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四川盆地东部

四川盆地东部

四川盆地东部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120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石油、天然气工业、地质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8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125007篇;相关期刊63种,包括四川党的建设(城市版)、岩石学报、地质学报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中国石油学会2007年成都物探技术研讨会、第四届油气成藏机理与资源评价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四川盆地东部的相关文献由308位作者贡献,包括黄思静、胡作维、裴昌蓉等。

四川盆地东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8 占比:0.09%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25007 占比:99.90%

总计:125127篇

四川盆地东部—发文趋势图

四川盆地东部

-研究学者

  • 黄思静
  • 胡作维
  • 裴昌蓉
  • 郑荣才
  • 钟宁宁
  • 卓云
  • 吴素娟
  • 孙治雷
  • 文华国
  • 李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叶茂; 吴钲; 高松; 陈贵川; 翟丹华
    • 摘要: 利用四川盆地东部站点观测数据和对流可分辨集合预报系统模式数据,评估了该系统各成员及不同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在2017—2019年4—9月的降水预报效果。结果表明:概率匹配平均和集合平均相比于各个集合成员存在明显的预报优势。Kain-Fritsch(KF)和Betts-Miller-Janjic(BMJ)积云参数化方案的预报效果相对较好,Grell 3D ensemble(G3)方案在48 h之后的临界成功指数(critical success index,CSI)评分偏低。Thompson和Morrison微物理参数化方案对小雨量级降水的预报效果较好,WRF Single-Moment 6-class(WSM6)方案对中雨量级降水的预报效果较好,三种方案对大雨和暴雨量级降水的预报效果相当。Mellor-Yamada-Janjic(MYJ)和Mellor-Yamada-Nakanishi-Niino(MYNN)边界层方案的CSI评分相对较高,Yonsei University(YSU)方案在48 h之后的预报评分较低,但YSU方案多和G3方案搭配使用,其评分偏低主要受G3方案影响。各参数化方案均能把握四川盆地东部的降水分布特征,但对华蓥山、武陵山和大娄山的降水存在高估,对渝中至渝东北的降水存在低估。四川盆地东部的降水预报对积云参数化方案最为敏感。将一个成员的G3方案调整为KF方案后,降水预报评分显著提升,且集合离散度有所增加,概率预报技巧得到提高。
    • 何希鹏
