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地表移动变形

地表移动变形

地表移动变形的相关文献在1996年到2022年内共计248篇,主要集中在矿业工程、测绘学、建筑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0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474277篇;相关期刊90种,包括采矿技术、金属矿山、煤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34届国际采矿岩层控制会议、2012全国"三下"采煤学术会议、2011全国矿山测量新技术学术会议等;地表移动变形的相关文献由528位作者贡献,包括余学祥、李德海、姚佩超等。

地表移动变形—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10 占比:0.04%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74277 占比:99.95%

总计:474496篇

地表移动变形—发文趋势图

地表移动变形

-研究学者

  • 余学祥
  • 李德海
  • 姚佩超
  • 朱亚洲
  • 李文秀
  • 柯福阳
  • 王星
  • 赵忠明
  • 郭文兵
  • 徐良骥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世保; 王磊; 滕超群; 李靖宇; 李忠; 黄金中
    • 摘要: 针对矿山开采沉陷地表移动变形数据处理量大、预计参数求取不稳定等不足,在借鉴和总结不同计算机语言开发系统优缺点的基础上,利用C#编程语言,结合Word和CAD开发出开采沉陷移动变形数据处理与预计一体化系统。该系统集成了数据管理、移动变形计算、输出报表以及契合CAD的移动变形曲线绘制功能,并构建了基于人工鱼群算法(Artificial Fish School Algorithm,AFSA)的Logistic单点沉陷预测模型。将该系统应用于顾桥矿1414(1)工作面,试验结果表明:①系统兼容性强、操作简便,提高了开采沉陷地表移动变形数据处理的准确性和效率,可将下沉、斜率、曲率、水平移动、水平变形曲线和相应的煤层按一定的比例在CAD软件上成图,便于从图中求取地表移动盆地各角量、距离参数以及任意点的对应值,克服了传统方法只能查看、无法定量分析的不足;②结合实测下沉数据,将基于AFSA的Logistic单点预测沉陷模型进行了应用,选取的2点绝对误差最大值分别为143.6 mm、132 mm,拟合中误差分别为65.6 mm、55.8 mm,求取参数的拟合效果符合工程应用要求。
    • 刘辉; 左建宇; 苏丽娟; 程桦; 朱晓峻; 张鹏飞; 王保国
    • 摘要: 巨厚含水松散层复杂地质采矿条件下开采地表移动变形规律存在一定的特殊性。为了研究巨厚含水松散层下开采地表移动变形规律,明确巨厚含水松散层对地表移动变形影响,以菏泽矿区为研究区域,在分析某矿1308工作面地表移动变形实测数据的基础上,采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流固耦合计算模拟了巨厚含水松散层下开采地表移动变形,分别制定了动态固结沉降方案、无含水层方案、含水层位置方案,量化计算了巨厚含水松散层渗流固结沉降量占比,总结了巨厚含水松散层渗流固结沉降动态规律,对比分析了有无含水层情况下煤层开采地表移动变形差异,研究了松散层内含水层位置对地表移动变形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某矿巨厚含水松散层采矿条件下受采动引起的渗流固结沉降占地表总下沉量的8.5%;随工作面推进,开挖变形和渗流固结沉降增量的变化可划分为同步增长期、动态变化期、同步减缓期3个阶段。巨厚松散层内含水层受采动影响产生的疏水渗流固结现象会导致地表移动变形增大、地表移动影响范围扩大,但最大曲率和最大水平变形的减小说明下沉盆地的整体形状更为平缓。地表变形参数与巨厚松散层内含水层位置之间存在相关性,通过相关性分析,建立了地表移动变形参数与松散层内含水层位置之间的关系模型。
    • 杨树才
    • 摘要: 文章以山西兰花集团莒山煤矿2306工作面为研究背景,采用现场实测、理论分析等研究方法,对2306工作面采后地表移动变形进行观测并对相关参数进行计算,揭示了该矿薄煤层综采条件下地表移动变形规律。主要表现为:下沉速度快,下沉盆地陡峭,变形分布集中,在拐点内侧及附近下沉值变化较大,曲线较陡,地表沉陷变形主要集中在沉降活跃期。
    • 苟仁涛; 江成玉; 王沉; 夏勋鹏; 蔡春林
