌市的建成区面积不断增加,年均扩展速度为14.50 km2,年均扩展强度指数为0.190,属于缓慢扩展.水文、地形等自然环境因素与人口、资金、政策等社会经济因素对城市扩展产生重要影响.
    • 方国华; 袁婷; 林榕杰
    • 摘要: 运用压力-状态-响应模型,通过主成分分析法构建包括农药化肥施用强度、植被覆盖率、环保投资占GDP比例、水土流失率、水环境自净能力和土壤侵蚀强度等6个指标的饮用水水源地生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咨询相结合确定指标权重,构建长江江苏段生态风险评价模型.以长江江浦-浦口水源地为例,利用遥感软件及地理信息系统(RS/GIS)量化生态风险评价的指标,计算得到江浦-浦口水源地生态风险值为0.3657,处于较低风险度范围.
    • 刘逸豪1; 张景懿2
    • 摘要: 通过对乌拉泊湿地土地覆盖变化特征进行数量和空间的分析,对该区域土地变化处理方法进行探究。本研究主要采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以TM和ETM遥感影像为基本数据源。讨论了乌鲁木齐城市的水源地乌拉泊水库及其周围的土地覆盖过程和变化规律,深化对乌鲁木齐重要水源地的土地覆盖变化发展及其变化趋势的认识。同时也对湿地保护的重要性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 陈霖
    • 摘要: 快速城镇化发展对土地利用的影响是当前研究前沿问题之一。本文基于遥感影像数据,利用RS/GIS技术,选取城镇化发展非常快速的佛山市三水区为例,分析了其土地利用结构特点及空间分布格局,可为该市城市土地利用管理和优化提供科学支撑。
    • 郭子萍; 王乃昂; 屈志勇
    • 摘要: [目的]分析引黄入晋北干线沿线地区土壤侵蚀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主控因子,为当地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以引黄入晋北干线沿线地区为研究区,基于GIS和RS技术,利用2005,2010,2015年3期Landsat遥感影像,DEM,LUCC,月降水资料,计算土壤侵蚀模数,并分析研究区土壤侵蚀强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及与主控因子间的关系。[结果]2005,2015年为轻度侵蚀,2010年为中度侵蚀,从2005—2010年土壤侵蚀模数增长80.91%,2010—2015年土壤侵蚀模数降低47.87%,呈先增后减,总体减小的趋势;以北干线为界,界线两侧土壤侵蚀差异显著,朔州市辖区的土壤侵蚀面积和土壤侵蚀量最大。R因子与土壤侵蚀呈正相关,当土壤类型为栗褐土,坡度为8°~15°,土地利用类型为耕地时土壤侵蚀面积最大,当坡度大于25°,土地利用类型为草地和林地时土壤侵蚀量最高。[结论]引黄入晋北干线的施工加剧了沿线地区土壤侵蚀,降雨、土壤类型、坡度、土地利用类型作为主控因子与该地的土壤侵蚀分布联系紧密。因此应确定水土保持重点区域,有针对性地制定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改善生态环境。
    • 余文波; 蔡海生; 张莹; 曾君乔
    • 摘要: 科学认识土地生态安全时空演变格局规律是区域生态安全及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3S技术,借助PSR模型构建了市域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及熵值法综合确定了权重,从格网尺度对南昌市土地生态安全进行了动态评价及分区分析。结果表明:(1)时间分异上,15年间南昌市土地生态安全经历了以临界安全等级到以较安全等级为主的变化,2010—2015年,土地生态安全状况改善最好,绿色崛起战略是主要驱动力;(2)空间分异上,2000年北部及中西部低、中南部高;2010年中东部较高、西南和东北较为平稳;2015年南昌市整体较高、中北部及西南部低;(3)分区上,南昌县、进贤县、安义县全部及湾里区、青山湖区等都处于生态持平区,东湖区、西湖区及青云谱区大部分及新建县北部处于生态恢复区,针对不同的分区结果提出了不同的应对措施。研究结论为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及国土空间综合分区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 胡煌昊; 徐阳; 官明开
    • 摘要: 基于不同时段的珠江河口卫星遥感图像,结合遥感-地理信息系统(RS-GIS)集成技术定量计算分析岸线近期的冲淤变化.从海平面上升和上游来沙等自然演变条件及人类工程活动两大方面分析珠江河口岸线冲淤演变的原因.结果显示:在1976-2006年,珠江河口近岸岸线整体向海淤涨579.2 m,年均淤涨19.3 m,而外海岛屿岸线总共淤涨21.6m,年均淤涨0.7m,近岸岸线的淤涨速率远快于自然演变过程.自然条件变化如海平面上升,在河口岸线剧烈的变化中影响较小.20世纪90年代期间上游来沙的减少与岸线淤涨速率变快的结果并不一致.详细的对比分析说明珠江河口地区的土地围垦是其岸线剧烈变化的主要因素.%Multi-temporal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images were used,in combination with RS-GIS integration technology,to calculate and analyze coastline changes of the Pear River Estuary (PRE).The coastline's responses to natural factors such as sea-level rise and sediment supply and human actives are analyzed.The results show that offshore coastline extends seaward by 579.2 m,with an extension rate of 19.3 m/a from 1976 to 2006.Moreover,during the same period,open-sea island coastline only extends seaward 21.6 m with an extension rate of 0.7 m/a,which suggest that extension rate of offshore coastline is much faster than by natural aggradation process.Sea-level rise,seem to have minor impacts on the dramatic changes of coastlines of the PRE.The increasing trend of coastline extension rate does not agree with the decreasing trend of the sediment supply from upstream in the 1990s.A detailed comparative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land reclamation is the most dominant factor that controls the observed coastline changes.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