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四环素类抗生素

四环素类抗生素

四环素类抗生素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395篇,主要集中在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药学、化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24篇、会议论文15篇、专利文献388365篇;相关期刊164种,包括海峡药学、药物分析杂志、农业环境科学学报等; 相关会议14种,包括201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与技术年会、第十届全国生物医药色谱及相关技术学术交流会、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等;四环素类抗生素的相关文献由1183位作者贡献,包括孙坚、刘雅红、崔超月等。

四环素类抗生素—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24 占比:0.06%

会议论文>

论文:15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88365 占比:99.94%

总计:388604篇

四环素类抗生素—发文趋势图

四环素类抗生素

-研究学者

  • 孙坚
  • 刘雅红
  • 崔超月
  • 廖晓萍
  • 王良
  • 闫永胜
  • 陈冲
  • 陈莉
  • 万宇平
  • 魏源送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何罗玮; 王野; 于杜娟; 陈志营
    • 摘要: 目的:分析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过程,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以进一步提高其临床诊治效率并改善其预后。方法:收集2例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诊治经过进行总结,分析患者的感染指标、氧合功能和肺部影像学的动态变化,对比培养法、血清学方法和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mNGS)等病原学诊断方法,分析喹诺酮类和四环素类药物治疗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的效果。结果:2例患者均以发热、咳嗽和咳痰为首发症状,病情进展较快,分别于发病的第8天和第3天出现呼吸困难,1例患者于发病第10天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需机械通气辅助治疗。2例患者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分别为12.69×10^(9) L^(-1)和4.4×10^(9) L^(-1),降钙素原分别为0.27和0.06μg·L^(-1),气道分泌物常规培养及血清学检查未能明确病原体。2例患者初步诊断均为社区获得性肺炎,经验性应用喹诺酮类药物治疗效果均不佳。采用mNGS方法并结合鸟类接触史,最终确诊为鹦鹉热衣原体肺炎,采用四环素类抗生素治疗后,患者症状、体征和影像学异常均明显好转,随访复查肺部CT,病灶基本吸收。结论: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的发生与鸟类接触史有关,病情进展比较迅速。mNGS技术可作为快速病原学诊断方法,有利于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的早期诊断和及时选用敏感药物治疗,从而改善该病预后。以多西环素和替加环素为代表的新一代四环素类药物对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的疗效肯定。
    • 张超; 余浩峰; 唐丹丹; 马睿; 陈颖; 周阳; 王坤
    • 摘要: 四环素类抗生素(Tetracyclines,TCs)是医疗和畜禽养殖业中使用量最大的抗生素种类之一。城市污泥产量高且富集多种TCs及其代谢产物,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和公众健康威胁日益凸显。好氧堆肥技术是有效消减污泥中TCs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文根据国内外城市污泥中TCs的残留和赋存现状,结合好氧堆肥化去除污泥中TCs的最新研究进展,综述了堆肥物料、堆肥条件、微生物作用、抗生素初始浓度和种类通过调控TCs生物降解和非生物转化对其去除效率的影响。以期为高效、彻底去除TCs和其他种类抗生素提供参考,并为提升环境质量提供理论基础。
    • 刘宝玲; 楚品品; 李春玲; 杨冬霞; 蒋智勇; 张昆丽; 宋帅; 勾红潮; 蔡汝健
    • 摘要: 【目的】了解广东地区猪链球菌(Streptococcus suis,S.suis)临床分离株对四环素类抗生素的耐药性及耐药基因携带情况。【方法】采用药敏纸片扩散法对2016-2020年分离自广东地区的34株猪链球菌进行四环素类抗生素耐药分析,并通过PCR方法检测四环素耐药基因tetA、tetC、tetD、tetM、tetO和tetX携带情况。【结果】34株猪链球菌对四环素的耐药率高达100%(34/34),其次为米诺环素82.4%(28/34)、多西环素47.1%(16/34)。34株猪链球菌中3重耐药菌株有15株,占比44.1%(15/34),2重耐药菌株有14株,占比41.1%(14/34),耐1种药物的菌株5株,占比14.7%(5/34)。耐药基因检测结果显示,tetA、tetC、tetD、tetM、tetO和tetX基因携带率分别为0、0、0、14.7%(5/34)、100%(34/34)和0。【结论】广东地区猪链球菌临床分离株四环素类抗生素的耐药率较高,主要携带的四环素耐药基因为tetO和tetM基因。
