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后工业社会

后工业社会

后工业社会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745篇,主要集中在经济学、中国政治、经济计划与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40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121387篇;相关期刊544种,包括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行政论坛、北京社会科学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第二十届海峡两岸及香港、澳门地区职业安全健康学术研讨会暨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12年学术年会、2010城市国际化论坛、首届ISCAEE2006中国清华大学国际陶艺教育交流年会等;后工业社会的相关文献由759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康之、张健、黄爱宝等。

后工业社会—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40 占比:0.61%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21387 占比:99.39%

总计:122132篇

后工业社会—发文趋势图

后工业社会

-研究学者

  • 张康之
  • 张健
  • 黄爱宝
  • 周军
  • 胡义成
  • 苏旭
  • 傅殷才
  • 周凡
  • 张皓
  • 李伟东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董建申
    • 摘要: 战后科学呈加速式发展,社会也随之急剧变化和发展,由此引发出了西方学者对社会全域发展的预测,但却未能意识到科学的加速度发展会使人类认识以及社会发生颠覆性的变革。回顾人工智能奠者图灵、控制论学者维纳和艾什比等科学家相关论述,计算机科学是当代一切新型学科的支撑,在社会诸多领域都得到了成功应用,其持续和迭代发展更是将科学推到再分类的前夕。综观科技发展态势,当代世界正在进入以大数据和互联网为依托、云计算为支撑、5G技术赋能的人工智能时代,即工业4.0时代,STS研究也再现高潮。
    • 杨志军; 徐琳航
    • 摘要: 20世纪后期,人类社会步入后工业时代,低复杂性和低不确定性的社会情境也逐渐向高复杂性和高不确定性转变。面对这种转变,肇端于资本主义话语体系型构的分析性思维方式,以权利为中心的社会建构方案等一系列工业社会的产物成为新时代发展的阻滞因素,亟须在新时代寻求全新的目标选择和逻辑策略。人的共生共在作为后工业社会的共时性产物,强调注重差异、尊重事实,倡导将共存与合作作为逻辑内核。视相似性思维、合作治理、合作行动、合作制组织和经验理性为共生共在的逻辑内容。这也是摆脱工业社会窠臼的破参之道,为后工业社会的治理实践和社会建构提供目标指南。但需明确的是,人的共生共在目标仍存在人的道德属性与自利属性、民族国家的开放与封闭状态、组织的控制特征与非控制特征、中心国家与边缘国家等一系列话语体系的学术论争。对此,中国的社会科学研究者必须以敏锐的学术意识和高度的理论自觉,在探索未来的道路上为全人类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 陈星
    • 摘要: 现行学术生产体系强调效率、重视量化评价、依赖高强度激励、科层制盛行、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中心,具有明显的工业化倾向,是工业社会制度延伸的必然结果。工业化学术生产体系主要从“经济人”假设出发构建学术制度,主张通过高强度物质激励和严格监督约束,提高学术生产效率。这种人性假设及制度体系忽视了人性的善、人的复杂性和人类行为动机的多方面性,容易引发学术生产的负面效应。超越工业化的学术生产体系,有必要重新理解后工业社会人性与制度的关系,改变学术管理思维,建立差异化激励机制,多方面变革学术生产体系。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既要立足社会视角形成对“五唯”顽疾的深刻认识,也要认识到工业化社会制度及其学术生产体系的两面性和改革的过程性。
    • 刘骏
    • 摘要: 本文围绕齐泽克对西马的重新阐释在思想定位、理论主张和所受到的批评及局限三个层间进行观察和梳理。首先指出齐泽克的重新阐释是一种马克思主义激进化的主张,进而展现其在后工业社会的语境下对真理主体的重新建构,最后指出齐泽克实际上完成的是一种传统马克思主义和后马克思主义的缝合。
    • 刘丙乾
    • 摘要: 在美国转向后工业社会,老龄化、少子化造成人口结构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城市面临机动化、郊区化发展导致的交通污染、拥堵、肥胖等诸多问题。《适宜步行的城市——营造充满活力的市中心拯救美国》是作者杰夫·斯佩克(Jeff Speck)对此提出的解决方案,即建设适宜步行的城市。本书作者明确指出步行群体是一种非常脆弱的物种,营造适宜步行的城市不仅仅要将步行性作为城市发展的目标和手段,更应该让步行性成为测度城市宜居生活的标准与指标。建设适宜步行的城市必须清晰解读两方面问题:建设适宜步行城市的重要性和如何建设步行城市。
    • 赵江南
    • 摘要: 随着中国逐渐踏入后工业社会,中国视觉效果电影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中国独有的后工业社会文化影响着大众的审美,进而影响着中国电影的创作,为视觉效果电影的发展提供了条件。电影行业对技术的追求与探索,为中国视觉效果电影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庞大的电影市场与持续的投资,使得中国视觉效果制作公司完成技术和经验的积累,并逐渐发展壮大,促进了中国视觉效果电影的持续进步。
    • 支宇
    • 摘要: 从生态美术的视觉主题看,除了对环境污染、河流干枯、土壤沙化、动物权利、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之外,中国当代艺术还涌现出来许多对现代性发展观和后工业社会消费欲望进行双重批判与抵制的艺术作品。美国生态学者艾伦·杜宁(Alan Durning, 1964—)在《多少算够——消费社会与地球的未来》一书中,将后工业社会的文化时尚化现象与现代性发展观结合起来,提出"追求时尚把物种赶到存在的边缘"的生态学命题。
    • 侯庆海
    •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东北老工业基地区域工业化发展成效与预期发展目标之间始终存在一定差距.本文基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针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速度较为缓慢、资源和环境现状不容乐观、人才流失现象较为严重等问题,通过分析其形成原因,提出了降低政府的干预度、建立健全完善的“振兴发展政策”、对产业结构进行不断调整和优化等建议.
    • 吴南
    • 摘要: 在本世纪融合"非遗"保护的发展中,对传统手工艺操作的关注和保护,使得传统工具更多地进入人们的视野。在宣传推广中,为了凸显、"非遗"特性和"人文"品质,传统的工艺操作和工具被越来越多地作为关键内容或决定要素加以强调。工具的创制及使用原本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工具和工艺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但在现阶段,对待中国传统手工艺工具的态度出现分歧,呈现两极态势:在宣传中主张手工制作和与之相应的传统工具:在实际生产中各类现代工具(图1)有着广泛应用。前工业社会的传统工具和后工业社会的现代工具之间的鲜明差异,使得与工具相关的矛盾在传统手工艺现代和未来的生存发展的探索中凸显出来。
    • 丁道勇; 周金燕; 宫奕莹
    • 摘要: 现代教育制度改变了传统的儿童生活方式,让学校成为儿童生活的重心,让儿童在家庭经济生活中的角色变得无足轻重。因为儿童缺乏劳动经验、缺乏生存技能而专门强调劳动教育,是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才会有的独特问题。教育者之所以关注儿童劳动教育,正是因为这个时期的儿童缺乏参与劳动的条件和必要。所以,劳动教育的们导者需要先行回答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的学龄期儿童为什么仍有必要参与劳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