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地缘战略

地缘战略

地缘战略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518篇,主要集中在外交、国际关系、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地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09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159篇;相关期刊297种,包括国际展望、国际问题研究、瞭望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第十一届北京师范大学世界史研究生冬季论坛、全国第二届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中亚区域合作机制的现状与前景国际研讨会等;地缘战略的相关文献由563位作者贡献,包括林利民、陈向阳、胡志丁等。

地缘战略—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09 占比:75.18%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1.33%

专利文献>

论文:159 占比:23.49%

总计:677篇

地缘战略—发文趋势图

地缘战略

-研究学者

  • 林利民
  • 陈向阳
  • 胡志丁
  • 寇立研
  • 孟祥青
  • 张文木
  • 彭光谦
  • 李哲夫
  • 李宇
  • 李泽红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崔天凯
    • 摘要: 一、如何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认识和把握中美关系中美关系的变化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极为突出、引人注目甚至是举足轻重的部分。同时,世界那么大,不是只有中美两家。对于中美之间、大国之间的博弈,不能只看到地缘政治、地缘战略。推动变局的有更深层次、更广泛影响、起更长远作用的力量和因素,比如说经济发展及其带来的格局调整、科技进步及其促成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文化觉醒和复兴及其激发的碰撞和交融、人民不断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及其产生的对国家与社会治理的诉求,等等。我们要善于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互动中抓住形势变化的方向、趋势和根本原因。
    • 云琪布日
    • 摘要: 蒙古国所处的地理位置使其极具地缘战略价值。2015年蒙古国总统在联大宣布实施“永久中立”政策,旨在不冒犯中俄两国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保留与“第三邻国”的关系,获取他国对其安全与战略利益的承诺与保障。然而,该政策很快遭到废除,中立战略被搁置。本文试图以前景理论为分析框架,考察蒙古国选择中立战略的动因,从风险预警下的“历史包袱”、框架效应下的威胁感知、沉没成本效应中的国内政治三方面解读国家的心理因素,并通过分析中立面临的国外大国博弈、国内政治斗争、综合实力不足的三重困境,得出蒙古国难成地缘战略调节点的观点,进而推导出应首先确保国内政策连贯性,并以建设中俄国际运输通道、发展生态旅游业为基点,着力进行经济与民生建设等发展出路。
    • 楼春豪; 徐琴
    • 摘要: 近年来,美国持续推进“印太战略”,将之作为对华战略竞争的重要抓手。在“印太战略”框架下,由于国内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以及地缘枢纽地位重要,孟加拉国的地缘价值日益凸显。美国在政治、经济、安全等多层面加强对孟加拉国的战略经营,图谋将孟加拉国纳入其“印太战略”轨道,以实现其构建印太伙伴关系网络、扼控印太海上通道、深化美孟经贸合作、制衡中国影响力的政策目标。当然,美国基于意识形态和地缘竞争的“印太战略”,有悖于孟加拉国奉行的独立自主外交政策,加之美孟在人权、民主、宗教等问题上的分歧,都制约了美孟合作的深化。中国不仅要运筹好大国外交、推动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更要超越大国政治的视角,避免掉入阵营化对抗的陷阱,聚焦和深化与孟加拉国的发展合作,维护和拓展好中国在孟加拉国的国家利益。
