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地震响应分析

地震响应分析

地震响应分析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3年内共计246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公路运输、水利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4篇、会议论文21篇、专利文献222486篇;相关期刊116种,包括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振动工程学报、结构工程师等; 相关会议18种,包括中国水利学会水工专业委员会第十届年会、第八届全国土木工程研究生学术论坛、中国工程院土木工程与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等;地震响应分析的相关文献由603位作者贡献,包括孔戈、王菲、吴庆雄等。

地震响应分析—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14 占比:0.10%

会议论文>

论文:21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222486 占比:99.89%

总计:222721篇

地震响应分析—发文趋势图

地震响应分析

-研究学者

  • 孔戈
  • 王菲
  • 吴庆雄
  • 周健
  • 张俊发
  • 陈宝春
  • 韩良弼
  • 刘文光
  • 叶维娟
  • 徐定耿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尹智勇
    • 摘要: 为分析旋转地震动对非对称大跨悬索桥动力响应的影响规律,首先基于简化微极理论合成地震旋转分量,并通过峰值和功率谱值进行正确性验证;其次基于PEER数据库的7条实测地震动水平分量,合成相应地震旋转分量;最后基于实测波的水平分量和合成的旋转分量对某非对称大跨度悬索桥进行不同地震分量激励下的抗震性能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仅考虑3个平动方向的地震激励是偏于不安全的,同时考虑6个地震分量的塔底剪力是仅考虑平动分量时的9.23倍,而塔底弯矩将变为7.06倍;跨中竖向位移达到1.583 m,主梁纵向位移达到0.247 m,相应值约为工况4的2倍。建议在实际工程中考虑旋转地震动的影响。
    • 宋志强; 张剑峰; 王飞; 姚倩茹
    • 摘要: 为了探究适用于水电站厂房抗震分析的地震动强度参数(intensity measure,IM),基于某水电站地面厂房工程实例,首先选取42条天然地震动记录作为输入,对17种具有代表性的地震动强度指标与厂房结构的非线性地震响应进行相关性分析,评价各强度指标在水电站厂房地震响应分析中的适用性;然后基于增量动力分析(incremental dynamic analysis,IDA)方法,选择上述相关程度较高的强度指标作为地震动强度参数,分别与结构工程需求参数(engineering demand parameters,EDP)在对数坐标系下进行线性回归分析,从有效性、适用性和效益性三方面综合评价各强度指标在概率地震需求分析(probabilistic seismic demand analysis,PSDA)中合理性以得到准确的地震易损性分析结论。结果表明:总体上,速度型指标与厂房结构响应的相关程度较高,加速度型指标次之,位移型指标最差,水电站厂房地震响应分析时应在速度型指标中优先选择与地震动频谱特征相关的指标;对IDA结果的对数线性回归分析发现速度型指标作为IM应用于PSDA更加合理,其中速度谱强度(velocity spectrum intensity,VSI)在有效性、适用性和效益性三方面的综合表现最好,应用于地震易损性分析能够更加准确地评价水电站厂房的抗震性能。
    • 谢军; 段龙; 梁金晓; 李延涛; 宗金辉
    • 摘要: 为分析隧道-土-地表建筑相互作用体系在减震措施下的减震效果,建立三维有限元计算模型,采用时程分析法对该模型的动力响应进行分析。通过分析隧道和地表建筑的加速度、位移和应力响应,研究了单独设置隧道减震层(或基础减震层)时减震层厚度对该体系减震效果的影响,进而提出了新颖的联合减震方案,通过正交试验研究了不同因素对减震效果影响的主次关系。最后分析了联合减震措施在不同地震波下的减震效果。结果表明:(1)隧道减震层能显著减小隧道的应力以及加速度响应,但是减震层弹性模量过小会放大隧道的位移响应;(2)当基础减震层埋深为0 m时减震效果最佳,能显著减小地表建筑相对位移;(3)在不同地震波作用下设置联合减震措施能达到良好的减震效果,同时,其减震效果优于单一减震层。
    • 汪晨
    • 摘要: 针对混凝土重力坝配筋方案的优化,通常从大坝整体层面考虑,对地震中易出现损伤的关键薄弱位置的配筋方案同时进行改进,并不能针对性地对坝体各部位的配筋方案进行独立优化。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以不同的配筋位置优化顺序,对配筋加固后的坝体进行地震动力响应分析。通过对比各配筋位置动力响应参数的变化规律,分析各部位间动力响应的相互影响程度。结果表明,按照坝体各关键薄弱位置在地震中出现损伤顺序的逆序对各位置的配筋方案进行优化,配筋位置之间动力响应可视为相互独立。
    • 董必昌; 黄伟建; 张鹏飞; 瞿中颖
