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国内价值链

国内价值链

国内价值链的相关文献在2003年到2022年内共计95篇,主要集中在经济计划与管理、贸易经济、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3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92955篇;相关期刊73种,包括四川省情、世界经济、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中国国际经济贸易法学研究会第一次会员代表暨中国与国际经济法律秩序的变革研讨会、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第十八届年会等;国内价值链的相关文献由126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志彪、张少军、余丽丽等。

国内价值链—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3 占比:0.10%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92955 占比:99.90%

总计:93050篇

国内价值链—发文趋势图

国内价值链

-研究学者

  • 刘志彪
  • 张少军
  • 余丽丽
  • 吕思雅
  • 吴方
  • 张璐
  • 彭水军
  • 徐宁
  • 罗建兵
  • 万科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继彤; 张静雨
    • 摘要: 生产要素的流动推动了全球价值链的发展,给世界各国带来了机遇和释放世界经济活力的源动力,提升了全要素生产率。在流动的共同体生态系统里,价值链地位攀升成为每一个参与国的共同追求,自知才能自治。文章首先从价值链的形成过程和增加值的贸易核算新方法出发,梳理全球价值链的分解和位置测度框架,研究认为提升价值链地位的第一步是充分了解一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和嵌入程度;其次归纳出价值链攀升的可能路径;最后给出未来的讨论方向。
    • 张璐; 项桂娥
    • 摘要: 通过国内区域间投入产出表测算全球价值链和国内价值链嵌入度,使用区位熵的方法测算出各行业各省份的制造业产业集聚度,实证检验了产业集聚对制造业融入全球价值链和国内价值链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产业集聚对制造业融入全球价值链有显著的负向效应,即产业集聚度每增长10%,产业融入全球价值链水平下降1.5%;产业集聚对制造业融入国内价值链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即产业集聚度每增长10%,国内价值链参与度会提升6.6%.分行业来看,低技术产业集聚在国内价值链参与度中的抑制作用相对而言更为显著,容易形成“低端锁定”风险,而高技术产业集聚对国内价值链的重构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分地区而言,无论是从国内价值链角度还是全球价值链角度,东部地区产业集聚对价值链参与度影响均高于其他地区.
    • 刘力; 潘馥璇
    • 摘要: 基于生产分割长度测度的上游度指数和下游度指数可以描述区域间供给与需求关联。采用2007年、2012年和2017年中国各省份投入产出表测算并运用网络分析方法描述区域供需网络演进特征。国内价值链主要供给中心集中在中西部地区,早期表现出“供给旺盛,需求不足”的特征;主要的需求中心在东部地区,呈现出“对内需求,对外供给”的供需模式。随着供需网络演变,东部地区参与国内价值链的程度加深,和中部、西部的联系逐年加强,西部融入国内价值链,既是中部供给中心的主要承接地,也是东中部需求的主要来源地,在国内价值链的供给地位和需求地位均有提升。新发展格局下加强国内各省份间的经济技术联系,优化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培育中西部地区增长极,整合内陆腹地市场潜能,为东部深度参与国内价值链、拓展国内市场空间提供双重保障。
    • 何雅兴; 马丹
    • 摘要: 本文旨在揭示我国各个区域各个部门的增加值构成特征、垂直专业化分工程度和出口产品竞争力情况,分析不同类型垂直专业化分工对区域出口产品竞争力的影响。本文构建异质性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建立我国省级区域增加值分解测算框架,从单一全球价值链分工、国内价值链和全球价值链协同分工视角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各区域各部门仍以区域内贸易为主;对于价值链贸易,东部地区和制造业部门更集中于全球价值链分工,中西部地区和初级产品部门更集中于国内价值链分工。从价值链分工视角来看,单一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延伸难以持续提升出口产品竞争力,协同国内价值链和全球价值链的双重分工是出口产品竞争力提升的可行路径。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将全球价值链和国内价值链测算纳入统一的框架中,从价值链分工视角对区域出口产品竞争力提升路径进行了探索。本文为分析我国区域层面贸易增加值提供了方法框架,论证了在国内外双重价值链中提升我国出口产品竞争力的可行路径;为依托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促进产品竞争力提升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 谷方杰; 沙秀娟; 张文锋
