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地质填图

地质填图

地质填图的相关文献在1976年到2022年内共计408篇,主要集中在地质学、测绘学、矿业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55篇、会议论文34篇、专利文献66172篇;相关期刊185种,包括中国地质、地质通报、地球等; 相关会议27种,包括第七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中国地质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山东省煤炭学会煤田地质专业委员会新形势下煤田地质工作发展论坛等;地质填图的相关文献由950位作者贡献,包括郝立波、宋殿兰、刘菁华等。

地质填图—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55 占比:0.53%

会议论文>

论文:34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66172 占比:99.42%

总计:66561篇

地质填图—发文趋势图

地质填图

-研究学者

  • 郝立波
  • 宋殿兰
  • 刘菁华
  • 陆继龙
  • 岳永东
  • 张克信
  • 林广利
  • 田钢
  • 谭春亮
  • 赵玉岩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唐淑兰
    • 摘要: 遥感技术已经成为基础地质调查必不可少的手段。为提高地质填图效率及精度,本研究提出了基于ASTER的岩性自动分类加主要和典型造岩矿物识别的填图方法。首先,对ASTER数据进行主成分变换,对选取的第一主分量采用Haar小波进行多尺度小波分解,将小波系数的统计特征作为纹理特征,构建纹理及光谱多维特征空间;接着,运用支持向量机(SVM)进行岩性分类;同时,根据光谱特征提取主要造岩矿物;最后将主要造岩矿物叠加在分类结果上,结合野外调查背景进行岩性填图。混淆矩阵结果显示光谱+小波纹理分类精度可以达到83.4962%,较光谱+灰度共生矩阵纹理分类精度提高了2.6756%,较光谱特征分类精度提高了6.3189%。与最大似然法(MLC)分类相比,SVM分类精度提高了6.6237%。矿物提取结果表明,构造的提取指数可有效提取白云母、黑云母、方解石、角闪石等矿物。野外工作证明,填图结果与野外调查结果的相关系数为0.7,可见,基于ASTER数据利用图像处理技术、机器学习算法及波段运算可作为植被覆盖较少地区有效的地质填图手段。
    • 丁文清; 丁林
    • 摘要: 高光谱成像作为目前遥感领域最先进的技术,在地质应用中取得了巨大成功。岩石和矿物由于电子过程和分子振动可以产生特征的光谱吸收,因此可以利用高光谱技术进行岩矿填图,快速且准确地获取区域内岩石和矿物的分布情况,进而圈定有潜力的找矿靶区。岩矿高光谱通过对岩矿信息的提取可获得矿物类别和矿物丰度分布甚至矿物化学成分的填图结果,识别方法包括光谱匹配、模式识别和人工智能方法3大类。GF-5卫星上搭载的高光谱成像仪覆盖度宽、光谱分辨率和信噪比高,满足矿物精细识别和大比例尺、大面积岩性填图的要求,应用前景广阔。青藏高原地区矿产资源丰富、岩体裸露但地势偏远,有利于高光谱遥感蚀变矿物填图,开展区域找矿工作。同时,高光谱遥感凭借其空间尺度优势,可以方便快捷地获取区域整体信息,结合地球化学的时间信息,可为青藏高原关键地质科学问题的解决提供新的视角。提升岩矿高光谱遥感的定量化和智能化水平,将传统地质学方法获得的地下深部资料与遥感手段获取的地表数据结合,是促进地质遥感和地球系统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
    • 张进; 曲军峰; 王勤; 程弘毅