    • 摘要: 四川盆地东部南川地区处于高压—常压过渡带,页岩气储层埋藏以深层、中深层为主,地质条件复杂,单井产气量差异大。为了揭示该区页岩气富集高产的影响因素,基于典型井钻井资料及试气成果,分析了该区页岩气地质特点,建立了页岩气甜点目标评价体系,划分了甜点区,明确了不同甜点区页岩气生产特征,探讨了页岩气富集高产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南川地区沉积及地球化学特征基本一致,但受多期构造改造作用的影响,由北向南、自西向东,具有孔隙度增加、压力系数变小、含气性变差、地应力变小的特征;②基于分形理论,建立了包含总有机碳含量在内共计6项参数的储层分级评价标准,明确①—③小层为Ⅰ类储层,是页岩气勘探甜点段;③建立了以"物质基础、保存条件和体积改造"3大类13项为评价参数的定量化页岩气甜点目标评价体系及标准,优选出平桥背斜为Ⅰ类甜点区,东胜南斜坡、东胜背斜、平桥南斜坡为Ⅱ类甜点区;④页岩气生产特征具有分区性,Ⅰ类区具有高产气、低产液、稳产期长且产量递减慢的特征,单井测试页岩气产量和估算最终可采储量较高;⑤页岩气水平井产能主要受控于沉积相带、保存条件和体积改造程度。结论认为,该研究成果可以为四川盆地盆缘区页岩气高质量勘探和规模效益开发提供指导和参考。
    • 梁运培; 陈强; 廖志伟; 林丹
    • 摘要: 碳酸盐矿物与页岩气储层的孔隙结构密切相关,探讨二者之间的定量关系有助于深化对页岩岩石学定量表征与微米/纳米尺度孔隙改造等的认识。为此选取四川盆地东部彭水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开展了稀盐酸—页岩酸岩反应实验;综合利用场发射电镜、微CT以及低压氮气吸附方法,表征溶蚀前后孔隙结构;研究碳酸盐矿物对页岩储层孔隙结构的影响,进而探讨溶蚀孔的地质、工程指示意义。研究结果表明:①常温下酸岩反应120 h,碳酸盐矿物完全溶蚀而其他矿物则无明显变化;②碳酸盐矿物完全溶蚀后,出现大量孔径介于3.9~62.5μm的溶蚀孔,溶蚀孔总体积分数占比为6.8%,与样品酸溶率数值6.9%接近,同时纳米孔的形态、体积、孔径、表面积等参数未发生明显的变化;③碳酸盐矿物完全酸溶后仅产生微米孔,而在纳米尺度未表现出增孔、扩孔现象,表明碳酸盐晶粒处于微米尺度。结论认为,基于微米级溶蚀孔的图像统计参数,可以有效反演碳酸盐矿物的微观分布、形貌、数量、粒径等特征参数,为页岩岩石学定量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同时该溶蚀孔协同水力压裂缝网,有助于加速页岩气的产出。
    • 梁运培; 陈强; 廖志伟; 林丹
    • 摘要: 碳酸盐矿物与页岩气储层的孔隙结构密切相关,探讨二者之间的定量关系有助于深化对页岩岩石学定量表征与微米/纳米尺度孔隙改造等的认识.为此选取四川盆地东部彭水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开展了稀盐酸-页岩酸岩反应实验;综合利用场发射电镜、微CT 以及低压氮气吸附方法,表征溶蚀前后孔隙结构;研究碳酸盐矿物对页岩储层孔隙结构的影响,进而探讨溶蚀孔的地质、工程指示意义.研究结果表明:①常温下酸岩反应120 h,碳酸盐矿物完全溶蚀而其他矿物则无明显变化;②碳酸盐矿物完全溶蚀后,出现大量孔径介于3.9~62.5 μm 的溶蚀孔,溶蚀孔总体积分数占比为6.8%,与样品酸溶率数值6.9%接近,同时纳米孔的形态、体积、孔径、表面积等参数未发生明显的变化;③碳酸盐矿物完全酸溶后仅产生微米孔,而在纳米尺度未表现出增孔、扩孔现象,表明碳酸盐晶粒处于微米尺度.结论认为,基于微米级溶蚀孔的图像统计参数,可以有效反演碳酸盐矿物的微观分布、形貌、数量、粒径等特征参数,为页岩岩石学定量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同时该溶蚀孔协同水力压裂缝网,有助于加速页岩气的产出.
    • 何希鹏
