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941
思想与文化
2020
2
掌桥科研
一站式科研服务平台
学术工具
文档翻译
论文查重
文档转换
收录证明
科技查新
选刊投稿
评职论文材料
标准查新
标准查新报告
标准时效性报告
首页
成为会员
我要充值
退出
我的积分:
中文会员
开通
中文文献批量获取
外文会员
开通
外文文献批量获取
我的订单
会员中心
我的包量
我的余额
登录/注册
文献导航
中文期刊
>
中文会议
>
中文学位
>
中国专利
>
外文期刊
>
外文会议
>
外文学位
>
外国专利
>
外文OA文献
>
外文科技报告
>
中文图书
>
外文图书
>
工业技术
基础科学
医药卫生
农业科学
教科文艺
经济财政
社会科学
哲学政法
其他
工业技术
基础科学
医药卫生
农业科学
教科文艺
经济财政
社会科学
哲学政法
其他
自然科学总论
数学、物理、化学、力学
天文学、地球科学
生物科技
医学、药学、卫生
航空航天、军事
农林牧渔
机械、仪表工业
化工、能源
冶金矿业
电子学、通信
计算机、自动化
土木、建筑、水利
交通运输
轻工业技术
材料科学
电工技术
一般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图书馆学、情报学
社会科学
其他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哲学、宗教
社会科学总论
政治、法律
军事
经济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语言、文字
文学
艺术
历史、地理
自然科学总论
数理科学和化学
天文学、地球科学
生物科学
医药、卫生
农业科学
工业技术
交通运输
航空、航天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综合性图书
自然科学总论
数学、物理、化学、力学
天文学、地球科学
生物科技
医学、药学、卫生
航空航天、军事
农林牧渔
机械、仪表工业
化工、能源
冶金矿业
电子学、通信
计算机、自动化
土木、建筑、水利
交通运输
轻工业技术
材料科学
电工技术
一般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图书馆学、情报学
社会科学
其他
自然科学总论
数学、物理、化学、力学
天文学、地球科学
生物科技
医学、药学、卫生
航空航天、军事
农林牧渔
机械、仪表工业
化工、能源
冶金矿业
电子学、通信
计算机、自动化
土木、建筑、水利
交通运输
轻工业技术
电工技术
一般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图书馆学、情报学
社会科学
其他
自然科学总论
数学、物理、化学、力学
天文学、地球科学
生物科技
医学、药学、卫生
航空航天、军事
农林牧渔
机械、仪表工业
化工、能源
冶金矿业
电子学、通信
计算机、自动化
土木、建筑、水利
交通运输
轻工业技术
材料科学
电工技术
一般工业技术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图书馆学、情报学
社会科学
其他
美国国防部AD报告
美国能源部DE报告
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报告
美国商务部PB报告
外军国防科技报告
美国国防部
美国参联会主席指示
美国海军
美国空军
美国陆军
美国海军陆战队
美国国防技术信息中心(DTIC)
美军标
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
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
美国国土安全数字图书馆
美国科学研究出版社
兰德公司
美国政府问责局
香港科技大学图书馆
美国海军研究生院图书馆
OALIB数据库
在线学术档案数据库
数字空间系统
剑桥大学机构知识库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机构库
美国密西根大学论文库
美国政府出版局(GPO)
加利福尼亚大学数字图书馆
美国国家学术出版社
美国国防大学出版社
美国能源部文献库
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
美国陆军协会
美国陆军研究实验室
英国空军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
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导弹威胁网
美国科学与国际安全研究所
法国国际关系战略研究院
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
