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名学

名学

名学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281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逻辑学(论理学)、教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70篇、专利文献11篇;相关期刊203种,包括法治与社会、学术界、四川教育等; 名学的相关文献由261位作者贡献,包括曾祥云、李哲贤、张长明等。

名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70 占比:96.09%

专利文献>

论文:11 占比:3.91%

总计:281篇

名学—发文趋势图

名学

-研究学者

  • 曾祥云
  • 李哲贤
  • 张长明
  • 曾昭式
  • 苟东锋
  • 刘志生
  • 刘江
  • 刘邦凡
  • 孙中原
  • 孙苏平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李若晖
    • 摘要: 名家实质上在“名实相符”的名义下构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真”:一是“名”与现实之“物”的相符,这也是通常所认为的“名实相符”;另一则是将“名”本身作为一“物”,将“真”理解为“名”与“名作为物”自身相符,这是名家独特的理解。在此,“名”是“物”的“形式规定”,“实”是“物”的“存在形式”,当“物”的形式规定来规定“物”的存在形式,就必然会形成“物”的形式性存在。名家将“名”自身作为“物”,亦即“物”的单纯形式性存在,取消了真正的现实之“物”在名学理论体系中的位置,从而与经验脱离,亦即名实割裂。于是事实上名家由非经验性概念在并无矛盾的逻辑思维中,通过关联经验的事实的推理,构造出悖经验性命题。司马谈指出,这种悖经验性命题的致命之处即在于“失真”,既关涉经验从而无法纯从逻辑上判断其“真值”,又“名”“实”割裂从而无法从经验上判断其“真实”。司马谈通过将经验还原入概念之内,将名学改造为“合经验性命题”。这固然使名学能够顺利指导政治实践,却彻底摧毁了名学的灵魂,仅仅留下了工具性的框架和躯壳。
    • 甘进
    • 摘要: 严复认为"辩/辨学""论理学"和"名理探"作为logic的译名皆不当,并选择"名学"一词翻译logic."名学"一词并非严复所创,但严复首次使用"名学"来指称logic.择"名",因"名"之奥衍精博.择"学",因"学"之深广.精博与深广体现在当"名学"作为logic的译名时,具有"治平之基""专科之学"和"为学为术"的政治、知识和学术的三重内涵.
    • 田鵬
    • 摘要: 魏際昌先生師從胡適,繼承了《中國哲學史大綱》的名學研究傳統。他撰寫的《先秦兩漢訓詁學》確立了名學的基礎文獻與研究方法;《先秦散文研究》指出了訓詁學與名學在先秦散文中的地位和作用,勾畫了諸子名學的理論框架;《先秦諸子的“名學”問題》在以上二者的基礎上,從思想史角度論述了名學在諸子文獻中的傳承與發展。這三部作品收録於《紫庵文集》第二册,構成了一套以先秦諸子名學研究爲主綫、以訓詁學研究爲輔證的先秦名學研究思想體系。他把先秦諸子的名學定義爲“訓詁”,并以孔子“正名”思想要求的“名實相符”爲研究範式和準繩,從訓詁的角度構建先秦名學的框架,兼顧諸子思想性的闡發。他對諸子名學的認知既堅持回歸原初語境,也留有跨學科研究的理論空間,對西方邏1學、語言學、自然科學和中國古代樸素的心理學均有涉及。他的先秦名學研究體系是較爲圓融的,不但可用以解決近代名學研究的遺留問題,促進先秦諸子學術思想的交互與整合,而且可用以吸納并解釋《人物志》等被《隋書·經籍志·子部》歸類爲“名家”的文獻,對未來的名學研究具有現實指導意義。
    • 魏際昌; 孫廣(整理)
