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国家创新系统

国家创新系统

国家创新系统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494篇,主要集中在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经济计划与管理、科学、科学研究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76篇、会议论文18篇、专利文献3713523篇;相关期刊271种,包括当代经济、管理观察、科技管理研究等; 相关会议18种,包括第十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十八届学术年会、2013年第十届中国技术管理(MOT)学术年会等;国家创新系统的相关文献由570位作者贡献,包括冯之浚、曾国屏、李正风等。

国家创新系统—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76 占比:0.01%

会议论文>

论文:18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713523 占比:99.99%

总计:3714017篇

国家创新系统—发文趋势图

国家创新系统

-研究学者

  • 冯之浚
  • 曾国屏
  • 李正风
  • 陈劲
  • 方新
  • 连燕华
  • 何传启
  • 刘洪涛
  • 刘辉群
  • 孙瑶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杨超
    • 摘要: 本文借助1979—2020年世界研发百强奖的获奖数据,探讨美国“奥斯卡级创新”获奖组织构成的国家创新系统顶级梯队演化过程,重点解析以联邦实验室为中心的公共创新集群生态模式,为中国社会科技奖和科研机构改革提供参考建议。研究发现:40年来美国企业研发机构与政府科研机构获奖数呈现“中轴对称”关系;美国“奥斯卡级创新”获奖组织以政府科研机构为主,最为突出的是以联邦实验室为中心的公共创新集群,即使是规模较小的实验室也形成了成熟的合作社区;公共创新集群形成了“多政府部门资助与实验室项目分区管理”的运作模式、“合同企业轮换托管联邦实验室”的组织互嵌托管模式和“非营利组织-大学-联邦实验室”联盟重组企业协作托管模式三种合作生态。
    • 李孟遥
    • 摘要: 本文围绕国家创新系统,对国家创新系统进行了介绍,其中包括理论基础及结构机制,在结构机制中,又对系统的基本结构、要素及功能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分别从知识传播本性、传播的机制以及公众科学素质培育这三个方面,对知识传播及扩散展开了分析,以期为有关人士提供参考。
    • 曾力宁; 李阳; 黄朝峰; 李北伟
    • 摘要: 国家实验室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鲜有研究针对国家实验室体系构建进行理论阐述及体制机制探讨。以我国布局国家实验室体系为研究背景,探讨国家实验室体系构建的现实逻辑,结合国家创新系统理论、协同创新理论和合作博弈理论,剖析国家实验室制度创新的理论依据。结果表明:①国家创新系统理论是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行动指南,也是推动国家实验室发展的重要依据;②协同创新理论强调各类创新要素协调合作与相互作用,有助于国家实验室体系实现整体效应最大化;③合作博弈理论探讨决策主体均衡问题,对于实验室与外部单位建立良好互信决策机制大有裨益。基于理论分析,围绕政策引导、运行成长、利益共享和风险分担4个方面体制机制创新,提出国家实验室体系构建的政策建议。未来,国家实验室体系研究需要进一步围绕基础理论和实证研究(驱动因素、运行成效和科学评价)等进行深入探讨。
    • 谢宗杰; 安雪玲; 令狐敏捷; 李凯健
    • 摘要: 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缺乏完善的标准化国家创新系统制约了中国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文章在系统梳理制造业标准化创新系统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与美国、德国、日本等科技水平较高的国家进行国际比较与经验借鉴,针对创新系统主体、要素、协同作用、保护机制、路径五个方面进行分析,主体主要包括政府、企业、教育机构、中介平台和标准化组织;要素分为知识、人才、资本和基础设施;协同作用主要分析比较创新系统中各主体和要素的联动情况;保护机制主要讨论知识产权和专利制度;路径强调各国标准化创新系统的路径依赖特点,不可复制,只能借鉴,并在借鉴的基础上发挥优势。