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地下实验室

地下实验室

地下实验室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191篇,主要集中在原子能技术、天文学、建筑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9篇、会议论文26篇、专利文献261146篇;相关期刊103种,包括地球物理学报、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大自然探索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第5届废物地下处置学术研讨会、中国核学会辐射防护分会2012年学术年会、2010'第五届绿色财富(中国)论坛等;地下实验室的相关文献由494位作者贡献,包括王驹、荣峰、苏锐等。

地下实验室—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9 占比:0.06%

会议论文>

论文:26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261146 占比:99.93%

总计:261331篇

地下实验室—发文趋势图

地下实验室

-研究学者

  • 王驹
  • 荣峰
  • 苏锐
  • 陈亮
  • WANG Ju
  • 孙永强
  • 徐国庆
  • 王合祥
  • CHEN Liang
  • RONG Feng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龙浩骑; 王波; 包良进; 姜涛; 陈曦
    • 摘要: 高放废物的安全处置是核能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日益受到世界有核国家的高度重视。深地质处置是目前国际上普遍接受的高放废物最终处置方案,我国计划在21世纪中叶建成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库。地下实验室是建设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库工程必不可少的科学研究设施,开展地下实验室核素迁移现场实验是地质处置库工程的必经阶段。为有效推进我国高放废物地质处置核素迁移现场实验工作,系统调研了瑞士Grimsel Test Site地下实验室在核素迁移实验计划和研究工作方面的开展情况。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高放废物地质处置需求和地下实验室工程研发,提出了我国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地下实验室核素迁移现场实验研究建议。
    • 王驹; 苏锐; 陈亮; 赵宏刚; 周志超; 赵星光
    • 摘要: 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地下实验室建设项目是我国“十三五规划”的重点项目。文章介绍了我国首座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地下实验室场址筛选的总体思路、筛选准则、候选场址特征、场址比选的定性和定量方法、比选过程和最终结果。我国首座地下实验室总体定位为第三代地下实验室,即特定场区型地下实验室。以此为指导,综合分析对比了甘肃北山、内蒙古、新疆三大预选区中9个预选场址(旧井西、新场、沙枣园、算井子、雅满苏、天湖东、阿奇山1号、塔木素、诺日公)的地质条件、未来自然变化、水文地质条件、人类活动、建造和工程条件、环境保护、土地利用、社会经济和人文条件等场址条件和特征,先筛选出新场、沙枣园、诺日公和雅满苏4个场址。在获得当地政府同意的基础上,经国家层面的专家评审会,最终确定甘肃北山新场为我国首座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地下实验室场址。以新场场址为基础,完成了地下实验室的工程设计。2021年6月地下实验室正式开工建设。
    • 摘要: 2021年6月21日《世界和新闻》报道,中国原子能机构(CAEA)宣布,位于中国甘肃省酒泉市附近的北山地下研究实验室的建设已经启动。该实验室将设在戈壁沙漠地下560 m以下的花岗岩中,用来测试该地区是否适合长期贮存高放废物。6月17日,北山场址举行了奠基仪式。出席活动的有来自中国原子能机构、生态环境部、酒泉市、肃北县、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铀集团有限公司和北京核工业地质研究院的代表。
    • 谢和平; 刘吉峰; 高明忠; 王领; 文巧; 刘飞; 吴江
