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教科文艺>2011年海洋教育国际研讨会
2011年海洋教育国际研讨会

2011年海洋教育国际研讨会

  • 召开年:2011
  • 召开地:青岛
  • 出版时间: 2011-10-24

主办单位:国家海洋局;国家教育部

会议文集:2011年海洋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34条结果
  • 摘要:环境学科集中、快速发展,极大地支持了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进步,提高了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但是,环境学科建设及专业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环境学科遗存强烈的母体学科色彩,缺少环境哲学思想的引导,高校环境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没有自己的“特质”,没有形成办学的社会地位优势。过于强调规范统一,造成培养学生千人一面,失去原有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环境问题的研究和解决,不是单一的某个学科或某两个学科能够完成的,需要环境所涉及的各个学科之间有机联系、横跨交叉、系统综合才能够实现。环境所涉及的多学科、多领域特点,为高素质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优势条件。环境学科人才培养的教师团队建设,是环境学科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必然要求,高校有了环境学科各个学科综合的优秀教师团队,才能确保培养人才素质的提高。
  • 摘要:伴随着海洋经济的发展,海洋人才需求规模将日益加大.浙江工业大学本着"以浙江精神办学,与浙江经济互动"的办学宗旨,瞄准国家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和社会人才需求,在"海洋化学与化工"专门化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法领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概括为"强化基础、注重实践、面向创新".该校在自身传统优势学科基础上,积极培养适合从事海洋化学与化工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高级专门人才,在"海洋生化资源开发与应用"、"海洋环境与检测"、"海洋腐蚀与防护"等三领域与省内海洋类专业人才培养高校实现错位共同发展.该校的人才培养实践经验表明:在海洋专业人才市场尚未成熟的当前条件下,海洋专业毕业生尤其是本科生需加强理工复合,在重基础、促深造的同时,必须重交叉(学科交叉)、促应用(科技转化).
  • 摘要:“蓝色经济区”必须以“蓝色教育区”为支撑。这是基于教育和经济相互关系考察得出的结论。海洋经济与海洋教育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海洋教育可以为海洋经济提供强大的科技、人才和智力支持。经济要发展,教育应先行。实施“蓝色海洋教育战略工程”,就是为了给解决蓝色经济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撑。对于这一战略的实施,要加快区域内高校的专业调整和设置的统筹工作,加快高技能实用人才的培养工作,加快智力引进工作,重视与蓝色经济相关的其他学科的人才(涉海、临海等“泛蓝色”跨学科人才)培养工作,重视海洋基础教育、海洋社会教育工作,营造浓厚的海洋教育社会氛围。
  • 摘要:海洋人才是海洋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浙江海洋学院作为国内唯一一所在群岛办学的地方本科院校,坚持立足海岛办学,紧紧围绕海洋产业、行业及社会需求,为社会培养了大量应用型海洋人才.在海洋经济和海洋教育快速发展、社会需求强烈的新形势下,浙江海洋学院将本着服务海洋事业发展的使命感,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对接海洋产业、行业和社会需求,从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创新能力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等方面进一步完善海洋人才培养体系.
  • 摘要:随着海洋世纪的到来,各个国家特别是沿海国家纷纷加大了海洋开发的力度,海洋开发对于缓解人口增加所带来的资源短缺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同时海洋开发也会促进沿海地区的经济增长并进而带来沿海地区的社会变迁,在这种背景下,海洋社会学应运而生.海洋社会学作为社会学应用研究的一个新领域,是运用社会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研究人类海洋开发实践活动的过程、影响因素及其后果的一门社会学分支学科,其研究对象是人类海洋开发实践活动,其研究内容是人类海洋开发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影响这一过程的社会因素以及人类海洋开发实践活动所产生的各种社会影响.海洋社会学作为应用社会学的一种,必须体现出社会学的学科属性.
