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图像读取装置以及具备该图像读取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图像读取装置以及具备该图像读取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摘要

本发明的图像读取装置包括:第1壳体;第2壳体,相对于第1壳体开闭;原稿输送路径,配置于第2壳体,输送原稿使其经过与关闭的第2壳体相对的第1壳体上的第1位置;板状的透明部件,以包括第1位置及与第1位置相邻的第2位置的方式与第2壳体相对地配置于第1壳体;读取部,在第1位置和第2位置通过透明部件读取原稿图像;引导部件,在比第1位置更靠下游侧配置于透明部件上,将原稿导向下游侧;透明薄片部件,从上游侧向下游侧以覆盖第1位置的方式配置于透明部件上;及第1按压部件,覆盖比第1位置更靠上游侧的透明薄片部件的上方,将透明薄片部件向透明部件侧按压;第1按压部件的端部在主扫描方向上比透明薄片部件的端部更靠内侧。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3458146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3-12-18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申请/专利号CN201310214088.2

  • 发明设计人 堀口靖之;

    申请日2013-05-31

  • 分类号H04N1/00(20060101);G03G15/00(20060101);

  • 代理机构11290 北京信慧永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李雪春;王维玉

  • 地址 日本大阪府

  • 入库时间 2024-02-19 22:23:04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6-01-20

    授权

    授权

  • 2014-01-15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H04N1/00 申请日:20130531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3-12-18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读取原稿图像的图像读取装置以及具备该图像读取装置的图像形成 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图像读取装置的读取方式,已知原稿固定读取和原稿输送读取这两种方式。原稿 固定读取方式是以下方式:在接触玻璃上载置原稿,由压板垫(platen mat)或原稿输送装 置等将该原稿推压到接触玻璃,通过读取单元进行扫描来读取原稿图像。另一方面,原稿 输送读取方式是以下方式:在规定的位置处固定读取单元,一边在读取单元上输送原稿, 一边读取原稿图像。

在原稿输送读取方式中,在原稿读取位置的下游侧配置原稿排出引导件,以使输送到 原稿读取位置的原稿从接触玻璃分离。在原稿固定读取用的接触玻璃与原稿输送读取用的 接触玻璃由两张接触玻璃构成的情况下,利用该两个接触玻璃之间,在原稿输送读取用的 接触玻璃的下面配置原稿排出引导件的基端部。另一方面,在接触玻璃为一张的情况下, 在接触玻璃上配置原稿排出引导件。在该情况下,产生所输送的原稿的前端与原稿排出引 导件碰撞的问题。为了解决这种问题,以往存在一种技术,即在接触玻璃与所输送的原稿 之间设置透明薄片部件,通过透明薄片部件与接触玻璃来读取图像。并且,为了抑制在透 明薄片部件与接触玻璃之间产生间隙而读取图像产生干扰条纹,在读取位置的上游侧配置 隔着透明薄片部件对原稿施加朝向接触玻璃侧的力的施力部件。在该技术中,原稿一边与 透明薄片部件摩擦接触一边经过原稿读取位置。因此,在透明薄片部件的原稿输送面侧受 损伤。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配置于接触玻璃与原稿之间的透 明薄片部件不容易受损伤的图像读取装置以及具备该图像读取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本发明一方面所涉及的图像读取装置具备第1壳体、第2壳体、原稿输送路径、板状 的透明部件、读取部、引导部件、透明薄片部件以及第1按压部件。第2壳体相对于第1 壳体能够开闭。原稿输送路径配置于所述第2壳体,输送原稿使其经过与关闭状态的所述 第2壳体相对的所述第1壳体上的第1位置。板状的透明部件以包括所述第1位置以及与 该第1位置相邻的第2位置的方式与所述第2壳体相对地配置于所述第1壳体,其中,所 述第2位置的上面用于载置让原稿面朝下的固定原稿。读取部在所述第1壳体中,沿与所 述原稿的输送方向交叉的主扫描方向延伸设置,并且能够在沿着所述原稿的输送方向的副 扫描方向上移动,用于在所述第1位置和所述第2位置通过所述透明部件读取所述原稿或 者所述固定原稿的图像。引导部件在比所述第1位置更靠所述原稿的输送方向下游侧配置 于所述透明部件上,将所述原稿引导到所述原稿输送路径的输送方向下游侧。透明薄片部 件从所述输送方向上游侧向所述输送方向下游侧以覆盖所述第1位置的方式配置于所述透 明部件上。第1按压部件被配置成覆盖比所述第1位置更靠所述输送方向上游侧的所述透 明薄片部件的上方,将该透明薄片部件向所述透明部件侧按压。在所述主扫描方向上,所 述第1按压部件的端部配置于比所述透明薄片部件的端部更靠内侧。