国际宇航联合会
美国防务日报
国会研究处
美国海运司令部
北约
盟军快速反应部队
北约浅水行动卓越中心
北约盟军地面部队司令部
北约通信信息局
北约稳定政策卓越中心
美国国会研究服务处
美国国防预算办公室
美国陆军技术手册
一般OA
科技期刊论文
科技会议论文
图书
科技报告
科技专著
标准
其它
美国卫生研究院文献
分子生物学
神经科学
药学
外科
临床神经病学
肿瘤学
细胞生物学
遗传学
公共卫生&环境&职业病
应用微生物学
全科医学
免疫学
动物学
精神病学
兽医学
心血管
放射&核医学&医学影像学
儿科
医学进展
微生物学
护理学
生物学
牙科&口腔外科
毒理学
生理学
医院管理
妇产科学
病理学
生化技术
胃肠&肝脏病学
运动科学
心理学
营养学
血液学
泌尿科学&肾病学
生物医学工程
感染病
生物物理学
矫形
外周血管病
药物化学
皮肤病学
康复学
眼科学
行为科学
呼吸学
进化生物学
老年医学
耳鼻喉科学
发育生物学
寄生虫学
病毒学
医学实验室检查技术
生殖生物学
风湿病学
麻醉学
危重病护理
生物材料
移植
医学情报
其他学科
人类生活必需品
作业;运输
化学;冶金
纺织;造纸
固定建筑物
机械工程;照明;加热;武器;爆破
物理
电学
人类生活必需品
作业;运输
化学;冶金
纺织;造纸
固定建筑物
机械工程;照明;加热;武器;爆破
物理
电学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哲学、宗教
社会科学总论
政治、法律
军事
经济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语言、文字
文学
艺术
历史、地理
自然科学总论
数理科学和化学
天文学、地球科学
生物科学
医药、卫生
农业科学
工业技术
交通运输
航空、航天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综合性图书
主题
主题
题名
作者
关键词
摘要
高级搜索 >
外文期刊
外文会议
外文学位
外国专利
外文图书
外文OA文献
中文期刊
中文会议
中文学位
中国专利
中文图书
外文科技报告
清除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中文期刊
>
其他
>
思想与文化
思想与文化
CSSCI
Thought & Culture
发文量:
304
被引量:
156
H指数:
1
开始收录时间:
-
CNKI综合因子:
-
维普期刊影响因子:
-
万方期刊影响因子:
-
创刊时间:
2001
思想与文化
-联系信息
主编:
杨国荣
电话:
021-54341146,62232758
邮箱:
-
地址:
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500号
邮编:
200241
收录汇总
刊内文献检索
投稿信息
刊期浏览
2020
2期
1期
2019
2期
1期
2018
1期
2017
2期
2016
2期
2014
4期
3期
2012
1期
2010
1期
2009
1期
2008
1期
思想与文化 >2020年第2期
学科
年度
全选(
0
)
清除
导出
排序:
按相关性
按时间降序
按时间升序
共
4384
条结果
1.
楚简《老子》'天下之物生于有,生于无'新论
高翔;
《思想与文化》
|
2020年第2期
摘要:
《老子》"有生于无"的命题是万物生成论还是"本体论"一直存在争议.楚简本《老子》"天下之物生于有,生于无"的出现使争议复杂化.本文对"有生于无"从何处来进行追问,通过分析《庄子》中有无观念的发展演变,认为"有生于无"是一种古老的宇宙生成论,"有生于无"的内涵有一个形而上的过程,经历了从万物生成论到"本体论"的演变.楚简本《老子》"天下之物生于有,生于无"的观念并非最早的万物生成论,而是"有生于无"观念形而上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从万物生成论意义上的"有生于无",到"生于有,生于无",再到"本体论"意义上"有生于无"的演变是中国哲学发展的重要线索.
2.
《荀子》中的'欲'具备动机力量吗?——以宋晓竹与何艾克之争为考察中心
张新;
《思想与文化》
|
2020年第2期
摘要:
宋晓竹(Sung Winnie)认为荀子哲学中的"欲"自身并不具备动机力量.这一观点挑战了荀学研究中所普遍接受或默认的前提,在理论后果上将荀子的"性恶论"隐秘地颠覆为"心恶论"."心的在场性"与"心追求欲望对象的自然倾向"构成其立论的两个前提.何艾克(Eric Hutton)对第一个前提的驳斥预设了"心之所可"的规范性内容,这亦是其没有驳斥第二个前提的原因所在.宋晓竹的论证之所以不成功,深层原因在于其将荀子"论性"时所体现出的"性大心小"的思路与"论心"时所体现出的"心的主宰性"作了不恰当地直接勾联.从动态的角度上理解荀子哲学中的道德主体之生成,是避免这场争论的关键所在.
3.