  • 摘要:本文以上海海洋大学为例,从如何帮助海洋技术专业学生选择大学生创新课题,培养其创新情感,强化其创新型意识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上海海洋大学海洋技术专业大学生创新课题题目的选择要符合学校和国家在该领域的定位,学生是未来海洋科技创新的主力军,课题的难易程度因人而异,要有助于提高其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综合开发和挖掘其潜能、培养其全面发展。指导教师的业务能力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建设的关键。同学们在和专业老师朝夕相处的接触过程中,也体会到了创新的艰难和幸福,他们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创新才是科研活动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大学生创新能力基地建设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建设培养的重要环节,上海海洋大学海洋技术专业创新能力培养目标的定位始终把大学生创新能力建设摆在培养大学生综合竞争力的突出位置,倡导一种以创新为荣、以创新为乐、崇尚创新的良好氛围。上海海洋大学海洋技术专业将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创新活动建设,成为国内海洋技术专业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摇篮,为国家和上海市海洋事业的发展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撑。
  • 摘要:本文探索了"创新应用能力本位教育(CDIO+CBE)"的高等工程教育新模式,培养多学科渗透交叉融合的海洋信息技术创新应用人才.通过"3S(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卫星导航定位、遥感)"技术支撑的海洋信息工程岗位职责和任务目标,创建人才培养为能力目标,进行培养规格、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的改革创新.采用以设计为导向的"CDIO+CBE"教育培养模式全面育人.培养学生创新应用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探索培养海洋信息高科技创新人才的道路.
  • 摘要:结合在MIT的访问研究体验,通过搜索关健字及通读课程介绍的方式,在MIT开放教学资源中的2000门课程中,选出和水利、海洋相关的45门课程。对45门课程进行了梳理和归总,将课程分为海岸海洋动力基础课程、海岸海洋工程专业课程、海洋科学专业课程及水文水资源专业课程四类,介绍总结了各类课程的基本情况,可为相关专业的课程建设提供借鉴。
  • 摘要:学校海洋环境教育,主要包含中、小和大学海洋环境教育,其既是我国海洋环境教育体系中纵向结构的主要构成,又是整个教育体系中教育成效最大、影响最为长远的活动.总结学校海洋环境教育已有的各种活动方式,主要有课堂讲授式与课外活动式海洋环境教育模式。课堂讲授式海洋环境教育模式已经成为学校海洋环境教育的基本模式。课堂讲授式海洋环境教育模式分为校本课程教育模式、学科渗透式教育模式、讲座与报告式教育模式。课外活动是学校进行海洋环境教育的另一种重要形式,不管是对中小学生还是对大学生来说都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一种形式。但这种形式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内陆地区由于环境条件的限制却不能普遍地开展活动。课外活动式海洋环境教育模式分为躬身体验式海洋环境教育模式、主题活动式海洋环境教育模式、知识竞赛式海洋环境教育模式。由于长期“重陆轻海”的历史传统、应试教育为主导的教育体系等原因的影响,学校海洋环境教育亦暴露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学校海洋环境教育在学校教育当中的总量过少,所占比例较低、缺少较完整的海洋环境教育教材与课外读物、缺乏一定的组织体系,未能进行常规性、系统性活动等。并给出了相应的建议。
  • 摘要:本文着重论述了在海洋保护意识过程中公益广告的作用,旨在告诉读者,海洋保护不是少数组织、部门或少数人的事,也不是临海国家与地区的事.海洋是地球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陆地污染又是海洋污染的主体,因此,海洋保护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与义务,每一个地球村成员,都可以而且也能够通过自己的行为为海洋保护做出应有的贡献.保护海洋,人人有责.
