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否定性

否定性

否定性的相关文献在1955年到2022年内共计413篇,主要集中在哲学理论、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10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53211篇;相关期刊319种,包括人文杂志、社会科学辑刊、社会科学研究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17年学术年会等;否定性的相关文献由412位作者贡献,包括王福生、陈孝英、王成等。

否定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10 占比:0.76%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53211 占比:99.23%

总计:53623篇

否定性—发文趋势图

否定性

-研究学者

  • 王福生
  • 陈孝英
  • 王成
  • 陈国新
  • 刘奔
  • 刘小微
  • 吴友军
  • 孙征
  • 屠友祥
  • 朱彦振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潘天群
    • 摘要: 世界中的事物在时间维度上递归地呈现,因而事物任一新的状态均由前驱状态在与环境的交互中生成而来;事物在前后相继的变化中保持着同一性,一个事物是一个递归函数,在环境的作用递归地生成它的独特性。事物的递归动力来自于事物内部。世界的递归性对应着离散的世界观。辩证法是对事物递归性发展进行描述的概念体系:事物的递归所产生的前后差异即是辩证法中的否定,正反合的辩证思维则是一个递归性的思维算法。
    • 陈永杰; 谭晓婷
    • 摘要: “否定性”概念在黑格尔的辩证法体系中得到了充分表达,马克思在唯物史观视域下使其得到了全新熔铸。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关照中,马克思发现了黑格尔否定性概念的问题之所在——历史成为自我意识逻辑展开的否定之否定过程,导致其批判性向度迷失在了意识的内在性之中。马克思主张历史是世代相继的人的实践活动,世界的改变不是概念带来的,概念只是表达了世界自我变革的要求。马克思辩证法中的否定性概念正是对生活世界自身变革的自觉表达。如此,马克思消解了黑格尔辩证法中蕴含的抽象性、内在性,阐明了否定性作为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性质,赋予了否定性概念以历史性批判向度。尽管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们也紧扣辩证法的“否定性”概念,但由于没有领会马克思的否定性概念来自生活世界的自我否定,因此就不能不退回到黑格尔的“精神世界”之中。
    • 彭金林; 檀传杰
    • 摘要: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使用的“意识形态”概念具有三重意涵:显性层面上的否定性意涵、中性意涵和隐性层面上的肯定性意涵。否定性意识形态是指德意志意识形态颠倒存在和认识、生活与观念的关系,因而是虚假性的;中性意识形态是指意识形态是社会物质关系的客观反映,因而具有其现实性;肯定性意识形态是指反映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的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它是对人类根本利益的观念表达,代表着最广大人民利益的要求。如此整体性理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的三重意涵及其逻辑关系,对于推进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 罗骞
    • 摘要: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是黑格尔书写哲学史的基本线索。恩格斯在不同于黑格尔的意义上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作为哲学的基本问题,并且建构了哲学派性的判析框架。恩格斯提出的哲学基本问题框架对哲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产生了广泛影响。围绕着思维与存在作为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本身,中国哲学界四种代表性观点颇具特色,在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阐释方面做出了创造性的尝试。在与四种代表性观点相互关联和相互区别的意义上,能在论以“能在”概念为核心阐释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并在后形而上学的思想视域中重构了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在能在论看来,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仍然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这一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即第一性问题和同一性问题需要在以实践为基础的统一性和否定性过程中才能得到正确理解。以生存实践为基础的“能在”概念就是把握思维与存在统一性和否定性过程的存在论范畴。
    • 马飞
    • 摘要: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第82节对黑格尔时间概念及其与精神之关系的展示是在此在的生存论时间性分析语境中,对此在的时间性与世界时间之关系的一种反衬。海德格尔对黑格尔时间与精神之关系的分析,仅满足于否定之否定这一形式上的统一性,而未有对否定性本身的彻底思考。否定性问题不仅是《存在与时间》中断的原因之一,同时也是《存在与时间》之后海德格尔与黑格尔争辩的焦点。
    • 朱雪婷; 李大伟
    • 摘要: 批判和超越构成文化产品的核心价值。在韩国现实主义电影《寄生虫》所建构的文化场域之中,是资本集团利益单边主导下维持稳定与消解意识的叙事逻辑。资本以愈加隐秘精巧的方式与大众文化联结,内隐的意识形态同化并消解着受众批判与否定的自由意志。电影《寄生虫》中的阶层隐喻对应着韩国社会的真实秩序架构,看似批判否定性质的现实主义叙事,实则深陷大众文化产品的窠臼之中。本文通过拆解电影的叙事手法、利益链条、受众情感,分析电影《寄生虫》这一文化产品对于韩国社会意识与东方文化形象的综合影响,并以此展望现实主义文化作品应当承载的文化意义。
    • 易其洋
    • 摘要: 生活中,我们常用“是”来作肯定性判断,用“不是”来作否定性判断。既有肯定性判断,又有否定性判断,是因为任何事物之间都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而事物自身就包含了既肯定又否定的关系。这是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也是矛盾规律。从认识论方面讲,对同一事物的判断,否定性与肯定性紧密相连,可以让我们对事物的本质认识得更清楚,所以,否定性判断不是从属的.
    • 陈立新
    • 摘要: 《黑格尔的哲学遗产》深刻揭示了黑格尔辩证法的意义在读者的阅读和使用中不断地生成和呈现,只有在存在论根基处厘清马克思与黑格尔的区别,马克思对黑格尔思想资源的利用才能毫无遮蔽地与我们照面.卢卡奇在对象化与异化区分上的犹豫不决,使他一度错估了马克思与黑格尔在存在论原则上的差异,难以把握黑格尔辩证法的真谛.马克思高度评价并彻底改造了黑格尔的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的辩证法,阐述了合理对待黑格尔哲学的科学态度,展露了唯物辩证法的要义.
    • 李昊阳
    • 摘要: 社会艺术史是当下英语世界里最为流行的艺术史写作方法之一。作为社会艺术史写作旗手的T.J.克拉克,将"意识形态""阶级""生产"等话语引入早期法国现代艺术史的写作,在意识形态、社会语境之间探寻"视觉—语境"的关联性阐释。有意思的是,在社会艺术史发展如日中天之时,他并未沿此深入,而是提出现代艺术的"否定性"判断。该观点一经出笼,随即引发艺术写作界(理论、批评、艺术史)现代艺术理论和史学切入之间的激烈争论与反思。论辩中,克拉克又不断地对"否定性"阐释进行修正更变,从而塑造出独特的话语机制,驱动了社会艺术史的逆向建构,成为西方现代美学演进的重要逻辑和内生动力。
    • 程小牧
    • 摘要: 乔治·佩雷克的《人生拼图版》以一座巴黎居民楼的剖面图为结构,以海量的图像描写展开叙事。这些图像叙述一方面是小说空间塑形的基本方式,另一方面也是叙事本身所表现和探讨的主题——20世纪日益占据人类生活主导地位的视觉文化。这一尝试不应仅被视为文学形式的创新,更是一种新型视觉文化的表征。本文试图通过对小说中图像作用的讨论,考察图像及视觉艺术与该小说空间塑形的同构性,并指出佩雷克对新型视觉文化的超前认识,及其对背后的消费主义秩序的思考和借助艺术的否定性精神去抵抗这种秩序的努力。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