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告子

告子

告子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10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伦理学(道德哲学)、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2篇、专利文献53391篇;相关期刊82种,包括管子学刊、船山学刊、文史哲等; 告子的相关文献由102位作者贡献,包括史飞翔、吴彪、张文渊等。

告子—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2 占比:0.19%

专利文献>

论文:53391 占比:99.81%

总计:53493篇

告子—发文趋势图

告子

-研究学者

  • 史飞翔
  • 吴彪
  • 张文渊
  • 王美玲
  • 钟云瑞
  • 陈成吒
  • 马士远
  • 丁为祥
  • 丁四新
  • 丁方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牛磊
    • 摘要: 在思想史中,告子长期被学者视为异端的代表人物,由于晚明时期阳明心学的兴起,这一认识与评价发生了某种程度的改变。对告子思想的义旨,阳明学派内部展开激烈的讨论,其中核心问题是告子“性无善无不善”与王阳明“无善无恶心之体”之辨。对阳明学派学者而言,“无善无恶”指心体不执着于相对待的善与恶,在不受遮蔽的本然状态中做到好善去恶之“至善”,而告子则“认得心体是个洁洁净净的”,从而遗漏了良知知是知非、为善去恶之义。既然告子认为“义”非本体之自然,则其为学工夫也将陷入割裂内外、动静、显微之一贯的“义袭而取之”境状。阳明学派学者对告子思想诸多命题进行价值重估,其中蕴含了对朱子学与甘泉学补偏救弊的理论关怀。
    • 米熳俊
    • 摘要: 朱子认为告子在与孟子辩论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人性思想并不成一个完善的系统,但通过梳理告子的人性思想可以发现告子的人性思想自有其连贯性。在与孟子的辩论中告子的人性思想不断完善、不断发展,最终成为一套完整的理论。他对于仁、义的论述看似游离在他的人性观之外,但通过研究能发现告子对仁与义的论述是对自己人性观的充实和完善,告子始终在坚持“性无善无不善”的人性观。
    • 毕明良
    • 摘要: 先秦“仁义内外”之辨在不同文本中讨论的问题有所不同,字词意涵也有别.楚简《六德》篇与《礼记·丧服四制》的“仁义内外”之辨,讨论的是不同领域、身份的主导原则问题,而不是如庞朴所言的“仁、义二德的适用范围问题”,其“内外”指家族之“内外”.告子的“仁内义外”说讨论的则是仁(爱)与义(敬)的根据和原因问题,其“内外”指我(身)之内外.告子认为爱(仁)的根据在我,敬(义)的根据则在对象.
    • 陈成吒
    • 摘要: 告子,战国中期人,《墨子·公孟》与《孟子·公孙丑》《孟子·告子》等篇中的“告子”为一人,不可分做两人看待.同时,他与《孟子·尽心下》中的“浩生不害”无关,不可混同.杨朱则为告子传人,但大约从魏晋时期开始,就有部分文献将他与春秋时期的老子弟子阳子居混同,目前仍有学者承袭此误,甚至具体化为阳子居姓杨,名朱,字子居,此说不可取.最后,从思想角度看,告子与杨朱都是老子学派传人,此点难以动摇,只是两者都对老学思想进行了诸多创造性转化:皆从老学“道”的完满、独立观念中,发现了“生”“我”.认为全生之道在于“贵生”“为我”“贵己”,且人人自爱自利,不为外物所累,不予不取,必不相争相杀,天下自然治.
    • 陈成吒
    • 摘要: 告子,战国中期人,《墨子·公孟》与《孟子·公孙丑》《孟子·告子》等篇中的“告子”为一人,不可分做两人看待。同时,他与《孟子·尽心下》中的“浩生不害”无关,不可混同。杨朱则为告子传人,但大约从魏晋时期开始,就有部分文献将他与春秋时期的老子弟子阳子居混同,目前仍有学者承袭此误,甚至具体化为阳子居姓杨,名朱,字子居,此说不可取。最后,从思想角度看,告子与杨朱都是老子学派传人,此点难以动摇,只是两者都对老学思想进行了诸多创造性转化:皆从老学“道”的完满、独立观念中,发现了“生”“我”。认为全生之道在于“贵生”“为我”“贵己”,且人人自爱自利,不为外物所累,不予不取,必不相争相杀,天下自然治。
    • 杨威; 谢丹
