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地学信息图谱

地学信息图谱

地学信息图谱的相关文献在1999年到2022年内共计155篇,主要集中在测绘学、农业经济、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2篇、会议论文13篇、专利文献320743篇;相关期刊82种,包括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山地学报、地理学报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第二届中华农圣文化国际研讨会、福建省科协第十届学术年会暨第八届青年学术年会、福建省遥感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暨首届闽赣遥感科技论坛等;地学信息图谱的相关文献由350位作者贡献,包括齐清文、陈述彭、廖克等。

地学信息图谱—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2 占比:0.04%

会议论文>

论文:1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20743 占比:99.95%

总计:320898篇

地学信息图谱—发文趋势图

地学信息图谱

-研究学者

  • 齐清文
  • 陈述彭
  • 廖克
  • 陈燕
  • 陈菁
  • 岳天祥
  • 励惠国
  • 张百平
  • 徐永辉
  • 臧淑英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潘政; 郭伟玲; 蒋婷婷
    • 摘要: 基于安徽省1980年、2000年和2018年土地利用栅格数据,采用地学信息图谱、GIS空间分析等技术,构建2个时序的土地利用变化、土地利用涨落势以及变化模式等图谱,探索安徽省1980—2018年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以及发展过程。结果表明:1980—2018年安徽省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是耕地和建设用地,耕地持续减少,建设用地持续增加;变化图谱以耕地转化为建设用地为主且贯穿整个研究时段;涨势图谱中新增建设用地面积最大,落势图谱中主要表现为耕地面积持续减少,但各市间存在一定差异;变化模式图谱中,全期稳定型占据主要地位,其次是后期变化类型和前期变化类型,占比最少的是全期变化型。
    • 金秋悦; 谭洁; 谭雪兰
    • 摘要: 基于洞庭湖区1996年~2016年遥感影像和DEM数据,运用土地利用变化图谱、地形位指数、分布指数等方法研究了土地利用图谱的地形梯度效应。结果表明:(1)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林地和水域为主,建设用地面积增长最快,水域面积持续萎缩;(2)土地变化模式图谱中稳定型图谱为主要类型,土地利用变化呈现"耕地稳定与耕草交替"特征;(3)以低和中低地形梯度为主,稳定型图谱和过渡型图谱在高地形位有分布优势,前期变化型图谱、后期变化型图谱和持续变化型图谱在各个地形位尺度上分布相对均匀。
    • 柏逸飞
    • 摘要: 分析城市用地的城市化演变趋势,能够为优化城市国土空间结构、加强空间治理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基于分辨率为30 m的2000—2020年三期南京市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利用涨落势图谱、转移矩阵等方法,选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扩展综合指数等指标,分析南京市土地利用的数量和空间格局变化。2000—2020年南京市耕地面积持续减少,主要转为人造地表。耕地转为人造地表的区域在全市范围内分布广,人造地表从中心城区向城郊呈现“由多到少”的扩张形态。南京市土地利用的变化反映了城市的大规模扩张进程的发展。未来南京市土地利用城市化发展需要更加注重生态文明建设,以控制城镇的扩张,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 孙晓莉; 赵然; 郑毅; 和万荣; 费丽娜; 田淑静
    • 摘要: 为了开展草地资源不同类型空间分布特征研究,更好地落实生态保护措施,促进草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以云南省会泽县为研究区域,选取2009年、2016年两期遥感影像,以及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库、2016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库作为基础数据源,借助于ArcGIS软件,从草地资源类型动态变化度、地学信息图谱的角度探讨草地资源不同类型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全县4种草地资源类型中,山地草甸类占比较大,2009—2016年期间山地草甸类草地资源面积增加最多,为13636.34 hm^(2);从草地资源各类型动态变化度来看,全县暖性灌草丛类动态变化度最大,为6.20%;从各乡镇来看,热性灌草丛类动态变化度较大的乡镇为田坝乡(17.71%)和大井镇(16.06%);暖性灌草丛类动态变化度较大的乡镇为田坝乡(21.21%)和大井镇(11.46%);山地草甸类动态变化度较大的乡镇为田坝乡(23.51%)和纸厂乡(15.08%);高寒草甸类仅分布在大海乡和待补镇,二者动态变化度均不大。从草地资源各类型增势图谱和减势图谱来看,4种草地资源类型在2009—2016年期间既有增加,也有减少。草地资源各类型增加和流向的地类中,占比较重的为林地和其他土地中的裸地,2009—2016年期间草地资源热性灌草丛类、暖性灌草丛类、山地草甸类、高寒草甸类分别净增加4831.23 hm^(2)、2677.19 hm^(2)、13636.34 hm^(2)、-10.25 hm^(2),全县草地资源净增加21134.51 hm^(2),说明当地“退耕还草、退林还草”等生态保护措施具有一定的成效。
    • 滕雅丽; 谢苗苗; 王回茴; 陈燕; 李峰
    • 摘要: 资源型城市前期发展导致了生境丧失或退化,实现高质量转型需要深入理解城市转型与生态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土地利用转型特征及其对生境质量的影响规律研究为此提供依据与支撑。以资源型城市——乌海市为研究区,通过地学信息图谱和InVEST模型探究2005—2018年乌海市土地利用转型特征、生境质量时空变化及土地利用转型对生境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5—2018年乌海市土地利用变化趋势发生改变,土地利用转型明显,土地利用变化图谱单元数量逐渐增加78.14%,分布范围逐渐广泛。主要表现为草地与建设用地、采矿用地之间的相互转化,第一阶段(2005—2015年)草地大面积减少,建设用地和采矿用地大面积增加,第二阶段(2015—2018年)趋势相反。(2)乌海市生境质量变化呈现先强退化后弱提升趋势。2005—2015年乌海市18.75%的区域生境质量退化,提升面积较小;2015—2018年生境质量提升面积略大于退化面积。(3)2005—2015年草地向采矿用地、建设用地转化是区域生境质量降低的主要原因,2015—2018年区域生境质量提升的主导因素是采矿用地和建设用地向草地转化。研究结果揭示了资源型城市土地利用转型过程中生境质量的响应规律,可为资源型城市土地利用转型决策提供参考。