    • 摘要: 先秦諸子的“名學”在中國文化史上蔚爲奇葩。孔子的“名學”自識字、訓詁而起,以“正名”爲切入點,對周代的禮樂制度進行了“托古改制”的改造,闡發了自己的倫理、道德、政治、軍事、教育等方面的思想。墨子的“名學”則一方面通過訓詁文字傳達了幾何學、光學、機械等方面的科學知識,另一方面也與公孫龍子的名實論有共通之處。而且,墨家的“三表法”是中國最早的“邏1學”“三段論法”,而其目的仍然是正名以平治天下,且在理念上與儒家多有契合之處。孟子和荀子都繼承了孔子以文字訓詁的方式給倫理學説正名的特點。孟子的名學主要體現在他的“知言”與“邪詖淫遁”之説,從論辯的角度,發展了名學和儒家思想。荀子的《正名》極大地發展了名實感應之説,總結了“製名”“命名”之要,對於先秦名學推動巨大。二人一重“仁義”一重“禮”,均與孔子一脉相承。老子雖號稱“虚無”,然其概念名詞之界定與使用,本身也是對“名學”方法的運用。莊子對語言的性質和作用分析得非常深刻,反對過實的“巧言”和失中的“偏辭”“溢辭”。但是莊子過分强調是非觀念的相對性,實際源於缺乏客觀標準,以至於消解了語言文字的意義。韓非子强調循名責實,以爲刑賞法制奠定理論基礎,其《揚權》《説難》《難言》等篇,對時人游説之難作了深刻的分析,正是語言在實際運用中的困境。尹文子强調正名,注重“名以正形”,提出了“三科”“四呈”之説,并與法、術、權、勢聯繫起來,具有一定的“刑名”學特征。
    • 郭凯峰; 牛革平
    • 摘要: 公孙龙是先秦时期名学思想家、逻辑学家,又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诡辩家.关于公孙龙的启蒙师承与学术渊源问题,从晋朝墨学家鲁胜开始一直到当代,或墨家或道家或儒家,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们在解析、排除了公孙龙墨家说、道家说的论据及其主张的基础上,全面梳理、深入考据了公孙龙的师承渊源出自儒家的文献论据和逻辑推论,证成了公孙龙学术师承出自儒家子思一派的观点,他的有些理论主张也与儒家思孟学派存在着很深的渊源关系.
    • 蒋世强
    • 摘要: 逻辑与伦理常分属不同的领域,荀子名学的逻辑和伦理却融合为一体.这种一体性之所以可能在于其逻辑和伦理都具有规范性.基于皮尔斯的规范符号学的启发,本文探讨了荀子名学思想隐含的内在逻辑关联,以期更好地理解这种逻辑和伦理融合为一体的名学思想.荀子名学思想隐含着一个"本-分-合"的基础逻辑范畴链,这个基础范畴链具体展开为"名-辞-辨-说-故"的语言逻辑、"天-感-心-知-智"的认知逻辑和"人-仁-礼-义-道"的伦理逻辑,三个层次的逻辑关系在规范符号学视角下可以得到融贯的论证,也能合理地回应荀子名学关于制名之枢要、所缘以同异、所为有名的问题.
    • 李晗
    • 摘要: 先秦名学历来是中国古代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点,但由于以往学者的梳理缺乏系统性,致使众多名学学说至今仍处于相对分散游离的状态,给相关论述和引用带来了困难.因此,有必要从新的角度对先秦的名学讨论进行重新整理,发现名学发展的明确线索.
    • 张学立1; 齐昊2; 关兴丽3
    • 摘要: 自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崔清田在中国逻辑史研究领域吸收、反思前贤研究成果,同时又有诸多创新,学术成就卓著,成果丰富。2014年出版的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成果《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哲学卷》介绍了崔清田的学术成就。纵观崔清田中国逻辑史研究历程,其成就可概括为两个方面:其一、科学的研究方法。如果说梁启超“据西释中”是近代中国逻辑史研究方法的第一次转向,那么崔清田的“历史分析与文化诠释”可以说是当代中国逻辑史研究方法第二次转向,它摆脱了中国逻辑史研究困境,拓宽了中国逻辑史研究思路。其二、富于创见的研究成果。系统梳理名学、辩学;论述中国古代逻辑的特殊性、主导推理类型——推类和逻辑对文化的制约等。明确的问题意识是崔清田取得上述成就的直接原因。崔清田关于“逻辑和文化”的研究视角至今引领中国逻辑史研究方向。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