怒怼理性
理查德·伯恩斯坦;
张燕;
《思想与文化》
|
2020年第2期
摘要:
本文把哈贝马斯与实用主义的对话和融合放置于西方理性传统在二十世纪之大灾变的背景下,特别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达于顶点的所谓后现代主义的声浪中加以定位,在缕述怒怼现代理性传统之谱系和叙事的基础上,着力揭示哈贝马斯和伽达默尔的对话理性模式与包括皮尔斯、杜威和米德在内的实用主义传统的亲和性,并将这种理智传统和精神气质追溯到作为"口头和书面对话"传统的"伟大卫士"的另一个柏拉图那里,从而为晚近的反理性传统做了正本清源、拨乱反正的工作.
4.
论辩真理:非范导的实用主义
阿尔布莱希特·韦尔默;
应奇;
贺敏年;
《思想与文化》
|
2020年第2期
摘要:
新法兰克福学派与新实用主义参与其中的晚近关于真理问题的争论呈现出这样一种困局,一方面,基于范导性原则的符合论无法挣脱形而上学的枷锁,另一方面,真理的紧缩论主张将会掩盖我们辩护实践的种种结构特征,从而使得辩护活动本身处于一种脆弱的、莫可言喻的静默之中.为了规避这两种解释困境,就需要兼顾如下两种考量:既无需假定一个外在于真理断言的实在内容或理想条件,同时又能保证真理陈述在我们话语实践中的积极功能和有效性.这样,真理就获得了一种跨情境的、跨主体的且不断在论辩中加以淬炼的实践内涵.在作者看来,这毋宁是一种"非范导的实用主义"的行动风格.
5.
客观性是视域性的吗?——反思布兰顿和哈贝马斯的实用主义的客观性概念
克里斯蒂娜·娜丰;
何松旭;
《思想与文化》
|
2020年第2期
摘要:
哈贝马斯对于客观性的解释包含了一个实在论预设,不是视域性的,而是跨视域的,相反,布兰顿对于客观性的解释依赖于计分模式的社会实践,不需要实在论预设.然后作者进一步提出一个批判性论证,认为布兰顿对于知识的解释要成立,就必须包含实在论要素,而不能局限在社会视域中.由此她给出了自己的"内在实在论"答案:客观性实在既不是视域性的,也无法还原到任何其他观念中.
6.
中唐韩、柳诗文中的人性与政治
刘顺;
《思想与文化》
|
2020年第2期
摘要:
后安史之乱的中唐,因虐杀与相食所引发的人性危机,是韩愈、柳宗元等活动于贞元、元和年间的儒者难以回避的社会问题,也是两人中唐危机介入的焦点领域.虽然两人因人生经历与生命体验的差异,在人性论、政治伦理以及现实善恶的判定标准上产生了可以清晰观察的差异,但修身与及物的分歧所各自展开的问题域在推进中唐时期的思想进程的同时,也预示了宋学演进的方向.但韩、柳对人性与政治关系的考量,在后世的思想史上似乎并未得到应有的关注.
7.
非'利己'——早期鲁迅对功利主义政治伦理的批判
孙尧天;
《思想与文化》
|
2020年第2期
摘要:
鲁迅早年多次批评清末改革界由于利己之风导致的腐败现象.在章太炎的影响下,鲁迅主张排除利己之心的革命道德,并将对于"利己"的批评引申到了更深入的功利主义伦理及其人性论层面.鲁迅早年关于"个人主义"的论述思路,其出发点是为了反驳清末盛行的功利主义的利己论.针对功利主义改革者从"利己"出发提出的重建群己关系的思路,鲁迅首先区别了"个人"与"利己",他认为"个人"必须超越功利主义的自然人性论.在此基础上,鲁迅呼吁用诗学方式重建群己之间的精神纽带,"个人"之间最终实现的是一种非功利主义的精神大联合.
8.
爱尔兰戏剧现代化进程中的贝克特与辛格
陈惠;
《思想与文化》
|
2020年第2期
摘要:
贝克特戏剧一向被纳入法国荒诞派戏剧的坐标加以考察,而忽略了其对爱尔兰本土戏剧艺术的传承.本论文从爱尔兰戏剧现代化的进程出发考察贝克特戏剧对辛格戏剧的融汇创造.论文具体分析贝克特早期戏剧如何在戏剧人物塑造、场景设计、视觉呈现和戏剧风格类型等方面从辛格戏剧中吸取营养,又如何在总体美学倾向上承继并发扬辛格的诗意戏剧的特色,将爱尔兰戏剧艺术带向欧洲,影响全世界.
9.
