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bar基因

bar基因

bar基因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172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分子生物学、植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0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86917篇;相关期刊81种,包括生物技术通报、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农业生物技术学报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第十届微生物教学和科研及成果产业化学术研讨会、全国作物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全国农业科技创新与生产现代化学术研讨会等;bar基因的相关文献由586位作者贡献,包括王才林、赵凌、黄大年等。

bar基因—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0 占比:0.17%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86917 占比:99.82%

总计:87072篇

bar基因—发文趋势图

bar基因

-研究学者

  • 王才林
  • 赵凌
  • 黄大年
  • 华志华
  • 刘炜
  • 姚方印
  • 宗寿余
  • 肖国樱
  • 薛乐勋
  • 吕川根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贾小霞; 马胜; 齐恩芳; 吕和平; 刘石; 黄伟; 李掌; 曲亚英
    • 摘要: 为了安全防除抗草铵膦转基因马铃薯田间杂草,以转Bar基因马铃薯为试验材料,分析比较了有效成分1440 g·hm^(-2)灭草松(T1)、99 g·hm^(-2)11%砜嘧磺隆·精喹禾灵(T2)、1440 g·hm^(-2)灭草松+99 g·hm^(-2)11%砜嘧磺隆·精喹禾灵复配剂(T3)、1695 g·hm^(-2)草铵膦(T4)、923 g·hm^(-2)草甘膦(T5)和清水(CK)处理下杂草防效、马铃薯生长指标、块茎产量及品质特性和药剂残留情况。结果表明,草甘膦在杀灭杂草的同时,也杀死了马铃薯植株,受害率达100%;灭草松、11%砜嘧磺隆·精喹禾灵和草铵膦对马铃薯均未产生药害,但因对杂草的防效不同而导致达到的增产效果差异显著。药后45 d时,灭草松和11%砜嘧磺隆·精喹禾灵复配剂(T3)对阔叶杂草的株、鲜重防效较灭草松单独处理(T1)分别提高35.13和38.71个百分点,较11%砜嘧磺隆·精喹禾灵单独处理(T2)分别提高23.88和16.29个百分点,对禾本科杂草的株、鲜重防效较T1分别提高78.36和80.92个百分点,较T2分别提高11.85和8.23个百分点,马铃薯单株产量较CK、T1和T2分别增加58.39%、35.52%和11.44%。草铵膦(T4)对阔叶和禾本科杂草的株、鲜重防效都显著高于T1、T2和T3,单株产量较CK、T1、T2和T3分别增加67.40%、43.24%、17.79%和5.6%。因此,用有效成分1695 g·hm^(-2)的草铵膦可以高效防治转Bar基因马铃薯田间杂草,但为了防止转Bar基因马铃薯连作时,因靶标除草剂草铵膦作用单一而诱导杂草产生草铵膦抗性的风险,建议用有效成分1440 g·hm^(-2)的灭草松和99 g·hm^(-2)11%砜嘧磺隆·精喹禾灵复配剂与草铵膦轮换防治杂草。本研究为转Bar基因马铃薯大面积种植中田间杂草的科学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 梁雨欣; 李忠鹏; 张春雨; 侯吉超; 李小宇; 王永志
    • 摘要: 随着转基因大豆(Glycine max)市场的扩大,我国对转基因大豆的食品安全、环境风险等问题争议日渐加剧.越来越多的国家要求对转基因食品进行标识,部分国家对转基因成分含量亦有要求.为了建立转Bar基因大豆的快速、有效检测方法,对转Bar基因大豆进行定量检测,本研究以纯化的膦丝菌素乙酰转移酶(phosphinothricin acetyltransferase,PAT)蛋白为抗原免疫小鼠(Mus musculus),成功制备了18株特异性良好的PAT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MAb),利用在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中表达的PAT分段蛋白筛选到一组能进行夹心ELISA的配对单克隆抗体9F5和3G12,并以这对单抗为基础建立了PAT快速定量双抗夹心ELISA(double antibody sandwich ELISA,DAS-ELISA)检测方法.