另外,本发明另一方面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所述图像读取装置和图像形成部。 图像形成部根据所述图像读取装置所读取的图像来在薄片体上形成图像。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结构,配置于接触玻璃与原稿之间的透明薄片部件不会容易受损 伤。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自动供稿装置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内部结构的剖面图。

图4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自动供稿装置的主要部分即原稿输送部的剖面 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读取单元的剖面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读取单元的俯视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读取单元的俯视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读取单元的一部分的放大立体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读取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面图。

图10是用于说明输送引导薄片与透明薄片的长度的关系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1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接触面引导件的立体图。

图12是将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接触面引导件的一部分进行放大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图1是表示具备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 所涉及的图像读取装置3的图像形成装置1外观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自动供稿装置3A 的外观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图像形成装置1的内部结构的剖面图。另外,图4是自动供 稿装置3A的主要部分即原稿输送部32的剖面图。在此,虽然示出了内部排出型的复印机 作为图像形成装置1的例子,但是图像形成装置也可以是打印机、传真机或者具备这些功 能的数码复合装置。

图像形成装置1包括:具有大致长方体形状的壳体结构而具备体内空间的装置主体2; 配置于装置主体2上面的自动供稿装置3A(第2壳体);以及组装于装置主体2下侧的增设 供纸单元4。

装置主体2对薄片体进行图像形成处理。装置主体2包括:大致长方体形状的下部壳 体21;配置于下部壳体21上方的大致长方体形状的上部壳体22(第1壳体);以及将下部 壳体21与上部壳体22相连结的连结壳体23。在下部壳体21中收容用于图像形成的各种 设备。在上部壳体22中收容以光学方式读取原稿图像的图像读取单元3B。图像读取装置 3包括所述自动供稿装置3A和图像读取单元3B。由下部壳体21、上部壳体22以及连结 壳体23包围的体内空间被设为能够收容图像形成后的薄片体的体内排纸部24。连结壳体 23配置于装置主体2的右侧面一侧,设置有用于向体内排纸部24排出薄片体的排出口 961(图3)。

被用作体内排纸部24的所述体内空间在装置主体2的前面和左侧面向外部敞开。用 户将手伸入这些敞开部分,从而能够从体内排纸部24取出图像形成后的薄片体。所述体 内空间的底面241由下部壳体21的上表面规定,用于堆叠从排出口961排出的薄片体。

在上部壳体22的前表面突出设置有操作面板单元25。操作面板单元25具备数字键、 启动键等操作键251和LCD触摸面板252等,接受来自用户的各种操作指示的输入。用 户能够通过操作面板单元25来输入要打印的薄片体的张数等,或者输入打印浓度等。

下部壳体21安装有供纸装置211,该供纸装置211收容供实施图像形成处理的记录 薄片体。增设供纸单元4也包括供纸装置41、42,该供纸装置41、42收容供实施图像形 成处理的记录薄片体。这些供纸装置211、41、42是自动供纸用的装置,可分别收容各大 小的大量记录薄片体。此外,在图3中,仅描绘了下部壳体21的供纸装置211。

在装置主体2的右侧面安装有可开闭的多功能托盘单元M,用于让用户进行手动供纸。 多功能托盘单元M包括用于载置手动记录薄片体的供纸托盘43以及将所述记录薄片体搬 入到下部壳体21内的图像形成部的供纸单元44。

自动供稿装置3A的后侧可转动自如地安装在装置主体2的上部壳体22上面。换言之, 自动供稿装置3A相对于装置主体2的上部壳体22能够开闭。此外,在图3中,省略了该 自动供稿装置3A。自动供稿装置3A在与上部壳体22的上面相抵接的状态(关闭状态)下, 朝向装置主体2的规定的原稿读取位置自动提供用于复印的原稿薄片体P。另一方面,在 用户要用手将固定原稿载置于规定的原稿读取位置的情况下,自动供稿装置3A被向上方 敞开(敞开状态)。

参照图2,自动供稿装置3A具备主体外壳30、供稿托盘31、原稿输送部32以及原 稿排纸托盘33。主体外壳30是收容设置于自动供稿装置3A的各种机构的壳体。主体外 壳30在收容原稿输送部32的左侧部分具有向上方凸起的前壁部301和后壁部302,并且 在右侧部分具备大致平坦的低层部分。