  • 摘要:跨学科人才培养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它强调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采取多种途径与方式,使学生有机会学习多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专业性知识。充分确立跨学科培养的理念,就是要在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中突破传统的学科专业之间的壁垒;强调在更高的层次上沟通建立学科专业的有机联系;着眼于知识的整体化和综合化,努力在有限的时间里,从知识的内在统一性上,从知识的相对完整性上掌握和运用最有效的知识。而不是从零散的、被人为切割成支离破碎的学问中去穷究细枝末节。我国高校的教育模式是以专业设置为基础的培养方式。尽管现在大部分高等学校设置了学院一级,而实际上只是虚化了学系,专业的实体性组织并没有改变,学生一人学,就被确定在某一专业学习,并按专业进行分班教学和开展活动;教师专注于从事专业课程的教学和本专业学生的培养;专业所拥有的教学资源供本专业的师生使用。在跨学科教育中,老师是一个关键,只有老师具备了跨学科教育与科研的思想、精神与知识能力水平,才能更好地在教学及科研活动中对学生进行跨学科的培养。因此,跨学科人才的培养需要加强对教师跨学科意识和研究教育能力的培养。
  • 摘要:海洋类院校中海洋学的学科优势明显,且学科资源丰富.这些优势资源应在本科教育中通过跨学科教育的形式,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实现一定程度上的共享.实施跨学科的海洋高等教育应科学地配置和整合已有的资源,设置专门的大学生学习指导中心,开展面向问题的合作性研究性学习,建立更多有效的跨学科研究机构和综合性研究平台,并借助泛在互联网络和计算设备,从技术设施、学习资源和学习共同体三个方面为大学生构建支撑泛在学习的技术文化环境.
  • 摘要:提高大学教学质量是提高人才培养和大学生素质的关键,大学教学质量对学生各方面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以调动教师教学主动性,提高大学教学质量,培养具有主动学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大学生为目标,从牢固树立教学工作中心地位、大力推进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着实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精英人才.
  • 摘要:文章总结介绍了中国海洋大学如何发挥海洋学科优势,代表国家,振兴行业,特色立校,科学发展,辩证把握发挥海洋特色与协调其他办学行为的关系,走出了一条建设高水平特色大学的道路以及在此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和经验.其次,还要科学处理好一系列重要关系,才能有利于特色的进一步强化和拓展,有利于特色竞争力的充分发挥。例如特色学科与综合学科的关系,规模、结构、质量与效益的关系,教学与科研的关系等。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学科,相对集中了一批海洋学科领域造诣深、贡献大的知名学者和代表人物,建成了具有学科特色的教学科研支撑体系。海洋学科的学术水平、人才培养和创新能力在国内处于显著的优势地位,在国际上也有较大的影响。为了抓住国家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机遇,学校经过认真研究,提出了建设高水平特色大学的发展思路。
  • 摘要:本文介绍了厦门大学国家海洋环境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通过开设全校性选修课程《海洋科学入门实验》和举办"走进海洋实验技能大赛"进行跨学科的海洋科学素质教育的实践情况,介绍了《海洋科学入门实验》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海洋地质学、海洋生物学、海洋化学和物理海洋学的基本实验的鉴赏和训练,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海洋各学科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海洋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以及课程内容,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大大激发了学习兴趣和热情,培养了严谨、客观的作风,提高了动手意识和能力,感受到了教书育人的魅力,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介绍了"走进海洋实验技能大赛"的宗旨与组织实施以及竞赛内容,对大赛成效经行了评价,旨在交流海洋科学素质教育经验和提高大学生的海洋科学素质.
  • 摘要:海洋是一种文化情结、一种人文情怀,是一种意象。中国文化传统一向重视意与象的关系,以意象理论关照海洋世界,并将时段定格在先秦时期,发掘先秦海洋意象朝宗、积聚、顺势、谦下、量度等文化内涵.介绍了先秦海洋意象与道德教育,中国传统文化中讲一种“比德”的思维方式。“比”是象征和比拟,“德”即道德人格。“比德”,就是指以自然事物的某些特点。从先秦海洋意象与审美教育方面,海洋世界不仅是一个真的世界、一个善的世界,更是一个美的世界。先秦海洋文学作品,托意海洋,触景生情,以寓情意,词林笔海,如浪如潮、如倾如诉,却难尽海洋的明丽、柔情、博大和粗犷。最后讲了对涉海高校而言,可以从道德教育与审美教育等维度,开发出先秦海洋意象的当代人文教育价值.