'以李杜之句法,写莎米之骚心'——旧体译诗衍生文本视野下的'归化'传统
张子璇;
钟锦;
《思想与文化》
|
2020年第2期
摘要:
旧体译诗选择以"归化"的策略承载外语诗歌,是植根于漫长的中国古代翻译传统的.晚清民国是旧体译诗的繁盛时期,极大丰富了这个传统.一个有趣的现象是,"类比"成为了"归化"传统的集中反映,如苏曼殊将拜伦与李白类比,钱稻孙将但丁与屈原类比等.不仅限于诗人,中西作品间也多有此种类比.译者在使用旧体翻译的同时,已经开始对翻译策略的反思,从独特的视角对"归化"翻译进行了理论思考.
10.
禘、袷再考
陈徽;
樊智宁;
《思想与文化》
|
2020年第2期
摘要:
关于禘、袷问题,学界纷争数千年.本文认为,作为大祭之禘,其表现有六:天祭二(于圜丘祭昊天、于南郊祭感生帝)、地祭二(于方丘祭大地、于北郊祭后土)、宗庙之祭一(即大禘)以及明堂之祭一(泛祭天地,而以文、武配之).上述诸禘各有其用,《中庸》曰:"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就宗庙之祭而言,唯有大禘以尊祖和次序昭、穆.后儒所谓的"袷祭"和"吉禘",皆为无中生有.作为宗庙之祭,大禘三年一举.它审定的不仅是死者之间的昭、穆之序和尊卑、亲疏之伦,实则亦是通过此法以厘定、规范生者之间的伦理关系,维护相应的宗法政治秩序.这种昭、穆之序的"无乱"或"不失其伦",展现了儒家实现其王道理想的人伦基础.
11.
雷州海康广济寺创建衍化考
杨战朋;
《思想与文化》
|
2020年第2期
摘要:
关于雷州海康广济寺之创建,学界曾有"南朝梁"建立说和"五代梁"建立说,但都缺乏深入论述.本文综合运用文献学、历史学、地理学及人类学等多种研究方法,批驳"南朝梁"建立说的错误在于主观臆断、迎合时说,明确提出并证实广济寺曾是五代梁出现的中国大陆最南端的岭南名刹.进而考辨广济寺与五代时出现的广济禅寺的异同,梳理了其在宋明时期的衍化湮灭.其研究从侧面回应了学界一直关注的佛教海上传入说,纠正时说,具有一定的学术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12.
明清之际士人阶层对西洋气象学的容受刍议
王皓;
《思想与文化》
|
2020年第2期
摘要:
明清之际,耶稣会士将亚里士多德学说体系中的气象学传入中国.作为学术传教的一部分,耶稣会士此举是为了取代中国传统的气象观,从而达到传播信仰的目的 .当时,有少数中国士人以"格义"的方式将这些西洋气象知识援引到传统的中国学说之中,实现了西学中化.康雍乾时期,随着反教形势的发展,与西教密不可分的西学也受到牵连,士人对西学知识的吸收基本受制于"西学中源"的框架.这种类型的言说一直持续到清末民初甚至更晚.深入分析有清一代士人阶层对西洋气象知识的容纳、接受、改造乃至批驳,可以反映中西文化在长时段和结构性方面的一些深层次差异,以及在西学冲击下中国知识转型的艰巨和复杂.
13.
刘师培的义例观与刘氏家学
田访;
《思想与文化》
|
2020年第2期
摘要:
江苏仪征刘氏以四代人共治《左传》,而刘师培专注于构建"左氏义例".初见之下,与刘文淇等人所撰《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的风格大异.但细究之,则刘师培在对待《春秋》性质、《左传》凡例、汉儒义例说以及杜预《释例》的态度上与其家学传统有一致之处;其精心构建的"六例"理论也是在继承其家学基础之上的发展.
14.
钱穆与冯友兰
陈勇;
《思想与文化》
|
2020年第2期
摘要:
钱穆与冯友兰都是20世纪中国的著名学者,一个是史学大师,一个是哲学巨擘.两人相识于北平,抗战时在长沙临时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曾为同事.两人皆出生在甲午战败、割让台湾之年,其一生都与中国甲午战败以来的时代忧患相终始,故其治学富有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和时代担当精神.尤其是在日寇步步侵逼、大片国土沦丧、民族危机严重的抗战时期,他们旗识鲜明地祭起学术经世的旗识,其著述讲演,皆以中华文化民族意识为中心论旨,在激发当时国人的民族意识和苏醒国魂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为国难之时书生报国树立了典范.