供稿托盘31为载置向图像读取位置提供的原稿薄片体P的托盘,以从主体外壳30的 供纸口30H延伸的方式附设于主体外壳30。供稿托盘31设置有用于使所载置的原稿薄片 体P在宽度方向上对齐的一对对齐部件311。

原稿输送部32具备将供稿托盘31上的原稿薄片体P经由图像读取位置输送到原稿排 纸托盘33的输送路径和输送机构。原稿输送部32包括套在主体外壳30的前壁部301和 后壁部302之间的开口上的上部覆盖单元32U。对于其具体结构,根据图4将在后面详细 叙述。

原稿排纸托盘33为排出原稿图像被以光学方式读取之后的原稿薄片体P的托盘。主 体外壳30右侧的所述低层部分的上表面被设为原稿排纸托盘33。

接着,根据图3说明装置主体2的内部结构。在下部壳体21的内部从上方起依次收 容调色剂容器99Y、99M、99C、99Bk、中间转印单元92、图像形成部93、曝光单元94 以及所述供纸装置211。

图像形成部93根据由图像读取装置3读取到的图像来在薄片体上形成图像。图像形 成部93为了形成全色的调色剂图像,具备形成黄色(Y)、品红色(M)、青色(C)以及黑色(Bk) 的各调色剂图像的四个图像形成单元10Y、10M、10C、10Bk。各图像形成单元10Y、 10M、10C、10Bk均包括感光鼓11以及配置于该感光鼓11周围的带电器12、显影装置 13、一次转印辊14和清洁装置15。

感光鼓11绕轴旋转,并在其周面形成静电潜像和调色剂图像。感光鼓11可以为利用 非晶硅(a-Si)类材料的感光鼓。带电器12使感光鼓11的表面均匀带电。带电后的感光鼓 11的周面由曝光单元94曝光,从而形成静电潜像。

显影装置13向感光鼓11的周面提供调色剂,以使形成于感光鼓11上的静电潜像进 行显影。显影装置13为二成分显影剂用的装置,包括搅拌辊16、17、磁辊18以及显影 辊19。搅拌辊16、17将二成分显影剂一边搅拌一边循环输送,从而使调色剂带电。在磁 辊18的周面承载二成分显影剂层,在显影辊19的周面承载调色剂层,该调色剂层是根据 磁辊18与显影辊19之间的电位差传送调色剂而形成的。显影辊19上的调色剂提供给感 光鼓11的周面,对所述静电潜像进行显影。

一次转印辊14隔着设置于中间转印单元92的中间转印带921与感光鼓11形成夹缝 部,将感光鼓11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称为“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921上。清洁装置 15清扫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后的感光鼓11的周面。

黄色用调色剂容器99Y、品红用调色剂容器99M、青色用调色剂容器99C以及黑色 用调色剂容器99Bk分别存储各色的调色剂,通过未图示的提供路径对与YMCBk各色对 应的图像形成单元10Y、10M、10C、10Bk的显影装置13提供各色的调色剂。

曝光单元94具有光源、多面反射镜(polygon mirror)、反射镜、偏转镜等各种光学系 统设备,对设置于图像形成单元10Y、10M、10C、10Bk各自的感光鼓11的周面照射基 于原稿图像的图像数据的光,从而形成静电潜像。

中间转印单元92具备中间转印带921、驱动辊922以及从动辊923。多个感光鼓11 在中间转印带921上重叠涂覆(一次转印)调色剂图像。重叠涂覆的调色剂图像在二次转印 部98中被二次转印到从供纸装置211提供的记录薄片体。使中间转印带921旋转驱动的 驱动辊922和从动辊923可自由旋转地支承于下部壳体21。

供纸装置211(41、42)容纳多个记录薄片体层叠而成的薄片体摞。在供纸装置211的 右端侧上部配置有前进辊212。通过驱动前进辊212,供纸装置211内薄片体摞的最上层 的记录薄片体一张一张地被抽取,搬入到搬入输送路径26。另一方面,通过驱动供纸单元 44的输送辊45,载置在供纸托盘43的手动的记录薄片体被搬入到搬入输送路径26。

在搬入输送路径26的下游侧设置有输送路径28,该输送路径28经由二次转印部98、 后述的定影单元97以及排纸单元96延伸至排出口961。输送路径28的上游部分形成在 形成于下部壳体21的内壁与形成反转输送单元29的内侧面的内壁之间。此外,反转输送 单元29的外侧面构成在进行两面打印时反转输送薄片体的反转输送路径291的一面。在 输送路径28的、比二次转印部98更靠上游侧配置有校准辊对27。薄片体在校准辊对27 处暂时停止,并在接受偏离校正之后在图像转印的规定时机被向二次转印部98送出。

