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可以

可以

可以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3年内共计39138321篇,主要集中在法律、汉语、语言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5篇、专利文献39138196篇;相关期刊113种,包括上海政法学院学报、江汉学术、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 可以的相关文献由50000位作者贡献,包括不公告发明人、王伟、张伟等。

可以—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5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9138196 占比:100.00%

总计:39138321篇

可以—发文趋势图

可以

-研究学者

  • 不公告发明人
  • 王伟
  • 张伟
  • 王磊
  • 李伟
  • 张磊
  • 刘伟
  • 王勇
  • 张涛
  • 李强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王敏
    • 摘要: 在“X得Y”结构中,“可以”类词语独立充当补语,表达高量程度义,并具有主观情态,整个结构倾向于表达消极意义。动补结构补语能够自然获得程度,本身没有程度义的“可以”类词语,因进入动补结构而导致程度义的产生,进而出现省缩现象。其省缩形式可以分为成分省缩和内容省缩。省缩的动因包括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其表层动因表现为从概念缺失表达,到情感回避表达,再到信息减少表达,其深层动因则是语言经济原则的作用。该结构省缩的后果是,“可以”类词语获得高量程度义。“可以”已经成为表示高程度意义的“准副词”,“不能”“不成”则是表示高程度意义的语法词,“什么似的”只是在结构中浮现高程度义。“X得Y”结构是汉语高量程度表达连续统的一部分。
    • 廖晓炜; 朱燕玲
    • 摘要: 荀子《性恶》篇为反驳孟子的性善论,特别提出“可以”与“能”的区分。事实上,孟子在讨论道德实践的问题时,的确是将“可以”与“能”等同使用。参照康德伦理学“应当蕴含能够”这项基本原则,孟子的性善说本质上是对道德行动所做的如下解释:道德上的应当不只预设了人于经验世界中完成应当所规定之行动的身体能力;同时,四端之心作为道德行动者,原本即有直接把握应当以及独立于感性欲望按照应当之要求决定主观意愿的先天能力,也即良知与良能。但对荀子而言,人虽先天本具知善和为善的质具,但其本身尚不足以真正做到知善并按善的要求决定人的主观意愿,惟有经过后天师法的教化和引导,这些先天的条件才能转化为足以保证道德行动具有真实可能性的主体能力。这可说是孟、荀在道德哲学上最根本的分歧。孟、荀对道德行动的不同解释,也是传统儒学说明知行问题的两种最重要的典范。
    • 马杰
    • 摘要: 情态动词用于表达说话人对当前命题或命题所涉及情境的观点或态度,它包含了说话人的意图和意愿。本文采用语料库的研究方法,对维语小说《昙花梦》中的情态动词进行了考察,探析了“可以”在维语中的对应形式及其翻译。
    • 殷树林; 李依轩
    • 摘要: 情态词"可以"主要有"条件""许可""建议"等三个基本义项,分别对应动力情态、 道义情态与认识情态.这三个义项在立法语言中均有体现,其中,"许可"义项可以从句义上分为"赋权许可"与"一般许可".在立法语言中,除了"条件"义项以外,"可以"的其他义项均能够表示授权性法律规范.在目前的立法语言中,"可以"的使用仍存在意义多元、功能复杂的情况;授权性法律规范的立法技术规范也不统一.从形式上对"可以"的不同使用情况进行功能上的分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类相关问题.
    • 刘清平
    • 摘要: 从人生哲学和语义分析的双重视角看,想要、能够、可以、应当(应该)和必须(必需)、敢于这些情态助动词之间在核心语义方面的演变绵延,从一个角度清晰地展现出人们基于"需要—意志"从事各种行为以维系自身存在的基本脉络和发展轨迹,从而以人性逻辑和语义逻辑的统一方式,见证了日常语言与人的存在之间不可分割的密切关联,有助于我们批判性地理解海德格尔有关"语言是存在之家"的名言:人作为主体寓居在存在和语言相统一的家园里.
    • 张蓝心
    • 摘要: 情态词“可”和“可以”都表示一种语气,尽管它们的意思相近,但是在词性、句法、语用方面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文章将通过词义解释、句法选择和语用选择三个方面来分析二者的差异。首先,文章通过查找词典含义,探寻它们在语义方面的异同;其次,通过分析“可”“可以”在语料中的句式特点,了解它们在句式中的使用位置的差异;最后,分析“可”“可以”的语气强弱和独用情况。分析“可”“可以”的异同能够为在今后的交流过程中更好的遣词造句以及发挥借鉴作用。
    • 陈一
    • 摘要: 本文对“我可以”和“可以,牛!”两个网络流行语进行分析,发现两个新用法的“可以”同传统助动词的“可以”都有不同,但仍未脱离传统语义类别与核心语义。其中前者根据意义是否变化可以作两种解释,后者已经出现词性变化的倾向。
    • 吴佳莹
    • 摘要: "可以"最初为复合词,由"可"与介词"以"构成,后由复合词凝固为助动词"可以",表示许可,允许之义.现在随着网络的兴起,"可以"有新的用法,作为形容词,表示欣赏,喜爱之义.从开始的"可以"做助动词到后来的独立成分,"可以"的语义也由表示客观条件转向了表示主观态度,有了"支持"和"欣赏"的感情色彩,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 刘莉丹
    • 摘要: 本文主要探讨通过意向图式中的力动态图式来说明“可以”的三个核心语义“条件义”“能力义”和“许可义”,在力动态图式的分析解释下发现他们的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 田荔枝
    • 摘要: 2012年修正后的刑事诉讼法已于2013年1月1日起实施,经过审慎讨论和选择后,2013年的《刑事诉讼法》用语进步之处颇多,反映出立法机关对立法语言规范问题的重视,但是规范背后仍存遗憾.论文梳理2013年的《刑事诉讼法》全文并选取代表性条款,结合刑事诉讼法的价值、宗旨,从肯定和质疑两方面辨析2013年的《刑事诉讼法》用语,以期向立法部门提供参考,推进立法语言进一步规范化.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