  • 摘要:文中调研了中小学海洋教育的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例如“少年海洋学校”、全国性和地方性海洋科普教育基地,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海洋科普条件较好的城市。只在沿海地区中小学才有条件、有可能实施的海洋内容“校本课程”教育,“新课改”之后的“国家标准”课程,不是强化了海洋教育,而是弱化了海洋教育。并提出了确定我国中小学海洋教育的基本理念、目标和内容体系;抓紧进行全国中小学海洋教育的组织实施;保障"中小学国家课程教科书海洋教育知识内容标准"的规范性的几点建议.
  • 摘要:本文从狭隘和广义两方面介绍了现代海洋教育,力图构建以现代海洋教育为切入口(特色)的素质教育框架。将现代海洋教育分为现代海洋专题教育和以海洋为切入口的素质教育两块内容。又从加强现代海洋教育的领导和管理。加强现代海洋教育理念进头脑、进课堂。加强现代海洋教育校本课程和专题课程的落实。加强现代海洋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加强现代海洋教育项目共同体建设。加强现代海洋教育的研究六个方面介绍了现代海洋教育的保障机制。
  • 摘要:开展跨学科教育是知识发展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特征所要求的,也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海洋大学针对学校是理科学生为主的特点开设汉语写作、语言表达课程,还针对学校的特色面向全校学生开设《海洋学》《海洋文化概论》等,同时实行了主辅修制、双学士学位、创新学分制度等进行跨学科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为中国海洋大学的教育问题提出了建议,要制订具有自身特色的跨学科教育计划,特别要明确在特殊使命完成中的作为。以与学校同成长共发展的理念,强化教师发展工作,重构教授工作内涵和评价体系。在学校培养方案修订中,深化课程体系改革,促进通专结合和跨学科教育。设置专门的跨学科研究或管理机构,通过经费支持等推动跨学科教育的探索。进一步完善本科教学运行新体系,探索海洋跨学科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
  • 摘要:本文回顾中国地质大学海洋科学专业的创办过程,深刻体会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传承文化是高等学校的四大基本职能,对于新专业的创办和建设来说,它们相互之间往往形成脱节的现象,而中国地质大学正是由于依托地球系统科学中的传统优势专业,在海洋科学专业的相关研究方向有比较长期的研究积累和比较明显的优势,在明确海洋科学与地球系统科学的关系的基础上,强化特色办学,因而使得海洋科学专业的创办具有高起点、高速度和强优势,很快形成了本科一硕士一博士一博士后流动站的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 摘要:海洋美学是美学的一个分支,也是美学的一种部门美学.建构海洋美学既要借鉴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又要借鉴海洋科学、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的基本知识和原理,在坚持统筹兼顾、深化海洋综合管理、促进海洋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对海洋的生态进行系统的美学研究,以促进海洋审美经济的和谐发展;从美学理论创新的角度来看,通过研究海洋美学,以审美的眼光审视海洋与人文的关系,促进人类诗意的栖居,业已成为美学理论创新的重要突破口.
  • 摘要:长期以来,我国非正式海洋环境教育根据教育的发起者不同形成了五种教育模式.它们分别是各级政府直接启动的海洋环境教育模式、社区(覆盖到家庭)海洋环境教育模式、企业海洋环境教育模式、非政府组织实施的海洋环境教育模式和传媒海洋环境教育模式.各种施教主体通过以上五种模式对社会公众进行海洋环境基本知识的传授、海洋环境意识的培养.通过研究发现我国社会海洋环境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并亟待解决,例如由于缺少社会海洋环境教育法规的约束,政府部门组织的活动计划性不强、随意性大,举办海洋环境教育活动的社区数量极少,同时社区开展的活动次数少,缺乏统一的思想指导与规划。所以要建立海洋环境教育法规,让政府部门组织协调海洋环境宣传教育活动有法可依、有规可循,加强对社区开展海洋环境教育的引导、支持与规划,鼓励社区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提高企业参与海洋环境教育的积极性,使企业开展的海洋环境教育活动形成制度化、规范化,建立良好的非政府组织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传媒应该建立长期、系统、整体的宣传机制。