    • 晋春虹
    • 摘要: 四环素类抗生素作为广谱类抗生素广泛用于临床医疗和畜禽水产养殖业,然而抗生素的大量使用、滥用和处理不当,致使环境水体和土壤中被频繁检出,对环境生态系统安全和人类健康构成潜在威胁,因此去除源头和环境中的四环素类抗生素尤为重要。本文介绍了近年来的四环素类抗生素去除技术,包括以吸附为代表的物理法、基于羟基自由基和硫酸盐自由基的高级氧化技术和以生物膜为核心的微生物电化学系统,并分析了影响抗生素去除的关键因素及相关去除机理,最后对四环素类抗生素去除技术进行了展望,旨在为后期的抗生素去除技术研发提供参考。
    • 杨惠程; 崔小燕; 孙千鸿
    • 摘要: 环境治理问题一直是我国重点关注的问题,特别是在近年来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出下,我国进一步加大了对于环境污染的关注力度。环境污染中,四环素类抗生素污染属于一种常见的污染形式,会对环境造成较大的破坏,基于此,本文重点对环境中四环素类抗生素污染处理技术研究进展进行分析,希望为环境治理工作的良好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 杜彩溢; 杨川宇; 刘文慧; 杨淏麟; 于婉婷; 吕婷; 刘妮; 孙春燕
    • 摘要: 四环素类抗生素作为一类广谱抗生素被广泛用于控制细菌感染,由于其化学性质相对稳定,超量使用和不当处理均会导致其在土壤、水体、食品中的残留严重,给人类公共健康带来重大威胁.检测四环素类抗生素所采用的方法通常为高效液相色谱法、免疫分析法等,这些方法具有耗时长、操作步骤复杂、成本高等局限性,因而开发敏感、快捷、经济的检测方法尤为重要.核酸适配体作为一种新型生物识别分子,具有亲和力高、稳定性强、制备成本低、特异性强等明显优势,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安全、环境监测、生物医药等多个领域,在四环素类抗生素的快速分析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主要综述了用于四环素类抗生素检测的核酸适配体传感器,主要包括荧光、比色、电化学、表面等离子体共振、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等适配体传感器,并阐述了适配体传感器最新研究进展以及各种方法的优缺点.
    • 杨丽霞; 曽希珂; 易姿
    • 摘要: 以聚T单链DNA为模板合成的铜纳米簇作为荧光探针,建立了一种快速、非标记型的荧光生物传感检测新方法,并用于实际样品中四环素的检测.结果表明,该方法用于检测四环素残留的检出限为0.01μmol/L,用于实际样品四环素残留的测定低限为48μg/kg,而且无需要任何荧光染料标记或复杂的DNA序列设计,所有过程均在室温下10 m in内完成.将该方法应用于牛奶、鸡肉样品中四环素含量的测定,相对标准偏差≤4.01%,加标回收率为97.67% ~110.23%.
    • 于晓雯; 索全义; 史李萍
    • 摘要: 为明确四环素类抗生素进入土壤后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及丰富度的影响,通过模拟残留在畜禽粪便中的四环素类抗生素进入土壤的过程,设置添加和未添加抗生素2个处理,在第10、30、90天采集土壤样品,使用高通量测序方法研究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丰富度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添加四环素类抗生素处理的细菌群落多样性指数比未添加抗生素处理降低了0.10~0.48个单位.添加抗生素处理变形菌门、绿弯菌门、酸杆菌门和疣微菌门的相对丰度均低于未添加抗生素处理,降低幅度在0.30%~5.37%;其它门类添加与未添加抗生素处理相对丰度高低波动较大.随时间推移,2个处理属水平群落相对丰度均呈下降趋势,且添加抗生素处理下降速度较快.30 d前添加抗生素处理真菌多样性比未添加抗生素处理升高了0.89、0.97个单位,90 d相反.由此可知,四环素类抗生素会降低土壤细菌群落的多样性,改变细菌群落的丰富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影响程度逐渐减小;四环素类抗生素增加了土壤真菌群落的多样性.
    • 展海银; 周启星
    • 摘要: 四环素类抗生素是一种价格低廉的广谱抗生素,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医疗、畜牧业、水产业等领域,四环素类抗生素的超量使用以及处理不当导致其被排放到水、土壤等环境中并在环境中残留、扩散,对生态和人类健康造成潜在威胁,因此其在环境中的去除尤为重要.介绍了环境中四环素类抗生素的来源及其在环境中的行为,概述了这类抗生素在环境介质中污染处理技术.目前已经工程化应用的污水处理技术,处理后出水虽可满足GB 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但很少对四环素类以及其他种类抗生素的去除进行专门的设计,造成处理后的出水中仍有抗生素残留,带来水环境污染的风险;土壤中四环素类抗生素的去除目前大多停留在实验室水平,可直接工程化应用的修复技术有待进一步研究.对四环素类抗生素污染处理技术的研究进行了展望,旨在为环境中四环素类抗生素的去除与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 王凤军
    • 摘要: 四环素类抗生素在畜禽养殖、水产养殖、人体疾病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导致病原微生物产生抗药性,并且由于相关抗性基因的转移,造成的危害比较严重,此类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现就不同微生物抗药性来源、危害及耐药性机制进行总结以期引起相关部门及使用人员的警惕.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