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回弹效应

回弹效应

回弹效应的相关文献在2005年到2022年内共计92篇,主要集中在经济计划与管理、经济学、工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0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37129篇;相关期刊60种,包括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当代经济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第十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第八届全国基坑工程研讨会、第十一届全国冲压学术年会等;回弹效应的相关文献由204位作者贡献,包括周德群、冯烽、查冬兰等。

回弹效应—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0 占比:0.21%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37129 占比:99.77%

总计:37216篇

回弹效应—发文趋势图

回弹效应

-研究学者

  • 周德群
  • 冯烽
  • 查冬兰
  • 周鹏
  • 王群伟
  • 王辉
  • 余玲
  • 刘月妙
  • 叶阿忠
  • 周吉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自敏; 朱朋虎; 邓明艳; 杨丹
    • 摘要: 能源回弹效应是能源与环境政策目标的重要威胁。通过构建附加回弹效应的能源需求随机前沿模型,利用2006—2017年中国100个城市电力消费数据,分别测算了工业及居民用电的能源效率与回弹效应,并分析了电价调整政策的影响及电力行业潜在的节能减排贡献。研究发现,中国工业与居民用电的能源效率均为非有效,均存在较高程度的部分回弹效应。居民用电的回弹效应存在价格非对称性,而工业用电的回弹效应是对称的。工业电价下降10%时会使其回弹效应增加15.55%,电力消费增加9.47%;实施居民阶梯电价会使其回弹效应降低20.15%,电力消费下降1.15%。电力行业通过提高用电效率可实现23.77%的节能减排量,但回弹效应会抵消13.19%的贡献。政府对工业与居民用户应使用差异化、精准化的能源价格与环境规制手段,从而更有效地实现能源效率和减排目标。
    • 邓光耀
    • 摘要: 为了缓解水资源供求矛盾,研究水资源利用技术进步所引起的水资源回弹效应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结合GML指数和LMDI模型测算了2012—2018年中国31个省份水资源使用的回弹效应。实证结果发现:2012—2015年中国各省份水资源使用回弹效应的平均值为-1.3098%,2015—2018年则为8.8227%,两个阶段的平均值为3.7564%。由于水资源回弹效应的存在,解决水资源供求矛盾不能仅仅依赖于技术进步,还需要结合政府管制、水价、排污权交易等多种其他措施。
    • 徐建卫; 邓光耀
    • 摘要: 文章结合投入产出表和各行业用水量数据,测算了2007—2010年、2010—2012年、2012—2015年、2015—2017年以及2017—2018年5个时间段中国各行业全要素水资源利用效率及回弹效应。结果表明:(1)由于节水技术的进步,中国的全要素水资源利用效率总体上在上升;(2)从Malmquist指数的分解结果来看,全要素水资源利用效率上升的主要原因是技术变化指数的上升,而效率变化指数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纯技术效率变化指数的下降;(3)从5个时间段的算术平均值来看,大部分行业的水资源回弹效应值大于0,并且其值小于100%。因此,由于水资源回弹效应的存在,仅依靠改进节水技术来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是不够的,还需要结合水价政策、产业结构调整、政府管制等多种措施,并且采取各种措施时还需要注意行业的差异。
    • 李海鹏; 李卓; 张俊飚
    • 摘要: 降低农业能源回弹效应是提升农业绿色发展政策绩效、确保农业如期实现“双碳”目标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文章在分析农业能源回弹效应形成机制的基础上,利用系统GMM模型测算1995—2019年中国农业能源回弹效应,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影响因素。研究认为:①农业能源回弹效应是由于能效提升诱发农产品生产端和消费端主体偏能源消费行为,导致能源消费增长量超过节约量的现象,反映了农业能源效率与能源消费需求间的弹性关系。②1995—2019年,中国农业能源回弹效应平均为0.789,表现为部分回弹效应。农业能源效率提升产生了一定的节能效果。③1995—2019年,中国东、中、西部地区农业能源回弹效应分别为0.771、0.820和0.784,均呈现先减后增再减趋势,与全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一致。④以2019年农业能源强度和能源回弹效应均值为界线,将全国分为农业节能减排示范区域、重点区域、潜力区及农业能源回弹效应重点治理区。⑤居民收入水平、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业产业结构、有效灌溉面积对本地区农业能源回弹效应有正向影响,区域产业结构、农村人力资本水平有负向影响。城镇化发展水平、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改善了相邻地区的农业能源回弹效应,农村人力资本水平提升加剧了相邻地区农业能源回弹效应。该研究提出优化农业生产资料补贴、分类治理农业能源回弹效应、激励生产主体节能创新、引导居民优化食物消费、加快可再生能源技术替代等措施。
    • 查冬兰; 陈倩; 王群伟
