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嗜酸细胞腺瘤

嗜酸细胞腺瘤

嗜酸细胞腺瘤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90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特种医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0篇、专利文献106054篇;相关期刊63种,包括医学影像学杂志、中国超声医学杂志、现代泌尿外科杂志等; 嗜酸细胞腺瘤的相关文献由295位作者贡献,包括冷静、刘强、吕坚伟等。

嗜酸细胞腺瘤—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0 占比:0.08%

专利文献>

论文:106054 占比:99.92%

总计:106144篇

嗜酸细胞腺瘤—发文趋势图

嗜酸细胞腺瘤

-研究学者

  • 冷静
  • 刘强
  • 吕坚伟
  • 吴春根
  • 周小华
  • 周碧
  • 孔令波
  • 宋永胜
  • 庄晓佩
  • 张瑞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艳秋
    • 摘要: 目的探析超微血管显像(SMI)鉴别肾脏实性肿物良恶性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接诊的肾脏实性肿物病变患者54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术前接受超声SMI检测,以手术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超声SMI鉴别肾脏实性肿物良恶性的应用价值。结果经手术病理检查确诊,54例肾脏实性病变患者共检出肿物56个,良性肿物13个,占比23.21%(13/56),其中7个为血管平滑肌脂肪瘤,5个为嗜酸细胞腺瘤;恶性肿物43个,占比79.63%(43/54),其中20个透明细胞癌,嫌色细胞癌11例,黏液癌12个。超声SMI技术评估肾脏实性肿物良恶性的准确度高于常规超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SMI与手术病理结果具有极好的一致性(Kappa=0.768,P<0.001);常规超声与手术病理结果具有理想的一致性(Kappa=0.548,P<0.001);恶性组肾脏实性肿物外周及内部枝干状血流形态占比高于良性组,无血流占比低于良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SMI鉴别诊断实性肿物良恶性的应用价值较好,可清晰展示肿块内血流形态。
    • 张竹青; 赵俊军; 李平; 范晓明
    • 摘要: 目的:探讨肾嗜酸细胞腺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诊断、鉴别诊断和预后.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3例嗜酸细胞腺瘤中不同抗体的表达,分析其病理学形态,收集随访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3例肾嗜酸细胞腺瘤患者,镜下:肿瘤细胞呈巢状、管状、腺泡状,胞浆嗜酸性、颗粒状,核圆形,规则,其中1例有肾被膜侵袭,细胞核有非典型性,未见核分裂象,间质水肿、透明化.免疫表型:CD117、E-Cadherin及PAX-8均阳性,P504s灶状阳性,CK7在中央瘢痕区阳性,CK胞浆(+),CD10、Vimentin及CA-Ⅸ均阴性.手术切除肿瘤后随访15个月~3年,均未见复发及转移.结论:肾嗜酸细胞腺瘤是肾脏较少见的良性上皮性肿瘤,可通过免疫组化标记与具有相似形态学特征的恶性肿瘤相鉴别,治疗常选择保留肾单位的肿瘤切除术,预后良好.
    • 王华锋
    • 摘要: 目的:研究分析透明细胞癌与嗜酸细胞腺瘤应用多层螺旋CT鉴别诊断的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经术后病检确诊为肾透明细胞癌或肾嗜酸细胞腺瘤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共63例(肾透明细胞癌患者43例,肾嗜酸细胞腺瘤20例)。分析肾透明细胞癌与肾嗜酸细胞腺瘤的CT征象以及强化特点。结果:伴有囊变、坏死、阶段增强反转、星芒状瘢痕、轮辐状强化等CT征象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肾透明细胞癌皮质期与排泄期的强化幅度较肾嗜酸细胞腺瘤高,髓质期强化幅度较较肾嗜酸细胞腺瘤低,两者各期强化幅度与强化指数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肾嗜酸细胞腺瘤、肾透明细胞癌CT征象存在差异性,通过分析CT检查影像学表现可有效对两者进行鉴别诊断。
    • 王华锋
