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圣经翻译

圣经翻译

圣经翻译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117篇,主要集中在常用外国语、宗教、语言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7篇、专利文献7252篇;相关期刊83种,包括天风、文教资料、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等; 圣经翻译的相关文献由111位作者贡献,包括任东升、徐效军、姚达兑等。

圣经翻译—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7 占比:1.59%

专利文献>

论文:7252 占比:98.41%

总计:7369篇

圣经翻译—发文趋势图

圣经翻译

-研究学者

  • 任东升
  • 徐效军
  • 姚达兑
  • 王伟均
  • 蔡锦图
  • 颜方明
  • 化月阳
  • 李东
  • 来引姣
  • 梁晨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宋刚
    • 摘要: 从晚明至清中叶,虽然《圣经》汉译并未成为天主教在华传教事业的首要目标,但仍有传教士在译经方面做出不懈努力,出版了一系列源于《圣经》的节译、编译文本,更有人克服罗马教廷和清廷的限制,尝试翻译整部《圣经》。近期学界较为关注清中叶法国耶稣会士贺清泰(Louis Antoine de Poirot,1735—1813)所翻译的译本,主要探讨其汉文版——或称为《古新圣经》——的译经原则和方法、白话文体特色,并扩展至对其满文版传抄历史的考证,以及对满汉合璧版的语汇和文体的研究。不过,贺清泰译本在后世流传的情况相当复杂,目前尚有多种满文及汉文抄本散藏于各地,相关研究仍存在疑问和疏漏之处。本文以文献考证为主,辅以详细的例证解析。一方面追溯贺清泰译本各版存世抄本的次第源流,其中包括笔者新发现的一种汉文抄本,以全面展示这部天主教译本的传播网络。另一方面,重点考察在此前研究中被忽视了的满文版与汉文版之间的密切关联,以多方面实例阐明汉文版的相当一部分经卷——尤其《旧约》部分——的翻译是以贺清泰先行完成的满译文本为直接参照,而非通常认为的以标准版武加大译本为源本。综合考察贺清泰译本的形成、传播及各版之间的关系,既有助于版本校勘工作,也会将新的角度和方法带入文本分析,进而更清楚地认识和评价清代天主教传教士在困境中进行的具有开拓性的译经活动。
    • 张立朋
    • 摘要: 在学界以往有关基督教文本的学术研究中,传教士出版的著作和所创办的报刊是学界研究的重点所在,与此相关的学术论文和学术专著已不可胜数,在此自不待言。但有关《圣经》翻译在学术层面上的研究虽说已有一些成果面世,但较为零散,且涉及面较窄,有的甚至还存在较多失误,总体来说还是相当不足,缺乏整体性的研究著作。著名汉学家唐日安就曾指出:“中国学术界的注意力大多集中在传教士世俗出版物,对《圣经》和其他宗教文献的关注有限。”
    • 任东升
    • 摘要: “国家翻译实践”作为一个框架性概念和研究体系,自2015年提出以来,为解释翻译史王朝皇权、国家政权策动、赞助、监管的大规模翻译活动或曰翻译运动及其本质和机制,提供了较强的解释力。不可否认,国家翻译实践是自古就有的历史事实,“最高统治者历来注重把翻译作为思想统治和文化交流的工具,以国家或国家名义进行规划性或规模性的翻译实践。”[1]罗马因翻译希腊而强盛,查理大帝因复兴罗马而扰动“欧洲的第一次觉醒”,阿拉伯因百年翻译而繁荣。托莱多的“翻译院”为“文艺复兴”奠基,《圣经》翻译是欧洲话语权争夺的主战场。近代历次文化运动活动因子是国家意志的翻译活动。如果说自古以来国家层面的翻译实践是国家治理的必要手段,那么在现当代世界,国家翻译实践是一国之对外话语体系建构的关键环节,对塑造和传播国家形象具有战略功能。
    • 斯洛伐克马立安·高利克; 刘燕(译); 陈淑仪(译)
    • 摘要: 原文出处为:Marián Gálik,"A Comment On Three Western Books on the Bible in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a", Human Affairs (Bratislava) 10.2(2000):183-193,后收入马立安·高利克(Marián Gálik, 1933-)的《翻译、影响与平行:〈圣经〉与中国研究文集》(Translation, Influence and Parallels:Selected Studies on the Bible in China, Sankt Augustin:Momumenta Serica, 2004)。本文评论了西方学界出版的三本有关《圣经》与现当代中国的著作:伊爱莲等人合编的《〈圣经〉在现代中国:文学与智力影响》;伊爱莲的《施约瑟传:犹太裔主教与中文〈圣经〉》;尤思德的《〈圣经〉在中国:和合本〈圣经〉的历史》。这三本书涉及《圣经》对现当代中国思想史、文学的影响研究,施约瑟(S. I. J. Schereschewsky,1831-1906)的《圣经》译本研究,以及《圣经》翻译过程中的语言、方言及文学风格的研究,它们成为该研究领域的具有开拓意义的著作。本文作者高利克为斯洛伐克科学院研究员,汉学家,致力于中西文化思想史、中西比较文学、中国基督教文学的研究,著作中译本有《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发生史》《中西文学关系的里程碑1898-1979》《捷克和斯洛伐克的汉学研究》《茅盾与现代中国文学批评》《从歌德、尼采到里尔克:中德跨文化交流研究》等。
    • 蔡锦图
    • 摘要: 本文回顾了浸信会传教士在中国从事圣经翻译的历史,相继议及浸信会在中国的传教事业、其早期圣经翻译、该会传教士与《委办本》的关系、该会的中文通用语言译本、该会传教士对中文《和合本》译经的参与、该会传教士的中国方言圣经翻译等;追溯了马殊曼、粦为仁、罗孝全、玛高温、叔未士、高德、胡德迈、罗尔梯、秦贞、基律、纪好弼、鲍康宁、耶士谟、斐姑娘、耶琳、晏马太、郏爱比等浸信会传教士对中文圣经翻译的贡献.这项研究也论及浸信会与其他宗派之间在翻译取向和实践上的差异,如其怎样翻译“水礼”的希腊文音译语词baptizō”;及其在中文圣经翻译历史中的地位和意义.
    • 王伟均
    • 摘要: 波斯语圣经翻译历史悠久,可考史最早可追溯至公元4世纪或5世纪,但较之其他东方语言圣经翻译的研究,其长期被忽视。早期波斯语圣经的翻译工作主要发生在中亚地区。16世纪,随着葡萄牙人进驻南印度,罗马天主教派遣耶稣会士进入北印度莫卧儿帝国王庭传教,以及伊斯兰世界持波斯语的统治者掀起了一股波斯语圣经翻译热潮,这引起了当时的莫卧儿皇帝阿克巴大帝的强烈兴趣。阿克巴下令组织了一个专门的手稿翻译缮写室,让他的宫廷历史学家负责手稿翻译,开启了印度波斯语圣经翻译的历史。在随后200多年的时间里,圣经的不同篇章、全本以不同的方式被翻译成波斯语,并在19世纪西方新教传教士发起的圣经翻译工程中达到了高峰。本文主要研究分析了印度莫卧儿王朝不同时期波斯语圣经翻译的组织者、翻译者、译本内容和影响等具体情况,以期对波斯语圣经翻译在印度的历史做出系统梳理。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