  • 摘要:本文以河海大学的海岸动力学国家精品课程为切入点,罗列了三所开设海岸工程相关课程的国内外大学,简述了这三所大学海岸工程相关课程开放资源的课程设置和发展状况,比较河海大学“海岸动力学”精品课程和其他三所世界著名大学的海岸工程相关开放课程,可以看到国内高校开放课程建设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不足:宣传力度不足,没有足够的求学者参与其中,因而没有像MIT那样形成课程设立者和课程参与者共同学习的良性氛围。课程更新不够及时,与国际前沿技术和最新观点的联系不够,学生无法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最新动态,不利于学生开展创新性的科研活动。实践环节的设置缺乏创新,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参与其中的热情。为今后的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 摘要:海洋伦理是海洋教育的哲学基础,同时,海洋伦理也依托于人们对海洋的情感需求.本文从介绍法国纪录片《海洋》开始,从审美角度引发海洋情感,进而过渡到对海洋伦理的思考.之后从西方大地伦理学和中国传统生态哲学的角度,分析了培养对海洋的道德情感的意义所在以及当今社会现状,海洋道德情感培养的具体途径应从以下两个方面人手:一方面,高校应加强凡是能够提升学生感受力的课程的建设(如艺术类、自然类课程),尤其是包含与自然密切接触、能体验自然消长节律的实践活动的课程;另一方面,应着重加强以海洋为主题的各种活动,除了诸如展示海洋科技成果的学术性活动之外,还应增加各种海洋文化性活动(如国际海洋日、海洋文化节),并大力开发娱乐性活动,逐步达到凝聚人们对海洋的共同情感的目的。最后以中国海洋大学为例,提出了海洋类高等学校在海洋情感教育及培养工作中可实施的具体途径.
  • 摘要:立足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功能,上海海洋大学开展学科建设实践,融合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生物技术学科和海洋生物学学科构建了海洋药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海洋药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根本目的是让同学们形成海洋药学专业研究和开发的意识,具备海洋药学专业开发、研究与探索的理论知识体系和实践能力.海洋药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是通过药学和海洋生物科学为双核心的课程体系来培养学生专业思维和专业能力,突出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的教学计划设计.培养的海洋药学专业本科人才对发展海洋药学专业行业、促进国家海洋科教事业和推进海洋科学进步将发挥重要作用.
  • 摘要:本文扼要介绍高校围绕国家海洋事业发展对人才和科技的需求,以建设"国际化创新型海洋人才培养工程"为抓手,以构建高水平、国际化、创新型海洋类本科人才培养体系为目标,以深化国际化海洋精英职业教育和海洋类产学一体化合作教育等教学改革为重点,通过实施"五大"计划,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国内先进、社会认可,行业认同的海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具有娴熟专业技能与高度责任意识、海洋行业经验的海洋专业师资队伍,培育富有特色的先进的海洋专业课程和教材体系,创新官产学研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科学规范的国际通用型的海洋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大力培养海洋生物、海洋环境与生态、海洋管理等领域中具有国际视野的海洋创新型复合人才.
  • 摘要:本文对淮海工学院海洋科学专业四年来的建设情况进行了总结,包括专业建设目标、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提高教学条件及教学管理等方面,并提出了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的工作思路.在海洋科学专业的建设工作中,还存在着某些专业课实践环节较薄弱、专业特色不明显等不足之处。在今后的工作中,要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和专业实验室建设,明确课程组负责人职责,通过观摩调研、设备添置等途径,提高专业课实践环节的教学水平。积极与地方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联系交流,建立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关系,拓展学生实习教学基地,形成以科研促进教学、以教学带动科研的良性循环。深人了解社会对海洋科学人才的需求状况,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以保证人才的培养质量,满足地方经济建设发展的需求。
  • 摘要:本文总结了中国高校开展的海洋科学教育发展历程,将其划分为三个时期,即1946年以前的无为期,1946~1981年的海洋科学专业教育时期以及1981年至今的完整学位教育体系的时期.并从素质教育、大众化教育和拔尖创新教育三个方面,分析了当前国家需求和海洋科学发展对海洋科学教育带来的影响.从突出特色、分类教育和以培养海洋科技高端人才为目标的本硕衔接这三个方面提出了对海洋科学教育未来的发展与思考.