    • 摘要: 四川盆地东部南川地区处于高压-常压过渡带,页岩气储层埋藏以深层、中深层为主,地质条件复杂,单井产气量差异大.为了揭示该区页岩气富集高产的影响因素,基于典型井钻井资料及试气成果,分析了该区页岩气地质特点,建立了页岩气甜点目标评价体系,划分了甜点区,明确了不同甜点区页岩气生产特征,探讨了页岩气富集高产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南川地区沉积及地球化学特征基本一致,但受多期构造改造作用的影响,由北向南、自西向东,具有孔隙度增加、压力系数变小、含气性变差、地应力变小的特征;②基于分形理论,建立了包含总有机碳含量在内共计6项参数的储层分级评价标准,明确①-③小层为Ⅰ类储层,是页岩气勘探甜点段;③建立了以"物质基础、保存条件和体积改造"3大类13项为评价参数的定量化页岩气甜点目标评价体系及标准,优选出平桥背斜为Ⅰ类甜点区,东胜南斜坡、东胜背斜、平桥南斜坡为Ⅱ类甜点区;④页岩气生产特征具有分区性,Ⅰ类区具有高产气、低产液、稳产期长且产量递减慢的特征,单井测试页岩气产量和估算最终可采储量较高;⑤页岩气水平井产能主要受控于沉积相带、保存条件和体积改造程度.结论认为,该研究成果可以为四川盆地盆缘区页岩气高质量勘探和规模效益开发提供指导和参考.
    • 孙自明; 张荣强; 孙炜; 郝运轻; 卞昌蓉
    • 摘要: 四川盆地是一个大型叠合含油气盆地,经历了多期伸展-聚敛旋回,资源潜力巨大.近年来,盆地中部下组合天然气勘探在震旦系灯影组和下寒武统龙王庙组获得重大突破,但盆地东部尚未获得实质性进展,有利勘探方向尚待明确.以构造-沉积演化分析为基础,将盆地东部及邻区海相下组合划分为伸展分异台地(震旦纪至早寒武世沧浪铺期)、稳定统一台地(早寒武世龙王庙期至中奥陶世宝塔期)和挤压前陆坳陷(晚奥陶世至志留纪)三个演化阶段;根据油气成藏要素和运聚特征,划分出寒武系盐下碳酸盐岩、寒武系盐上碳酸盐岩和志留系致密碎屑岩等三个油气勘探领域,不同勘探领域制约油气成藏和富集的关键因素差异较大;指出了川东南震旦系灯影组四段台缘带、川东寒武系洗象池群碳酸盐岩浅滩和志留系小河坝组大型三角洲砂体等,为盆地东部海相下组合的有利勘探方向,同时明确了重点突破地区.
    • 陈卫东; 陈义才; 徐发波; 李世临; 李延钧; 曾丽媛; 谭谦; 康宇
    • 摘要: 四川盆地东部(以下简称川东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后期沉积相变过程复杂,加之茅口组顶界尚缺乏统一的划分标准,由此导致所恢复的茅口组岩溶古地貌格局与实际情况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为了给该区茅口组岩溶储层的天然气勘探提供帮助,利用露头地质调查、钻井岩心、测井及地震人工虚拟井等资料,在通过标志层对茅口组进行精细划分和对比的基础上,综合地层残余厚度、地层岩性、地层剥蚀层段分析,建立了茅口组古岩溶地貌单元划分标准,刻画出岩溶高地、岩溶斜坡和岩溶盆地的分布格局.研究结果表明:①该区茅口组残余地层厚度具有"北薄南厚"的分布特征,其中茅一段厚度分布稳定,茅二段残余地层厚度变化较大;②海槽相孤峰段开始沉积于茅二b期,结束于茅二a晚期,地层厚度一般小于25 m,分布局限于川东北地区;③茅三段和茅四段在川东地区的中部和北部均遭到不同程度的剥蚀;④茅口组末期古地貌可划分出2个岩溶高地、3个岩溶盆地及2个岩溶斜坡.结论认为,川东地区茅口组古地貌总体上呈岩溶斜坡为主、岩溶高地次之,岩溶盆地分布范围相对较小,其中北部和中部地区岩溶高地、岩溶斜坡带茅口组上部地层剥蚀较多,岩溶储层主要发育于茅二b亚段、茅二c亚段及茅一段中上部,南部地区岩溶储层主要发育于茅三段、茅二a亚段及茅二 b 亚段.
    • 周敏; 何敏; 向阳; 邓婷; 庞宇来; 王昱珩; 陈渝页; 成艳玲
    • 摘要: 气井的稳产时间是生产部门进行合理配产时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也是影响气藏最终采收率的主要因素,所以准确预测气井稳产时间对于气井(藏)科学开发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能够较准确预测气井稳产时间的是数值模拟法,其他方法如经验法、生产压差法、节点优化配产法等预测气井稳产时间,因其使用条件差异大,计算也较复杂,故在四川盆地东部地区实际生产中应用较少.