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古汉字

古汉字

古汉字的相关文献在1959年到2022年内共计262篇,主要集中在汉语、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39篇、会议论文17篇、专利文献6142篇;相关期刊199种,包括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文化月刊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中国文字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汉字国际学术研讨会暨AEARU第三届汉字文化研讨会、中国文字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等;古汉字的相关文献由236位作者贡献,包括刘东汶、葛亮、申小龙等。

古汉字—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39 占比:3.74%

会议论文>

论文:17 占比:0.27%

专利文献>

论文:6142 占比:96.00%

总计:6398篇

古汉字—发文趋势图

古汉字

-研究学者

  • 刘东汶
  • 葛亮
  • 申小龙
  • 马健鹰
  • 杨艳平
  • 马海江
  • 麦里筱
  • 凌雅丽
  • 博文
  • 姚炳祺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毛卫民; 王开平
    • 摘要: 人类社会具备了超过维持其温饱生存的生产力水平之后进入文明时代。文明时代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成熟的文字。苏美尔、古埃及、古印度、古中国等早期文明都在约公元前3000年至前2000年期间独立地形成了成熟的文字体系。在苏美尔楔形文字和古埃及象形文字的基础上,西亚地区腓尼基人创造了拼音文字。形成于公元前1000年之后的古希腊文字是基于腓尼基文字改编而来,是当今所有拼音文字的源泉;古阿拉伯文字也受到了腓尼基文字一定的影响。在联合国所使用的六种官方文字中英文、法文、西班牙文、俄文和阿拉伯文等五种拼音文字都与腓尼基的拼音文字存在一定渊源;只有中文与之无关,是独立传承至今的象形文字。所有古老文字的早期书写载体以泥板、石料、陶器为主。至今能被解读出来的象形文字已对铜器有所描述。鉴于中国极为普及而发达的冶铜业和制铜技术,早期的古汉字还被大规模地铸在铜器上。自秦统一中国以来,统一的文字及大量留存于铜器上的文字记录对保持中华文明的融合统一特征以及生生不息的强大传承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 杜娣; 袁仁忠
    • 摘要: 一、职初教师常态课的优点1.从生活取材,丰富教学内容案例1.在上“聚落”一课时,教师用“聚落”古汉字做导入,引导学生尝试从汉字中分析聚落形成的条件,学生能从古汉字中说出河流、植被、人口聚集等聚落形成的要素,很自然地过渡到聚落的形成条件。在聚落演变这一环节,该教师引用学校周边几十年前后变化的景观照片,并借助Google Earth卫星地图对比学校周边不同年份的景观差异,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家乡的前世今生,从布满农田的乡村到高楼林立的城市景观,切身感悟聚落的历史演变。
    • 陈伟武
    • 摘要: 文字是人类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是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知前的津梁梯航。我们通常所说的古文字,往往专指古汉字。日月经天,江河行地,中华文明浩浩荡荡,滚滚向前。汉字自产生至今数千年来从未衰歇,成为世界上唯一经久不绝的古老自源文字。中华大地上百族融汇,联通万邦,汉字成为种种不同文明之间的强力纽带,古文字则是开启中华早期文明的通关密码。
    • 周延; 漫图腾(图)
    • 摘要: 要是有人问你:“小朋友,你认识字吗?”你一定会不服气地说:“我都上小学啦,认识好多字呢!”那就跟随小博士一起去中国文字博物馆,看看你能认出多少字吧!中国文字博物馆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是国家一级博物馆,也是我国首座文字主题博物馆。馆内展示了历代中国文字样本精华,讲解了古汉字的构形特征和演化历程。
    • 杨忠明
    • 摘要: 20世纪50年代,福建出土了煎盐器具,显示公元前5000~3000年的古人已经在煮海水取盐。盐能调出鲜味,古汉字“盐”由“臣(官吏)”“人(工人)”“卤(卤水)”“皿(煮盐的器皿)”四个部分组成,含意是“在器皿中煮卤”。《说文》记:“天生者称齒,煮成者叫盐。”上海浦东有的地名如新场、大团、六灶、三灶、盐仓、咸塘港、东仓桥等都与制盐有关。
    • 陈丽云
    • 摘要: “集雅壶”的设计与创作,体现了作者对紫砂器型形体流畅追求的极致,紫砂壶讲究的就是深厚的文化底蕴及器型线条的流畅感,作者把古汉字刻绘与现代茶壶相融合,博览古今、融汇贯通,把茶壶的造型线条做到曲线弯流、一气呵成。
    • 陈丽云
    • 摘要: "集雅壶"的设计与创作,体现了作者对紫砂器型形体流畅追求的极致,紫砂壶讲究的就是深厚的文化底蕴及器型线条的流畅感,作者把古汉字刻绘与现代茶壶相融合,博览古今、融汇贯通,把茶壶的造型线条做到曲线弯流、一气呵成.
    • 朱美秋
    • 摘要: 象物写词法是最早与语言结合的写词法,是诸多写词法的构字基础,应用面相当广泛。本文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全面而系统地揭示了象物写词法的五种构字形态,分别概述了他们各自的形态特征,并列举了相应的典型例字,而且对于所属的例字作了扼要的解析,这在学术界尚属首次。为了全面记录语言,不仅要记录指物名词,还要记录动词、形容词等其它词类,这些词类起初尚无自己的书写形式,于是求助象物字,将象物字作为构字字符,组合成书写这类词的新的书写形式。此外,尚有表示语法范畴的虚词,它们只有语法意义,不能用象形法构字,便借用同音的象物字,舍其意义,取其声音,记录部分代词、副词或助词等,使文字全面记录语言成为可能。在象物字中,尚有与古代典章制度相关的字体,真实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是传递古代文化的"活化石",具有珍贵的文物价值。
    • 葛亮
    • 摘要: 古汉字的字形由三类基本符号构成:表意的"意符"、表音的"音符"和无理据的"记号"。这些符号要么独立成字,要么排列组合,合成会意字、指事字、形声字,等等。(参看《古字新识(二)——汉字的构形》)不论是哪种排列组合,都是用"做加法"的方式来造字,有没有做减法的呢?也有。就像当代简化字以"業"字上部为"业"、"習"字一角为"习"、"飛"字一角为"飞"等,早在商周时代,也有少数古汉字是截取某个字形的一部分,简省而成的。这样简省的目的,有时是为了分出一个新字,有时大概就是为了省事儿。本篇要说的"世""易"二字,就分别是截取分化、截取简化的例子。
    • 葛亮
    • 摘要: 文字是语言的载体,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反映。因此,我们解读古汉字,既要考察文字自身的形体,又要注重文字所记录的语言,还要了解语言背后的历史和文化。20世纪以来,随着甲骨、金文、简帛等古文字资料的喷涌而出,随着现代语言学、考古学在中国的发展,我们对许多古汉字已经有了相对全面的认识,在这些认识的共同作用下,离古代语言、思想的实际也越来越近。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