在连结壳体23内部容纳定影单元97和排纸单元96。定影单元97包括定影辊和加压 辊,该定影单元97针对被二次转印部98二次转印了调色剂图像的记录薄片体进行加热和 加压,由此实施定影处理。定影处理后的带彩色图像的记录薄片体通过配置于定影单元97 下游的排纸单元96被从排出口961朝向体内排纸部24排出。

在上部壳体22(第1壳体)中配置有图像读取单元3B。图像读取单元3B包括接触玻璃 222(透明部件)、CIS单元224(读取部)以及图像处理单元225。接触玻璃222与由自动供 稿装置3A自动提供的原稿薄片体P以及以让原稿面朝下的状态载置于接触玻璃222上的 固定原稿相对,成为用于读取这些原稿的图像的读取面。接触玻璃222以包括后述的原稿 读取位置X以及与原稿读取位置X相邻的后述的读取区域B的方式与自动供稿装置3A相 对地配置于上部壳体22,其中,所述读取区域B的上面用于载置让原稿面朝下的固定原 稿。

CIS单元224以光学方式读取原稿薄片体P和固定原稿的原稿信息。CIS单元224 在前后方向(主扫描方向)上延伸,通过未图示的移动部,能够在沿着原稿薄片体P的输送 方向的左右方向(图3的箭头L,即副扫描方向)上移动。CIS单元224在原稿读取位置X 和读取区域B通过接触玻璃222读取所述原稿薄片体P或者所述固定原稿的图像。CIS 单元224包括未图示的LED光源、GRIN(Graded-Index:梯度折射率)透镜以及与接触 玻璃222相对配置的CIS(接触型图像传感器:Contact Image Sensor)。被LED光源照 明的上述原稿所反射的光经由配置成阵列状的GRIN透镜,由配置成线状的CIS进行光电 转换,从而读取原稿图像。由CIS光电转换得到的原稿图像的图像数据被发送至图像处理 单元225。图像处理单元225根据原稿图像的读取条件,在对图像数据执行各种图像处理 之后,将处理后的图像数据发送至曝光单元94。

接着,根据图4详细说明自动供稿装置3A的内部结构。图4是作为自动供稿装置3A 的主要部分的原稿输送部32的剖面图。原稿输送部32具备作为原稿薄片体P的输送路径 的第1至第3输送路径341至343(原稿输送路径)、配置于该第1至第3输送路径341至 343的适当位置的第1输送辊对351和第2输送辊对352、以及将载置于供稿托盘31上 的原稿薄片体P送进原稿输送部32内的供稿单元5。

第1、第2和第3输送路径341、342、343构成弯曲成U字形的薄片体输送路径, 其从所述供纸口30H经由所输送的原稿图像的光学原稿读取位置X(第1位置)延伸至将原 稿薄片体P排出至原稿排纸托盘33上的排纸口30E。即,第1、第2和第3输送路径341、 342、343配置于所述自动供稿装置3A,输送原稿使其经过与关闭状态的自动供稿装置3A 相对的上部壳体22上的原稿读取位置X。

第1输送路径341是与供稿托盘31相连接并呈大致圆弧形状的输送路径,其以让端 部稍微向下的方式从供纸口30H向左方延伸至第1输送辊对351。第1输送路径341是 从供稿单元5送出的原稿薄片体P首先经过的输送路径。该第1输送路径341的上侧输送 面由上部覆盖单元32U的单元外壳320中所配置的第1引导部件355来规定。

第2输送路径342是呈圆弧状的输送路径,其从第1输送路径341的下游端延伸至与 形成原稿读取位置X的接触面引导件36相对的位置。其中,接触面引导件36与接触玻璃 222(图3)相对配置,在与该接触玻璃222之间形成原稿读取位置X。第2输送路径342 的下侧输送面由圆弧状的第2引导部件361规定,第2输送路径342的上侧输送面由与第 2引导部件361相对配置的圆弧状的第3引导部件362规定。

第3输送路径343是以让其端部稍微向上的方式从与接触面引导件36相对的位置向 右方延伸至排纸口30E的输送路径。第3输送路径343的入口侧由配置于接触玻璃222 上的后述的原稿排出引导件63以及在该原稿排出引导件63的上方相对配置的第4引导部 件363来规定。

供稿单元5配置于第1输送路径341的入口侧。另外,供稿单元5安装于上部覆盖单 元32U的下面。供稿单元5包括支承各结构部件的支承件50、抽取辊51、与该抽取辊 51隔着规定间隔而配置在薄片体输送方向下游侧的供稿辊52、以及在抽取辊51与供稿辊 52之间进行驱动传递的惰轮57。