    • 郭剑峰
    • 摘要: 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看,美军撤出阿富汗的行动是美国地缘战略调整的一个关键节点。对于拜登政府而言,面对美国国家能力的相对下降以及“本体安全”焦虑感的持续上升,美国总体地缘战略的适应性调整在所难免,中国台湾的工具性角色被再度放大。美国地缘战略转向从奥巴马政府开始,经过特朗普政府的快速推动,到拜登执政期间已渐趋成型。美国意在构建一个以对华竞争为核心、以海上联盟为抓手的印太地缘战略框架,其战略重心正由联合反恐转向大国竞争,战略空间逐步由大陆延伸至海洋。在此过程中,中国台湾的地缘战略工具性角色被充分利用。美国使用“硬介入”和“软介入”推高台海紧张局势,同时日澳等盟友亦步亦趋,联合插手台湾问题,导致台海局势面临更高的不确定性。
    • 宫高杰
    • 摘要: 巴基斯坦与俄罗斯在地缘政治上分别作为欧亚大陆南北陆地边界与海洋交汇的节点国家,双方的发展与互动对地区安全与繁荣具有战略意义。历史上巴俄关系经历了冷战期间的总体疏离和敌对,到“9.11”事件后双方关系缓慢解冻与回温的演变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巴俄关系呈现出一定的脆弱性,表现为双方战略文化传统的迥异、对美印在南亚的角色认知分歧和对南亚战略定位的差异,以及双边关系缺乏持续深化的内在动力等因素的制约。随着当前俄乌冲突的持续以及国际格局的变迁发展,欧亚国际体系和权力结构出现分化组合,未来巴俄在地缘战略与安全、能源地缘政治、区域机制与整合等领域的关系发展也将更加多元与深化。
    • 寿慧生; 高鑫
    • 摘要: 二战后美国与土耳其的关系建立在一种独特而又脆弱的地缘战略基础之上。冷战结束后,土耳其面临着如何调整身份认同、重新定位地域战略价值、重设与周边国家和大国间关系等一系列复杂挑战。土耳其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国及其欧洲盟友的行为。在伊拉克战争这个关键历史节点上,美国和欧洲对于土耳其的利益诉求重视不够,导致土耳其民众的身份认同发生变化,国内民族主义和反美主义高涨,最终为埃尔多安推行强势外交政策提供了机遇,并对地区安全格局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 白彦; 刘畅
    • 摘要: 研判日本未来东亚地缘战略取向,应从经济依赖和政治均势的复合视角分析.从经济依赖视角看,东亚和东南亚贸易占日本外贸比重近50%,日本在经济贸易领域对于东亚的关注要远远高于其他地区.从政治均势视角看,日本在历史上从未真正将自身隔绝于亚洲大陆,而是热衷于向东亚地区的扩张.关于未来地缘战略的方向问题,日本国内存在认知分化,但明显趋向于积极现实主义,即把成为"正常国家"作为首要战略目标,而这一战略目标又得到美国的支持,从而对中日关系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中国应该通过诸如共建"一带一路"、亚投行等,继续加强与日本的经济联系,这样可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美日同盟的经济基础,推动东亚地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 陈向阳
    • 摘要: 中国的地理环境利大于弊,大国地理颇为优越,但也存在美中不足,需要趋利避害.中华地缘战略思想源远流长,包括合纵连横、远交近攻、以夷制夷、睦邻周边等,对其扬弃可以古为今用.面向未来维护中国的国土安全与地缘利益,应弘扬务实王道,注重统筹兼顾,推进"一带一路",谋划"大周边"战略.
    • 陈向阳
    • 摘要: 中国的地理环境利大于弊,大国地理颇为优越,但也存在美中不足,需要趋利避害。中华地缘战略思想源远流长,包括合纵连横、远交近攻、以夷制夷、睦邻周边等,对其扬弃可以古为今用。面向未来维护中国的国土安全与地缘利益,应弘扬务实王道,注重统筹兼顾,推进“一带一路”,谋划“大周边”战略。
    • 寿慧生; 高鑫
    • 摘要: 二战后美国与土耳其的关系建立在一种独特而又脆弱的地缘战略基础之上.冷战结束后,土耳其面临着如何调整身份认同、重新定位地域战略价值、重设与周边国家和大国间关系等一系列复杂挑战.土耳其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国及其欧洲盟友的行为.在伊拉克战争这个关键历史节点上,美国和欧洲对于土耳其的利益诉求重视不够,导致土耳其民众的身份认同发生变化,国内民族主义和反美主义高涨,最终为埃尔多安推行强势外交政策提供了机遇,并对地区安全格局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