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后殖民语境

后殖民语境

后殖民语境的相关文献在1993年到2021年内共计132篇,主要集中在世界文学、电影、电视艺术、语言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1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91篇;相关期刊102种,包括学术界、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东南文化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18届世界翻译大会等;后殖民语境的相关文献由139位作者贡献,包括王晓华、崔纯、张体坤等。

后殖民语境—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1 占比:40.56%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31%

专利文献>

论文:191 占比:59.13%

总计:323篇

后殖民语境—发文趋势图

后殖民语境

-研究学者

  • 王晓华
  • 崔纯
  • 张体坤
  • 李亚
  • 杜辉
  • 杨瑞玲
  • 王平
  • 石子娟
  • 胡明涛
  • 蒋林

后殖民语境

-相关会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周云龙
    • 摘要: 对来自不同文化传统的戏剧元素的摹仿与再现是跨文化戏剧研究的核心议题之一。全球后殖民语境中,跨文化戏剧中的美学符号成为不同社群身份标识的提喻和载体。后殖民范式下的跨文化戏剧研究,把对他者的摹仿与挪用视为东方主义式的扭曲和冒犯,同时又假定本土文化的纯粹性,最终走向了文化相对主义。后结构主义范式下的研究,避开了前者的本质主义思维,将研究重心转移到本土对外来元素意义再创制的能动性层面。但作为东方主义的衍生物,该思路再次陷入身份政治的话语矩阵。吉拉尔与众不同的摹仿论述和批评实践,有效地在被身份政治捕获的二元对立领域,腾挪出一个超越差异和身份政治的理论空间,为跨文化戏剧研究提供了方法论上的启示。
    • 王淑苹
    • 摘要: 电影《霸王别姬》改编自香港通俗作家李碧华的同名小说,从小说到电影的形式转化中,作品的主题也随之改变.小说侧重表达女性被压抑的情欲和港人的身份认同危机,而在后殖民语境下,陈凯歌却通过结局的逆转、人物形象的重构以及同性恋的策略性描写将小说改头换面,不仅向西方展示了关于京剧和中国历史文化的"东方奇观",而且在主角程蝶衣身上寄托了他对纯真人格的理想,表达了他对于理想人格与秩序的不懈追求.
    • 任凌潇
    • 摘要: 电影《雄狮》改编自萨罗·布莱尔利的小说《漫漫寻家路》,对主人公萨罗的塑造是这部影片最为突出的特色.故事以萨罗的成长经历为主线,讲述他从走失到被收养再到寻找家乡的生命历程.同时,影片运用大量闪回镜头制造一对对矛盾冲突,表现人物内心的挣扎,使萨罗的形象更加丰满,从而变成一个典型的圆形人物.本文运用福斯特提出的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理论解读《雄狮》中的人物形象,进而探讨后殖民语境下离散者的困境.
    • 杜辉
    • 摘要: 民族学博物馆作为民族学与人类学伴生的产物,成为异文化物品收集和展示的场所.自20世纪60年代起,在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的思潮下,人类学内部开始对该学科具有的西方中心主义和殖民主义色彩进行反思和批评.在此影响下,民族学博物馆也不得不重新思考其未来发展之路,即在当今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环境下,民族学博物馆如何重新定位自身的职能及使命.
    • 彭永涛
    • 摘要: 在后殖民语境下,翻译不再是一种简单的双语转化活动,而是不同的语言文化之间的一种博弈性的活动。在翻译活动中,译者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而译者的培养,则是根本所在。本文将就后殖民语境下中国翻译教育应该如何开展等问题进行探讨。希望通过对翻译教学的研究,来培养出适应时代需求的译者,促进翻译活动更好地开展,以及促进国家与国家、文化与文化之间更好地交流。
    • 王治河; 王晓华
    • 摘要: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人文研究出现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变化:“学术凸显,思想退隐。”这一变化态势的延续,致使当代人文研究使命意识的弱化,由此造成了知识分子的身份危机。当今人文知识分子要迎接双重的挑战:一方面,现代性规划仍未完成;另一方面,后现代转折已经发生。它昭示了人文研究使命意识重建的路径:无论是现代性规划,还是后现代蓝图,都力图使个体普遍地站立起来。区别在于80年代以降的启蒙运动仅仅聚焦人类,忽略了其他生命的存在。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引入了生态视角,提示我们注意物(尤其是自然生命)的自立性,弥补了这个欠缺。我们的使命意识会变得更加丰盈:未完成的现代性规划将被纳入新的语境中,涵括人和自然的理论坐标系将出现,更完整的文明蓝图将被标绘出来,中国学人将由“追赶者”升格为“参与者”乃至“引领者”。
    • 陈琪
    • 摘要: 库切的小说很多都与动物相关,通过动物描写表达内在的思想,以及社会环境和生存法则.在后殖民语境下,库切小说的动物寓言性更值得深入挖掘.基于此,本文就后殖民语境下库切小说中的动物寓言性进行研究.
    • 黄也平; 李德清
    • 摘要: 在视觉文化理论研究中,''''视觉性''''是无法回避的一个核心术语。但是,由于此概念源自国外学者,且使用者又多有歧义,所以给后续研究造成了极大的困惑和扰乱。迄今,尚没有一个概念能够为人们所普遍认同。美国视觉文化学者尼古拉斯·米尔佐夫多年来致力于''''视觉性''''问题的研究,并从视觉权威角度重新对视觉性范畴进行了诠释。其相关的研究,对于我们深刻理解视觉性问题,开启了一扇''''新窗''''。梳理米尔佐夫对视觉性发展谱系以及视觉性本质的相关认识,描述其理论的主要要点,寻求在中文语境下的对应解释和理解,是当下视觉文化研究的重要工作。
    • 王丹丹; 方忠
    • 摘要: 文化的杂糅与共生是后殖民语境下文化多样性的表现形式.文化的杂糅投射到文学上,则形塑出别具一格的文本特征与文学叙述风格.就马来西亚华人作家的华语文学创作而言,则体现出西方性、本土性和中国性的文化杂糅向度,呈现出多元文化文学叙事的美学图景.尤其是其原乡叙事,在文化杂糅的视域下,更方显它的绰约多姿以及隐藏于创作者背后的身份焦虑、文化认同、族裔离散等深层次的题旨内涵.
    • 闫艳
    • 摘要: Chinese Diaspora scholar Dr.TAT-Sin TAM devoted his entire life career to Chinese folk literature studies and spreading Chinese culture abroad.He wrote more than 40 books and pub-lished hundreds of articles in this field.Tam’s life story was recorded in Dictionary of Australian ChineseLiterature&ArtCanon,AmericanInternationalOutstandingLeaders,andDictionaryof Contemporary Famous Chinese in the World.Chinese government awarded him “Golden Medal for Famous Achiever in World Culture”.Meanwhile,he was awarded the“World Academic Achievements Prize”medal.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ifficulties and achievements he got when he upheld mother tongue Chinese writing under the context of post-colonialism.%流散澳大利亚的华侨学者谭达先先生,一生致力于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与中国文化海外传播事业。在此领域著书40余部,发表文章数百篇。其生平传略被收入《澳洲华人文学艺术大辞典》《美国国际杰出领导人物集》《世界华人当代名人大辞典》。被中国授予“世界文化名人成就金像奖”。同时获“世界学术贡献奖”金奖。从后殖民主义理论中流散者身份认同及中西文化冲突中知识分子内心焦虑角度,分析谭达先坚持母语汉语书写的困境与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