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史前

史前

史前的相关文献在1952年到2022年内共计564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中国文学、体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59篇、专利文献5篇;相关期刊351种,包括考古与文物、南方文物、文博等; 史前的相关文献由516位作者贡献,包括郭荣臻、刘宗意、蔡沁等。

史前—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59 占比:99.11%

专利文献>

论文:5 占比:0.89%

总计:564篇

史前—发文趋势图

史前

-研究学者

  • 郭荣臻
  • 刘宗意
  • 蔡沁
  • 蔡沁1
  • 陈望衡
  • 吴炳辉
  • 毕硕本
  • 高蒙河
  • 龚运禄
  • 中国考古网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王文轶
    • 摘要: 辽西地区是中国史前玉礼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兴隆洼文化早期阶段玉器作为实用工具介入人们的生活,为玉器从石器向礼器的转变孕育了基础;至兴隆洼文化的查海遗址晚期则一定程度上出现了玉礼制度化的萌芽;红山文化时期玉礼器丰富且具有一定功用和类别区分,尽管随葬用玉数量仍缺少严谨规制,用玉组合亦未形成定制,但其玉礼器的使用大体上形成了礼制的雏形;小河沿文化和夏家店下层文化出土的玉器数量虽不如红山文化丰富,但出现了玉钺和玉斧等兵仪类玉礼器,在玉礼器的随葬数量与使用对象的身份、性别方面也具有更为严格的规定,反映出玉礼向制度化的进一步发展。
    • 益西多吉
    • 摘要: 文章以西藏新石器时代、早期金属时代遗址中发现的动物相关遗存为对象,探讨史前先民利用动物情况,梳理了西藏地区狗、猪、家养牦牛、绵羊、马的驯养利用情况,概述遗址出土动物陶塑、鸟兽遗存的情况。根据相关动物遗存,分析古代先民利用动物的情况、人与动物的关系特征、先民的生业模式及其特点,为进一步解释古代人类与动物的各种关系及探索古人生业模式等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
    • 钟雪
    • 摘要: 黑龙江史前玉器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就已出现,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无论是数量还是种类都更加丰富。本文通过全面收集近年发现的玉器新材料,从器形、分类、功能和治玉技术四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辨析了黑龙江地区与辽西地区红山玉文化系统的关系,再次定义了黑吉地区史前玉器系统这一概念性的玉文化分区。
    • 薛晔莉
    • 摘要: 经过长久的科学考古,我国考古学界已经证明华夏文明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多源一体”的历史过程。多源指的是多个文明源头,即在黄河、长江流域所发现的华夏文明遗迹;一体指的是最终文明的汇聚,形成了中华文明的滔滔巨河。但“多源一体”的发展过程与细节究竟如何,这个问题目前我国考古界仍在持续探索。
    • 邱晓甜; 侯亮亮
    • 摘要: 随着动植物考古、体质人类学和同位素考古等多个学科证据链的积累和完善,史前海岱地区生业变迁的特点和规律已基本明确。从后李文化至岳石文化,海岱地区史前先民生业经济经历了一个由广谱经济到原始农业,再到发达的农业经济的历程。其中,粟黍在农作物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然而,水稻的种植则表现出较为复杂的历时性变化,即水稻的大规模种植始于北辛文化,经大汶口文化的巩固,至龙山文化达到鼎盛,但岳石文化后则出现衰落之势。岳石文化之后,海岱地区的农业生产又回归到旱作粟黍农业的体系和传统之中。
    • 席金合
    • 摘要: 地球诞生已有46亿年,人类的历史只是其中的一小段。在人类出现以前,恐龙和三叶虫等史前动物,也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由低等到高等的漫长演化过程。但绝大多数史前动物因地球气候突变而灭绝了。如今,人们只能通过古生物化石,了解这些动物生前的点滴。
    • 陈望衡
    • 摘要: 甘肃是史前彩陶的故乡之一,它拥有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四坝文化、辛店文化、沙井文化等七种文化,且相对集中在河西走廊一带.将史前彩陶文化与华夏先祖的活动联系起来考察,我们发现,河西走廊就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摇篮.主要体现在:一、以农立国.陶器是农业的标志器,相关的事实证明仰韶文化时代已有准国家存在.二、人性觉醒.彩陶上动物纹到人物纹的演变,反映人性从神性中的觉醒.三、阴阳思维.中华民族最早懂得事物辩证发展的道理.大量出现在马家窑文化上的漩涡纹是阴阳思维的最好证明.四、龙的子孙.西北地区的华夏初民均依水而居,因而产生水崇拜、水族崇拜,由此逐渐创造出各种龙意象以及龙崇拜.五、华夏命名.中华民族名为"华夏"."华"是花,史前仰韶文化纹饰主体是花.凤凰是太阳鸟,马家窑彩陶上凤凰纹接近后来定型的凤凰形象.甘肃彩陶的文化足以说明以河西走廊为中心的西北地区是华夏文明的摇篮.
    • 本刊评论员
    • 摘要: 最近一段时间,几条频上“热搜”的新闻让我们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有历史转折之称的中美后疫情时代首次高层战略对话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三星堆遗址再次发掘呈现出中华文明的史前辉煌,“我支持新疆棉花”的网络倡议网友纷纷响应……对此条分缕析不难发现,砥砺前行中我们之所以有强力表达的底气,文化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 辛艳
    • 摘要: 文献记载和考古材料揭示新石器时代晚期蜀地便进入了农耕时代.史载古蜀很早就与华夏族群发生了互动关系,其间有着密切联系和经济文化交流.川西高原的考古材料反映该区域持续受黄帝族群粟作文化的影响,新石器时代晚期便开始了以农耕为主,辅以渔猎采集的生业活动.大禹在蜀地取得的治水经验和水利技术更是有力地促进了本区域的开发与早期文明的繁荣.
    • 王歌扬
    • 摘要: 近年来,国外史前音乐研究成果频出,尤其是对史前骨笛的研究,颠覆了音乐只是人类文明产物的传统看法.史前音乐考古也由单一的骨笛扩张到任何能够发声的器物和环境,如吼板、刮板、洞穴、岩画与音乐的关系等.借助音乐生物学、考古声学、脑神经科学等跨学科研究,国外学界对音乐的起源问题、音乐的定义、功能及乐器的功用等进行了全面检讨,从根本上改变了史前音乐考古学等同于乐器考古的原有认知.史前音乐研究的跨学科方式,或许是今后我国音乐考古学的发展方向与研究重点.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