  • 摘要:实现海洋人才充分、有效的供给,是建设一支能力强、素质高的海洋人才队伍的基础,也是建设海上强国的基础.目前,我国海洋人才海洋人才供给不平衡、海洋复合型人才供给短缺、海洋技能型人才供给不足,我国高等海洋教育和职业海洋教育在发展和人才管理方面存在许多问题.因此,应大力发展海洋教育,不断提高海洋人才管理水平,从而实现海洋人才充分、有效的供给,优化海洋人才激励措施,完善海洋人才流动机制,合理配置人才资源,建立竞争择优的选拔任用制度。
  • 摘要:会议围绕"海洋学科专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海洋教育的新进展和新趋势"、"大学改革与人才培养"等议题,参会者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和专业领域展开了一天半的大会和分论坛研讨,在一系列跨学科或多学科的广泛学术交流中,分享了世界范围内海洋教育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依据会议研讨和所提交的论文情况,阐述了遵循海洋科学教育规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满足国家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成为各国研究型大学的重要使命。发挥大学的智力优势,探索海洋教育和研究的多元模式,推动大学国际化,是当前中国大学海洋科学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特色立校.传承创新,深化涉海学科专业体系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最。是各校实现发展目标的重要保障。海洋科学人才培养注重基地建设和实践教学环节,海洋学科专业创新人才培养得到不断强化。海洋教育新进展、新趋势的一个重要体现是海洋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的持续开展和多种类海洋教育活动的不断拓展。海洋教育以及海洋科学人才培养中的问题和思考。此次会议通过分享世界范围内海洋教育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有助于推进人才培养改革和海洋教育事业的发展,对推进中国海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改革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 摘要:20世纪初,为维护海权,清政府与国民政府开始发展水产教育.新中国成立后,从1952年起陆续建立上海水产学院等若干水产高校,并学习苏联水产高校经验,逐步建立中国水产高等教育的主要格局.经过几十年发展,成就斐然.20世纪末,为适应海洋产业等发展需要,中国的水产高校先后更名为海洋大学,由单科性水产高校转型为综合性海洋大学.为有效构建海洋高等教育体系,今后海洋高等教育宜走高起点、国际化办学之路,建立政府、高校和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给出海洋高等教育的发展策略,走高起点与国际化办学之路、基础与应用学科并重、优化海洋高等教育结构、构建政府、高校与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
  • 摘要:作为中国海洋高等教育的先进代表,中国海洋大学的发展与中国的海洋事业密不可分。目前,学校已形成了海洋和水产学科为优势突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态势,在人才培养方面也初步建立了自己的跨学科海洋教育体系。学校在激发学生科学兴趣和培养学生爱好方面采取了有效措施,例如:面向学生举办跨学科学术讲座,组织开展涉海学科知识竞赛,为获得优胜的学生提供极地科学考察和南海诸岛考察的机会等。中国海洋研究和海洋教育与中国经济,特别是海洋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今后两者的发展又有了新的依托和新的空间,中国第一个蓝色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开始启动,通过建设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现代海洋渔业基地、现代海洋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海洋服务业基地,形成现代海洋产业聚集区、科技教育核心区、海洋经济改革开放先行区和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毫无疑问,跨学科海洋教育,会有更多的机会、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 摘要:本文介绍了中国海洋大学培养的人才质量较高,海洋学科的各类毕业生,包括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都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广泛欢迎和高度评价。以海洋科学本科毕业生为例,近五年就业率均达到90%以上,就业情况良好。并对就业流向进行了分析,基层涉海岗位难以得到学生青睐,部分学生改变职业兴趣,国内众多院校开设海洋科学专业,人才竞争加剧。为了加快海洋科学专业建设,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必须强化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加强对学生就业观念的引导。
  • 摘要:根据国家、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精神,依据学校独有的办学条件,研究海洋特色教育的开发和实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海洋校本课程体系;创办学校高中海洋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班,开创海洋教育新局面;不断拓宽与挖掘海洋教育资源,构建坚实海洋教育基地;建立丰富多影的海洋特色教育活动体系,深入推进海洋教育,打造海洋教育特色品牌.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