15.
'元寇纪念碑建设运动'与明治天皇制国家的建立
景梦如;
《思想与文化》
|
2020年第2期
摘要:
1888年1月,时任日本福冈警察署长的汤地丈雄发起了一场"元寇纪念碑建设运动",该运动以建立龟山上皇铜像为目标,宣扬"忠君爱国"精神,在当时影响广泛.从史学角度看,这是利用历史、建构记忆、树立民族主义意识和认同的运动.在甲午中日战争和日俄战争中发展的"元寇纪念碑建设运动",既是明治时期日本向国家主义和军国主义道路前进中的"目击者",也是"参与者".本文着眼"参与者"角度,考察建碑运动在日本从封建国家向近代天皇制国家转型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16.
重建合法性——新《春秋》学的问题意识及其展开
张立恩;
《思想与文化》
|
2020年第2期
摘要:
从啖助、赵匡到陆淳,对《春秋》性质的界定经历了一个教化之书、政治治理之书、道尧舜之道之书的变化过程,力图证成孔子褒贬黜陟的政治合法性.其说各有优长,亦各有困境.程颐接续啖助学派综合三传、以意说经的解经方法,但在《春秋》性质的理解上则与啖赵异途,而近于陆淳,其以孔子为圣王,以《春秋》为垂法后世之书,但未证成其说.胡《传》则以"仲尼,天理之所在"的方式重新确立起孔子以素王身份进行褒贬黜陟之合法性,为了避免素王与周王之冲突,其折衷素王立法与遵循周制,提出"夏时冠周月"说.
17.
恽日初蕺山学诠释中的朱王折衷色彩——兼谈来自黄宗羲的批评声音
张天杰;
《思想与文化》
|
2020年第2期
摘要:
恽日初虽是刘宗周的重要弟子,然因其出身东林学派,故所编《刘子节要》的体例,及其附录的《行状》、《高刘两先生正学说》等文章的学术主张,都体现出朱子学与阳明学折衷的色彩.黄宗羲则在《明儒学案》中指出,恽日初排斥刘宗周意为心所主的观点,其实并不懂蕺山学.恽日初与黄宗羲的学术纷争,其实并不止于所谓蕺山学的诠释权之争,背后还有从东林学派开始的朱王折衷的学术倾向等问题在.
18.
乾嘉后期公羊礼学思想对康有为的影响——以《春秋董氏学》为视角
钱寅;
《思想与文化》
|
2020年第2期
摘要:
乾嘉后期以学者凌曙为代表的公羊礼学的出现,对康有为公羊学思想乃至改制思想有很大的影响.康有为认为公羊学应该划分为义、例、礼三个方面,并且指出由礼到例再到义的公羊学路径.在公羊之礼的方面,康有为提倡凌曙之书可看.以康有为的《春秋董氏学》的"春秋礼"为考察点,可以发现其对凌曙《春秋繁露注》中思想的承继与发展.由此可以认为凌曙的学术对后来的思想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是为之前学术史所忽视的.
19.
'心'与'时间'——牟宗三哲学建构的一个线索
方用;
《思想与文化》
|
2020年第2期
摘要:
牟宗三初涉哲思时就已经意识到"时间"问题的重要性.尽管在其学术生涯中,对"时间"的具体阐述有调整、发展,但无论是以"时间"为主观建构,或以"历史"为"精神表现",或将"时间"归结于"有限心"、"识心之执"等,其共同特征即是不离"心"而论"时间".他始终以离物而即心的方式理解与规定"时间",对"时间"之根源、时间相等方面进行了缜密的分析.其思考对安顿现象界、展露本体界涵有敏锐的洞见与超越的智慧,大大拓展了20世纪中国哲学思考时间之广度和深度.
20.
海德格尔与实践哲学
王宏健;
《思想与文化》
|
2020年第2期
摘要:
在亚里士多德模式和康德模式之外,海德格尔提出了实践哲学的新范式,可以将其称为实践存在论.实践存在论以生活存在论为基础,以形式显示的诠释学为主导方法,对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智慧概念进行了存在论化,但它与亚里士多德模式有根本区别.实践存在论是一种后形而上学的实践哲学,它体现了海德格尔对哲学的重新规定,亦即哲学只有作为"实践哲学"才是可能的.