    • 摘要: 丁文江先生是我国近代地质学的奠基人之一,也是中国地质学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在地质学的诸多领域都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组建了我国最早的地质调查和科研机构,立德树人,培养了第一代地质学家,主导了前中央研究院的重大机构改革,为地质甚至科学事业在中国的落地生根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同时他也积极参与到当时的社会和政治活动中,践行自己报效国家的理念。他是在我国开展系统性区域地质调查的第一人,开启了中国人系统地质填图的先河,先后填制了诸多不同比例尺的地质图,为后世我国构造地质界奠定了研究传统。他填图的区域从克拉通到造山带,从弱变形区到强变形带,填制的地质图也从简单到复杂,从关注地层到构造内容的逐步增加,不仅体现了一个地质学家野外填图经验和技术的逐步成熟,也体现了我国构造地质学逐渐从地层学中独立出来的过程。这个过程与国际上构造地质作为一个独立的专业从地层学中分离出来的阶段一致。因此丁文江先生不仅仅是我国地质学的奠基人之一,更是我国构造地质学的开山宗师。丁文江先生始终怀揣科学救国的信念,将自己的一生融入到科学救国、传播科学思想的过程中,将自己的科研活动与当时的国家建设联系,积极参与多项铁路选址、矿产调查与开发以及生态环境变迁等工作,这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他为中国地质学乃至科学发展做出的贡献永载史册。
    • 王甲乙; 侯照亮; 蔡全胜; 王永祥; 符佳楠; 邱昆峰
    • 摘要: 无人机对野外地质工作有促进作用,然而其在金矿区野外地质填图中应用仍待探索。位于西秦岭造山带的李坝金矿区,其典型的露天开采模式及周边区域地貌,为探索轻量级无人机在矿床野外地质填图中的应用提供了良好的天然场地。通过使用轻量级无人机对李坝金矿区进行从矿区全貌到中段剖面露头等尺度的航空遥感影像拍摄,结合地面野外工作,从宏观到微观尺度解译了李坝金矿床的蚀变分带及断裂,在进一步阐明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建立了无人机地质填图工作流程。该工作是无人机航拍技术在野外实践中的积极探索,可以极大地促进在地质填图过程中对区域地质信息的了解与解读。
    • 李观龙; 刘飞; 杨经绥; 穆小平; 张承杰; 薄容众; 章奇志
    • 摘要: 蛇绿岩是侵位在陆缘的古大洋岩石圈残片,是记录古洋盆从形成到消亡的直接载体。因此,蛇绿岩的研究可以为揭示和恢复古洋陆构造体制和演化历史提供有力的证据。围绕蛇绿岩进行的野外地质调查与填图是开展铬铁矿、地幔橄榄岩及洋壳单元岩石成因研究的基础。根据丁青蛇绿岩中方辉橄榄岩的矿物组成、结构、构造和矿物化学等特征,将其划分为块状、斑杂状、辉石定向状、球粒状和糜棱岩化方辉橄榄岩五种类型,并通过15万地质填图在拉拉卡测区首次发现五种类型的方辉橄榄岩在区域上存在明显的岩相分带特征:块状方辉橄榄岩岩相带呈条带状分布于拉拉卡测区中部,两侧对称出现斑杂状方辉橄榄岩岩相带。少量的辉石定向状方辉橄榄岩岩相带呈透镜状分布在块状方辉橄榄岩岩相带内部或边缘,极少量的球粒状方辉橄榄岩的产出与基性侵入岩相关,而糜棱岩化方辉橄榄岩岩相带呈细长条带出露于橄榄岩岩块南缘。铬铁矿矿点或矿化点的分布、类型和规模与地幔橄榄岩岩相分带在空间上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二十余处高铬型铬铁矿矿点分布在斑杂状方辉橄榄岩岩相带中,而块状方辉橄榄岩岩相带中却鲜有铬铁矿矿点或矿化点的产出。拉拉卡测区A-A′地幔橄榄岩岩相实测剖面与其对应的矿物化学剖面进一步印证了岩相分带的存在。斑杂状、块状、辉石定向状及球粒状方辉橄榄岩中铬尖晶石的Cr^(#)分别为49.99~57.86、65.59~69.37、75.19~85.24和57.66~80.04。从斑杂状→块状→辉石定向状方辉橄榄岩中铬尖晶石的Cr^(#)值逐渐升高,指示这几种方辉橄榄岩经历了23%~43%中高度部分熔融。块状和辉石定向状方辉橄榄岩具有弧前地幔橄榄岩特征,而斑杂状方辉橄榄岩具有深海和弧前地幔橄榄岩的双重特点。球粒状方辉橄榄岩中橄榄石的Fo(86.43~87.05)以及斜方辉石的En值(84.66~85.78)较低,指示其岩浆成因。糜棱岩化方辉橄榄可能为蛇绿岩构造侵位过程中形成的。丁青蛇绿岩中识别出不同类型方辉橄榄岩及其岩相分带,为我们深入研究大洋岩石圈复杂的岩浆作用与地幔橄榄岩和铬铁矿的成因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 马宝军; 杨克基; 申方乐; 王芳; 张祥信; 张福祥