    • 摘要: 能源回弹效应是指能源效率提高并未达到预期节能效果的经济现象,其对能源、经济与环境系统协调与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自"Khazzoom-Brookes(K-B)假说"提出以来,学术界试图利用新古典经济学及新兴经济学分支学科理论探究回弹效应的机制,揭示回弹效应的影响因素,旨在完善回弹效应的分析框架,为回弹效应的实证检验奠定坚实的理论与方法论基础.基于此,本文首先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总结了回弹效应的内涵界定,阐明了不同界定形式的适用性;然后依据回弹效应发展脉络,系统梳理了回弹效应在新古典经济学框架下的理论机制,以及在新兴经济学分支学科视角下的拓展性阐释;进而,对回弹效应的研究方法进行了归纳,探讨了不同方法的适用范围、优缺点及其修正或改进;最后,总结了能源回弹效应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需要关注的方向进行了展望.
    • 查冬兰; 陈倩; 王群伟
    • 摘要: 能源回弹效应是指能源效率提高并未达到预期节能效果的经济现象,其对能源、经济与环境系统协调与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自“Khazzoom-Brookes(K-B)假说”提出以来,学术界试图利用新古典经济学及新兴经济学分支学科理论探究回弹效应的机制,揭示回弹效应的影响因素,旨在完善回弹效应的分析框架,为回弹效应的实证检验奠定坚实的理论与方法论基础。基于此,本文首先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总结了回弹效应的内涵界定,阐明了不同界定形式的适用性;然后依据回弹效应发展脉络,系统梳理了回弹效应在新古典经济学框架下的理论机制,以及在新兴经济学分支学科视角下的拓展性阐释;进而,对回弹效应的研究方法进行了归纳,探讨了不同方法的适用范围、优缺点及其修正或改进;最后,总结了能源回弹效应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需要关注的方向进行了展望。
    • 许莹莹; 崔正星
    • 摘要: 中国工业用水效率逐年提高,但工业用水总量却居高不下,这主要源于技术进步带来的产量提升所引发的用水回弹效应。文章基于1999—2018年的省级面板数据,采用直接比较法,对2000—2018年中国工业用水回弹效应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我国2000—2018年工业用水回弹效应的平均水平为93.42%,且地区间差异明显。水生产率增加率和用水量变化是影响回弹效应大小的重要因素。结果证实中国工业用水回弹效应较为严重,因此在制定具体的节水政策时,应考虑回弹效应,并根据各个地区的不同情况因地制策,精准施策。
    • 夏莘; 马远
    • 摘要: 为厘清技术进步对碳排放的影响,本文以交通运输业为例,测算了基于C-D生产函数的交通运输业技术进步对产出增长的贡献率,运用LMDI方法将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强度的变化分解为技术进步效应和能源结构效应,在此基础上测算了基于技术进步的中国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回弹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样本期内,中国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存在回弹效应,且部分年份出现"回火效应",部分年份由于技术无进步未出现碳排放回弹效应.中国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强度的变化主要是由技术进步推动的,能源结构总体对碳排放强度具有负向影响值.
    • 田云; 尹忞昊
    • 摘要: 厘清技术进步推动我国农业能源碳减排的机理,对农业农村能源转型和“双碳”目标实现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构建技术进步背景下农业能源碳排放回弹效应模型,科学测度我国30个省(区、市)2001—2018年碳排放回弹效应,在此基础上,利用基准模型与空间计量方法分析技术进步对农业能源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及溢出效应。研究发现:农业能源碳排放削减量呈上升趋势,碳排放回弹量存在较大波动,碳排放存在部分回弹效应,且回弹效应均值为0.176。我国省域农业能源碳排放强度存在显著空间自相关特性,技术进步对农业能源碳排放强度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同时也表现出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具体表现为,农业技术进步1个百分点,其产生的溢出效应可使周边地区农业能源碳排放强度降低0.120%。促进农业能源碳减排,应重点研发颠覆性减排技术,积极引导农业能源利用模式转型,制定区域技术标准。
    • 邓祥征
    • 摘要: 为从空间溢出效应视角测算我国各类能源的回弹效应,基于全球能源-环境分析模型,引入多区域能源回弹效应测算模块,测算并发现我国各类能源回弹效应的空间溢出效应特征.结果表明,不同能源的生产侧回弹效应为30.57% ~86.67%,其中成品油与电力的能源利用效率改进对经济拉动效应明显且回弹效应较低,是我国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时应重点考虑的能源类型.此外,能源回弹效应的空间溢出影响与能源贸易联系密切,并且空间溢出效应的反馈随着总体能源利用效率水平提升而增强.由于空间溢出效应的存在,制定符合我国特色的最优化能效策略应考虑我国能源结构特点及其与其他国家的贸易联系.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