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自固定叠加式自动多次换定位柱装置

一种自固定叠加式自动多次换定位柱装置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自固定叠加式自动多次换定位柱装置,其包括:上固定定位柱、活动定位柱系统、下固定定位柱及气动控制系统;上、下固定定位柱分别安装在液压机上、下工作台面上;活动定位柱系统安装在上固定定位柱,活动定位柱系统包括气缸控制的多个活动定位柱;气动控制系统连接气缸,控制气缸伸缩,进一步带动活动定位柱伸缩,控制活动定位柱与上、下定位柱是否同轴。本发明中,将活动定位柱装置中多个高度相同或不同的活动定位柱固定在上固定定位柱上,只占用一组工位,节省了工作面积;活动定位柱采用叠加方式,节约材料,减轻重量,节省空间位置;采用气缸移动活动定位柱的方式,利于环保,操作简便,并能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

著录项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7-04-26

    授权

    授权

  • 2016-01-06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F42B33/02 申请日:20150819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5-12-09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工程机械技术领域,涉及一种自固定叠加式自动多次 换定位柱装置。

背景技术

在某些爆破类用品生产领域,常需要利用液压机压制炸药产品, 为保证压制过程的安全性,多在工作台面设置固定式定位柱(可多件 叠加),通过限制行程的方式来限制压力。如果所压制的壳体产品需 多次添加炸药,并多次压制,则需每次更换不同高度的定位柱(或叠 加定位柱),来适应产品的工艺要求。这些定位柱需分布在液压机台 面周围一定的平面,而对于平面布置较为紧凑的设备来说,可能产生 相互干涉的问题。因此,如何在有限的平面范围内布置多个定位柱, 并实现自动更换,就成为技术人员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现有生产方式多采用人工或机械手来更换定位柱,若采用机械手 更换定位柱,需占用工位来存放定位柱和机械手,而对于生产面积狭 小的工房来说,不可避免地会有位置空间不够的问题;若采用人工更 换定位柱,在火工品生产场所,采用人机隔离操作,则要求生产人员 每压制一次产品,进入抗爆间一次来更换定位柱,影响生产效率,增 加不安全因素。

发明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自固定叠加式自动多次换 定位柱装置,实现定位柱限制行程可自动调整,占用空间小,效率高, 生产安全。

(二)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自固定叠加式自动多次 换定位柱装置,其包括:上固定定位柱1、活动定位柱系统2、下固 定定位柱3及气动控制系统4;上固定定位柱1安装在液压机上工作 台面上,通过螺栓连接;下固定定位柱3安装在液压机下工作台面上, 通过螺栓连接;活动定位柱系统2安装在上固定定位柱1,活动定位 柱系统2包括气缸安装座21、定位柱抱瓦22、连接板23、T型块24、 活动定位柱25及气缸26;定位柱抱瓦22通过螺栓固定在上固定定 位柱1中部,气缸安装座21安装在定位柱抱瓦22上,气缸安装座 21上由上至下并排安装有多个气缸26,各气缸26端部均安装有连接 板23,在各连接板23上均安装有T型块24,在各T型块24上均安 装有活动定位柱25;气动控制系统4连接气缸26,控制气缸26伸缩, 进一步带动活动定位柱25伸缩,控制活动定位柱25与上、下定位柱 是否同轴。

其中,所述气动控制系统4包括气源、气动三联体41、电磁阀 42及程控系统,所述气源连接气动三联体41,气动三联体41与并联 的多个电磁阀42分别连接,电磁阀42的数量与气缸26的数量相一 致,每个电磁阀42连接对应的气缸26和T型块24。

其中,所述活动定位柱25的个数及高度根据压制工艺要求确定, 多个活动定位柱的高度相同或不相同。

其中,同轴布置的上、下定位柱有若干对,每个上定位柱1上均 设置有相同结构的活动定位柱系统2。

(三)有益效果

上述技术方案所提供的自固定叠加式自动多次换定位柱装置,在 液压机工作台面多次压制不同高度的产品时,将活动定位柱装置中多 个高度相同或不同的活动定位柱固定在上固定定位柱上,只占用一组 工位,节省了工作面积;活动定位柱采用叠加方式,节约了材料,减 轻了重量,节省了空间位置;采用气缸移动活动定位柱的方式,利于 环保,操作简便,并能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换定位柱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活动定位柱系统的主视图;

图3为图2的右视图;

图4为图2的俯视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气动控制系统的原理图;

图6和图7分别为气缸的控制原理图;