抽取辊51通过未图示的驱动部进行旋转驱动,将载置在供稿托盘31上的原稿薄片体 P向第1输送路径341送出。如图4所示,主体外壳30在供稿托盘31的下游端一侧,与 抽取辊51相对的位置配置有相对垫313。抽取辊51为了与原稿薄片体P抵接,通过未图 示的转动部向箭头D1方向转动。并且,在抽取辊51与相对垫313之间形成有夹持原稿 薄片体P的夹缝部A1。

供稿辊52通过未图示的驱动部旋转驱动,将由抽取辊51送来的原稿薄片体P进一步 向第1输送路径341下游一张一张地输送。如图4所示,主体外壳30在供稿辊52的下方 配置有与供稿辊52相对的分离垫350。在比分离垫350更靠下方配置有将该分离垫350 向上方按压的弹簧部件350a。通过弹簧部件350a的按压力,在供稿辊52与分离垫350 之间形成夹缝部B1。

第1、第2输送辊对351、352分别具有:产生输送原稿薄片体P的旋转驱动力的驱 动辊351A、352A;以及分别与该驱动辊351A、352A抵接而从动旋转的从动辊351B、 352B。

第1输送辊对351配置于第1输送路径341与第2输送路径342之间,将从供稿单 元5送来的原稿薄片体P提供给原稿读取位置X。第2输送辊对352配置于第3输送路径 343的终端,将在原稿读取位置X结束读取工作的原稿薄片体P从排纸口30E向原稿排 纸托盘33提供。

接着,参照图5至图9说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读取单元3B的结构。图5是表 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读取单元3B的剖面图,图6和图7是表示图像读取 单元3B的俯视图。与图7相比,图6表示取下后述的薄片体夹持件61、输送引导薄片 62、透明薄片70的状态。图8是图7的图像读取单元3B的立体图。另外,图9是表示 在自动供稿装置3A与图像读取单元3B之间形成的原稿读取位置X附近结构的放大剖面 图。

参照图5,图像读取单元3B收容于上部壳体22。上部壳体22(第1壳体)具备上部框 架22A、下部框架22Z、原稿排出引导件63(引导部件)以及侧框架223。上部壳体22的 上方由上部框架22A规定,上部壳体22的下方由下部框架22Z规定。即,通过将上部框 架22A和下部框架22Z相组合,形成箱型的上部壳体22。

参照图6,在上部框架22A上形成有向上方开口的两个开口部,其分别为读取区域A 和读取区域B。读取区域A与读取区域B的边界由后述的原稿排出引导件63来界定。读 取区域A为包含原稿读取位置X(第1位置)的区域,该原稿读取位置X用于读取由自动供 稿装置3A输送来的原稿薄片体P的图像;读取区域B(第2位置)为用于读取载置于接触 玻璃222上的固定原稿的区域。读取区域A形成于上部框架22A的左端,呈在前后方向 上细长的形状,其四个边由第11开口边22B、第12开口边22C、第13开口边22D、第 14开口边22E界定。另一方面,读取区域B邻接形成于读取区域A的右侧,读取区域B 与读取区域A隔着规定的间隔。读取区域B被形成为从读取区域A的右侧附近扩大至上 部框架22A的右端附近。读取区域B的四个边由第21开口边22F、第22开口边22G、 第23开口边22H、第24开口边22I界定。

参照图5和图6,接触玻璃222(透明部件)从上部框架22A的下侧插入,固定配置于 上部框架22A,从而从下方堵塞读取区域A和读取区域B。在本实施方式中,接触玻璃 222为一张玻璃板。接触玻璃222中配置于读取区域A的部分222A与由自动供稿装置3A 输送来的原稿薄片体P相对,而接触玻璃222中配置于读取区域B(第2位置)的部分222B 的上面,用于载置使原稿面朝下的固定原稿。此外,如图5的箭头Di所示,CIS单元224 能够在从读取区域A至读取区域B的右端之间,通过未图示的移动部沿副扫描方向移动, 以便读取所述原稿的图像。