    • 摘要: 当前世界经济前景不确定性增加,贸易摩擦风险加剧。如果能够促进NVC对接GVCs,提高出口国内增加值率,将有利于我国规避外部风险,实现“稳外贸”目标。基于中国30个省市—世界投入产出表、假设提取法,测算出口增加值、GVCs直接出口增加值和NVC间接出口增加值对中国省域经济的贡献,探索NVC连接GVCs的路径。结果显示:NVC连接GVCs具有内陆到沿海和内陆到内陆两条路径;利用内陆到内陆路径获取出口增加值将更少的价值链环节暴露于外部风险下。
    • 雷箐青; 白明
    • 摘要: 与沿海地区相比,内陆地区在面向国际的开放合作中通常处于不利地位,需要依托周边重要伙伴、以高质量制度型开放促进开放合作。新发展格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注重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以贵州为典型代表的内陆地区在新发展格局下更应坚持国内国际二重开放、以国内区际开放合作为主,在开放合作中促进高质量发展。
    • 万科; 刘耀彬
    • 摘要: 为应对后疫情时代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加剧的“比较优势陷阱”,中国亟需通过国内价值链省域比较优势的互补协同提升整体国际竞争力。在价值链产品内,基于垂直专业化分工框架,兼顾增值能力与劳动生产率两个维度,使用非竞争型投入占用产出模型,设计一个评测国家内部区域电子信息产业真实比较优势的新指标。结果表明,东部沿海省域比较优势强度与广度最为显著,内陆省域比较优势集中于上游能源型部门;制造业部门比较优势凸显,服务业部门比较优势相对薄弱;比较优势高省域集中度与低省域集中度的产业部门中,均存在整体比较优势强弱差异,其中,高省域集中度产业部门比较优势强度更高。
    • 吴怡丹; 万科; 武倩茹; 韩雨虹
    • 摘要: 构建中国高技术产业国内价值链网络结构分析框架,使用2002、2007与2012年中国省域间投入产出模型,以京津冀电子信息产业为例对省域国内增加值进行分解,并测度增加值视角下京津冀电子信息产业价值链不同环节之间的贸易成本,通过比较上中下游位置上贸易成本的差异,探究产业在价值链上所处位置与贸易成本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增加值越高,贸易成本越低但存在行业异质性;上游贸易成本随时间有下降趋势,下游贸易成本随时间有上升趋势;电子信息产业链上北京作出的贡献较大。
    • 初航正; 赵蓉; 聂耀昱
    • 摘要: 本文基于京津冀区域间投入产出数据、工业企业数据,构建13个地区的区域协调发展模型。以产品间关联为基础,融合价值链理论,从嵌入水平和分工地位两方面使用空间计量方法探究参与价值链分工对于协调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在参与国内价值链分工时,分工地位的正向溢出效应优于嵌入水平作用效果,但前向嵌入不利于区域协调发展,京津冀地区参与区域价值链的积极效应显著优于参与国内分工。考虑到产品间关联的调节效应,将产品关联度作为门限变量,证明随着产品关联性的提高,嵌入水平和分工地位分别表现为促进效应持续强化的加速效应和先负后正的分正向化效应。最后,运用中介效应模型证明专业化集聚更易于实现嵌入水平的提升,产品间关联通过产业集聚所带来的生产关联性增强和技术临近性促进等特征,解释其对于地区-产业协调发展的演变规律,从而揭示了有利于区域、产业协调发展的集群发展政策,可以通过空间扩散、溢出效应实现全区域协调发展。
    • 任健华; 雷宏振
    • 摘要: 农业产业嵌入国内价值链是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也是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的现实需求。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农业产业能否通过嵌入国内价值链实现要素配置优化和产业链延伸值得讨论。将价值链嵌入、产业集聚和农业经济增长纳入统一分析框架并阐述三者间互动机制,在测度中国30个省(市)农业产业的价值链嵌入位置及集聚程度的基础上,对价值链嵌入如何影响农业产业集聚的经济增长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业产业嵌入国内价值链和适度集聚均有利于农业经济增长,而过度集聚则对经济增长产生负向影响。农业产业国内价值链嵌入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实现专业化生产,增强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正向溢出效应或缓解过度集聚的负面效应,且该效应在中部地位最为显著。进一步对比嵌入方式发现,前向嵌入对产业集聚的经济增长效应有显著调节作用,而后向嵌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正向作用及对过度集聚的调节作用并未显现。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