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用于连接两个针织部件的方法

用于连接两个针织部件的方法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方法,用于在具有至少两个相对针床的横机上借助于缝合技术将两个针织部件在其上边进行连接,为此在该方法中将所要连接的针织部件的边缘线圈悬挂在缝合线圈上并编织,由此针织部件在形成一个新的缝合线圈的情况下相互连接。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680644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05-10-12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H.斯托尔两合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0510069748.8

  • 申请日2005-04-08

  • 分类号D04D1/00;D04D7/00;

  • 代理机构72001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苏娟;胡强

  • 地址 联邦德国罗伊特林根

  • 入库时间 2023-12-17 16:33:52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6-06-01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D04D1/00 授权公告日:20090225 终止日期:20150408 申请日:20050408

    专利权的终止

  • 2009-02-25

    授权

    授权

  • 2005-12-07

    实质审查的生效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05-10-12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方法,用于在具有至少两个相对针床的横机上将两个针织部件在其上边进行连接。

背景技术

两个针织部件的这种连接目的例如出现在圆领衫的肩部区域内。但在其它服装部件以及工业针织品上也要求将针织部件在其上边进行连接。

迄今为止用于连接针织部件的缝合法相当费时并因此增加了制造整个纺织品的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将两个针织部件在其上边进行连接的方法,它仅需要很短的机器运行时间却能产生高质量的连接。

该目的采用开头所述类型的方法得以实现,依据本发明其特征在于以下步骤:

a)将第一针织部件的网孔设置在第一针床上,将第二针织部件的网孔相对设置在第二针床上,

b)将第二针织部件的网孔移挂到第一针床的织针上,

c)将第一和/或第二针织部件的至少一个边缘网孔移挂到第二针床的相对织针上,

d)横移第二针床,直至第一和/或第二针织部件的至少一个移挂的边缘网孔与第一针床的第一和/或第二针织部件的至少一个随后的边缘网孔相对,

e)将第一和/或第二针织部件的至少下一个边缘网孔移挂到第二针床上的至少一个边缘网孔上,

f)在第二针床上编织网孔并由此形成用于连接两个针织部件的至少一个缝合网孔,

g)横移第二针床,直至至少一个缝合网孔与第一针床上的第一和/或第二针织部件的边缘网孔相对,

h)将第一针床的第一和/或第二针织部件的至少一个边缘网孔移挂到具有第二针床的缝合网孔的至少一个织针上,

i)重复步骤g)和h)。

在此,可以是第一针床是前针床,而第二针床是后针床,或者相反。

在依据本发明的方法中,分别采用两个织针运动、一个移挂操作以及将两个边缘网孔编织形成每一个缝合网孔达到两个针织部件的缝合连接。在按照现有技术的方法中,为此每次需要三个织针运动,从而依据本发明的方法与公知的方法相比产生明显节省时间的优点。其他优点由此产生,即缝合网孔真正不移挂。它们因此没有拉伸过度,而是形成两个针织部件的弹性连接。

移挂到缝合网孔的边缘网孔还具有用于针织品的连接,这意味着,对其作用一种确定的撤出力。因此,这些边缘网孔的移挂过程是一种相对可靠的过程。

在步骤c)中移挂到第二针床上的第一针织部件边缘网孔的数量可与移挂到第二针床上的第二针织部件边缘网孔的数量不同。由此两个针织部件的连接缝可以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

也可以仅在两个针织部件的一个上产生连接缝。例如,如果要在第二针织部件内构成连接缝,那么可以以交替方式将第一针织部件的至少一个边缘网孔并随后将第二针织部件的至少一个边缘网孔移挂到第二针床上,对准处于那里的一个缝合网孔,并在这些移挂过程之间通过编织边缘网孔和缝合网孔在第二针床上每次产生至少一个新的缝合网孔。因此,可以达到例如像所称的法式肩部或者类似的连接。

用于连接针织部件的方法是一种与携带缝合网孔的第二针床横移同样长的连续过程。只要达到第二针床横移行程的末端,就可以将至少一个缝合网孔移挂到第一针床上,并将第二针床送入相反的最外部横移位置,然后将至少一个缝合网孔回移到第二针床上并继续缝边过程,直至重新达到第二针床横移行程的末端,或者两个针织部件完全相互连接。

附图说明

下面借助附图对现有技术的一种连接方法以及借助针织圆领衫对依据本发明的三种方法进行详细说明。其中:

图1示出按现有技术一种连接方法的网孔分布图;

图2.1-2.5示出依据本发明形成针织圆领衫左右肩缝第一方法的网孔分布图;

图3.1-3.2示出依据本发明形成针织圆领衫左肩缝第二方法的网孔分布图;

