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便于传感器固定的组合式海岸工程试验物理模型

一种便于传感器固定的组合式海岸工程试验物理模型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便于传感器固定的组合式海岸工程试验物理模型,包括左右对称布置的两个水泥模型分体,在两个水泥模型分体之间设有中间木隔板,中间木隔板通过后托板与两个水泥模型分体固接,后托板,是采用木材制成的,设置在两个水泥模型分体和中间木隔板的背水面上,与两个水泥模型分体和中间木隔板分别通过螺丝固接,在中间木隔板的迎水面上开设有传感器安装孔。采用本发明公开的模型,不必再制作木模型,可以大幅减少木材的消耗和模型加工时间;中间木隔板加工简便,能够节省试验费用;并且采用该模型通过一次试验即可完成结构荷载试验和水力特性试验,极大地缩短了试验时间,提高了试验效率,降低了试验成本。

著录项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海岸工程试验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便于传感器固定的组合式海岸工程试验物理模型。

背景技术

海岸工程试验是以海洋动力和海岸结构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建立缩尺物理模型,测定结构荷载、水力特性等。试验前,需制作长1米的物理模型,并在模型上布置若干传感器,用于采集试验数据。为保证试验数据准确,传感器需固定,不可移动。由于物理模型的制作材料多为水泥,且尺寸较小,在水泥模型上打孔容易造成模型开裂,因此,传统试验方法往往制作2种模型,一种模型采用水泥制作,另一种模型采用木材制作。试验时,先用水泥模型进行结构荷载试验,再用木模型替换水泥模型进行水力特性试验,在木模型上打设有安装孔,塞装传感器进行数据采集,试验时在木模型上压重物。若模型形状为方形,木模型容易制作。当模型形状为弧形时,木材模型制作难度很大。

传统试验方法因为传感器无法固定在水泥模型上,需要再制作一个木模型用于固定传感器进行数据采集,不但模型制作麻烦、制作周期长、成本高,还增加了试验步骤,延长了试验时间,降低了试验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便于传感器固定的组合式海岸工程试验物理模型,采用该模型不必再制作一个木模型,可以简化试验步骤,缩短试验时间,提高试验效率。

本发明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便于传感器固定的组合式海岸工程试验物理模型,包括左右对称布置的两个水泥模型分体,在两个所述水泥模型分体之间设有中间木隔板,所述中间木隔板和两个所述水泥模型分体外侧面结构相同,所述中间木隔板通过后托板与两个所述水泥模型分体固接,所述后托板,是采用木材制成的,设置在两个所述水泥模型分体和所述中间木隔板的背水面上,与两个所述水泥模型分体和所述中间木隔板分别通过螺丝固接,在所述中间木隔板的迎水面上开设有传感器安装孔。

所述中间木隔板的厚度为1.7~2cm。

所述中间木隔板和两个所述水泥模型分体的外侧面为曲面。

本发明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充分利用传感器固定宽度小的特点,采用两个水泥模型分体和中间木隔板组合的结构,将中间木隔板固定在两个水泥模型分体之间,以水泥模型分体作为固定依托,在中间木隔板上安装传感器,不必再制作木模型,可以大幅减少木材的消耗和模型加工时间;中间木隔板加工简便,由于厚度薄,外形仅需雕刻就可完成,当模型形状复杂难以加工时,具有明显优势,能够节省试验费用;并且采用该模型通过一次试验即可完成结构荷载试验和水力特性试验,极大地缩短了试验时间,提高了试验效率,降低了试验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平面图;

图3为本发明的侧视图。

图中:1、中间木隔板;2、后托板;3、水泥模型分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发明的内容、特点及功效,兹例举以下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请参阅图1~图3,一种便于传感器固定的组合式海岸工程试验物理模型,包括左右对称布置的两个水泥模型分体3,在两个所述水泥模型分体3之间设有中间木隔板1,所述中间木隔板1和两个所述水泥模型分体3外侧面结构相同,所述中间木隔板1通过后托板2与两个所述水泥模型分体3固接,所述后托板2,是采用木材制成的,设置在两个所述水泥模型分体3和所述中间木隔板1的背水面上,与两个所述水泥模型分体3和所述中间木隔板1分别通过螺丝固接,在所述中间木隔板1的迎水面上开设有传感器安装孔,用于固定传感器,进而可以不用再制作木模型,通过一次试验即可完成结构荷载试验和水力特性试验,极大地提高试验效率,降低试验成本。

当所述中间木隔板1和两个所述水泥模型分体3的外侧面为曲面,难以加工时,上述效果更加显著。

由于试验用传感器的直径为1cm,因此推荐所述中间木隔板1的厚度为1.7~2cm,方便自动雕刻机剪裁加工。

尽管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并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的情况下,还可以做出很多形式,这些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