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球罐出口设置在上极的平衡系统

一种球罐出口设置在上极的平衡系统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球罐出口设置在上极的平衡系统,包括接收罐以及压缩机,在球罐的上极设置有液相出口以及气相进口,在球罐内设置有液相介质出料管,液相介质出料管的上端与液相出口相连,其下端插入至液相介质内并延伸至球罐内底部,液相出口与接收罐下部的液相进口相连,气相进口与球罐内液相介质液面以上的气相空间连通,气相进口经压缩机与接收罐顶部的气相出口相连,在接收罐底部设置有物料出口。本发明利用接收罐和压缩机作为球罐出料的辅助设备,通过压缩机把接收罐内的气体加压后送入球罐,使球罐内压力略高于接收罐内压力,从而将液相介质由球罐压出,然后再从接收罐的物料出口送出,实现了球罐出口设置在上极时液相介质输送出料。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2303486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1-02-02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成达工程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2011332995.3

  • 申请日2020-11-24

  • 分类号F17C7/02(20060101);F17C5/06(20060101);F17C13/00(20060101);F17C13/04(20060101);

  • 代理机构51214 成都九鼎天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刘凯

  • 地址 610041 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天府大道中段279号

  • 入库时间 2023-06-19 09:47:53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化工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球罐出口设置在上极的平衡系统。

背景技术

球罐与其他型式的压力容器相比,具有如下优点:在相同容积,相同设计压力的情况下,球罐表面积小,壁厚薄,因而耗钢量小,重量轻,节省投资;球罐支撑结构简单,易于实现大型化。因此球罐广泛应用在石油、化工和冶金等行业。它可以用来作为液化石油气、液化天然气、液氧、液氨、液氮及其它液态介质的带压储存容器,也可以作为压缩气体的储存容器。

在吸取自然灾害引发安全事故的教训后,国家对球罐的安全越来越重视,要求将储存部分介质球罐的进出口必须设计在上极。当球罐内储存介质是压缩气体时,出料口设置在上极和下极均易实现。但大部分球罐储存的是液体或者液化气体,如果出料口设置在上极且球罐直径较大时,无法利用泵输送介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针对储存液相介质的储罐,在其出料口设置在球罐上极时,实现储罐内液相介质储存和输送的平衡系统。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球罐出口设置在上极的平衡系统,所述球罐用于储存液相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平衡系统包括接收罐以及压缩机,在所述球罐的上极设置有液相出口以及气相进口,在所述球罐内设置有液相介质出料管,所述液相介质出料管的上端与液相出口相连,其下端插入至液相介质内并延伸至球罐内底部,所述液相出口与接收罐下部的液相进口相连,所述气相进口与球罐内液相介质液面以上的气相空间连通,所述气相进口经压缩机与接收罐顶部的气相出口相连,在所述接收罐底部设置有物料出口。

本发明所述的球罐出口设置在上极的平衡系统,其在所述球罐的液相出口和气相进口处以及接收罐的液相进口和气相出口处分别设置有阀门。

本发明所述的球罐出口设置在上极的平衡系统,其在所述球罐的气相进口处设置有止回阀。

本发明所述的球罐出口设置在上极的平衡系统,其所述液相介质出料管呈弧形且贴近于球罐内壁布置,所述液相介质出料管下端沿球罐内壁延伸至球罐内底部位置。

本发明所述的球罐出口设置在上极的平衡系统,其所述呈弧形的液相介质出料管与球罐同心。

本发明所述的球罐出口设置在上极的平衡系统,其所述呈弧形的液相介质出料管通过若干均匀布置在球罐上的出料管支撑组件安装固定。

本发明所述的球罐出口设置在上极的平衡系统,其所述出料管支撑组件包括连接板和U型卡箍,所述连接板与球罐内壁固定连接,所述U型卡箍将液相介质出料管卡住,且U型卡箍的两端与连接板连接固定。