原稿排出引导件63(引导部件)在比原稿读取位置X更靠原稿薄片体P的输送方向下游 侧配置于接触玻璃222上,将所述原稿薄片体P引导到第3输送路径343的输送方向下 游侧。原稿排出引导件63为上部框架22A的一部分,通过一体成型来制造上部框架22A, 由此将原稿排出引导件63配置于上部框架22A的上面。原稿排出引导件63相当于读取 区域A与读取区域B的边界,第13开口边22D和第21开口边22F由原稿排出引导件 63的侧缘形成。参照图9,原稿排出引导件63具备从接触玻璃222的上表面竖立设置且 在左右方向上相互隔着间隔配置的第1引导脚部631和第2引导脚部633、以及引导倾斜 部635。第1引导脚部631为在读取区域A侧从接触玻璃222的上表面竖立设置的壁部, 第2引导脚部633为在读取区域B侧从接触玻璃222竖立设置的壁部。第2引导脚部633 高于第1引导脚部631。引导倾斜部635将第1引导脚部631与第2引导脚部633相连 接。引导倾斜部635从第1引导脚部631的引导前壁634延伸设置,是以规定角度倾斜 从而越接近第2引导脚部633侧越离开接触玻璃222(朝向上方)的平面部。引导倾斜部635 在引导顶部632与第2引导脚部633交叉。

侧框架223为上部框架22A的一部分,通过一体成型来制造上部框架22A,由此将 侧框架223配置于上部框架22A的上面。侧框架223位于读取区域A的左端,发挥保护 后述的薄片体夹持件61的功能。

参照图7至图9,图像读取单元3B在读取区域A具备透明薄片70(透明薄片部件)、 输送引导薄片62(第1按压部件)以及薄片体夹持件61。

在图9中,在读取区域A的左右方向的大致中央位置配置有CIS单元224内的CIS 读取原稿的原稿读取位置X(第1位置)。另外,在读取区域A的上方配置有所述自动供稿 装置3A内的第2输送路径342和第3输送路径343。即,原稿薄片体P在第2输送路径 342中从左上方输送,经过接触玻璃222上的原稿读取位置X,在第3输送路径343中朝 向右上方输送。

透明薄片70为透明且薄板状的薄片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板厚0.2mm的PET 薄膜来作为透明薄片70的材料。此外,也可以采用其它透明的薄片体材料来作为透明薄 片70。此时,透明薄片70的厚度优选被设定为0.1mm至0.4mm的范围。透明薄片70 具备第1薄片部705和第2薄片部706。第1薄片部705从原稿薄片体P的输送方向上 游侧向输送方向下游侧以覆盖原稿读取位置X的方式配置于接触玻璃222上。第2薄片部 706在第1薄片部705的输送方向下游侧与第1薄片部705相连接,并且以沿着原稿排出 引导件63的引导倾斜部635的方式与引导倾斜部635抵接。第1薄片部705以紧密接触 的方式配置于接触玻璃222的上面。另外,透明薄片70在第1薄片部705与第2薄片部 706之间具备弯曲部701。弯曲部701配置于第1薄片部705的输送方向下游侧。即,比 弯曲部701更靠原稿薄片体P的输送方向上游侧为第1薄片部705,比弯曲部701更靠原 稿薄片体P的输送方向下游侧为第2薄片部706。另外,对透明薄片70的第1薄片部705 和第2薄片部706中与接触玻璃222相对的面上实施反射防止处理。

输送引导薄片62配置于比原稿读取位置X更靠原稿薄片体P的输送方向上游侧。输 送引导薄片62为与透明薄片70同样的透明且薄板状的薄片部件。输送引导薄片62使用 与透明薄片70同样种类的材料。输送引导薄片62被配置成覆盖比原稿读取位置X更靠输 送方向上游侧的第1薄片部705的上方,发挥将第1薄片部705向接触玻璃222侧按压 的功能。另外,输送引导薄片62的输送方向下游侧的端部即配置于原稿读取位置X附近 的引导薄片前端部622被配置成进入比原稿读取位置X更靠输送方向上游侧的第2输送路 径342中。因此,在第2输送路径342中输送的原稿薄片体P一边与引导薄片前端部622 抵接一边向原稿读取位置X输送。