该方法以9F5为捕获抗体包被酶标板,检测抗体3G12经辣根过氧化物酶(horseradish peroxidase,HRP)标记后以2μg/mL的工作浓度与抗原在37°C共同孵育30 min,室温避光显色15~20 min.该检测方法检测限为1.69 ng/mL,对PAT蛋白的检测范围为0.5~8.0μg/mL,板内板间变异系数均小于10%.该法灵敏度高、稳定性好,1 h即可完成检测,为转Bar基因大豆的快速定量检测提供了技术支撑.
    • 刘倩琪; 王学林
    • 摘要: 抗除草剂bar基因是转基因植物中常用标记基因,也是转基因成分检测中重要的筛选基因.参照标准方法,检测水稻和小麦2个待测样的bar基因,通过分析待测样和对照样凝胶电泳结果,比对bar基因序列与标准序列的差异,结果发现水稻bar基因序列为236 bp,比标准提供的262 bp片段小26 bp;小麦待测样中bar基因序列为485 bp,比标准提供序列大223 bp,两待测样与标准序列相似度较低,不能判定为阳性.采用测序技术进一步确证转基因成分检测中的特异性片段,对结果判定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 娄海伟; 林俊芳; 赵仁勇; 叶志伟; 田双起; 王新伟; 郭丽琼; 赵玉
    • 摘要: 为获得草铵膦完全抑制蛹虫草生长的最小浓度和一种快速构建Bar基因双元载体的方法,本文首先采用浓度梯度法研究草铵膦对蛹虫草的抑制效果,其次采用双接头PCR(DJ-PCR)构建Bar基因表达盒,然后分别采用T4 DNA连接酶法和同源重组法把Bar基因表达盒插入双元载体pAg1-H3的T-DNA区域,以构建Bar基因双元载体pAg-Bar,并比较T4DNA连接酶法和同源重组法的连接效果,最后通过农杆菌介导转化法来验证载体pAg-Bar的有效性及Bar基因在蛹虫草中的功能。结果表明:草铵膦完全抑制蛹虫草分生孢子生长的最小质量浓度为400μg/mL;采用DJ-PCR方法可快速构建Bar基因表达盒;采用T4 DNA连接酶法和同源重组法均可实现双元载体pAg-Bar的构建,而同源重组法更快速、高效;采用农杆菌介导转化法可把双元载体pAg-Bar中的Bar基因表达盒整合入蛹虫草的基因组,使蛹虫草转化子具有草铵膦抗性。本研究建立的载体构建方法具有快速、高效的特点,适用于抗性基因载体、敲除载体、超表达载体等载体的构建,为蛹虫草基因功能的鉴定提供技术支撑。
    • 董文科; 陈春艳; 马晖玲
    • 摘要: 以"甘农3号"紫花苜蓿为受体,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导入双价基因OvBAN/bar,通过PCR检测和Southern杂交分析表明,4个转基因株系含有目的基因且均出现杂交条带,其中2个株系为单拷贝,1个株系为双拷贝,1个株系为三拷贝;对获得的4株转基因苜蓿进行qRT-PCR分析表明,具有三拷贝数的1个转基因株系OvBAN基因的表达量最高,其次为双拷贝数的2个转基因株系,并且这些株系的花青素还原酶活性及缩合单宁含量均显著高于野生型苜蓿.以过量表达OvBAN基因的3株转基因苜蓿为试验材料,进行抗蚜性和除草剂耐受性分析.结果表明,与野生型苜蓿相比,转OvBAN/bar基因苜蓿对苜蓿蚜都具有较好的抗性,蚜虫抑制率为78% ~93%;用0.5%的市售草铵膦喷施各株系,10 d后各转基因株系除个别叶片枯萎死亡,其他叶片及茎秆生长状况良好,而野生型苜蓿全部枯萎死亡,表明bar基因已整合到转基因苜蓿基因组中并稳定表达.综上所述,转OvBAN/bar基因紫花苜蓿表现出良好的抗虫性和除草剂耐受性.
    • 赵建发; 何光亮; 何美丹; 柯智; 翟楠鑫; 符亚小宁; 裴新梧; 袁潜华
    • 摘要: 基因飘流是水稻(Oryza sativa L.)转基因安全性研究中的重要内容,研究花粉竞争对基因飘流的影响对于建立并完善转基因飘流模型具有重要意义.本实验分别以籼、粳型转基因水稻和籼、粳常规水稻为花粉供体,不育系为花粉受体,研究籼、粳型双供体在基因飘流中的竞争性.结果表明,同种亚种双供体的基因飘流率与花粉源数量成正相关关系,且基因飘流率与供体花粉数量关系符合S曲线.基因飘流是花粉数量竞争和遗传竞争的综合结果.
    • 陈张彬; 肖钢; 张振乾; 陈浩; 刘忠松; 熊兴华; 邬贤梦; 官梅; 陈社员; 官春云
