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国家能力

国家能力

国家能力的相关文献在1993年到2023年内共计458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政治、政治理论、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52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36736篇;相关期刊327种,包括上海行政学院学报、云南行政学院学报、公共行政评论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中国人民大学比较视野下的国家建设与民主学术研讨会、中国社会学2012年学术年会——经济社会学:理论评析与中国经验论坛、中国法学会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会2011董必武学术研讨会等;国家能力的相关文献由497位作者贡献,包括戴辉礼、张剑源、欧阳景根等。

国家能力—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52 占比:1.22%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36736 占比:98.77%

总计:37194篇

国家能力—发文趋势图

国家能力

-研究学者

  • 戴辉礼
  • 张剑源
  • 欧阳景根
  • 胡鞍钢
  • 谢宜泽
  • 刘文朋
  • 孙景宇
  • 张军
  • 张立国
  • 曹海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卢凌宇; 王潇茹
    • 摘要: 联合国是维和行动主要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冷战结束以来,西方主导的联合国维和的目标由维护和平逐渐转变为战后重建,并开始承担复杂的国家建构任务。一方面,维和给目标国带来了和平,维和人员的日常开支对目标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但是维和任务的速成性和维和经济造成的收入两极分化等因素,都对目标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另一方面,维和人员的税收豁免权、维和人员与其他社会群体的收入差距以及由此导致的政府部门人才流失和腐败、平行行政部门的出现等都严重削弱了政府对社会的渗透和控制能力。不仅如此,维和人员税收豁免和收入两极分化显著地降低了民众的纳税意愿,使得逃税和抗税盛行,提高了征税难度。维和部队对于目标国政府军向民众单方面使用暴力采取的不干涉态度,也强化了社会抗税心理。所以,西方主导的联合国维和行动既缩小了目标国的税基,降低了官僚机构的效能,又打击了民众的纳税意愿,显著地降低了目标国的财政汲取能力。本文对1980—2015年126个后殖民国家的大样本统计分析表明,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西方主导的联合国维和行动和后殖民目标国的汲取能力都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 潘凤; 闫振坤
    • 摘要: 追溯德国历史学派的“国家主义”分析传统,按照“国家能力”的影响范围以及国家成长的阶段,将“国家能力”内涵解构为“保护国家不受侵略和维护本国安全稳定的能力”“自主选择并坚定执行本国发展道路的能力”“调和内部矛盾,保护、适应和促进本国生产力发展的能力”和“调和国际关系,影响世界发展格局、秩序的能力”四个层次。建党一百年来,中国的国家能力演进经过了民族解放与国家本体创设期、自主发展道路探索期、生产方式调适期和世界格局影响扩展期四个阶段,四个阶段沿“国家能力”的四个层次螺旋上升。在此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与成长对国家能力的塑造产生了直接而又深远的影响。“一个内核,四重张力”构成了中国国家能力的逻辑结构。
    • 肖传龙; 张郑武文
    • 摘要: 国家能力是现代国家的基础属性,同时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相对变量。20世纪80年代国家回归学派建立以来,国家能力的研究谱系逐步建构、日益丰满,然而其中存在将国家能力概念窄化或泛化的趋向。从缘起追寻、定义探索、指标构建、内涵廓清等四个角度梳理国家能力的理论演进;从国家权力、政府能力、综合国力、国家职能、社会能力等五个角度辨析国家能力的相关概念;从强制力量的垄断程度、社会结构的活力程度、官僚系统的执行程度等三个角度探究国家能力的影响因素,或可利于厘清国家能力的脉络与框架。
    • 任保平
    • 摘要: 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创造了大规模、快速的经济增长,形成了社会领域长期稳定发展的"两大奇迹"。"两大奇迹"的形成原因是:坚持党的领导是创造"两大奇迹"的政治保证;坚持科学理论指导是"两大奇迹"创造的思想保证;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两大奇迹"创造的制度保证;党领导下人民创造力的发挥是"两大奇迹"创造的动力保证。从政治经济学的理论逻辑来看,"两大奇迹"形成的理论逻辑是党领导下的国家能力与规模化市场创造的结合造就了经济增长的奇迹,在经济快速增长所奠定的经济基础上形成了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两大奇迹"历史经验是党领导下国家能力的培育,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协同互补,发展规划与市场机制的结合,选择性产业政策、功能性产业政策与普惠性产业政策的协调。在第二个百年续写"两个奇迹",并创造高质量发展奇迹需要从中长期发展视角判断未来发展的趋势,继续推动国家与市场的共同演进,重塑高质量发展的增长体系,充分释放内需潜力,确立"以人为本"的经济发展模式。
    • 江天雨
