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吸附平衡

吸附平衡

吸附平衡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300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化学、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65篇、会议论文29篇、专利文献152276篇;相关期刊167种,包括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石油化工、天然气化工等; 相关会议26种,包括2015中国化工学会学术年会、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中国化学会第六届全国化学推进剂学术会议等;吸附平衡的相关文献由857位作者贡献,包括姚虎卿、刘晓勤、郑青榕等。

吸附平衡—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65 占比:0.17%

会议论文>

论文:29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152276 占比:99.81%

总计:152570篇

吸附平衡—发文趋势图

吸附平衡

-研究学者

  • 姚虎卿
  • 刘晓勤
  • 郑青榕
  • 马正飞
  • 居沈贵
  • 魏凤玉
  • 陈乐
  • 余国琮
  • 李忠
  • 李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于峥; 王琼; 黄俊; 孟聪; 卢珏名
    • 摘要: 对粉煤灰样品进行表征,探索了其与铜、镍吸附相关的形态和物化特性,并进行了水中铜、镍的静态吸附实验,用Langmuir、Freundlich和Tenkin方程对吸附等温线进行建模,分析了铜、镍的吸附平衡性质,还进行了吸附动力学研究以描述吸附过程,研究了潜在的吸附速率控制步骤和吸附机理。结果表明,该粉煤灰为规整的球形颗粒和不定形颗粒的混合物,含少量未燃炭颗粒,样品的矿物质组分主要为石英、莫来石、钙长石、赤铁矿、石灰等物相。粉煤灰表面含有的M-O(M为Si或Al或Fe或Ca)官能团对铜、镍的吸附起着主要作用,未燃炭颗粒对吸附也有一定作用。Langmuir等温线方程拟合结果最佳,说明粉煤灰表面结构均匀,对水中铜、镍的吸附属于单分子层吸附。在25°C条件下,粉煤灰对水中铜、镍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34.48 mg/g和15.36 mg/g。准二级动力学模型能很好地描述铜、镍在粉煤灰上的吸附过程,说明化学吸附是吸附速率的控制步骤。
    • 徐岚; 朱宁
    • 摘要: 研究了甲苯和C_(8)芳烃异构体在KBaX吸附剂、NaY吸附剂上的吸附性能,采用静态吸附平衡试验测定C_(8)芳烃异构体在吸附剂上吸附平衡参数,包括吸附剂对各芳烃组分的饱和吸附量与相对选择性系数,分析了饱和吸附量和相对选择性系数随温度和组分组成的变化;同时,采用动态穿透试验测定各组分的穿透曲线,借助Aspen软件拟合穿透试验数据,计算得到传质系数;进而,通过脉冲试验证获得吸附过程性能参数的准确性,结果表明试验测定的吸附性能参数与模拟拟合结果吻合,说明试验测定的吸附性能参数可靠性良好。
    • 金艺华; 尹振浩
    • 摘要: 为了提高水源地包气带土壤的吸附能力,提出基于包气带动力学的长白山天然矿泉水水源地的土壤吸附能力研究方法。根据长白山地区的地质概况,发现水源地包气带可以吸附和净化污染物,以长白山天然矿泉水水源地包气带为研究对象,将其划分为东郊、南郊和北郊3个水源地包气带。结合动力学实验,测试了3个水源地包气带对苯酚和柴油的吸附能力。结果表明,3个长白山天然矿泉水水源地包气带对苯酚的吸附速率分别为19.1455、21.5545、19.6955 mg/(kg·h),对柴油的吸附速率分别为1.734725、2.2829、2.995925 mg/(kg·min),说明白山天然矿泉水水源地包气带土壤对苯酚和柴油的吸附能力较强,可以提高长白山天然矿泉水水源地的土壤吸附能力。
    • 袁晨阳; 刘志庆; 张文俊
    • 摘要: 为了研究活性炭对VOCs的吸附效果和吸附机制,以不同污染物浓度和吸附温度为条件,考察活性炭对甲苯以及乙酸乙酯的吸附作用效果,当以吸附平衡时间为参照时,可以发现污染物浓度或者温度越高时,活性炭对VOCs的吸附效率越高,吸附速率越快。通过活性炭在化学过滤器中实际应用效果,论证了活性炭对VOCs进行净化处理时竞争吸附机制。研究结果可以为工业中采用活性炭吸附VOCs提供指导。
    • 李晓文; 马旭; 朱鹏飞; 刘鑫鑫; 李庆钊
    • 摘要: 为研究煤的理化结构特征及其对瓦斯吸附热力学的影响,通过低温液氮吸附实验和傅里叶红外光谱实验对煤的理化结构进行了表征,采用等温吸附实验测定了不同温度下贫煤和长焰煤的瓦斯吸附曲线,利用Langmuir模型和Freundlich模型分别对吸附数据进行了拟合,并基于2种模型计算了吸附热力学参数△G°.研究结果表明:基于Freundlich模型的吸附△G°适合描述瓦斯吸附热力学特性,不同温度下煤对瓦斯的吸附均为自发过程;长焰煤的孔隙结构更有利于吸附过程的进行,而贫煤的表面化学结构更有利于瓦斯的吸附;煤对瓦斯的吸附量受煤体孔隙结构及表面化学官能团的共同作用,吸附△G°可较好的体现煤体孔隙结构特征的差异,结合吸附量和吸附△G°可更全面地评价不同变质程度煤对瓦斯的吸附性能.