21.
人工智能的哲学问题
吴万伟;
《思想与文化》
|
2020年第2期
摘要:
最近一两年,人工智能似乎成为中外学术界和普通大众都津津乐道和热烈讨论的新潮流.人工智能究竟是什么?人们在谈到这个话题时为何往往按捺不住兴奋激动之情,同时又感到忧心仲仲?人工智能涉及哪些哲学问题?中国的人工智能前景如何?本文根据最近报刊上发表的文章和作者翻译的若干文章,对这些问题做初步的分析,希望对国内学界有些启发.
22.
浅析喜龙仁对苏轼诗歌及画论的翻译及海外传播
殷飞;
付兴林;
《思想与文化》
|
2020年第2期
摘要:
瑞典艺术史学家喜龙仁(Osvald Sirén)是西方学界从事中国艺术研究的先驱者,亦是最早对中国艺术史进行系统研究的西方学者之一.本文以喜龙仁对以苏轼为代表的中国古典诗歌及绘画理论的翻译为研究对象,基于喜龙仁对苏轼诗歌与绘画关系的阐述角度,把其对苏轼在中国传统文化领域中典型价值的认知、在书画艺术批评领域的地位评价以及对早期西方研究中国艺术的促进作用作为研究内容.喜龙仁化用西方艺术史基本原理,勾勒了完整的中国绘画知识谱系,将苏轼的生平经历、诗歌、绘画创作及画论思想系统翻译并传播至西方世界,实现了西方学者对苏轼以及中国传统文化认知形象的初步构建,开创了西方世界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研究先河,并为其提供了艺术史和文化史的"范式"研究理论,拓展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西方世界的传播路径和发展思路.
23.
俄罗斯汉学史:1917-1985年苏联道家哲学资料研究
阿·列·梅申斯基;
张海鹰;
张立岩;
《思想与文化》
|
2020年第2期
摘要:
本文分析了1917-1985年苏联学者和译者对《道德经》和《庄子》关注度提升的决定因素.很多研究者的目的 是在中国哲学中找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文章列举了一些苏联政治家、学者和译者的见解,分析了俄罗斯早期道家问题的历史哲学文献.
24.
变论域模型上带赋值算子的认知逻辑研究
魏宇;
《思想与文化》
|
2020年第2期
摘要:
本文扩展了王彦晶和谢立民(J.Seligman)所提出的带赋值算子的认知逻辑.该逻辑沿循库伊(B.Kooi)所提出的动态项模态逻辑(dynamic term-modal logic)的进路,而二者都可以追溯到费廷(M.Fitting)曾提出的项模态逻辑.在一阶动态项模态逻辑的基础之上,王彦晶和谢立民采取了一种最小化的方法,仅把基础的赋值算子引入无量词的项模态逻辑,就得到一个足以自然地区分开多种从物/从言知识情形的逻辑片段.但上述工作都集中在常论域模型上,这就启发我们进一步放松对论域的限制,讨论可能带来的不同情况.正如库伊在动态项模态逻辑提出之初所言,动态项模态逻辑的一个发展方向就是允许论域变化,并从认知的视角研究存在的问题.本文将在这个方向上做出尝试,并试图给出对变论域上的认知模型的定义.更进一步,本文还将放松对项的解释的限制,允许项空指的情况.在区分个体与个体的名字、不固定论域、不假定名字都有指的形式化设定下,文中给出了一个认知模型上有效公式的公理系统.
25.
《老子》'持而盈之'句辨正——兼论战国时期的'持盈'思想
丁宇;
《思想与文化》
|
2020年第2期
摘要:
以出土四古本《老子》研究为契机,利用"挖缺补空"式的分析方法,可推断出老学史上争讼不断的第九章作"殖而盈之"应更贴近老子思想.以"殖而盈之"章为中枢,至迟于郭店楚简时期成型的"戒盈"理论不仅支持促成性"有为",更是联系老子思想"名"与"为"两大基本问题的关键点.战国时期广泛流传的"持盈"观念也与之存在相关,二者杂糅于黄老思潮,展现出战国时期独有的学术风貌.
26.