薄片体夹持件61配置于比透明薄片70和输送引导薄片62更靠原稿薄片体P的输送 方向上游侧的接触玻璃222上。薄片体夹持件61为左右方向的剖面大致呈T字形状的稍 高的板状部件。薄片体夹持件61具备从接触玻璃222的上面竖立设置的夹持件支承部611 以及从夹持件支承部611分别向左右方向延伸设置的夹持件后端部612和夹持件前端部 613。夹持件后端部612的上方被侧框架223覆盖。即,薄片体夹持件61被侧框架223 保护,使得用户不会接触夹持件后端部612,由此抑制薄片体夹持件61以夹持件支承部 611为支点向左侧倾倒。另外,夹持件前端部613在与接触玻璃222之间夹持支承透明薄 片70的第1薄片部705中输送方向上游侧的透明薄片后端部703和输送引导薄片62中 输送方向上游侧的引导薄片后端部621。另外,如图7和图8所示,在薄片体夹持件61 的前后方向中央部的两处分别配置有卡结部61a。通过该卡结部61a,透明薄片70与输送 引导薄片62被固定为一体,从而抑制从读取区域A脱离。此外,由于通过侧框架223能 够抑制薄片体夹持件61以夹持件支承部611为支点的倾倒,因此能够防止夹持输送引导 薄片62和透明薄片70的夹持件前端部613向上方抬起。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中在读取区域A发挥的作用进行说明。由自动供稿装置3A的供 稿单元5(图4)提供的原稿薄片体P从第1输送路径341搬入到第2输送路径342(图9的 箭头D1)。并且,在第2输送路径342中朝向原稿读取位置X输送的原稿薄片体P与输送 引导薄片62的引导薄片前端部622接触(图9)。此时,原稿薄片体P的前进方向从右下方 变化为大致水平方向。因此,原稿薄片体P在原稿读取位置X的上方沿大致水平方向进行 输送。并且,通过CIS单元224读取经过原稿读取位置X的原稿薄片体P的原稿图像。 经过了原稿读取位置X的原稿薄片体P与抵接于原稿排出引导件63上的第2薄片部706 的透明薄片抵接部704相接触。此时,原稿薄片体P的前进方向从大致水平方向变化为右 上方。与透明薄片抵接部704抵接的原稿薄片体P在第3输送路径343中进一步朝向下 游侧输送(图9的箭头D2),从排纸口30E排出到原稿排纸托盘33。

这样,本实施方式中,在原稿读取位置X处从输送方向上游侧朝向下游侧输送的原稿 薄片体P在比原稿读取位置X更靠上游侧的位置与引导薄片前端部622接触。另外,原 稿薄片体P在比原稿读取位置X更靠下游侧的位置与透明薄片抵接部704接触。并且, 从引导薄片前端部622朝向透明薄片抵接部704输送的原稿薄片体P大致在水平方向上输 送,因此能够抑制原稿薄片体P与透明薄片70的第1薄片部705相接触。因此,在原稿 读取位置X,原稿薄片体P不容易与透明薄片70的第1薄片部705接触,即使在接触的 情况下,其接触压力较低,因此透明薄片70不容易受损伤。另外,透明薄片70的第1薄 片部705不被原稿薄片体P摩擦接触,从而抑制第1薄片部705受损伤。由此,CIS单 元224读取的读取图像不容易包含因该损伤引起的噪声图像。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输送引导薄片62发挥在比原稿读取位置X更靠输送方向上 游侧将第1薄片部705向接触玻璃222侧按压的功能。因此,第1薄片部705不容易从 接触玻璃222向上方抬起,从而抑制第1薄片部705与原稿薄片体P相接触。另外,在 第1薄片部705与接触玻璃222之间不容易形成空气层(间隙),因此能够将CIS单元224 的对焦性能保持稳定。另外,由CIS224带来的反射光不容易在该空气层与透明薄片70 的边界产生干扰,能够防止让读取图像包含干扰条纹。由此,通过图像形成部93能够形 成基于读取图像的良好的图像。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除了配置输送引导薄片62以外,还配置将透明薄片70向接 触玻璃222侧按压的突起部36T(第2按压部件)。图10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输送引导薄 片62和透明薄片70的前后方向(主扫描方向)的长度的关系的示意图。另外,图11是接触 面引导件36的立体图,图12是将接触面引导件36的一端进行放大的立体图。

参照图10,在主扫描方向上,输送引导薄片62的两端部配置于比透明薄片70的两 端部更靠内侧。由此,在比输送引导薄片62更靠外侧的区域Z中存在透明薄片70单独向 上方露出的区域(参照图10)。由此,能够将露出的该透明薄片70直接向接触玻璃222按 压。

并且,参照图11和图12,接触面引导件36具备相对面36A、第1固定部36B、第 2固定部36C以及突起部36T。接触面引导件36为在自动供稿装置3A中与原稿读取位 置X相对地沿主扫描方向上延伸设置的引导部件,如图9所示,在读取区域A的上方发挥 将原稿薄片体P引导到读取位置X的功能。此时,接触面引导件36的相对面36A与读取 位置X相对配置。第1固定部36B和第2固定部36C为在接触面引导件36的两端部向 上方突出设置的突片,被安装于配置在原稿输送部32的未图示的插入孔中。突起部36T 从相对面36A的两端部向下方突出设置。在图12中仅示出一个突起部36T。