以川东地区大量已结束稳产期气井的实际生产数据作为样本进行分析,发现影响气井稳产时间的主要因素是:①气井配产比;②剩余动态储量;③无阻流量.气井稳产时间受多因素影响,因此采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建立了川东地区气井稳产时间与各影响参数的数学方程,用于预测气井稳产时间.选用样本以外的气井进行验证,对比已结束稳产期的生产井的实际稳产时间、产量未进入递减的生产井的数值模拟稳产时间,证实用该方程预测的稳产时间与实际或数模结果相对误差小于10%.结论认为,该方法建立的预测气井稳产时间方程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可用于生产部门组织生产,做到有的放矢、科学决策.
    • 杨荣军; 彭平; 张静; 叶茂; 文华国
    • 摘要: 四川盆地东部地区边缘带上古生界构造复杂,对地层格架及地质规律认识不清,尤其对石炭系残余地层分布及沉积相展布认识欠缺,影响了该区的勘探开发.基于区域地质背景,结合新钻井、新三维地震数据及野外露头资料,首次提出了在奉节—云阳一带发育晚古生代持续古隆起(奉节古隆起)的认识;通过地震模型正演,确定了研究区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地震反射特征,对奉节古隆起进行了刻画;通过研究古地貌控制下的石炭系地层识别及分布特征、构造演化,分析了石炭系油气成藏的条件,对石炭系有利天然气勘探区带进行预测评价.研究认为:奉节古隆起位于开江古隆起东侧约95 km处,与开江古隆起近于平行,整体近南北向,略偏东,其南北轴向长度约79 km,东西向宽度不等,三维区内平均宽度14 km;在开江古隆起和奉节古隆起的联合约束下,研究区的构造演化可以分为5个阶段:泥盆纪低位期、石炭纪低位期、石炭纪海进—高位期、石炭纪海退期和二叠纪海进期;由于奉节古隆起带长期持续演化,可以形成石炭系地层剥蚀带,随着地层埋深加大,在古隆起周缘的石炭系与志留系泥岩侧向对接,在油气充注前形成地层圈闭,后期经过多期构造影响,仍可能在现今的向斜-斜坡区保存为含气圈闭,可以作为石炭系天然气勘探的远景区.该认识为四川盆地东部石炭系天然气扩展勘探新领域提供了支撑.
    • 葛祥英; 牟传龙; 余谦; 刘伟; 门欣; 何江林; 郑斌嵩; 梁薇
    • 摘要: 奥陶—志留交替时期是地球历史时期中的关键时期,该时期华南地区沉积的五峰组—龙马溪组黑色页岩是现阶段我国页岩气勘探的重点层位,多套斑脱岩存在于黑色页岩内,指示该时期研究区经历过多期连续的火山活动.本文选取了四川盆地东部华地1井和武隆黄莺乡五峰组—龙马溪组剖面,以黑色页岩和斑脱岩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考察、元素地球化学等分析方法,系统地分析了有机质富集的主控因素(陆源输入、古生产力、古氧化还原条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斑脱岩与页岩有机质富集间的关系.结果显示,研究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黑色页岩TOC呈高-低-高模式,氧化还原指标(V/V+Ni、V/Cr、Ni/Co)表明水体经历了厌氧-富氧-厌氧的过程,生产力指标(Cu、Babio、Sibio)、陆源输入指标(Ti/Al、Zr/Al、Th/Al)表明五峰和龙马溪组具较高的生产力和陆源输入,观音桥组较两者均低,三者与有机碳的相关关系反映氧化还原条件对有机质富集作用最大,生产力次之,陆源输入最弱.从斑脱岩发育特征与有机碳、生产力和氧化还原条件的关系看,频繁的火山活动可能对五峰和龙马溪组有机质的保存产生双促作用,一是为海洋提供营养物质,提升其生物生产力;二是火山灰飘落至海水表面阻止了部分光照进入,海底缺氧环境加剧,造成生物大量死亡并落入海底,作为有机质埋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