    • 摘要: 为了获得同时具备抗虫和抗除草剂特性的甘蓝型油菜新种质材料,以湘油15下胚轴为外植体,将人工合成的抗虫融合基因cry1ab/ac与带有草铵膦抗性基因bar的植物表达载体pFGC5941连接,构建了植物表达载体pF-GC-Bt.利用农杆菌介导油菜下胚轴遗传转化体系,将载体pFGC-Bt转入到油菜品种湘油15愈伤组织中.经愈伤组织分化和植株再生,获得了7株T0转基因植株.分株收获这7株转基因油菜的种子,种于花盆中,用除草剂basta喷洒,对存活下来的植株用检测引物进行PCR检测.挑选11株2个基因检测结果都呈现阳性的植株,进行Cry1Ab/Ac蛋白双抗体夹心免疫层析技术检测,在这11株油菜中都检测到了Cry1Ab/Ac蛋白.进行转基因油菜抗菜粉蝶幼虫(菜青虫)的离体鉴定,以非转基因湘油15为对照,结果显示,啃食了转基因油菜叶片的菜青虫停止运动和生长,大概7 d后陆续死亡,而非转基因油菜叶片上的菜青虫表现正常,3 d后叶片基本被其啃食干净.饲喂鉴定结果表明,转抗虫融合基因cry1ab/ac油菜对菜青虫具有明显抗性.得到了同时具有菜青虫和草铵膦双抗性的转基因植株,且抗性显著,为油菜的抗性育种提供了新的材料.
    • 陈之忍; 马猛; 申玉霞; 吴林楠; 刘香利; 赵惠贤
    • 摘要: 为了验证小麦籽粒大小相关基因TaCYP78A5在小麦籽粒发育中的功能,对pINO启动子驱动的TaCYP78A5基因过表达的转基因小麦后代株系进行了鉴定,检测了T_0代植株目标基因拷贝数,定量分析了7个T_1代阳性植株的目标基因表达,并对其籽粒大小进行了统计。结果表明,利用Bar试纸条和目标基因特异PCR检测相结合的方法对21株转基因T_0代再生苗进行检测,共鉴定出14个阳性植株,除2个植株的目标基因拷贝数为3和1个植株为7外,其余11个T_0代转基因植株目标基因插入拷贝数均为1~2个,其中有6个单拷贝植株。与野生型相比,7个T_1代阳性植株目标基因表达量均极显著增加,粒厚和粒宽均有不同程度增加,粒重极显著增加。
    • 李艺; 王悦; 王健; 赵翔宇; 王芳; 别晓敏
    • 摘要: 利用筛选标记基因可方便快捷的区分转基因植株和非转基因植株。筛选标记基因通常用PCR、Southern杂交等分子手段检测。随着规模化转基因工作的开展,大量转基因植株需要及时准确的鉴定。叶片涂抹除草剂筛选转基因植株具有快速、高效的优势。本研究结果显示,除草剂草铵膦对小麦品种轮选987和科农199的有效筛选浓度分别为75 mg·L-1和125 mg·L-1;对以轮选987为受体材料的转bar基因小麦植株的有效筛选浓度为100 mg·L-1,该浓度可用于针对此类转基因材料的大规模筛选。%The selection marker gene was widely used to detect and identify transgenic plants in biotechnological breeding of crops. For detection of selection marker genes, the molecular techniques such as Polymerase-Chain-Reaction (PCR) and Southern blot were generally applied. However, with the rapid progress of genetic transformation of crop species, a large number of transgenic plants need to be identified timely and usually, bar was designed as the marker gene. The method painting herbicide (glufosinate-ammonium) on leaf has the advantage of quickness and effectiveness for verifying transforma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 wheat varieties Lunxuan 987 and Kenong199, the effective selection concentrations of herbicide were 75 mg·L-1 and 125 mg·L-1, respectively. Further, the effective selection concentrations of herbicide were 100 mg·L-1 for detecting the activity of bar protein when Lunxuan 987 was transformed as the donor plant, suggesting this concentration of glufosinate-ammonium might be suitable for large scale detection.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