图4.1-4.2示出依据本发明形成针织圆领衫右肩缝第三方法的网孔分布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以针织圆领衫为例,示出现有技术借助于常用缝合法的一种连接技术。后针床H为第二针床并可以进行横移运动。R0行示出针织圆领衫最后正常形成的针织行。一部分网孔形成右肩区,一部分网孔形成领圈,其余部分的网孔形成左肩区。一个针床V、H的每隔一针上有一个网孔,其中,一个针床上有网孔的织针与另一针床的空针相对。

在R1行中,后针床向右横移一针。针织品正面的边缘网孔74为此悬挂到针织品背面的边缘网孔73上。然后在R2行中,编织悬挂在织针73上的两个网孔,由此形成一个将两个网孔相互连接的缝合网孔。在R3行中,针床H向左横移两针。将缝合网孔移挂到带有针织品正面边缘网孔的织针72上。共同编织针织品正面的缝合网孔和边缘网孔,并通过新形成的缝合网孔相互连接。

在连接两个针织部件的公知方法中,以交替方式编织第二针织部件,也就是左肩区后针织面的边缘网孔与缝合网孔,然后将第一针织部件,在这里是左肩区前针织面的瞬时边缘网孔与缝合网孔编织。因此,每次将缝合网孔移挂到相关的边缘网孔。在此,缝合网孔拉伸过度。它由此失去弹性。此外,由于放大而使移挂过程变得更不可靠。造成针织品取出机构对缝合网孔失去作用。缝合网孔的拉伸过度也有损于连接缝的外观。

因为实际上为通过缝边而将网孔与网孔相互连接,所以现有技术的方法非常费时并与此相应增加了成本。

图2.1-2.5示出依据本发明用于将两个针织部件在其上边制造连接的方法。在这里,针织部件为针织圆领衫肩区的正面和背面。织针的横移运动依据本发明采用在这里也为后针床H的第二针床进行。但不言而喻,前针床V也可以承担第二针床的作用或者可以将两个针床横移。

对于每个针织部件来说,连接缝为一个展开示出的网孔,但它也可以是多个展开的网孔,这在现有技术的方法中也可以采用。在每个连接过程中形成一对缝合缝,但也可以对每一连接针织多个网孔。

在所示的实施例中,针织部件的连接在左肩上开始。但连接也可以从右肩开始。

R0行示出针织圆领衫的最后针织行。前后针床V、H的每隔一针上有一个网孔。有网孔的织针与另一针床的空织针相对设置。在R1行中,针织品背面的所有网孔从后针床H移挂到前针床V上。然后R01行示出肩区以及领圈前后部分的网孔在前针床V上的设置。奇数织针携带针织品背面的网孔,而偶数织针则携带针织品正面的网孔。在R2行中,后针床H然后向右一直横移到其横移行程的终端位置。在开始连接过程时,左肩区域内针织品正面的边缘网孔74和针织品背面的边缘网孔73移挂到后针床H相对的织针上。编织两个网孔,由此形成如R3行中所示的两个第一缝合网孔。然后在R4行中开始真正的连接循环。后针床H向左横移两针。缝合针KN73、74与织针71、72相对,后者携带针织品背面的瞬时最外网孔71和针织品正面的最外网孔72。两个边缘网孔71、72移挂到缝合针KN上。在R5行中利用缝合针KN形成网孔,由此将处于缝合针KN钩内的网孔相互连接。反复进行R4和R5行中所示的过程,直至或者整个肩区相互连接或者后针床H达到其横移终端位置。如果是后一种情况,那么在R6行中缝合针KN的网孔移挂到前针床V与其相对的织针上。随后在R7行中后针床H向右横移到其最外的终端位置。此后缝合网孔重新移挂到新的缝合针45、46上。然后在R8行中后针床H向左横移两针。织针43、44的网孔移挂到缝合针KN上。随后利用缝合针45、46在R9行中形成将处于缝合针的钩内的网孔相互连接的网孔。

R10行示出左肩缝完全闭合的情况。缝合针KN的网孔移挂到前针床V与其相对的织针上。然后在R11行中后针床H送入基本位置。领圈区的最外网孔和两个缝合网孔移挂到后针床H上。随后在R12行中后针床H向左横移两针。缝合网孔KN移挂到领圈区的最外和其后面的织针上。在R13行中后针床H重新送入基本位置,并将针织品背面的所有网孔移挂到后针床H上。

然后在R14行中利用后针织面的领圈和右肩的织针形成网孔。导纱器由此可以在针织品的左面上定位。在R15行中后针床H向右横移两针。针织品背面的网孔移挂到前针床V的空织针上。在R16中后针床H一定程度向左横移,直至达到其横移行程的终端位置。针织品正面的边缘网孔2和针织品背面的边缘网孔3移挂到后针床H的相对织针上,然后在R17行中编织两个网孔,由此形成两个第一缝合网孔KN。