    • 摘要: 西式治理理论一度在世界政治中广为流行,被认为是实现“善治”和解决现代化问题的良方,然而事实证明,西式治理理论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一些国家和地区因此而陷入政治失序的“治理困境”。作为一种社会科学理论,建立在理性人假设之上的西式治理理论只是基于西方地域性经验的建构理论,其适用性必然存在限度。国家作为治理主体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对于后发国家而言,强大的国家能力是帮助其实现社会长期稳定和有效治理的重要基础。基于中国历史文化和现实实践的中国式国家治理理论,不仅是对强调“强社会—弱国家”的西式治理理论的反思和超越,也为“强国家—强社会”的中国式现代国家治理新道路的治理逻辑提供了理论解释,为其他追求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国家和地区提供了另一种解决方案。
    • 蒋光明
    • 摘要: 大规模流行病是否会加剧经济不平等?国家应如何减轻流行病对收入分配造成的冲击?既有研究未能充分发掘流行病与经济不平等之间关系的异质性,尤其是未能将国家能力引入讨论。文章指出,工业化时代以来的流行病总体上加剧了经济不平等,但两者之间的关联是条件式的,强国家能力有助于缓和流行病对收入分配格局的负面冲击:一方面,强汲取能力为国家有效应对危机并施行再分配政策提供了基础条件;另一方面,强分配能力有助于增强资金使用效能,即使在资金总量有限的情况下也能够缓和经济不平等。实证部分以21世纪以来发生的五次全球性流行病为样本,构建了跨国面板数据库(2000-2018年),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对理论假设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流行病与基尼系数的年变化值呈显著正相关,汲取能力和分配能力均负向调节流行病对经济不平等的边际效应。研究进一步就加强国家能力、降低经济不平等提出政策建议:一是利用数字技术赋能,加快建设居民收入和财产信息系统,增强国家信息能力;二是深化税制改革,提高直接税比重,更好地发挥税收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三是加强财政纪律和预算监督,提高转移支付资金使用效率。
    • 张福运; 徐沁蒙
    • 摘要: 以“三问”(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为导向,准确把握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建设现代化强国、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才能实现文明超越等“四史”(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所昭示的基本规律,是破解“新时代之问”的关键。理清这些基本规律,准确回应“新时代之问”,有助于形成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自觉,进而通过在新征程中进一步证明中国共产党“能”、马克思主义“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完整呈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历史意义。
    • 王壮壮; 鲍铭言
    • 摘要: 国家是全球气候治理的关键力量,而国家能力则是有效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保障。尽管联合国气候制度要求各国加强能力建设,但关于国家气候治理能力的研究却进展缓慢,如何对其进行定义和衡量仍有待探索。为此,本文结合气候变化、国家能力和全球治理三个概念对国家气候治理能力进行了定义,并构建了一个新的标准化框架,以量化评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6个国家缔约方2015~2020年间的气候治理能力。该框架从联合国气候制度建立和完善的三个层面(规范制定、履约遵约和行动效果)出发,利用联合国、世界银行和国际可再生能源署等国际机构的最新数据,衡量各国在智力贡献、缔约贡献、治理程度、治理工具和治理效果5个维度上的14个兼顾全面与平衡、过程与结果、动态与静态的基础指标表现,以展现其在联合国气候制度从“京都”模式向“巴黎”模式过渡时期的气候治理能力。结果显示,西欧、北欧、东亚和北美洲国家具有较强的气候治理能力;新兴经济体在国际规范制定上的表现紧追美国和西欧国家;小岛屿国家尽管个别代表排名靠前,但整体上与最不发达国家类似,能力仍有待提高。本研究为横向和纵向比较不同国家参与全球气候治理提供了新的概念、角度和方法。
    • 阎晓阳; 张权
    • 摘要: 群团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纽带,在不同时期为革命、建设与发展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一定程度上,现代化改革其实是动员、整合人财物资源的过程,即发展与强化国家能力的过程,进而建立有效国家与有为政府。在中国的现代化改革进程中,群团组织同样肩负国家能力建设的重要职责,并表现为双重角色与任务:一方面,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改革的执行者,群团组织不断强化认证、濡化、规管、吸纳和整合等基本能力,以自身为纽带将个人、团体与其他组织纳入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政治系统之中;另一方面,作为自身现代化转型的推动者,群团组织也在持续加强统领能力建设。群团组织的“双向改革”相互影响、彼此交叉,共同构成国家治理现代化以及政治、社会现代化转型的重要一环。
    • 谢宜泽; 杨竺松
    • 摘要: 国家能力是理解中国奇迹的关键要素,而当代中国的国家能力源于何处却是一个有待回答的问题。基于社会中心主义或国家中心主义范式的“战争驱动学说”和“初始禀赋学说”淡化了作为能动行为体的政党的独特作用,难以完全适用于中国情境。作为公共领导力的现实载体,政党不仅是整合国家意志和社会诉求的组织纽带,而且是破解集体行动困境的重要行动者,并成为后发国家能力建构不可忽视的力量。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从制度和实践层面重塑了当代中国的国家能力,其所固有的人民性、使命性和适应性构成了国家能力建构的合力之基、动力之本和活力之源。面向第二个百年目标,应继续全面从严治党,形成以党的建设为引领、以国家能力建设为依托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路径。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