    • 李星; 周京春; 金婷婷; 王金亮
    • 摘要: 以云南省滇中城市群为研究区域,以2000、2010和2020年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数据为基础,结合相关性分析选择潜在的LUCC驱动因子,构建FLUS模型,模拟研究区内2035年的LUCC,在此基础上分析2000—2035年不同时间段内LUCC时空演变特征和空间格局效应。结果表明:(1)研究区内土地利用类型由耕地、林地和草地主导,整体格局较为稳定,2000—2020年建设用地主要来源于对耕地的大量侵占,2010—2020年变化速率明显比2000—2010年快;(2)根据预测,2020—2035年建设用地主要来源于对林地的侵占,城市扩张有明显的方向性;(3)大部分县(市、区)土地综合利用程度呈上升趋势,部分地区由于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实施,存在着土地利用综合程度下降的现象;利用程度变化热点地区主要集中于中部和东部的县(市、区),呈现出多中心发展的趋势;(4)各地区的景观格局指数变化各有不同,总体来看,景观破碎程度增加、多样性降低。该研究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探讨了滇中山地城市群的土地利用特征,模拟了未来的土地利用模式,定量分析了空间格局及其变化效应,对于制定国土空间规划、实现“多规合一”、明确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 李瑞; 杜崇; 刘福全; 韩旭
    • 摘要: 以方正县为例,选取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20年Landsat TM和OLI遥感影像数据为主要数据源,借助GIS和RS技术,定量提取区域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再基于主成分分析法从人口和社会经济因素探究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2005—2020年间,方正县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和耕地为主,四期面积之和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89.50%、89.94、89.92%和87.28%;从整体来看,耕地和水域呈减小趋势,林地变化面积较小,草地、未利用地和建设用地呈增长趋势,土地利用类型的转移集中在林地、耕地和草地之间。
    • 唐芳; 蒲智; 李小玉
    • 摘要: 基于塔里木河下游2000—2020年土地利用空间数据,运用地学信息图谱方法,构建两个时序的土地利用转型图谱、涨落势图谱和转型模式图谱,分析塔里木河下游自生态输水后的土地利用转型时空特征。结果表明,①2000—2020年塔里木河下游土地利用结构以林地、草地和未利用地为主,其中耕地和水域大幅增加,草地和未利用地减少。②土地利用转型图谱以林地、草地和未利用地之间的相互转型及水域增加为主。两个时序单元中,发生变化的主要图谱单元类型差异不明显。③土地利用涨势图谱中新增草地面积最大;土地利用落势图谱中萎缩草地面积最大。④土地利用转型模式图谱除全期稳定型外,以前期变化型和后期变化型为主,反复变化型和全期变化型较少。
    • 于海鹏; 杨翔惟; 黎家作; 张春平; 袁希功; 黄昱楠; 刘霞
    • 摘要: 开展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研究,对把握土地资源调配方向,以及分析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具有重要意义。以山东省蒙阴县为研究区,基于动态度模型和地学信息图谱理论,探讨2009-2013年和2013-2018年2个时序单元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和图谱变化原因。结果表明:1)10年间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以耕地和园地为主,占土地总面积大于56%,其次为林地;土地利用变化速率差异明显,10年间土地利用数量减少速率表现为草地>林地>耕地,增加速率为建设用地>交通用地>水域>园地。2)2个时序单元中,主要图谱单元类型、数量和面积均存在显著差异。2009-2013年图谱特征主要为林地和耕地互换、耕地转变为建设用地,占变化面积的71.01%;空间上林地→耕地、耕地→建设用地最为显著,林地衰减,建设用地扩张。2013-2018年图谱特征主要为建设用地对耕地的占用与补充、耕地转化为林地以及建设用地对草地的占用,累计转化比率59.80%。空间上耕地→建设用地、耕地→林地最显著,耕地萎缩明显,建设用地进一步扩张。3)研究区耕地利用变化模式以前期变化型和后期变化型为主,占其变化模式的95.98%;林地变化模式主要为前期变化型,占74.01%。
    • 曲衍波; 王世磊; 朱伟亚; 平宗莉
    • 摘要: 科学有效掌握国土空间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机制是优化与构建国土空间保护开发格局的基本前提.该研究以黄河三角洲为例,围绕"过程-格局-驱动"的逻辑主线,基于2000、2010和2020年遥感数据构建国土空间分类体系,利用弦图可视化模型和地学信息图谱刻画国土空间演变过程,借助重心偏移模型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法明晰国土空间演变的时空格局特征,通过地理探测器解析国土空间演变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黄河三角洲国土空间规模与结构变化日益显著,不同类型之间发生着农业空间内部互换、生态空间与农业空间互换以及城镇空间向生态空间的转移过程.2)2000—2020年黄河三角洲不同类型国土空间重心偏移呈同向连续和异向迂回现象,沿海地区的HH集聚和LL集聚特征显著,并在不同时期表现为农业空间和城镇空间占用生态空间转向城镇空间反哺生态空间和农业空间的特点.3)2000—2020年黄河三角洲前后两个时期国土空间演变的驱动力存在差异,由早期的交通区位和经济发展水平为主控因子逐渐转向后期以政策制度环境为主导的驱动机制.积极开展黄河三角洲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构建合理有序的国土空间保护开发秩序是实现该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