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古雅

古雅

古雅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231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文学理论、书法、篆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30篇、专利文献1篇;相关期刊193种,包括中州学刊、知识窗、做人与处世等; 古雅的相关文献由214位作者贡献,包括宫凤华、积雪草、庆旭等。

古雅—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30 占比:99.57%

专利文献>

论文:1 占比:0.43%

总计:231篇

古雅—发文趋势图

古雅

-研究学者

  • 宫凤华
  • 积雪草
  • 庆旭
  • 刘兴晖
  • 完玛央金1
  • 潘繁生
  • 王晓丽
  • 王毅霖
  • 符晓
  • 肖克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潘林
    • 摘要: 唐宋时期岭南诗歌是以形“雅”与意“正”为核心的美学思想构建的滥觞,形“雅”外化为诗歌摒弃华靡,而崇尚古雅,意“正”则内聚为在“进”时匡时济世、导扬讽喻,在“退”时通达自然、独善其身。岭南古朴的民风、“曲江规矩”的传承以及儒释道在岭南的融合正是岭南诗歌美学思想形成持久稳定的重要因素,也由此影响明清岭南诗派审美风格的形成。
    • 贺昌盛; 陈玥颖
    • 摘要: 文学的形式并非单纯指具体的文体,而是指人类的心灵呈现出来的其所感知的世界的样态。诗之于古典世界,小说之于现代世界,都是一种特定的心灵赋形活动。王国维以“古雅”对中国传统的古典文学形态进行了全新的形式提炼,“古雅”以其日常的普遍性显示了古典世界的总体性特质,“古雅”的叙事形态则为现代世界的赋形活动做好了铺垫。“古雅”在古典和现代之间搭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为中国文学真正实现由古典向现代的转型提供了可能。
    • 王佩; 二宝
    • 摘要: 这株老柏树干直立刚劲,有参天之势,分生的枝条如手臂横展,疏密有致,层次分明,甚是雄伟挺拔。其干身树皮已悉数剥落,裸露的木质部分现出舍利,纹路驳杂,尽显沧桑古雅,然冠部发出的枝叶青翠纤细,生机跃然,大自然的枯荣造化之功,令凡夫赞叹。
    • 张玮
    • 摘要: 包拯是合肥人。他生于宋真宗咸平二年(999),身上有两个著名的形象特征:黑脸,以及额头的月牙。包拯在民间最广为流传的形象,就是一张如同被墨喷过的脸,他因而被称为“包黑子”。但事实上,真实的包拯长得一点都不黑。试想,如果一个人要长成那副“黑样”,肯定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史书上也会记上两笔。但《宋史·包拯传》中没有一个字提及包拯的肤色。有人可能反驳,史书上不写,也不能证明包拯真的就不黑。按“壹读百科”在《包拯是如何被“黑”的?》一文中的考证,包公的家谱《包公书院记》中有那么一句:“今睹遗像,乃清隽古雅,殊无异于人。”这说明包拯的肤色并无惊人之处。与之佐证的,是包拯的真人画像。
    • 许俊
    • 摘要: 陶瓷承载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记忆,有着悠久的器物审美造型美学。从日常实用器物到艺术审美器物,历代的陶瓷创作者都在道器之间寻找传统文化的内在联动。青年学者熊开波把握中国传统的审美文化基因,对民族特色和审美意识进行实践性与学理性探索,以实现中国传统造物审美范畴的当代延伸。
    • 冯葳
    • 摘要: “艺术时间观”是西方美学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范畴,着重探讨艺术创作中的时间性。对中国艺术而言,西方理论体系难免会产生“水土不服”的情况,王国维曾提出“古雅”观点试图将中国文艺纳入西方理论体系之中,尽管人们对该学说褒贬不一,但大胆的尝试仍值得肯定。清代的全形拓技艺是一项具有现代性意味的古物复制手段,画家以全形拓为物质媒介进行补绘创作,创造出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拓本博古画。在“古雅”美学观视域下,全形拓以及拓本博古画所呈现出的时间性值得我们关注,而将其与西方理论体系相对照,又可以发现蕴含在其中的时间错位现象。
    • 夏箐
    • 摘要: 紫砂壶中的光器以纯粹、素雅著称,着重体现了紫砂壶创作者对气质、气韵等因素的重视。《朱泥兰亭壶》是一件出色的光器作品,从泥料到造型均流露出紫砂壶艺术独特的“简朴精致”的美感。本文对此壶的分析重在“古雅”二字,并阐述了紫砂壶光器的艺术气质与价值。
    • 柯灵
    • 摘要: 巷,是城市建筑艺术中一篇飘逸恬静的散文,一幅古雅冲淡的图画。这种巷,常在江南的小城市中,犹如古代的少女,躲在僻静的深闺,轻易不肯抛头露面。你要在这种城市里住久了,和它真正成了莫逆,你才有机会看见她,接触到她幽娴贞静的风度。它不是乡村的陋巷,揪隘破败,泥泞坎坷,杂草乱生,两旁还排列着错落的粪缸。
    • 王慕凡
    • 摘要: “古雅”是王国维提出的一个重要美学概念,它一方面受到康德“优美”与“崇高”美学思想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学思想的熏陶而独具特色。作为一种新的概念,“古雅”与历史性、艺术技巧、审美感受等息息相关,具有明确的指向性,王国维却并没有据此得到一个清晰的“古雅”定义和明确阐释,使其呈现出复杂性和模糊性。同时,“古雅”又作为不同于“优美”和“崇高”的另一美学范畴,表现出对康德美学思想的继承和超越以及对中国传统美学的感悟与肯定,具有开创性。
    • 李钧
    • 摘要: 人对于器物进行陈设,是一种将物艺术化的行为,含有将器物抽离其具体的功用性。将物转化为在一个更大的联系中的环节形态,使其脱离有限目的,但是带着历史性的内涵,成为一种超功利性的“长物”,表达更深的存在意蕴,这种意蕴就是世界存在的本体性建构行为。对于这种艺术化的转化与形成过程,黑格尔有深度表述,海德格尔也在“艺术作品的本源”思想里表达了类似思想;中国审美理论中,王国维的“古雅”说、董其昌的“藉物”说以及赵希鹄、高濂等人的著述中也有类似的思想。中西思想均关注到陈设行为在艺术建构及生活美育中的作用,艺术化的器物及其陈设,给人带来对于世界的整体性和历史性的领悟,从而给人带来审美的享受和精神境界的提升。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