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周氏兄弟

周氏兄弟

周氏兄弟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3年内共计247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信息与知识传播、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47篇、专利文献21666篇;相关期刊181种,包括读书、出版广角、名作欣赏等; 周氏兄弟的相关文献由225位作者贡献,包括孙郁、叶依群、陈漱渝等。

周氏兄弟—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47 占比:1.13%

专利文献>

论文:21666 占比:98.87%

总计:21913篇

周氏兄弟—发文趋势图

周氏兄弟

-研究学者

  • 孙郁
  • 叶依群
  • 陈漱渝
  • 何松
  • 周礼
  • 徐东波
  • 朴素
  • 李可亭
  • 柳哲
  • 洪烛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孙燕超
    • 摘要: 本文以山水美学作为考察周氏兄弟散文的切入视角,结合周氏兄弟散文文本,考察江南山水的美学意义。梳理古典山水美学的审美启蒙,经由哲学思潮的催化、积淀时代的审美心理,演进为艺术创造形式的逻辑过程。结合山水美学与江南社会生活的交织,探究周氏兄弟散文作品中江南山水美学的审美价值。
    • 关峰
    • 摘要: 周作人晚清日记中的周氏兄弟形象既保存了别样的生活化面目,又还原了从科学到文学的思想演变进程。在鲁迅的引领下,求学江南水师学堂的周作人积极参与了反抗行动。首先是与科举考试和八股文彻底划清了界限,坚定地走上了反叛自新的道路。其次是受民族革命思潮影响,反抗压制,笃信自由,张扬了不畏牺牲的革命精神。鲁迅的启蒙深刻影响了周作人的“革命”思想,表现在周作人晚清日记中,一是留存不少反抗奴化的资料;二是周作人的革命观体现在多个维度,其中对鲁迅的响应和声援最多;三是女学在周作人杂学思想中最有政治意蕴;四是坚定彻底的非孔心理既源于对丧权辱国的清政府的绝望,也来自对祖父及叔祖的失望。与鲁迅相应,周作人在“思想革命”的意义上重构了不同于法国大革命的革命内涵,继承了更多变革的革命观。
    • 叶依群
    • 摘要: 鲁迅和周作人首次合作翻译的《域外小说集》,其书籍装帧的设计理念和设计形式均突破了晚清传统的范式,体现了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风格。基于《域外小说集》的装帧,主要从中西合璧的封面设计、毛边装订、留有书写空白的排版、扉页、版权页内容和与装帧相关的销售广告进行探讨,分析其中的装帧艺术所体现的内涵与人文情怀,领悟周氏兄弟在装帧设计选择中所传递的精神诉求,尤其是与作品内容相统一的封面设计,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域外小说集》的装帧不仅体现了周氏兄弟介绍欧洲新文艺,用小说涵养新国民的努力,更展示了他们超时代的精神风貌。
    • 老彦(图/文)
    • 摘要: 梁潄溟年轻时,西学正盛,学术话语权大多掌握在有留学背景的人的手上,比如留学日本的周氏兄弟、留学美国的胡适和冯友兰,他却在那个年代破天荒地宣称,东方文化不仅自成体系,而且,将来必定胜于西方文化。在那个对传统文化自我贬抑的年代,梁碁溟的这一声疾呼是需要胆识的。关键是,此类事在他的一生中不断地上演。他在数次争论中,态度总是不亢不卑,进退得当,且又抱诚守真,据理力争,绝不轻言妥协。
    • 司马心
    • 摘要: 周氏兄弟这对中国现代史上绕不过的人物,他们在近年的"遭遇",值得我们深深"解析"——鲁迅的命运似乎多蹇,不但作品不时被"退出",不但"老顽固""臭石头"的辱骂不绝于耳,关于"卢布"等等上世纪三十年代国民党特务机关散布的谣言也复又沉渣泛起——一个鲁迅,在某些"研究"里头,岂但要"拉下神坛",而且还要"踩在脚下"。但他的兄弟周作人的遭际就大大不同了,这个"大节有亏"的"二弟",不但有人"研究"出他投敌事寇的"心路历程".
    • 胡南夫
