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地方督抚

地方督抚

地方督抚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126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1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1013篇;相关期刊97种,包括北方论丛、江汉论坛、世界博览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清帝逊位与民国肇建一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北京大学图书馆第十届五四科学讨论会、第十二届“两岸三地历史学研究生”论文发表会等;地方督抚的相关文献由116位作者贡献,包括李细珠、王开玺、王雪华等。

地方督抚—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1 占比:10.62%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44%

专利文献>

论文:1013 占比:88.94%

总计:1139篇

地方督抚—发文趋势图

地方督抚

-研究学者

  • 李细珠
  • 王开玺
  • 王雪华
  • 吕峥
  • 吴康林
  • 张鸣
  • 林吉玲
  • 沙梨熊
  • 王建华
  • 王晓霞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吴世平
    • 摘要: 光绪三十一年至三十三年(1905—1907),张曾敭担任浙江巡抚,其私人档案详细记载了他的施政情况。然而,学界对该人物的研究多着眼于“秋瑾案”后的舆论评价,对其抚浙时期的施政策略关注颇少,有相当部分的档案、中外文报刊等史料未得到充分利用。通过全面爬梳史料可以发现,张曾敭抚浙期间与浙江士绅关系尚洽,且多以新政模范的形象亮相于报端,与“秋案”后屡遭抨击之状况颇为不同。其原因在于张曾敭虽高龄继任,身体欠佳,思想意识难以跟上时代节奏,但他在新政事务上留给浙省士绅不少空间,同时抓住地方新政和利权收回运动两大关键问题,通过整顿吏治、裁撤书吏、支持浙路废约等举措,获得了士绅的支持及舆论的推崇。“秋案”发生后,沪上舆论将其视为预备立宪时代“反改革”的典型,主持浙省新政的部分士绅亦因是而成为舆论质疑的目标。
    • 王晓霞
    • 摘要: 江楚编译书局是清末新政时期由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倡议,应晚清教育改革需要,在探索“江宁兴学”中设立的专事编译新式教科书的机构,亦是晚清政府重构统治权威性和政治合法性的重要举措,其设立、发展及编译活动体现了清末新政中的“江鄂”特色,更反映出清末新政时期中央与地方、地方督抚与精英人士以及“新”“旧”势力之间的紧张冲突和权势转移。
    • 邱燕芳
    • 摘要: 光绪八年四川乡试闱闹,经总督丁宝桢奏请惩办闹闱生员多人,似已成为定案,但从时任学政朱逌然的日记来看,该案与丁宝桢重用的县令耿士伟在乡试中处置不当有关,事后,耿令并未受到处置,只是调任异地。对于此事,朱逌然仅在日记中记录,并未形诸章奏,据理力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晚清地方督抚与学政权力已不对等,难以实现利用学政平衡直省权力的制度用意。
    • 李凤成; 刘亮
    • 摘要: 太平天国农民运动之后,由于中央与地方权力结构发生变化,地方督抚财权变大,随之带来的是国家高度介入水利等公共事务。这种趋势虽因民初政局动荡发生短暂改变,但是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政府逐渐从幕后走向台前,城市水利等公共工程,主要由政府组织和实施。水利市政化、专家化的治理模式初步形成,政府基本实现了全过程主导,建设的规模与广度都有显著扩大。
    • 阳金平
    • 摘要: 光绪初年四川省东乡县发生抗粮案,中央和地方军功大吏一致认为要加以"剿洗",故派大兵压境.兵民冲突导致乡民大量伤亡,东乡案遂起.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军功出身的两任川督文格和丁宝桢皆重军心,他们通过篡改奏折等方式阻止清廷为东乡战事中死去的乡民平反.然而,宣扬重民心的中央借助既有的监察系统和新兴的清流势力让东乡案最终以冤案定谳.考察东乡案中中央与军功大吏的关系,可见光绪初年清廷在中央集权上的努力以及成效.
    • 万海荞
    • 摘要: 关于清代州县体制,学界众多名人有出色的研究。瞿同祖分析了清代县官、州县衙署四类助员(书吏、衙役、长随、幕友)的职能,认为清代州县为"一人政府"。(1)在此基础上,魏光奇叙述了州县行政的治理结构、衙署组织及其各种职能,他从清代州县财政的制度设计、实际运作情况认为州县财政具有家产制性质。(2)他的另一本著作《官治与自治——20世纪上半期的中国县制》则将重点放在北洋时期、国民政府前期及新县制时期的县体制。(3)萧公权从乡村地区组织、基层行政组织、乡村的治安、税收、饥荒、思想控制等方面探讨19世纪的州县地方治理。(4)关晓红从"内外相维"探讨近代政体转型,认为内外官改制失序是新政失败的重要原因。由于她认为外官制改革的重要成果在省制方面,对州县改制着墨不多。(5)由于研究对象及论述视角的差异,以上学者没有对晚清州县改制进行详细的论述。
    • 陈先松
    • 摘要: 1874年,总理衙门发起海防大讨论,其重要目的之一,就是集合沿海沿江督抚和中央高级官员的才智,寻求在晚清财政困境中筹措大宗海防专款的办法.然而,绝大多数官员固守传统的财政理念,不愿对既有的财政收支作重大调整,或将筹款问题推诸中央,或直言无款可筹,或空言整顿税厘和节流方案而没有切实办法,反对英翰李鸿章等增加盐厘、洋药厘以及王文韶整顿盐税的方案等.总理衙门最终屈从于内外官员的主流财政思想,导致海防专款的筹议敷衍了事.总理衙门虽标榜海防专款每年约400万两,但其原拨数额仅350余万两,而且没有解决财源问题,自划拨之始就已种下拖欠的恶果.过多地强调地方督抚权力的上升,并不能揭示海防专款长期短解的根源所在.
    • 兰秋阳
    • 摘要: 地方书局的兴起是19世纪中后期令人瞩目的政治文化现象,它是由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社会变迁、政治变局与学术衍变交织促成.地方书局的兴起,直接肇因于文化典籍遭兵燹损毁,但寻其根源,战后清廷欲复兴儒学、振兴文教以重建传统文化秩序,是地方书局兴起的根本原因,经世实学思潮和传统学术衍变,则是地方书局兴起的两个重要推动力量.这些因素,在19世纪中后期地方督抚权力扩张的背景下,最终演化为创办地方书局的文化实践.
    • 华春勇
    • 摘要: 在2018年高考的三套全国卷近代史部分的考查中,有两道题考查了近代转型中的外交,分别如下:(2018年高考全国Ⅱ卷·28)19世纪70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这说明当时A.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B.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C.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D.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
    • 李有福; 李新文
    • 摘要: 晚清以降,随着地方督抚势力的崛起,清王朝中央与地方权力逐渐形成了"外重内轻"的政治格局.在这一政治格局之下,崛起的地方督抚势力凭借其对地方的掌控引领了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的开展,成为晚清现代化运动的重要推动力量.但是"外重内轻"政治格局也使现代化改革的成效大打折扣,一方面清朝中央政府与地方督抚的权力斗争给现代化运动带来很大约束和破坏,另一方面在缺乏中央统一领导的情况下,地方督抚各自为政,各地现代化推进程度不一,实施效果亦良莠不齐.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