理解他者:具身社会认知
肖恩·加拉格尔;
赵志辉;
《思想与文化》
|
2019年第1期
摘要:
在此文中,作者在回顾了传统的心智理论模型之后,提出了一种针对理论论和模拟论的具身进路的替代模型.社会认知的具身进路借鉴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强调在主体间理解的背景下,通过交互和叙事实践的具身过程的参与.发展研究的证据表明,幼儿能够通过对身体动作、手势、面部表情等的感知来理解他人的目的 性意图,特雷瓦森(C.B.Trevarthen)的初级主体间性为此提供了理论框架,次级主体间性则表明了实际语境对一岁儿童的重要性.最后,作者讨论了模拟论对新近发展的具身模拟进路的辩护.
27.
禅学的'涉身化'及其对宋明理学的影响
张再林;
《思想与文化》
|
2019年第1期
摘要:
区别于外来佛学的禅学最为突出的哲学特征莫过于其"涉身化".惟有基于这种"涉身化",我们才能理解禅学何以通过对切身的"自性"的强调,从出世走向入世,从知走向行,从本体走向工夫;惟有基于这种"涉身化",我们才能理解禅学如何以其"不立文字"的主张,从执于确指的语义学皈依因境设语的语用学,既成为中国语用论思想的集大成者,又使自身对佛学的清算从哲学的批判深化为语言的批判.同时,也惟有基于这种"涉身化",我们才能理解禅学何以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性质:它上宗先秦儒家为代表的"下学上达"的哲学传统,下开阳明心学的"无身则无心"的思想路线,从而为力辟朱子理学的准佛学的倾向,彻底终结佛学的"唯心主义"统治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28.
从Somatic到Semiotic:道德具身性的三重维度
张震;
《思想与文化》
|
2019年第1期
摘要:
道德是具身的,并且可以根据体验从直接到间接的程度以及身体演化历程分为原初、次级和第三具身三重.原初具身是最直接的情感时间和空间,也是使得时空成为特殊的身体域的表达装置.道德行为与道德知识二分的本质即是作为第三具身的道德语言之内容与原初具身的身体表达之分裂.道德教化是否能够真正达到根本目的 ,并非在于其内在规范的严密论证和重复展示,而是能否直切原初的身体域——具身的情感时空.只有身体表达与实践内容得以共通,打破三重具身之间的壁垒,才有可能让道德的应然在具身性中成为行为实践.
29.
全球正义、互惠和国家
安德里亚·圣乔瓦尼;
洪澄;
《思想与文化》
|
2019年第1期
摘要:
本文旨在通过探讨一种基于互惠(reciprocity-based)的平等概念,论证作为正义要求的平等只适用于国内公民.在论证的过程中,本文将具体讨论关系型(relational)和非关系型(non-relational)分配正义观念之间的区别,以及国际主义(internationalism)与全球主义(globalism)之间的区别,这两种区别对于准确理解世界主义(cosmopolitanism)中各种可能的立场至关重要.此外,本文还会辨析学界在宽泛的世界主义视角下,两种试图通过诉诸国家强制将平等与国家联系起来的努力.
30.
公羊学与中国传统政治的基本特点——以'王鲁'说为中心
曾亦;
《思想与文化》
|
2019年第1期
摘要:
汉人对《公羊》义理的阐释颇为复杂,其中,尤以"王鲁"说最为骇怪,且后儒多讳言之,亦渐失其本义.然而,欲真正理解儒家的政治思想,则不能忽视对"王鲁"说的重新考察.今详汉儒对"王鲁"说的阐释,大致以为纯出于书法的考虑,即张鲁以为治本也.然考孔子本人的诸多言论与政治实践,则实有得国自王之意;至晚年归鲁,始作《春秋》而寓其王法,盖期以后圣有以行之而已.后世儒家多讳孔子之志,唯假君权以行其道.正因如此,历代儒者皆寻求与政治权力的合作,而非对抗,其实皆基于对传统政治现实的深切体认.
思想与文化的期刊信息
创刊时间:
2001
地区:
-
语言:
中文
热门主题:
-
学科分类:
思想与文化的获奖情况
思想与文化的收录情况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2019-2020)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2017-2018)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2014-2015)
思想与文化的投稿信息
通讯地址:
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500号
邮编:
200241
联系电话:
021-54341146,62232758
意见反馈
回到顶部
回到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