    • 摘要: 文中基于某深基坑项目,结合黏弹性人工边界条件,建立了深基坑双排桩支护体系的三维实体仿真模型,对深基坑双排桩支护结构分别进行不同地震波类型、不同地震波幅值及单双向地震波作用下的响应分析.结果表明:①不同类型地震动荷载作用下,桩身峰值动弯矩沿深度方向上的分布规律大体一致,均呈现出S形分布;剪力的最大值在桩的中下部,其中Northridge波作用下产生的峰值剪力最大,为50.36 kN,El-Centro波作用下产生的峰值剪力为Northridge波的82.6%,Kobe波作用下产生的峰值剪力为Northridge波的72.7%;②地震波幅值从0.1 g增大到0.3 g时,桩身峰值动弯矩、剪力和位移都急剧增大,动弯矩达到1010.2 kN·m,剪力峰值达到450.8 kN,位移达到12.8 cm;③当水平加速度幅值小于0.1 g时,单向地震和双向地震的作用下的桩顶位移时程基本一致,大于该值时,其位移值相差较大;双向地震作用时,当竖向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大于2/3的水平地震动峰值加速度时,竖向地震动对结构的影响不能被忽略.
    • 王雪平; 丁明轩; 黄杰; 李万润; 杜永峰
    • 摘要: 为研究不同精细程度的风力发电结构有限元模型在不同分析目的下的适用性,基于2MW三桨叶水平轴风力发电机,采用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七种不同精细程度的风力发电结构有限元模型,以风力发电结构地震响应分析为例,得到各模型的响应结果,分别从变形、内力、应力以及应力集中四个方面分析各个模型的计算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在计算风力发电结构的变形时,由于上部机舱及叶片对其影响较小,采用低阶单元即可得到较好的模拟结果;在计算塔底截面剪力和截面弯矩时,考虑机舱及叶片的有限元模型得到的结果较为精确,单元选择时需采用高阶实体单元;不考虑叶片、轮毂以及机舱得到的塔筒截面应力离散性较大,采用壳单元可较好地模拟塔筒截面应力;叶片、机舱等上部结构对门洞局部产生的应力集中影响较大,在计算时建议应用塔筒采用壳单元、门洞局部采用实体单元的多尺度模型进行模拟.
    • 胡志坚; 闫明辉; 周知; 王洁金
    • 摘要: 为了研究预制拼装桥墩的连接构造能否形成可靠的传力机制及其抗震性能,基于一组预制拼装桥墩拟静力试验,采用ABAQUS软件建立了试验桥墩的有限元模型并结合试验结果验证其有效性。在此基础上,分析现浇、波纹管浆锚连接和榫头+波纹管连接的预制拼装桥墩的地震动力响应。之后,进一步研究轴压比和配筋率对新型带榫头构造的预制拼装桥墩地震动力响应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结构形式和地震作用均相同的条件下预制拼装桥墩和现浇桥墩的动力响应结果基本一致。有榫头构造较平面接缝的预制拼装桥墩的位移响应、残余位移、塑性损伤程度更小,榫头构造提高了预制拼装桥墩的抗震性能。通过参数分析发现,轴压比越大,桥墩的位移响应以及塑性损伤程度越大,剪力响应和地震耗能更大;纵筋配筋率越大,桥墩的位移响应以及塑性损伤程度越小,剪力响应越大,但在1%~2%之间,对地震耗能的影响不显著。
    • 蔡白洁; 郝佳宁
    • 摘要: 为准确研究渡槽的地震动力响应,本文以庄浪河渡槽为研究对象,基于FSI系统,建立了槽体-水-槽墩-基础的精细数值模型,以此求解了4种通水条件下渡槽地震响应特性,计算了庄浪河渡槽在天津宁河地震波作用下的动力响应。计算结果表明,基于FSI压力-位移有限元格式能够有效考虑槽体与水的相互作用;水位深度是影响渡槽动力响应的关键因素;渡槽抗震设计时需考虑动水压力的影响。研究成果可以为渡槽抗震设计提供科学参考和依据。
    • 苏小超; 侯磊; 朱祝兵; 陈予恕
    • 摘要: 为了在优化设计减震装置时减少计算工作量提高计算效率,针对特高压瓷套管避雷器,提出一种新颖的建立低自由度动力学模型的方法。首先,根据试验结果定量分析特高压避雷器的瓷套管与法兰胶装连接处的弹性特性,表明抗弯刚度沿着避雷器的轴向分布很不均匀,为可以离散化弹性特性从而建立避雷器的多体模型奠定基础。其次,将避雷器的每节瓷瓶单元看作刚体单元,设备整体的抗弯特性用法兰连接处的回转弹簧模拟,利用多体动力学理论,建立避雷器设备的多刚体—铰链—回转弹簧模型,并利用铰接点坐标法推导了该系统在地震动激励下的运动方程。最后,以1 000 kV某型号避雷器为算例,进行了静力分析和地震响应时程分析,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显示二者吻合地很好。结果表明:所提出的避雷器多体模型,形式简单,自由度个数与瓷套管单元个数相等,通常不大于6;利用该方法,方便建立加装减震装置的避雷器设备的动力学模型。该方法还容易推广应用到变电站中其他瓷立柱式电气设备的抗震分析中。
    • 刘涛; 张强; 刘文光; 岳圣
    • 摘要: 基于负刚度系统的力学性能特点,研发了自适应变刚度隔震装置.基于该装置的组成构造和变形机理,提出了其理论力学模型,给出了装置简化的三阶段变刚度模型.对自适应变刚度装置进行的竖向压缩拟静力试验结果表明,理论力学模型与试验力学模型的三阶段刚度基本一致,可有效模拟装置的变刚度力学特性.通过自适应变刚度装置与铅芯橡胶支座组合,给出了变刚度隔震系统的力学模型,对某地图书馆进行的地震响应分析认为,新装置可适应不同水准抗震性能设计要求,降低隔震结构的加速度响应,同时避免隔震层位移过大,有效提升系统的稳定性和隔震效率.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