    • 于峥; 王琼; 罗铮; 王双库; 陈一; 刘珍
    • 摘要: 通过对粉煤灰样品进行表征,探索了其与铅、镉吸附相关的形态和物化特性,并进行了水中铅、镉的静态吸附实验,通过用Langmuir、Freundlich和Tenkin方程对吸附等温线进行建模,分析了铅、镉的吸附平衡性质,且进行了吸附动力学研究以描述其吸附过程,研究了潜在的吸附速率控制步骤和吸附机理.结果表明,粉煤灰样品中未燃炭的含量对铅、镉的吸附有着一定影响,而粉煤灰表面环状硅酸盐中的Al—O/Si—O或Si—O—Si/Si—O—Al官能团对铅、镉的吸附起主要作用.Langmuir等温线方程拟合结果最佳,说明粉煤灰表面结构均匀,对水溶液中铅、镉的吸附既有物理吸附,又有化学吸附,属于单分子层吸附.在25°C条件下,粉煤灰对水中铅、镉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69.9301 mg/g和36.9040 mg/g.相较而言,准二级动力学模型能够更准确地描述吸附过程,说明化学吸附是影响铅、镉在粉煤灰上吸附速率的控制步骤.
    • 王倩
    • 摘要: 作为吸附法处理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技术的核心,吸附材料的选择及吸附行为研究至关重要.本文系统研究了3种介孔吸附材料对极性分子甲醇的吸附行为,实验测定了相应的吸附等温线,并基于Langmuir方程和Freundlich方程建立了吸附平衡方程.研究结果表明,3种介孔吸附材料均有典型的介孔孔道分布,平衡吸附量随平衡浓度的增加呈现先急剧增加而后趋于平衡,在高平衡浓度区再次急剧增加的趋势.同时,通过吸附平衡模型计算发现,相比之下,Langmuir型方程的拟合关联性更好,更适宜于对甲醇分子吸附行为的描述.
    • 杨晨; 司晓喜; 向本富; 董高峰; 何沛; 刘志华; 杨建云; 田永峰; 刘春波; 唐石云
    • 摘要: 通过动态蒸汽吸附实验,对以稠浆造纸法、稠浆法、造纸法和湿法造纸法制备的加热卷烟专用基片的吸水、保水性能及吸附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稠浆法制备的基片在低湿度下保水性最佳,相对湿度为0.85时,蒸汽吸附量为38.07%;造纸法制备的基片水吸附量最大,为43.17%.研究还发现,介孔结构有利于降低基片的失水速率,从而提高其保水性能.对吸附平衡过程和吸附动力学过程进行分析发现,蒸汽在基片上的吸附过程符合Freundlich吸附模型和Henderson吸附模型,吸附动力学符合拟一级吸附模型,即物理吸附控制过程.
    • 廖圣平; 郑青榕; 仵梦博; 张轩
    • 摘要: 为研制高效的吸附式天然气(ANG)用吸附剂,比较了甲烷在MOFs和典型碳基材料上的吸附平衡.实验所用吸附材料MOFs选用MIL-101(Cr),碳基材料选用AX-21活性炭,其中MIL-101(Cr)以醋酸钠作为矿化剂由溶剂热法制备而成.对两试样进行了微观形貌分析、结构表征,并在0~7 MPa、293.15~313.15 K条件下进行了甲烷吸附平衡数据测试,比较了吸附平衡模型的预测精度以及甲烷在试样上的等量吸附热.结果表明,制备的MIL-101(Cr)试样和AX-21活性炭的结构均适合于甲烷吸附,但前者的BET比表面积、微孔容积均比后者大;在测试范围内,甲烷在MIL-101(Cr)试样上的吸附量和等量吸附热均比其在AX-21活性炭上的大;甲烷在MIL-101(Cr)、AX-21活性炭上吸附平衡数据的Toth方程预测值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0.12%、0.62%,通过等温线线性化确定极限压力修正的DA方程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0.37%、1.32%.综上,以MOFs系列中的MIL-101(Cr)作为ANG吸附剂将比活性炭更具有应用前景.
    • 于馨凝; 华哲生; 杨洋; 刘少俊; 郑成航; 高翔; 许德军; 姜欣彤
    • 摘要: 挥发性有机物(VOCs)是光化学反应形成细颗粒物(PM_(2.5))、臭氧(O_(3))等2次污染物的重要前驱体,对大气环境和人体健康具有严重的危害。多孔炭吸附法具有效率高、成本低、可再生等优点,在VOCs处理技术中应用广泛。然而目前国内生产的煤基多孔炭以中低端产品为主,存在孔隙不够发达、传质过程受限等问题。围绕多孔炭制备过程的结构原位调控以及VOCs在孔道内的扩散/吸附机制开展了深入的研究。以褐煤为原料,KOH为活化剂,通过酸洗脱灰和Ca(NO_(3))_(2)浸渍预处理,在碱煤质量比为2∶1的条件下制备煤基多孔炭,并选择甲苯作为目标VOCs进行吸附机制研究。结果表明,Ca(NO_(3))_(2)改性后制备得到多孔炭的石墨芳香片层堆叠高度(L_(c))减小、层间距离(d_(002))增大,说明Ca(NO_(3))_(2)改性导致石墨微晶的破坏程度加深,有利于发达孔隙结构的形成。以甲苯分子动力学直径(0.57 nm)作为孔径范围的划分尺度,发现PC-Ca0.2在甲苯分子直径1~3倍(0.57~1.71 nm)具有最高的孔容积,同时也具有最高的甲苯吸附容量(746.2 mg/g)。采用Weber-Morris颗粒内扩散模型分析甲苯吸附的速率控制步骤,发现吸附过程由内扩散和外扩散共同控制,PC-Ca0.2具有最大的吸附速率常数和最小的扩散边界层常数。因此,当多孔炭在甲苯分子动力学直径1~3倍内具有较大的孔容积时,其孔隙结构更有利于甲苯吸附过程的扩散传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