图8和图9分别为本发明实施例换定位柱装置的工作流程控制图。

图中,1、上固定定位柱;2、活动定位柱系统;3、下固定定位 柱;4、气动控制系统;21、气缸安装座;22、定位柱抱瓦;23、连 接板;24、T型块;25、活动定位柱;26、气缸;41、气动三联体; 42、电磁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内容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 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本技术方案的应用环境是在液压机台面上,对一件产品壳体内部 多次添加炸药,多次进行压制,为防止超程压制,保证安全,需在工 作台上配置相应高度的定位柱;本技术方案的思想是将定位柱分为上 固定定位柱、下固定定位柱及活动定位柱系统,活动定位柱系统安装 在上固定定位柱上,活动定位柱系统中的活动定位柱不工作时不与 上、下固定定位柱在一个轴线上;在工作过程中,需更换定位柱时, 根据对同一产品每次压制的工艺程序控制要求,自动伸出所需高度的 活动定位柱,与上、下固定定位柱在一个轴线上,增加总定位柱的高 度,达到自动多次更换定位柱的目的。

上述所说明的方案中,活动定位柱系统固定于上固定定位柱上, 不占用平面位置,解决了位置狭小的问题;采用可编程程序控制器, 根据程控工艺自动控制气缸实现活动定位柱的移动,节省了人力,方 便操作,安全且效率高。

具体地,参照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自固定叠加式自动多 次换定位柱装置包括上固定定位柱1、活动定位柱系统2、下固定定 位柱3及气动控制系统4;上固定定位柱1安装在液压机上工作台面 上,通过螺栓连接;下固定定位柱3安装在液压机下工作台面上,通 过螺栓连接;活动定位柱系统2安装在上固定定位柱1,活动定位柱 系统2包括气缸安装座21、定位柱抱瓦22、连接板23、T型块24、 活动定位柱25及气缸26;定位柱抱瓦22通过螺栓固定在上固定定 位柱1中部,气缸安装座21安装在定位柱抱瓦22上,气缸安装座 21上由上至下并排安装有多个气缸26,各气缸26端部均安装有连接 板23,在各连接板23上均安装有T型块24,在各T型块24上均安 装有活动定位柱25;气动控制系统4连接气缸26,控制气缸26伸缩, 进一步带动活动定位柱25伸缩,控制活动定位柱25与上、下定位柱 是否同轴。

当需要更换定位柱时,由一个或多个气缸26带动其对应的活动 定位柱25伸出,并与上固定定位柱1、下固定定位柱3在同一垂直 轴线上,这样由上、下固定定位柱和活动定位柱三者叠加,并随液压 机滑块动作相互接触组成一个新的定位柱,从而实现了自动诊断更换 不同定位柱目的。

在液压机台面自动多次更换由上固定定位柱、下固定定位柱和活 动定位柱三者叠加组成的定位柱时,每次只需更换活动定位柱即可。

参照图5至图7所示,气动控制系统4包括气源、气动三联体41、 电磁阀42及程控系统,气源连接气动三联体41,气动三联体41与并联 的多个电磁阀42分别连接,电磁阀42的数量与气缸26的数量相一致, 每个电磁阀42连接对应的气缸26和T型块24。

基于上述控制系统,气缸可以实现独立和联动控制,而且气缸个 数根据压药工艺要求及液压机开口高度确定,可更换;活动定位柱个 数及高度根据压制工艺要求确定,可更换,多个活动定位柱的高度可 相同,也可不相同。例如,压制工艺中,需要限定的行程较长时,可 设置较多个活动定位柱,每一次压制时需要限定的行程需要精细控制 时,设置每个活动定位柱的高度偏小一些,反之亦然。

同轴布置的上、下定位柱有若干对,每个上定位柱1上均设置有 相同结构的活动定位柱系统2。

基于上述换定位柱装置的结构,使用该装置进行炸药压制的工作 过程描述如下:

参照图8和图9所示,当产品壳体中第一次加入炸药在液压机台面 压制时,活动定位柱25不动作,上固定定位柱1与下固定定位柱3随液 压机滑块的动作而接触,上、下固定定位柱联合组成第一次压药的定 位柱;当产品壳体中第二次加入炸药在液压机台面压制时,气动控制 系统控制气缸26伸出,带动活动定位柱25移动至与上、下固定定位柱 同一轴线,随着液压机滑块的动作,活动定位柱25与上、下固定定位 柱端面接触,活动定位柱25与上、下固定定位柱联合组成第二次压药 的定位柱;之后几次压制重复第二次的过程,活动定位柱25由多个逐 渐叠加形成,直至完成全部压制过程。

其中,活动定位柱25在使用时,可根据气动控制系统的控制方式 由上至下逐个添加或者由下至上逐个添加,或者从多个活动定位柱中 任选所需要的定位柱,以满足定程保护的需要,用于一种产品多次压 制,或者不同产品一次压制。

由以上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发明在液压机工作台面多次压制不 同高度的产品时,将活动定位柱装置中多个高度相同或不同的活动定 位柱固定在上固定定位柱上,只占用一组工位,节省了工作面积;活 动定位柱采用叠加方式,节约了材料,减轻了重量,节省了空间位置; 采用气缸移动活动定位柱的方式,利于环保,操作简便,并能降低劳 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 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 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形,这些改进和变形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