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回忆说

回忆说

回忆说的相关文献在1975年到2022年内共计856篇,主要集中在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中国文学、中国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56篇、专利文献279篇;相关期刊349种,包括世界博览、名人传记:上半月、人物等; 回忆说的相关文献由807位作者贡献,包括余玮、佚名、散木等。

回忆说—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56 占比:75.42%

专利文献>

论文:279 占比:24.58%

总计:1135篇

回忆说—发文趋势图

回忆说

-研究学者

  • 余玮
  • 佚名
  • 散木
  • 李捷三
  • 王凡
  • 王建柱
  • 余世诚
  • 余东
  • 余广人
  • 刘仰东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关键词

    • 朱昀翀
    • 摘要: 文章严格遵循文本,对《美诺》中哲人与知识的关系作出与传统理解及图宾根阐释相不同的解读,并认为:在此篇中,回忆说并非柏拉图的严肃理论而只是教育美诺的应景说辞,也不存在据说是由回忆说引申出的理念论,哲人无知是其一贯的观点。柏拉图的知识观至少在《美诺》中是统一的,不存在回忆即回忆知识与哲人无知间的矛盾。他在否认知识能为人所获致的同时,肯定了哲人通过不懈辩难而追求知识、获得近似于知识的真实意见的德性。
    • 田书峰
    • 摘要: 对苏格拉底来说,"德性即知识"的一个最为重要的结论就是:德性是可教的,因为德性的知识本质决定了德性是可教的.但是,苏格拉底所理解的德性的"可教"与智者所理解和实践的德性的"可教"有着根本性的区别,因为对于苏格拉底来说,德性的教授并不是一种如智者们所说的技术性的知识兜售或转运,相反,苏格拉底在《美诺》中通过"回忆说"提出,德性是可教的与知识源于人的内在本性并不冲突,而是并行不悖的.德性的可教性在于教育者通过与学徒的活生生的问答式对话和交流帮助他回忆起已然存在于自己心灵中的德性知识,这也就是"λòγον διδòναι"(给出原因性的解释)的过程.如此,学徒能够从游移不定的模糊意见状态进入到稳固不动的明晰知识的状态中.
    • 詹文杰
    • 摘要: 按照柏拉图的《斐多》,获得知识首先意味着灵魂自身的净化,其次意味着灵魂对于纯粹实在或诸理念的回忆,最后意味着借助“假设法”或命题推演的方法而不是借助经验观察来探究实在.本文从这三个方面阐释了《斐多》中关于知识之获得的论述,从而说明柏拉图在写作这篇对话录之时关于认知和知识所持有的基本思想.本文同时还反驳了陈康的一个主张,即《斐多》提及了比“思维”更高级的所谓“理念直观”.
    • 许晨晴
    • 摘要: “回忆说”在柏拉图的文艺思想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在摆脱了摹仿的肤浅性后进入到灵魂的迷狂,从而连结了可见的客观世界与可知的理式世界.灵魂在上界曾观照过真实体,它自身的不朽不灭与不断的转世回生,以及在此过程中积累的充分的知识,让回忆具有可能性.在降落尘世之后,受到尘世与肉体的阻碍,灵魂的回忆需要得到适当的提问和感觉的提示,由此进入到灵魂中用理智回忆自身实在,让灵魂追忆起理式世界.
    • 胡家祥
    • 摘要: 西方哲学主要采用逻辑分析的“正的”方法,但是也不乏超逻辑的“负的”方法的倡导者.苏格拉底的“助产术”、柏拉图的“回忆”说和“洞穴”喻就是通过多重剥落而裸露本体的方法.笛卡尔的普遍怀疑、康德的辩证思维、胡塞尔的现象学“还原”都是以确立心灵深层的自我为最后根据.柏格森及其前驱谢林、叔本华均推崇直觉,其基本路径是反身内视,超越感性和知性而进达天人之际.
    • 邓定
    • 摘要: 本文致力于考察克尔凯郭尔思想理论中的“瞬间”((O)ieblik)观念,尤其是Swenson所特别强调的Moment,即作为原型的“瞬间”(the Prototype moment),用来翻译克氏著作中的(O)ieblikket这一观念.首先,笔者将对“瞬间”观念进行词源学考察,弄清它在不同西语语系中的词源根据和基本含义.然后,笔者将对David F.Swenson、Koral Ward等学者关于克尔凯郭尔“瞬间”问题研究概况和相关成果进行简要综述.接着,笔者将结合克尔凯郭尔的相关著作分析其思想理论中的“瞬间”观念,尝试阐明什么是“永恒”、“瞬间”,什么是作为原型的“瞬间”以及这一“瞬间”有哪些具体的含义,特别是其对苏格拉底“回忆说”的反思和批判.最后,笔者将简要评述克尔凯郭尔关于“永恒”、“瞬间”等观念的解释,并结合海德格尔对其相关思想的批评尝试指出其局限性所在.
    • 余雅洁
    • 摘要: 《斐多篇》是描述苏格拉底服刑当日与其门徒就的对话,整篇都是以参加当时谈话的斐多之后向伊奇转述的记录形式.本文主要针对当中的生而为死、灵魂不死、回忆说以及灵魂净化说等学说进行研究分析.
    • 余雅洁
    • 摘要: 《斐多篇》是描述苏格拉底服刑当日与其门徒就的对话,整篇都是以参加当时谈话的斐多之后向伊奇转述的记录形式。本文主要针对当中的生而为死、灵魂不死、回忆说以及灵魂净化说等学说进行研究分析。
    • 刘超
    • 摘要: 古希腊哲人对于生命及其存在意义这一问题提出了多种学说,但其本质上都是追求快乐和现世的幸福。生命的过程就是寻求善的过程,而针对如何教化人们,帮助他们认识善,柏拉图先后提出了回忆说和灵魂转向的理论。
    • 梅葆玖(讲述); 赵芝铭
    • 摘要: 从1931年迁居上海,到1951年返京,在二十年的岁月里,梅兰芳大部分时间生活在上海,与这个城市结下了深厚的缘分。上海,记录了他人生的重要轨迹,也记载了他戏剧生命巅峰时期的一次次辉煌。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