    • 摘要: 地质填图实习是高校地学专业的核心实践课程,为提高传统教学的质量及效率,我校在实习中引入了线上资源,通过几年的探索、建设与对比,总结出如下教学经验:(1)混合式教学在填图实习中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减轻教学负担;(2)线上教学资源的好坏决定着混合式教学的推进,提高学生的接受度是关键;(3)在地质填图各个阶段学生的实践训练是重点,也是进行专业研究的基础,工作教程和技能操作分解资源是线上的建设重点;(4)在线测试能够起到督促学生复习、检测学生真实学习效果、提高过程性考核和成绩公平的作用,可以进一步规范和推广;(5)线上资源是野外实习的有效补充,但不能代替野外实践。
    • 马宝军; 杨克基; 王芳; 张祥信; 李伟
    • 摘要: 地质填图实习是地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不能正常进行。河北地质大学采用线上“云”实习、混合式教学等方式完成了教学任务。对比线上线下实习,得出以下认识:线上资源可以作为野外实习的有效补充,非常时期可进行线上实习;实践操作部分以野外训练为主,线上资源可作为学生自学或复习时的参考;“云”实习无法掌控学习状态,技能操作质量差,影响后期课程的学习;地质填图可结合线上、线下资源采用混合式教学,能提高效率并节约成本。
    • 杨勇; 赵银鑫; 闫国翔
    • 摘要: 地球物理手段是特殊地质地貌区填图诸多方法技术中经济、快速、有效的方法之一.通过在宁夏同心地区开展的电阻率测深、高密度电阻率、氡气及地球物理测井等方法取得的资料,通过对资料的精细处理,系统分析和研究,提取有效地质信息.建立视电阻率曲线与地下水矿化度的关系模型,圈定隐伏断层位置,划分垂向地层结构特征,较好解决地质填图中的相关地质问题.
    • 黄建国; 陈廷方; 李文杰; 朱余银
    • 摘要: 江油地质填图实习(即生产实习)是学校地质工程专业的三大实习之一,应该说是最为重要、时间跨度最长、最能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实习。在长期从事生产实习指导工作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重要的地质科研现象或教学问题,如石炭系大塘组特殊的沉积环境问题,马角坝组在该区域的存在问题和膏溶角砾岩的形成问题等。为了实践教学科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进而和学生共同解决好这些问题,在教学实践中采取了以下措施:将科研思想有机地融合于教学环节中;通过优秀的科研素材诱导创新性探索;不断总结教学科研一体化实践中的收获与不足。通过这些措施获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明显地提升了教学质量,受到学生的广泛好评和高度认可。
    • 李娜; 董新丰; 甘甫平; 闫柏琨; 朱婉菁
    • 摘要: 高光谱遥感以其超高的光谱维数据优势,使对地物的精细识别和区分能力较传统多光谱遥感数据有质的提升.以HyMap高光谱数据和高分五号高光谱数据为数据源,选择中国西部基岩区区域开展了高光谱遥感岩性-构造解译工作.通过图像增强处理后,对研究区地层单元、岩体/脉、构造等进行了遥感地质解译.对比已有的地质调查结果,发现高光谱遥感数据相较多光谱/高分数据对岩性-构造信息的展布情况显示得更加清晰和直观,同时其对不同岩性段、不同岩相带,以及细小构造等区分能力突出,表现出明显的技术优势.研究认为,高光谱遥感可为基岩区区域地质填图提供更加客观、真实的地质体、构造展布情况,能提高地质调查填图的效率和质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