突起部36T朝向如图10所示的透明薄片70的区域Z,从接触面引导件36的相对面 36A突出设置。即,当自动供稿装置3A相对于上部壳体22成为关闭状态时,突起部36T 对透明薄片70中比输送引导薄片62的端部更靠所述主扫描方向外侧的区域Z施加朝向接 触玻璃222的力。因此,透明薄片70直接被突起部36T向接触玻璃222侧按压。由此, 透明薄片70以紧密接触的方式配置于接触玻璃222,在透明薄片70与接触玻璃222之间 更不容易形成间隙(空气层)。而且,由于透明薄片70被稳定按压于接触玻璃222侧,因此 能够良好地抑制透明薄片70被在透明薄片70的上方输送的原稿受损伤的情况。

这样,除了输送引导薄片62以外,突起部36T也将透明薄片70直接向接触玻璃222 侧按压。如果在接触玻璃222与透明薄片70之间形成极小的空气层,则在接触玻璃222 和空气层的边界产生的反射光与在空气层和透明薄片70的边界产生的反射光相互干扰, 有时让读取图像包含干扰条纹图案。因而,通过具备所述结构,能够进一步抑制CIS224 的读取图像包含干扰条纹的情况发生。另外,即使使用一般而言景深(Depth of field)较窄 的CIS224,也通过将透明薄片70的位置保持稳定,能够使原稿薄片体P的读取位置稳 定,从而获得良好的读取图像。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在透明薄片70的第1薄片部705与第2薄片部706之间弯曲 形成有弯曲部701,以使第1薄片部705与接触玻璃222紧密接触。通过弯曲部701,第 1薄片部705和第2薄片部706的姿势不容易相互影响,从而能够维持第1薄片部705与 接触玻璃222紧密接触的状态。特别是,即使第2薄片部706与原稿排出引导件63相抵 接,比弯曲部701更靠输送方向上游侧的第1薄片部705也与接触玻璃222紧密接触, 不容易从接触玻璃222抬起。因而,如上所述,能够进一步防止通过形成间隙而带来的问 题。

另外,在第1薄片部705与第2薄片部706之间配置有弯曲部701。接触面引导件 36的突起部36T确实地对透明薄片70的第1薄片部705中在主扫描方向上比输送引导薄 片62更靠外侧的区域Z施加朝向接触玻璃222侧的力。因此,对比弯曲部701更靠输送 方向上游侧的第1薄片部705施加向下的力,从而抑制第2薄片部706从原稿排出引导件 63抬起。另外,即使由突起部36T对第1薄片部705施力,第2薄片部706也与引导倾 斜部635接触,能够抑制透明薄片前端部702从原稿排出引导件63抬起。

此外,如上所述,对透明薄片70的第1薄片部705和第2薄片部706中与接触玻璃 222相对的面上实施反射防止处理。因而,通过对透明薄片70中与接触玻璃222相对的 面上实施反射防止处理,即使在接触玻璃222与透明薄片70之间形成间隙,也能够抑制 所述光的干扰,从而进一步防止让读取图像包含干扰条纹图案。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透明薄片70和输送引导薄片62的输送方向上游侧,由夹 持件前端部613将透明薄片后端部703和引导薄片后端部621夹持为一体。因而,能够将 第1薄片部705与接触玻璃222的接触以及引导薄片前端部622对第2输送路径342的 进入位置保持稳定。

以上,说明了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读取装置3和图像形成装置1,但是本发明并 不限定于这些实施方式,例如也可以采用以下变形实施方式。

(1)在所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对透明薄片70中比输送引导薄片62更靠主扫描方向外 侧的区域施加朝向接触玻璃222的力的部件为突起部36T的结构,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 此。代替突起部36T,也可以在上部壳体22上设置将透明薄片70的端部向接触玻璃222 侧按压的其它部件。

(2)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原稿排出引导件63与上部框架22A一体配置的 结构,但是并不限定于此。即,原稿排出引导件63也可以是作为独立部件被固定于上部 框架22A的结构。

(3)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透明薄片70在第1薄片部705与第2薄片部706 之间形成有弯曲部701的结构,但是并不限定于此。只要是能够稳定确保第1薄片部705 与接触玻璃222的接触以及第2薄片部706对原稿排出引导件63的抵接面的结构,其它 方式也可以起到同样的效果。例如,也可以是利用两面胶带等按照规定的幅度将第2薄片 部706固定到原稿排出引导件63的方式。

(4)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原稿读取位置X处由CIS224读取所输送的 原稿薄片体P的原稿图像的结构,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采用各种缩小光学系统和接 触光学系统的读取部来作为读取原稿图像的读取部。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