    • 摘要: 夏丏尊是二十世纪上半叶杰出的文学家、语文学家、出版家和翻译家.现有研究对夏丏尊在文学、语文教育以及编辑出版等方面有一定成果,唯独忽略了其作为翻译家的身份.本文从夏丏尊的日汉文学翻译活动概况入手,探讨其与同时代译者如周氏兄弟之间的联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察夏丏尊对国木田独步的译介以及具体译介篇目之选择,旨在丰富翻译角度的夏丏尊研究,同时也为探讨"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下的日汉文学翻译活动及相关译者的研究做铺垫.
    • 左怀建; 毛慧敏
    • 摘要: 周氏兄弟与20世纪40年代海派女性文学之间是否存在影响与被影响的关系?答案是肯定的.就其主要方面讲,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绝望意识及其文学表达,个人意识及其文学表达,担当意识及其文学表达.承认他们之间前后的承续关系,对于深化周氏兄弟文学和40年代海派女性文学的价值研究都不无意义.
    • 何亦聪
    • 摘要: 有关中国近现代文章变革的研究,通常集中在两个方向上:一是变革者对旧式文章及文章观的批判;二是变革者对新式文章的多元化设想与实践。然而有一个问题或许是未曾引起足够重视的:在中国近现代文章变革的过程中,被批判对象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反塑了批判者的文章观?新文学家们文章趣味的形成,除了与他们引入的种种文学资源有关外,又在多大程度上肇端于对某些特定风格、观念的排斥?考虑到"五四"文学革命所具有的"先因后创"的特性(2),这个问题值得进一步思考。
    • 侯桂新
    • 摘要: 周氏兄弟在译介近代域外小说时大量选取与女性有关的题材,除了个人成长经历的影响,主要源于他们在清末对女性的理性认知。在南京和日本求学期间,通过阅读新式书刊,周氏兄弟已经从社会制度、两性关系、女性文化、性道德、性心理等各方面对女性有了广泛而超前于国人的理性认知。他们带着已有的认知翻译域外小说,对翻译的选材与价值取向等均产生了重要影响。《域外小说集》中出现了丰富多样的女性形象,其中多数女性处于受鄙夷和受压迫的境地,显示出周氏兄弟对女性充满深切的人文关怀。而这一次翻译实践,又反过来深化和推动了周氏兄弟对女性的认知,并影响到他们在五四文学革命后的创作。
    • 黄艳芬
    • 摘要: 华希理·爱罗先珂(Vasili Eroshenko,1890-1952),俄国童话作家、诗人和世界语学者。出生于库尔斯克省(今别尔戈罗德州),四岁时因病双目失明。于1914年4月离开俄国去往日本,并在东亚游历,至1923年4月,期间除了两度旅居日本外,还先后到过泰国、缅甸、印度和中国。1921年5月,在日本参加五一游行,被视为有社会主义思想嫌疑,在遭受暴力殴打和拘禁后,被日本政府驱逐。8月底,爱罗先珂自海参崴流亡到中国,1923年4月离开中国。在中国时期,除去1922年夏秋赴欧洲,以及1923年2月在上海和杭州度假,他一直生活在鲁迅与周作人北京八道湾十一号的家中,与周氏兄弟朝夕相处。在中国时期,爱罗先珂主要用世界语和日语写作,文体包括童话小说、散文、诗歌和演讲稿,出版的汉译文集有《爱罗先珂童话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22年7月)、《过去的幽灵及其他》(上海民智书局,1923年3月)、《桃色的云》(北京新潮社,1923年7月)、《枯叶杂记及其他》(上海商务印书馆,1924年4月)、《世界的火灾》(上海商务印书馆,1924年12月)和《幸福的船》(上海开明书店,1931年3月)。自1921年7月在日本出版第一部日语童话小说集《天明前之歌》(《夜アケ前ノ歌》,东京丛文阁)后,爱罗先珂获得了以鲁迅为代表的中国现代作家的关注,包括鲁迅、周作人、胡愈之和巴金等在内的译者,在京沪两地,依托于《晨报副刊》《民国日报》《东方杂志》《妇女杂志》《小说月报》等报刊,以日语和世界语为翻译媒介语,积极开展对他的译介,大大促动了其作品1920年代初期在中国文坛的传播。本年表系统梳理1921至1923年爱罗先珂在中国时期的人生和文学活动,客观呈现其这段旅华经历,以纪念他来到中国一百周年。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