    • 摘要: 目的:研究分析透明细胞癌与嗜酸细胞腺瘤应用多层螺旋CT鉴别诊断的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经术后病检确诊为肾透明细胞癌或肾嗜酸细胞腺瘤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共63例(肾透明细胞癌患者43例,肾嗜酸细胞腺瘤20例).分析肾透明细胞癌与肾嗜酸细胞腺瘤的CT征象以及强化特点.结果:伴有囊变、坏死、阶段增强反转、星芒状瘢痕、轮辐状强化等CT征象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肾透明细胞癌皮质期与排泄期的强化幅度较肾嗜酸细胞腺瘤高,髓质期强化幅度较较肾嗜酸细胞腺瘤低,两者各期强化幅度与强化指数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肾嗜酸细胞腺瘤、肾透明细胞癌CT征象存在差异性,通过分析CT检查影像学表现可有效对两者进行鉴别诊断.
    • 周碧; 樊凯华; 张开华; 杨凯; 吴春根; 吴灵捷
    • 摘要: 目的 探究分析涎腺嗜酸细胞腺瘤的影像学特点,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经病理证实的涎腺嗜酸细胞腺瘤的影像学资料.其中男性6例,女性2例,年龄48 ~67岁,中位年龄64.5岁.结果 8例嗜酸细胞腺瘤均为单发,6例位于腮腺,2例位于颌下腺;左侧5例,右侧3例.肿瘤最大者约3.5cm×3.0cm,最小者约1.2cm×1.2cm.8例嗜酸细胞腺瘤形态2例呈不规则形,通过茎突下颌间隙向咽旁间隙生长,另外6例呈圆形或类圆形.7例边界清楚、边缘光滑,1例局部边界欠清、边缘欠光整;3例为实性肿瘤,5例为囊实性肿瘤,均未见钙化、出血及坏死.增强后,2例实性肿瘤见明显均匀强化,1例实性肿瘤强化不均匀,内见裂隙样不强化;5例囊实性肿瘤强化不均匀,实性部分明显均匀强化,囊性部分无强化.结论 涎腺嗜酸细胞腺瘤好发于中老年人,病灶多为单发、边界清楚,有通过茎突下颌间隙向咽旁间隙生长的特点,增强后明显均匀强化或伴有边缘小囊变、裂隙样不均匀强化,其CT及MRI影像检查的强化方式可为术前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 刘磊磊; 曹斌; 游涛; 许荣; 林晴; 肖凡; 姚涵文
    • 摘要: 目的 探讨肾嗜酸细胞腺瘤的超声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2018年8月于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4例肾嗜酸细胞腺瘤的声像图表现.结果 24例肾嗜酸细胞腺瘤均为单侧肾脏单发病灶,所有病灶均边界清晰,91.67%病灶形态规则,58.33%为高或稍高回声结节,66.67%结节内部回声均匀,12.50%结节可见液性区,20.83%结节未见明显血流信号.结论 肾嗜酸细胞腺瘤声像图有一定的特征性,检查医师应提高对本病的认识,详细检查,以提高诊断符合率.
    • 李俊; 邵国良
    • 摘要: 目的:探讨肾脏嗜酸细胞腺瘤(RO)与嫌色细胞癌(CCRC1)的临床特点及MSCT多期增强特点.方法:收集经术后病理证实的10例RO和18例CCRC患者,分析两者的临床特点及MSCT多期增强后的影像特征.结果:MSCT多期增强扫描RO强化程度在各期均高于CCRC,其中实质期及排泄期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RO和CCRC的临床特点及一般MSCT表现具有重叠性,MSCT多期增强扫描有利于两者之间的鉴别诊断.
    • 李俊; 邵国良
    • 摘要: 目的:探讨肾脏嗜酸细胞腺瘤(RO)与嫌色细胞癌(CCRC1)的临床特点及MSCT多期增强特点。方法:收集经术后病理证实的10例RO和18例CCRC患者,分析两者的临床特点及MSCT多期增强后的影像特征。结果:MSCT多期增强扫描RO强化程度在各期均高于CCRC,其中实质期及排泄期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RO和CCRC的临床特点及一般MSCT表现具有重叠性,MSCT多期增强扫描有利于两者之间的鉴别诊断。
    • 吴嫣; 周先荣; 任家材; 赵丽娜
    • 摘要: 目的 探讨肾上腺皮质嗜酸细胞腺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和诊断要点.方法 分析8例肾上腺皮质嗜酸细胞腺瘤的临床资料,观察其组织学形态及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8例患者,3名女性5名男性,6例患者均为体检时偶然发现,无明显临床症状,肾上腺占位术后标本病理检查结果示:镜下肿瘤细胞边界清楚,有明显的包膜,排列呈巢状、梁状或腺泡状,周围包绕纤细的血窦样毛细血管网.肿瘤间质内可见少量成熟淋巴细胞浸润.肿瘤细胞由明显胞浆嗜酸性的大细胞组成,少数肿瘤细胞局部胞浆透亮,富含脂质,有时可见嗜酸性核内假包涵体和脂褐素.局部区域偶见怪异核细胞,核分裂罕见.免疫组织化学表型:CD56及Syn、MelanA、α-inhibin阳性,PCK灶状阳性,CgA、S-100阴性,Ki67增殖指数约为2%;特殊染色:网状纤维染色示肿瘤细胞巢状结构存在.结论 肾上腺皮质嗜酸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肾上腺皮质良性肿瘤,大多数表现为无功能的腺瘤.手术切除仍然是主要的治疗方法.这种疾病可以作为良性肿瘤来治疗,SS预后尚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