    • 摘要: "孟轲,驺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孟子》共七篇,即《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篇又都分上、下两篇。作为《论语》之后儒家最为重要的经典著作,《孟子》具有极高的思想价值与艺术成就,如同一座巨大的思想宝库,在不同的时代都熠熠生辉,并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以至今日仍为人们所珍视。在当代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信中华文化自信的进程中,《孟子》以其丰富和深邃的思想内涵,不仅能给予国人以文化滋养与思想启迪,更能在现时代彰显重要的历史意义与现实价值。
    • 安会茹
    • 摘要: 孟子是最早对人性给予系统论述的哲学家,其关于人性的思想散见于《孟子》 诸篇之中,而《告子》 篇则是专对人性的一次系统论述.在这一篇中,孟子通过与告子的辩论,首先明确提出了人性本善的思想,驳斥了性恶与性无善与不善的观点;其次就是对人的类本质作出了明确规定,从人性的角度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再次就是对人之为人的方向作出了明确说明,即人要求其所放之心,要复其本善之性.孟子人性论思想开启了中国"心性思想"的先河,在整个中国思想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并对后世儒家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 劉青松1
    • 摘要: 《孟子·公孫丑上》有這樣一段話,其中提到了“義襲”一詞:(公孫丑問):“敢問何謂浩然之氣?”曰:“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於心,則餒矣.我故曰,告子未嘗知義,以其外之也.”這是孟子回答公孫丑的一段話,孟子認為“浩然之氣”應當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這段話針對的是告子,《孟子·告子上》:告子曰:“仁,內也,非外也;義外也,非內也.”孟子曰:“何以謂仁內義外也?”曰:“彼長而我長之,非有長於我也.猶彼白而我白之,從其白於外也,故謂之外也.”
    • 白子超1
    • 摘要: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告子下》)。入,国内。外,国外。法家,明法度的大臣。拂士,拂通弼,拂士同弼士,即辅佐的士子。两句论说用现代汉语.表述:国内没有明法度的犬臣和贤能的辅佐之士,国外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可能的祸患,这样的国家经常容易灭亡。
    • 张元泰
    • 摘要: 朱熹主张陆九渊之学有类于告子者之处不胜枚举,那陆九渊是否同意此种说法?陆九渊1181年与朱熹相会于南康白鹿洞书院之后许久,即于1188年寄予朱熹书信一封。信中提及,二人在南康相会时就告子之不动心展开过论争。依此可见,陆九渊不但了解朱熹对告子不动心的解说,还不苟同朱熹将自己称为告子的说法。若根据现存文献重构双方的解释,便可知双方不但对告子不动心之含义的理解迥然相异,而且还依各自的理解而批判对方为告子。两人对告子不动心之含义的解释差异,导源于对不动心的基本理解的差异。朱熹将不动心解释为不惑,不动心不只是没有恐惧,还是没有疑惑。因此朱熹强调知言—穷理,并主张知言优先于养气。相反,陆九渊将不动心当成了为"三十而立"所做的工夫,即确保道德主体性的工夫。然而,陆九渊在讨论不动心时,仅仅依据养气而论,却未依据知言而论。而且他也并未论及与知言相关联的"人类道德性起源于何处"与"道德主体性如何确立"等问题。考察陆九渊讨论知言的段落可知,知言乃知人的前提,知人并非了解他人外在所展现的行为,而是了解他人的德性,而且知人的目标在于明确把握并批判世上错误的理论和行为。因而对陆九渊而言,知言在对道的明确理解(即明道)之后,是已经确立道德主体性者的工夫。大概陆九渊认为,在通过养气来确立道德主体性之后才能知言。这样的解释上的差异为王夫之、黄宗羲等传统注释家所继承,也深深影响了唐君毅、李明辉、David S. Nivison等人的解释。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