通过对这五个方面进行文献分析比较,采用规范式的研究方法,创新性地构建我国创新驱动标准化的国家创新系统,提出从核心层面、微观层面、中观层面、宏观层面四个维度进行整体把握:核心层面,要精准把握“知识—技术—专利—标准”的标准化与创新协同重要路径,知识在该路径中产生、吸收、转移、扩散、整合,再形成新的知识;微观层面,要严格要求“企业—教育培训机构—科研机构—国内标准化组织”标准先行,微观层面从“点”的层面对标准化起到产生、学习、研究和发展的作用;中观层面,要积极促成“产业联盟—金融体系—中介平台—行业协会”的协同合作,中观层面从“线”的层面服务于标准化的资源整合;宏观层面,要重点加强“政府—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国际交流与互动,宏观层面从“面”的层面推进中国标准与国际标准的兼容。最后,针对构建我国制造业企业创新驱动标准化的国家创新系统,从“政府与市场”“扩大开放”“搭建平台”“创新效应”“标准国际化”与“人才培养机制”六个方面,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 王福涛
    • 摘要: 国家创新系统模式选择对社会创新活动的组织形式具有重大意义。理论上其取决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政府与市场关系、创新资源供给等因素。实践中位居世界前列的创新型国家均基于本国国情,妥善对这三个决定性因素进行了制度安排。回溯历史,中国创新系统发展始终面临国家创新模式转换,以及激发国家创新源头活力、合理厘定政府科技事权、完善科技发展共识形成机制等挑战。结合中国经验完善中国国家创新系统,未来需着力于加强市场机制建设以强化市场功能、完善科技创新活动的成本定价制度、注重科技供给与应用适配。
    • 刘飒; 吴康敏; 张虹鸥
    • 摘要: 基于国家创新系统理论视角分析表明,中国创新范式的发展和转变直接并从根本上影响着科技人才评价理念.中国的创新范式经历了从计划到市场的转变,将新中国成立70余年来的科技人才评价划分为探索期(1949年至1976年)、起步期(1977年至1994年)、发展推进期(1995年至2005年)、创新突破期(2006年至今)4个阶段,分析总结不同阶段的评价政策及其侧重点.在创新范式转型中,国家(政府)、科技人才和产业界等不同主体分别从制度创新层面、知识创新层面和技术创新层面推动科技人才评价的转向,同时公众参与和监督也积极推动科技人才评价的社会转向.最后,从优化评价政策制定模式、加强国际对话及与国内实践应用相结合、实行动态管理、在国家层面建立同行评价专家数据库和建立第三方评价机制等五方面,提出促进中国科技人才评价发展的对策建议.
    • 胡先杰
    • 摘要: 为进一步加强专业化众创空间示范,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局面.文章基于国家创新系统视角阐述了科研院所在国家创新系统中的功能定位及其所建专业化众创空间的桥梁作用;对已批建的科研院所专业化众创空间进行深度分析,剖析其内在运行特征;并结合案例研究,梳理科研院所专业化众创空间的建设思路.研究表明:相比传统众创空间的"自由生长"之路,专业化众创空间的建设和发展则走的是"精细耕作"之路,更加注重创新创业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具有新型研发机构属性的科研院所应是未来专业化众创空间建设的一个重要方向.最后,从立足专业优势、创新运行机制、完善融资渠道、做强创业平台等四个方面提出建设对策.
    • 樊天; 樊春良
    • 摘要: 2015年联合国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对科技创新促进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新的思想和新的实践做法.日本在科技创新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从国家层面整体推进,建设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国家创新系统.本文根据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创新系统思想,对日本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国家创新体系思想和实践进行案例研究,并提出可供借鉴之处.
    • 赵卢雷
    • 摘要: 西方技术创新理论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20世纪初,经济学家熊彼特首次提出“创新”概念并系统阐述其创新理论,为西方技术创新理论发展奠定了基础.20世纪50年代,技术创新理论开始登上主流经济学舞台.西方学者沿此轨迹,形成了新古典学派、新熊彼特学派、制度创新学派及国家创新系统学派四大流派.综述西方技术创新理论相关研究,以更清晰地认识和把握西方技术创新理论的产生及演变历程.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