    • 摘要: 世界主要矿业大国相继进入深部开采,我国的深部资源开采也已经成为新常态。然而,深地作业环境,尤其是1000 m以下,对矿业工人等深地作业人群的生理、心理以及病理的影响规律及其作用机制基本处于空白。基于前期的调研、初步研究成果,提出深地医学新概念;即系统研究深地环境因素对人的生理、病理以及心理影响程度及其潜在机制,也即深地的物质和空间健康效应,并探索对深地有害影响因素的防护措施,有益环境因素开发利用的专门学科。从医学视角深入分析了深井矿业工程作业环境的基本特征,本底辐射随深度逐渐下降、温度湿度随深度增加、氡气浓度尚在安全范围之内。发现矿井深部低本底辐射环境可以明显抑制正常细胞与癌细胞的生长速度,如喉癌细胞在地表培养2 d后细胞增加37.73%,而地下组仅增长7.53%,深部低本底辐射环境对癌细胞的生长速度抑制更胜正常细胞,且发现核糖体、线粒体可能是细胞应答深地低本底辐射环境主要细胞器。剖析了深部矿井矿工心理和作业环境的相关关系,深井矿作业工人的状态差于健康常人,约2/3的人群伴有睡眠问题,且其不佳的心理状况与井下的不良作业环境有关。提出深地医学未来迫切需要开展的前瞻性研究课题,为今后深地医学及相关生物学、生命科学研究提供参考。
    • 摘要: 陈亮中核集团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副院长政治立场坚定、热爱祖国、甘于奉献、勇于创新、业绩突出。他于2011年毅然辞去法国知名大学副教授职位,归国投身于我国高放废物处置科研一线。归国九年来,他坚持扎根于戈壁无人区,克服高温酷暑、风沙肆虐的恶劣的自然环境以及长期与亲人分离的情感压力,满怀工作热情、默默奉献、潜心研究,带领科研团队在处置库选址和处置工程技术研发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创造性科研成果,在推进国家“十三五”百项重大工程——高放废物处置地下实验室研发进程中发挥了核心作用。陈亮同志是新时代“两弹一星”精神和“四个一切”核工业精神的忠实践行者,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问题做出了突出贡献,是当代青年科研人员的杰出代表。
    • 摘要: 9月4日,中国北山地下实验室主体工程建设取得重大阶段性进展:项目建设首个重大设备、全球首台大坡度螺旋隧道硬岩掘进机研制完成并将于近期起运。该设备被命名为“北山一号”,将参与中国北山地下实验室斜坡道建设,这将进一步为打造国际先进、世界一流的地下实验室提供技术装备解决方案。中国北山地下实验室是列入“十三五”国家规划纲要开工建设的重大工程之一,是国家核设施退役治理领域规划建设的重大科技攻关平台。
    • 纪景仁; 王驹; 唐振平; 李亚伟; 凌辉
    • 摘要: 以甘肃北山地下实验室为研究对象,开展了离散裂隙网络-离散元(discrete fracture network-discrete element method, DFN-DEM)耦合方法在花岗岩地下硐室围岩稳定性分析方面的探索研究。选取地下实验室工程勘察范围内代表性勘察钻孔和地表露头裂隙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利用三维离散单元软件3DEC构建离散裂隙网络(discrete fracture network, DFN)和等效岩体模型,模拟分析了地下实验室-560 m水平试验巷道的硐室的稳定性。结果表明:硐室开挖引起硐室围岩应力重分布,裂隙与硐室开挖面相交部位发生应力集中现象,硐室围岩出现位移变形;在现有条件下,硐室围岩变形量较小,应力集中程度不高,地下硐室稳定性较好。
    • 盛耀德; 苏俊; 何建军; 张立勇; 张昊; 王泺欢; 谌阳平; 李志宏; 郭冰; 连刚; 柳卫平
    • 摘要: 天体物理感兴趣能区(伽莫夫窗口)的带电粒子核反应截面极小,在地面进行测量会受到宇宙射线诱发本底的严重干扰.进行地下实验室核反应测量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途径.锦屏深地核天体物理实验(JUNA)装置是我国首个地下核天体反应测量设施,为开展恒星核合成关键反应直接测量提供了绝佳机遇.本工作测量了锗酸铋(BGO)探测阵列和溴化镧(LaBr)探测器在JUNA装置上的γ本底能谱,并通过减小符合时间、点火数选择、粒子甄别等技术,进一步压低了5~10 MeV能区的γ本底,同时讨论了探测器本底对部分JUNA计划开展的核天体反应测量的影响.
    • 摘要: 9月4日,中国北山地下实验室主体工程建设取得重大阶段性进展:项目建设首个重大设备、全球首台大坡度螺旋隧道硬岩掘进机研制完成。该设备被命名为“北山一号”,将参与中国北山地下实验室斜坡道建设,这将进一步为打造国际先进、世界一流的地下实验室提供技术装备解决方案。
    • 王振宇; 王赟; 徐如刚; 刘泰; 付广裕; 孙和平
    • 摘要: 深地实验室的低噪声特性为高精度连续重力观测提供了理想的外部条件.为了揭示深地观测环境对重力观测精度的提升效果,本研究利用CG-5型和CG-6型各两台重力仪,在淮南煤矿的地下和地表同时开展重力观测.为减小仪器性能差异对结果的影响,先在淮北重力站进行同址观测.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地表观测,地下观测可以减少1/3至1/2的线性漂移和1/3左右的非线性漂移,提取的潮汐因子精度也更高.地下非线性漂移的功率谱密度比地表低,二者差异在半日波频段最大可达15 dB.相比于地表和山洞,深地观测在次地震频段有明显的低噪声优势.地震位错理论计算结果表明,冲绳海沟7级左右的地震可在淮南深地试验场产生大约0.003μGal的重力变化,超过0.0010μGal的超导重力静态观测精度.因此有望利用淮南深地实验室,在次地震频段的低噪声优势环境下开展超导连续重力观测,捕捉冲绳海沟可能存在的7级以上慢地震事件.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