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名物

名物

名物的相关文献在1934年到2022年内共计198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汉语、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7篇、会议论文1篇、相关期刊159种,包括船山学刊、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杜甫研究学刊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楚简楚文化与先秦历史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名物的相关文献由184位作者贡献,包括施仲贞、赵金平、钱慧真等。

名物—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97 占比:99.49%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51%

总计:198篇

名物—发文趋势图

名物

-研究学者

  • 施仲贞
  • 赵金平
  • 钱慧真
  • 孫幼莉
  • 刘国胜
  • 吕华亮
  • 张勇
  • 张述娟
  • 易闻晓
  • 朱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关键词

    • 蒋晓光
    • 摘要: 汉赋以铺陈为文,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域外名物,反映了当时中外文化交流的盛况。汉赋中的域外名物包括动物、植物、器物等,它们具有鲜明的域外地理属性,从陆路或海路被带到中国,逐渐融入到中国文化中,构成汉赋书写的重要内容。汉赋对域外名物的书写,表面上看是基于汉朝政府经略西域、南海取得了成功,但实质上是中西方文化主动交流的结果,呈双向互动的关系。以原产中国的“桃”为例,经波斯传至古罗马,不迟于公元79年成为赫库兰尼姆(Herculaneum)古城壁画上的内容,与汉赋中的“桃”构成共时呈现的关系,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 诸佳怡
    • 摘要: 杜甫曲江诗涉及众多名物,从出行、肴馔、食器等层面彰显出帝王排场的盛大和宴席的奢华,生动再现了唐代曲江宴游的盛世光景。这些名物体现了诗人不同的情感指向,蕴含了深刻的讽喻意义,在诗歌中呈现出较强的受容性。曲江诗创作背景的特殊性,也呈现出特定时代的“诗史”面貌,成为唐代政治变化的缩影。曲江诗名物在反映诗人时事思维的同时,完成了自身政治意象的建构,曲江也从最初的移情对象变成暗含政治兴衰的诗歌意象。
    • 田胜利
    • 摘要: 汉赋描写天子车驾的作品集中于内容关涉校猎、祭祀的赋作。六玉虬、六白虎、时乘六龙、六先景之乘,数字取六暗示天子出行车马规格,是天子驾六礼制在文学作品中的反映。龙、虎、虬、驳指称马,则是美化天子车驾的体现。天子车驾的组图还包括丰富的饰物、使用假称的随从人员。校猎类赋文早期以蚩尤、后羿这类勇武性称谓为多;后期则是雨师、风伯类神异性称谓较多;祭祀、射礼则以大丙、风后类明乎驾驭技能的称谓居多,出行目的和文献生成时代不同,虚拟的人物称谓调遣和义涵也随之各异。
    • 陆锡兴
    • 摘要: 汪少华编纂的《名物汇证》是继其《周礼正义》点校本、与颜春峰合作《点校考订》之后对《周礼正义》的第三波贡献,不仅推动了训诂学的发展,而且重视并积极利用现代研究成果,跨领域寻求真理,用现代成果的高度来诠释古籍经典,是一个创举。
    • 张靖杰