    • 摘要: 为了探究峰丛地貌浅埋煤层开采诱发山体失稳致灾的影响因素,以贵州纳雍“8·28”山体崩塌事故为例,通过对崩塌区现有的地质概况、开采活动、气候条件等潜在致灾因素分析,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层次分析模型,构建3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定量分析确定影响山体稳定性的各指标权重.研究表明:连续降雨对坡体的稳定性相对影响最大,所占权重为0.857 1,远远大于其他8个因素;层次分析法的计算结果与事故调查的实际情况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证明了该方法的合理性.该研究结果对峰丛地貌浅埋煤层开采诱发山体失稳的预防和治理提供了一种思路.
    • 王路; 杨维弘; 李锦明; 陈飞; 包函; 蒋超
    • 摘要: 为了深入研究高强度开采影响下的地表变形规律及参数分布特征情况,为矿区的生态修复提供基础数据支撑。本文采用了地表岩移实测研究法,在曹家滩首采工作面建立地表移动观测站,通过观测站数据采集及分析,初步获得了曹家滩矿井首采工作面的地表移动规律:地表下沉主要分为启动期-活跃期-衰退期3个阶段,岩层下沉主要在活跃期内形成;之后为长时间的衰退期,岩层的沉降基本维持稳定。沉降范围主要集中在采空区及附近区域,沿倾向对称分布,沿走向呈现出半无限盆地形态。采用UDEC模拟软件研究了煤层开采地表岩层移动规律,发现采动覆岩纵向方向上沟通性较强,直接顶的运动下沉会较为直接的沟通地表造成地表移动下沉现象,地表沉降量及下沉区域约为煤层直接顶的2/3,走向、倾向方向地表的最大下沉量分别为4.21m、3.36m。测量分析和模拟结果对矿井及矿区其他矿井开展地表岩移规律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许永杰
    • 摘要: 保护煤柱留设方法是一种通用的方法,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导致在较厚和较薄煤层中留设的保护煤柱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运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出现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优化保护煤柱,最终提出根据开采沉陷预计验证并适当调整保护煤柱宽度尺寸的思路,以使保护煤柱既能有效保护受护对象不受损坏,又能尽量少占压资源储量.
    • 赵鸿杰
    • 摘要: 地下煤层采空后,上覆岩层一般会产生冒落带、裂隙带和弯曲下沉带,波及至地面可能会使地表产生移动变形,地面建筑会不同程度受损.高平市上冯庄村村西部分房屋裂缝是否与山西高平科兴米山煤业有限公司地下采煤有直接关系,须根据二者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以及煤层发育深度、厚度、顶底板岩性、采区位置、采煤方式、采煤时间、房屋地基土力学性质、建筑结构等具体情况分析界定.
    • 孙力刚
    • 摘要: 山西河曲晋神磁窑沟煤业有限公司因10401工作面10-2号煤层采空后地面沉陷,给矿区带来很大影响.文章对该矿工业场地西南角筒仓可能遭受因采煤沉陷造成地质灾害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评估,以期为同行提供参考.
    • 郭文砚; 胡炳南; 何花; 陈清通
    • 摘要: 针对王庄煤矿地面输油管线压煤范围广、影响下方4煤、4-2煤采区布置问题,通过现场实测、理论分析和经验类比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划定输油管线压煤开采范围,技术比较不同压煤开采方案,预计单层或两层充填开采输油管线移动变形值,分析充填开采对输油管线安全影响,并提出开采安全技术措施.结果表明:地表移动变形对输油管线安全影响最大.输油管线穿过重复采动区域中部时移动变形最大,最大水平变形1.09mm/m,倾斜2.10mm/m,曲率0.0271×10-3/m,均在允许变形范围之内,输油管线下压煤充填开采是可行的;输油管线变形最危险区域为重复开采区域边界两侧190m范围,在充填开采时应重点管理,确保充实率大于86%,是输油管线安全稳定的必要条件.
    • 贾林刚
    • 摘要: 为了研究软岩煤层组开采过程中围岩及地表的破坏移动规律,基于采动覆岩移动、裂隙分布规律及破坏机理,采用相似模拟研究方法,以依兰煤矿首采区工作面为工程原型,建立了地质力学模拟模型,分析研究了软岩煤层组的采动力学演化特性、顶板裂隙破断发展轨迹、地表移动变形规律和围岩塑性区分布范围.研究得出:依兰煤矿首采区上煤层采后覆岩破坏最大裂采比为7.5,多煤层覆岩综合裂采比为9.3,地表下沉系数为0.76,地表移动变形值达到Ⅳ级变形;揭示了覆岩纵向裂隙呈梯形分布于采空区两端,横向裂隙分布于顶板应力卸压区的特征;指出采空区围岩应力与空间位置有关,顶板应力变化幅度大于煤柱应力变化;分析得到"三软"覆岩移动变形速度较大,同时软岩煤岩层对采动围岩变形起到了缓冲作用,覆岩裂隙破坏范围在围岩中受到限制.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