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召公

召公

召公的相关文献在1951年到2022年内共计133篇,主要集中在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中国史、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3篇、专利文献5849篇;相关期刊98种,包括廉政文化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晋阳学刊等; 召公的相关文献由121位作者贡献,包括游唤民、陈昌远、任伟等。

召公—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3 占比:2.22%

专利文献>

论文:5849 占比:97.78%

总计:5982篇

召公—发文趋势图

召公

-研究学者

  • 游唤民
  • 陈昌远
  • 任伟
  • 何幼琦
  • 吴从祥
  • 常征
  • 徐峰
  • 景红艳
  • 李仲操
  • 李学勤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景红艳; 李添
    • 摘要: “甘棠决讼”是周代政治生活的一个文化现象,被认为是治世的象征。就司法角度而言,它其实是召公为了有效解决周初的民事讼诉问题而进行的一次司法改革,通过设立流动法庭的办法,以司法调节的方式解决民间纠纷,有效维护当事人的合法利益,消除基层的社会矛盾。流动法庭的设立,深受广大民众的欢迎。它是西岐长期致力于法制建设,缔造了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的结果,也是召公在长期的政治生涯中积累的解决社会矛盾的经验在民间的推广。
    • 李平
    • 摘要: 旧注以《诗经·行露》为守礼女子控诉非礼男子之辞,皆误.实则此诗为男子基于贵族身份提起特殊审判程序,召公受理诉讼作出的判词.全诗意在驳斥男子合法但不合礼的婚姻主张,以此宣示须以“德”统摄政、法乃至一切社会关系.诗中蕴含礼、法矛盾和德位、德礼冲突,恰好彰显理讼者的职责与使命,即不仅要作出判决,也要融贯相冲突的道理、事理、情理、法理,使之和谐.此即周人所塑造的召公式的法官(理官)“理想型”.这一西周的司法实践,可见诸师旂鼎、亻朕匜等铭文.《行露》式审判表明,法官的角色远不止是通过作出判决解决纠纷和维持“正义”,更应是理、德与政治正当性的象征.这种设置颇合于当前中国法律环境和民众观念,可为镜鉴.
    • 吴从祥
    • 摘要: 《诗经》开篇首列二《南》。关于何为二《南》,历来众说纷纭。本文认为,二《南》之别不在地域之异,而在时间之别。南方诸国是周王朝的南土,因二《南》产生于周之南土,故人们称之为“南”。从周王室与南方诸国之关系来看,二《南》当产生于西周成、康时期。周、召二公与南方诸国来往甚多,故二公制作礼乐时,南方诸国的一些诗歌被采集到朝廷,经过乐师加工,用之于各种礼仪之中,于是形成《周南》和《召南》。周公时所采集的南方诗歌称为“周南”,召公时所采集的南方诗歌称为“召南”。
    • 吴从祥
    • 摘要: 《诗经》开篇首列二《南》.关于何为二《南》,历来众说纷纭.本文认为,二《南》之别不在地域之异,而在时间之别.南方诸国是周王朝的南土,因二《南》产生于周之南土,故人们称之为"南".从周王室与南方诸国之关系来看,二《南》当产生于西周成、康时期.周、召二公与南方诸国来往甚多,故二公制作礼乐时,南方诸国的一些诗歌被采集到朝廷,经过乐师加工,用之于各种礼仪之中,于是形成《周南》和《召南》.周公时所采集的南方诗歌称为"周南",召公时所采集的南方诗歌称为"召南".
    • 摘要: 姓氏起源1.出自姬姓,为黄帝、炎帝之后。据《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万姓统谱》等史料所记载,周初大臣召康公,周同族,姬姓,因食邑于召,今陕西凤翔东南的古召方居地召陈,被称为召公或召伯。2.出于召(shào)方。召,商朝时活动在今河南鄢城东召陵一带的黄帝部落的一支,史称召方。大约在公元前1250~前1192年商王武丁时代,召方屡遭商的征伐,西移到渭河和泾水之间,今陕西凤翔东南的召陈。3.出自汉化。
    • 李海涛
    • 摘要: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这首《中国历史朝代歌》,大概是一些读者对中国历史朝代最朴素的记忆。国号的演变中蕴藏着怎样的历史密码,究竟应该怎么看待国号?那些随心所欲的国号起源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诸侯联军在牧野和商朝军队展开决战,商朝灭亡,周朝建立。周朝建立之后,第一件大事就是分封诸侯。诸侯中功劳最大的姜子牙受封于齐,武王最杰出的弟弟周公受封于鲁,另一个弟弟召公被封在燕国……
  • 9. 卿器系联与周公东征 北大核心 CHSSCD CSSCI
    • 黄锦前
    • 摘要: 通过对西周早期“卿”所作诸器的系联和分析,指出卿盘应作于成王二年,其余诸器应在成王五年以后制作,卿的身份,或与师、史有关.进而对周公东征有关的周初铜器铭文和战国楚简等出土古文字资料进行梳理,结合文献加以辨析,指出文献关于“三监”记述之误;汉唐经师对《诗·豳风·破斧》“周公东征,四国是皇”句“四国”的讹传及曲解;旧说如旅鼎与太保簋系同时之器似是而非.寻绎人物和事件的脉络,加以系联,使其成为条贯的史料,和传世文献互相印证,互为表里,共同摹绘周公东征这一周初和有周一代历史上的大事的具体面貌.
    • 刘丽文
    • 摘要: 发生在公元前841年到公元前828年的"共和行政",是共伯和与召公、周公共同执政.其中"共伯和"的身份是卫国共邑的采邑主姬和,即后来即位为卫国国君的卫武公."共和行政"形成的过程是:周厉王奔彘后,召公拥立太子静失败,旋即偕太子静跑到成周,纠集同姓诸侯商讨解决宗周危机的办法,共伯和作为姬姓诸侯大国卫国的代表与会,并被派往宗周平乱;随后,召公、周公亦让太子静以"准王"身份为共伯和派遣辅佐兼具监视意味的助手,维系联合执政格局的权力平衡.共伯和"修其行,好贤仁"为他赢得了人望,使他成为事实上的摄政王.厉王死后,太子静正式登基,姬和返回共邑,权力平稳过渡.在权力交接中,虽不乏对神意的借助,但共伯和仍功不可没.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