    • 摘要: 儒家素来有重视“名物”的传统。在《春秋繁露》对于“名号”的论述中,亦涉及“名物”的议题。与孔子之《诗》教主张“多识草木鸟兽之名”,突出名物故训的含义不同,董仲舒所谓“名物”指的是以“名”命“物”的基本规定。而董子以《春秋》诠释为基础,所主张的“名伦等物”则兼人伦与庶物而为言。这一点在对于“名”所具有的“真物”与“别物”的分析中可以进一步说明。“名之为言真”,勾连起“名”与“物”的关联;“名”之能“别物”则分殊万物,并赋予秩序,对“物”而言则是“理”,对“人”而言即是“义”。而万物系之于天,又以阴阳之耦合、类推之方式勾连为一个相互关联的世界图式。这正是“物”作为代表一切存在者,却“日用而不知”的范畴在董仲舒整个思想架构中的意义。
    • 李玉兰
    • 摘要: 左思以“三都鼎峙”结撰赋篇,三篇内容“布置各殊”,名物铺陈殊有偏重。他以蜀、吴递相顿折,故《蜀都赋》以山川物产、商贸市廛显富庶繁华;《吴都赋》以水乡物产、兵器交通图现江南都会;而《魏都赋》则以宫殿制度彰显王道正统。《三都赋》名物择取的偏重有着鲜明的“申魏”倾向,亦展现了左思对儒家“王政”理想政治的追求。
    • 李玉兰
    • 摘要: 吴仁杰《离骚草木疏》是现存专书类楚辞名物训诂的奠基之作,其创用了分列品第高下的训释范式,且多借训诂寄托讽喻,重名物品性描述;吴氏训释名物征引宏富,考辨典核,对王逸注所缺者多有补充和考辨,还多辨方音、方言.吴书对明屠本畯《离骚草木疏补》、清祝德麟《离骚草木疏辨证》产生了直接影响,三者具有源流承属之关系,反映了宋明清楚辞名物训诂由寄寓阐发向格物辨知的演变,是书在楚辞名物训诂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 易闻晓
    • 摘要: 辞赋名物注疏总是无可避免地取用经学的训释.牛供祭祀、运输和农耕,它在中国文化的认知,起于祭祀牺牲之用,成为尊物.《说文》释"牲"为"牛完全",又有"牷"字以专此义,或指许慎移"犧"释"牲",其实"犧""栓"属"牲","牲"以大类统摄二义.汉以降牛主农耕,与土相关.牛与土的联系被引申为《易传》的思理.牛以系时属"丑","牛""纽""丑"可通转,则"牛"以"纽""丑"音近称名.牛"能"任重"耐"劳,其生为"难",于人为"奴",诸字声纽亦通.牛的种类见于汉字所指,别其颜色、老幼、雄雌及其所用场合、功用,一字一物,反映汉字指物摹状的精致丰富,亦见古人博物,于牛为赡.汉大赋多见牛类名物,不是祭祀的牺牲,而是因其勇猛野性或罕见珍奇而充当铺陈的功能,显见"辞章"与祭祀语境之异.而"物"以牛属成为万类总名,"特"则引申为独一和俊杰之义,具有拟人化的普遍引申.自古迄今"牛"字组词甚多,都从牛的至尊物性以及牛与人的生活关系引申而来.
    • 林赶秋
    • 摘要: “我们正在发掘的不是物,而是人。”英国考古学家莫蒂默·惠勒曾经这样说过。其实,不单考古如此,阅读古书亦是如此。我们梳理《诗经》里的动物、植物、器物,努力复原相关的场景,最终窥见的又何尝不是当时与这些名物共处的人物呢?当然,离我们最近的要数以各种形式记下这些名物的、佚名或留名的先秦诗人了。文武吉甫。有幸在《诗经》里留名的先秦诗人当中,最值得一提的当数吉甫。《诗经》提及“吉甫”,一共四次,分别是:《小雅·六月》“文武吉甫,万邦为宪”“吉甫燕喜,既多受祉”,《大雅·崧高》“吉甫作诵,其诗孔硕”,《大雅·烝民》“吉甫作诵,穆如清风”。诵,就是诗。“吉甫作诵”的格式,跟周宣王五年的青铜器《兮甲盘》铭文所谓“兮伯吉父作盘”近似,乃是同一个作者的自白。《崧高》《烝民》是吉甫的诗作,《兮甲盘》是吉甫的散文,三者互为补充,可以让后世粗略了解到吉甫的一些基本身份信息:兮氏,名甲,字伯吉父,自称“兮甲”“兮伯吉父”“吉甫”等,人称“尹吉甫”,尹为其官职。换言之,吉甫是西周第十一代君主周宣王的尹,相当于宰相。
    • 高瑾
    • 摘要: 作为现存最早的童蒙识字教材,《急就篇》之所以能被保存至今,与其中蕴含的儿童教育方法有一定关系.这种教育方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形式上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内容上接近儿童的日常生活,注重潜移默化的观念教育.唐代以后,《急就篇》与时代的距离逐渐凸显,最终让位于新的蒙学教材.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