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周树人

周树人

周树人的相关文献在1956年到2022年内共计483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中国史、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83篇、专利文献72篇;相关期刊312种,包括鲁迅研究月刊、读写月报:高中版、作文教学研究等; 周树人的相关文献由418位作者贡献,包括房向东、李乔、李冬木等。

周树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83 占比:87.03%

专利文献>

论文:72 占比:12.97%

总计:555篇

周树人—发文趋势图

周树人

-研究学者

  • 房向东
  • 李乔
  • 李冬木
  • 佚名
  • 王乾荣
  • 陈世旭
  • 丁成华
  • 严绍(汤玉)
  • 侯桂新
  • 傅国涌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赵小丽
    • 摘要: 语文课向来有"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之说,"三怕"归结起来其实最怕的就是第一怕——"怕文言文"。"文言文"如何教学向来是教师学生都挠头的,是采用"填鸭式"教师讲学生记,还是放任学生自己查字典自己写翻译的方式?这两种笔者均不赞同,借助《沁园春·长沙》的教学,笔者探索如何在学生能力所及的范围之内让学生通过自学掌握文言文。对于语文教学而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 寒鯤
    • 摘要: “中国矿产,富有既如是。故帝轩辕氏,始采铜于首山,善用地也。唐虞之世,爰铸金银铅铁。逮周而矿制成……”这是鲁迅先生1906年于顾琅写成《中国矿产志》的开篇文字。此时世上还没有鲁迅,只有周树人,这也是时年25岁的青年周树人出版的第一本书,也是我国第一部地质矿产专著,甚至被晚清政府农工商部给予很高评价和认可。
    • 马龙
    • 摘要: 科学小说作为晚清“小说界革命”的重要成果,在具体的文本实践之外还伴随着知识界对其进行的理论探讨。这些讨论性质的文字,或以序跋、译后语等形式在科学小说译作中频繁出现,或直接发表在报刊专栏,借助于晚清这一最重要的大众传媒进行传播,在引导大众阅读与理解科学小说的同时,更于无形中营造了一个“众声喧哗”的对话舆论场。于是,对那些纷乱复杂的、与“科学小说”相关的论述进行梳理与归纳,不仅能够凸显时人在理解、认知这一新小说类型时存在的或微妙或显著的差异,而且有助于我们返回晚清历史现场,触摸科学小说接受历程中的历史原生态。
    • 成健
    • 摘要: 1881年9月25日,鲁迅生于绍兴府会稽县东昌坊口新台门周家,原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字豫才。1918年5月发表其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由此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1911年端午节,东北小城呼兰,一户张姓人家诞生了一个女婴,取名张秀环,后改名张廼莹,长大后成了蜚声文坛的作家,笔名萧红。时代风云的变幻,个人命运的浮沉,让鲁迅和萧红本来相距甚远的人生轨迹,在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在风雨飘摇的中国。
    • 郭丽娟
    • 摘要: “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教学现场流行的戏语,从一个角度说明了文言文在教学体系中所处的尴尬境地。但是,作为文化的瑰宝,不论是从应试的角度审视,还是从自我成长的层面观照,文言文在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显性的,隐形的,无处不在。如何改变“学生怕文言文”的状况?立足具体的文本,抓住文本的关键点,由浅入深、从表到里的进行解读,授生以渔,是有效的方法之一。不过,文言文因为语言和文体书写的时代性,所以在特定的语言情境中实施,才不至于流于空泛。
    • 苏德文
    • 摘要: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的代表作家,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及散文集《朝花夕拾》等。鲁迅幼年家道中落,他在困境中坚持刻苦求学,曾入江南水师学堂,受到新思想的启发,后赴日留学,留学期间主修医学。直到一次观看战争纪录片,鲁迅深受触动,于是毅然决定弃医从文。之后,鲁迅便笔耕不辍,一边从事文学创作、翻译国外著作,一边积极投身到新文化运动中。
    • 摘要: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实际上,鲁迅先生生前用过大量不同的笔名,根据学者考证,先生至少使用过150多个笔名,其中"鲁迅"最为著名。后人大都知晓鲁迅在文学上的巨大成就,实际上,先生在书法、印学、平面设计、书籍装帧、收藏和艺术鉴赏方面均有很深的造诣。
    • 那秋生
    • 摘要: 周树人以笔名“鲁迅”闻达于天下。对此,许寿裳解释说:“(一)母亲姓鲁。(二)周鲁是同姓之国。(三)取愚鲁而迅速之意。”但在鲁迅一生用的140多个笔名里面,出现最多的姓氏是“张”,如“张禄如”“张承禄”“张沛”,其目的大多是躲避审查和方便与他人论战。
    • 王崧舟
    • 摘要: 记得自己早年刚做教师的时候,一直信奉纪律严明、教师权威,而对孩子的犯错缺乏一些基本的理解和宽容。以后,我的教学思想慢慢变得成熟起来,我的心中真正有了学生的位置。而且,我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课堂是学生的,课堂也是我的,但归根结底是学生的。不久前,我执教鲁迅先生的《好的故事》。有人好心劝我,都说学生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这《好的故事》怕是统编本教材中最难教的课文了。我心说:为之,则难者亦易;不为,则易者亦难。为与不为,只在“至诚”。岂不闻“至诚无息”?
    • 刘希贤
    • 摘要: 《今晚报》2021年2月I 5曰第7版连载了介绍武侠小说作家宫白羽的传记《武林笔侠--白羽传略》,其中说到宫白羽靠通信结识鲁迅(周树人)的经过,说:“周树人何许人也?看过大量新文学作品的白羽对此名却颇感陌生,但他与周作人是兄弟肯定无疑。从信中语气看,似乎也是一位修养很深的文化人。既然周作人患病不能赐教,何不请他作伐,帮助改稿投稿。”这里的“作伐”一词用得不妥当,它和“改稿投稿”无关。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