本发明所述的球罐出口设置在上极的平衡系统,其所述液相介质出料管与U型卡箍之间留有一定间隙。

本发明所述的球罐出口设置在上极的平衡系统,其所述液相介质出料管的下端开口为坡口结构且开口朝下。。

本发明主要针对储存液相介质的储罐,利用接收罐和压缩机作为球罐出料的辅助设备,通过压缩机把接收罐内的气体进行压缩后送入球罐,使球罐内压力略高于接收罐内压力,从而将液相介质由球罐压出至接收罐,然后再从接收罐的物料出口送出,从而实现了球罐出口设置在上极时的液相介质输送出料。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中液相介质出料管的支撑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A-A剖视图。

图4是图2中B部放大图。

图中标记:1为球罐,2为接收罐,3为压缩机,4为液相出口,5为气相进口,6为液相介质出料管,7为液相进口,8为气相出口,9为物料出口,10为止回阀,11为出料管支撑组件,12为连接板,13为U型卡箍。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发明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发明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发明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惯常理解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发明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实施例中的附图用以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发明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如图1所示,一种球罐出口设置在上极的平衡系统,所述球罐1用于储存液相介质,所述平衡系统包括接收罐2以及压缩机3,在所述球罐1的上极设置有液相出口4以及气相进口5,在所述球罐1内设置有液相介质出料管6,所述液相介质出料管6的上端与液相出口4相连,其下端插入至液相介质内并延伸至球罐1内底部,所述液相出口4与接收罐2下部的液相进口7相连,所述气相进口5与球罐1内液相介质液面以上的气相空间连通,所述气相进口5经压缩机3与接收罐2顶部的气相出口8相连,在所述接收罐2底部设置有物料出口9。

其中,在所述球罐1的液相出口4和气相进口5处以及接收罐2的液相进口7和气相出口8处分别设置有阀门,在所述球罐1的气相进口5处设置有止回阀10,以防止球罐内气相回流。

本发明通过增加压缩机作为球罐进出料的辅助设备,将球罐储存的液体输送到下游用户的接收罐,其具体出料过程如下:

接收罐内的气相物料由接收罐顶部的气相出口出去,经过压缩机,被压缩后由球罐上极的气相进口进入球罐内液相介质液面上方的气相空间,此时球罐内压力略高于接收罐内压力,则球罐内的液相介质经液相介质出料管从球罐上极的液相出口流出,再从接收罐下部的液相进口进入到接收罐中,下游用户需要时,则从接收罐底部的物料出口排出,完成一次出料,即通过改变球罐气相压力实现液体出料。

在球罐出料过程中,压缩机压缩气体使气相温度上升,此时球罐内气相为过热气体,其压力高于液体的饱和压力,当出料结束后,球罐内气相温度逐渐降低到与液体温度一致,使得部分气相冷凝,球罐的气相压力也相应的降低到液体的饱和压力。其中,球罐的出料操作属于间歇操作,需要将球罐的最高和最低操作压力差控制到最小,便于球罐设计。

如图2所示,所述液相介质出料管6呈弧形且贴近于球罐1内壁布置,所述液相介质出料管6下端沿球罐1内壁延伸至球罐1内底部位置,由于液相介质出料管下端开口距离罐底更近,排净更彻底,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呈弧形的液相介质出料管6与球罐1同心,所述呈弧形的液相介质出料管6通过若干均匀布置在球罐1上的出料管支撑组件11安装固定,这样液相介质出料管与罐壁距离近,支撑组件的连接距离较短,加工容易,节约了材料,而且能够减小出料时液相介质出料管的震动,支撑稳定性好。

如图3和4所示,所述出料管支撑组件11包括连接板12和U型卡箍13,所述连接板12与球罐1内壁固定连接,所述U型卡箍13将液相介质出料管6卡住,且U型卡箍13的两端与连接板12连接固定,所述液相介质出料管6与U型卡箍13之间留有一定间隙,以允许液相介质出料管有一定膨胀、弯曲变形余量,具体地,所述液相介质出料管6的下端开口为坡口结构且开口朝下,以增加液体吸入面积。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