在R18行中,后针床H向右横移两针。缝合针KN与织针4、5相对,后者瞬时携带针织品正面的最外网孔4和针织品背面的网孔5。两个边缘网孔4、5移挂到缝合针KN上。然后在R19行利用缝合针形成网孔,由此将处于缝合针KN钩内的网孔相互连接。反复进行这一过程,直至右肩缝也加工完毕。

总而言之,依据本发明方法的特征在于,前后针织面的缝合连接与前针织面和后针织面最外边针的网孔同时形成。为了真正的连接仅需两个织针运动,由此与现有技术的方法相比明显缩短了机器运行时间。缝合网孔不移挂并因此不拉伸过度。由此可以产生针织部件的弹性连接。此外,可以技术上和外观上高质量缝合连接所需的那种尺寸形成缝合网孔。针织网孔向缝合网孔的移挂过程非常可靠,因为针织品取出机构仍作用于移挂的网孔。

图3.1至3.2介绍了一种不同于图2.1-2.5用于形成针织圆领衫肩缝的方法。在这种连接方法中,针织品正面上体现连接的网孔数量不同于针织品背面的数量。在所示的实施例中,形成与针织品正面的一个网孔和针织品背面的三个网孔的连接。R0行示出连接过程之前针织圆领衫最后的针织行。在R1行中后针床H的基本位置上,针织品背面的所有网孔从后针床H移挂到前针床V的空针上,由此形成R01行中所示的网孔图案。偶数织针携带前针织部件的网孔,而奇数织针则携带后针织部件的网孔。在R2行中,后针床H横移到其最外的右横移位置上,然后开始钩取过程。为此过程将针织品正面的边缘网孔96和针织品背面的三个外网孔95、93和92移挂到后针床H的相对织针上。在R3行中编织这四个网孔,由此形成起动缝合网孔KN。一个网孔用于针织品正面,三个网孔用于针织品背面。然后在R4行中开始连接钩取循环。后针床H向左横移两针。缝合针96与针织品正面的最外织针94相对,而缝合针91则与针织品背面的最外织针89相对。两个边缘网孔89和94移挂到缝合针KN上。然后在R5行中在后针床H的所有四个织针上形成网孔。织针96的网孔用于针织品正面,而织针91、93和95的网孔则用于针织品背面。重复进行R4-R5行的过程,直至肩缝封闭或者后针床H达到其横移行程的末端。

图3.1-3.2所示的方法具有与图2.1-2.5方法同样的优点。在这种方法中,也将针织品正面的最外网孔和针织品背面的最外网孔同时移挂到后针床H的缝合针上。但在这里,这些网孔现在不是并排设置,而是五个针部分彼此分开。

图4示出针织圆领衫肩部的连接技术,其中连接缝完全分布在针织品背面上。因此,连接也仅在后针床H上制造。在所示的实施例中,形成三个并排网孔的连接。缝合针的数量取决于所要突出的缝合连接的网孔数量。

R0行再次示出右肩的连接技术开始前针织圆领衫的最后针织行。在R1行中,针织品背面的所有网孔从后针床H移挂到前针床V的织针上,从而形成R01行中所示的网孔图案。前针床V的奇数针携带针织品背面的网孔,而偶数针则携带针织品正面的网孔。在R2行中,针织品背面的三个最外网孔从前针床V移挂到后针床H上。随后在R3行中后针床H向右横移一针。然后针织品正面的最外网孔移挂到后针床H已经携带后针织品面最外网孔的那个织针上。在R4行中,利用后针床的三个织针1、3和5形成网孔,由此产生缝合网孔KN。织针KN1的网孔连接两个针织品面,并利用织针KN3和KN5共同在后针床H上形成视觉上突出连接缝的网孔。

在R5行中开始真正的缝合循环。后针织品面的最外网孔移挂到最内缝合针KN5上。随后在R6行中后针床H向右横移一针。利用后针床H的三个缝合针形成网孔。在此,织针KN5的网孔连接两个针织品面,并利用织针KN1和KN3共同形成突出连接缝的网孔。然后在R7行中,前针织品面的最外网孔移挂到最外缝合针KN1上。后针床H向右横移一针,如R8行所示。利用三个缝合针重新形成网孔。织针KN1的网孔连接两个针织品面,并利用织针KN3和KN5共同形成突出连接的网孔。重复进行R5-R8行的过程,直至肩缝封闭或者后针床H到达横移行程的终端位置。

在这种依据本发明的方法中,以交替方式把针织品背面的最外网孔和针织品正面的最外网孔移挂到后针床H的缝合针上并通过编织产生缝合连接。同样在这种方法中,缝合连接也如图2和3的方法中那样仅需两个织针运动。缝合网孔也不移挂并因此不拉伸过渡。可以任意的尺寸形成缝合网孔,从而产生弹性的和视觉上满意的连接。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