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工业技术>建筑科学>浙江省社会科学界首届学术年会绍兴分论坛
浙江省社会科学界首届学术年会绍兴分论坛

浙江省社会科学界首届学术年会绍兴分论坛

  • 召开年:2012
  • 召开地:浙江绍兴
  • 出版时间: 2012-10-30

主办单位: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会议文集:浙江省社会科学界首届学术年会绍兴分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绍兴古城从是否需要保护、怎样保护的讨论开始,到城东新区开发、河道水系疏浚、历史街区整治、环境质量提高等,走过了30年的辉煌历程.对违章建筑的处理、工厂企业的搬迁、水乡风貌带的构筑以及名城保护规划的编制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进一步完善了古城特色、水乡风貌的保护内容、保护方法和保护措施,使绍兴古城在现代化建设中,焕发着历史文化的光彩.
  • 摘要:文章介绍了绍兴近年来取得的古城保护成就,建成了全国罕见的环城城河公园,整修了古老的仓桥直街,全面整治了城内现存河道及沿河建筑,通行乌篷船开展旅游,使外来游客初识绍兴水城风光,先后恢复和重建了城内三山如府山越王台殿、蓬莱阁、塔山应天塔等一大批名胜古迹。同时从拆除府山之巅望海亭、鲁迅故居、“现代化”城市广场等方面阐述了古城绍兴地脉和文脉的破坏,建议恢复府河,疏浚仓桥直街宝珠桥以北河道,并向东在胜利路南侧重开水澄巷河,使之与新开的府河相通,重建仓桥和水澄桥,并率先开通狮子街或前观巷河道,使市区南部东西向水系贯通,废除现在的“城市广场”,在原址重建大善寺,重现其市中心风貌,应拆除“鲁迅故里”南侧三味书屋以西河边的全部房屋,以部分恢复原貌。
  • 摘要:绍兴历史文化在绍兴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在几千年的历史演变中,绍兴作为一个区域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一直未变,且文化积淀深厚,城市特色鲜明,原因一是悠久的历史留给绍兴丰富的文物资源,二是文化之邦为绍兴培育出了众多名士,三是绍兴古城的选址和格局福泽后世。新中国成立以后,绍兴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古城的保护与发展,采取了一系列的抢救和保护措施,精心规划,加强对古城的保护,守土有责,加强对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展现特色,加强对水城格局的保护,突出重点,加强对历史街区的保护。文物是人类文明的物化成果,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稀世见证,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提升绍兴优秀的历史文化,推进绍兴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发展以名士文化为核心的文物旅游,以书法文化为重点的节会经济,以水上旅游为载体的城市休闲旅游。
  • 摘要:认识和把握绍兴古城文化,不能停留于对有关现象的具体考察和梳理,更需要从贯通古今的宏观视野出发,就其本质属性、内在结构和外化形态作整体分析和价值评判,并以此思考现实环境下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问题。文章介绍了绍兴古城文化的本体属性,从历史的角度讲,绍兴古城文化是围绕城市形态和地方文明两个内核积淀和传承的。同时阐述了绍兴古城文化的基本形态,就物化形态而言,绍兴古城文化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城市形制、建筑风格、人文古迹。而对绍兴古城文化的价值评判,实际上是如何给予恰如其份的定位问题。最后,文章探讨了绍兴古城文化的当代传承与发展,重视历史资源的深入挖掘、搜集和系统整理、保护,深化相关研究,完善研究体系,强化宣传力度,扩大社会影响,充分利用无形的文化遗产,积极推动当代文化发展,结合地方经济建设,构建特色文化产业体系。
  • 摘要:“洞天福地”是道教文化的说法,多以名山为主景,被认为此中有神仙主治,乃众仙所居,道士居此修炼,则可得道成仙,古越绍兴是唯一兼有“洞天”与“福地”的。文章阐明,阳明洞天是名人文化的诞生地,介绍了贺知章、白居易、徐渭等文人名士对阳明洞天的诗歌描述,同时,“若耶福地”还是古剑文化的发源地,“若耶”为绍兴方言,与“是呀”、“神呀”相似,有赞叹、颂扬之意。若耶溪富有诗情画意,使得历代文人雅士流连忘返,诗兴一浪高过一浪。且在天下闻名的“浙东唐诗之路”上,若耶溪与山阴道就是耀眼的起点,人称“古越双璧”。同时春秋时,若耶溪是欧冶子为越王铸剑的地方。作为绍兴古剑文化的发源地,这里也是最好的需要大大宣扬。
  • 摘要:文章介绍了绍兴古城的鲁迅故里和鲁迅路,阐述了现代人对其进行改造而使其具有浓郁的商业性,失却了原本的面貌。鲁迅故里搞得有声有色,尤其在节假日,这里真是人山人海,移步为难,绍兴没有遵循那条最基本的原则—修旧如旧,出于商业目的,确实有点顾此失彼了。至于鲁迅路,遗憾的是,这条路近几年来却一直不能东西贯通。应当指出,在单行道外侧规划营建商场,如果措施到位,凭借其面临鲁迅故里和邻接解放路中心段的地理优势,商用价值可望与解放路中心段和东街共成鼎足,而高出于绍兴所有其他路段,除安置拆迁户、接纳从鲁迅故里转移出去的经营户外,剩下来绝大部分,应当还可以用于扩大招商,缓解工程带来的资金压力。
  • 摘要: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既要保护硬件,又要保护软件,笔者曾经具体经历过一场为时八年的民间文化发掘保护工作。起先是笔者带着几位文友,走村入户开展普查试点,然后徐林土听取笔者关于试点工作的情况汇报,决定在全县面上推开“普查”工作。当笔者向徐林土汇报总纂工作情况,经“特约编辑”分别编纂的书稿,还存在部分镇街书稿中,存在比较多的题材和体裁相同的文稿,有着特定发生地的一些历史典故,被演化为大同小异的故事传说等问题,作者提出特聘5名“责任编辑”,让他们每人负责编辑4卷书稿,同时由笔者直接进行统稿。2007年与2008年两年为第一个阶段,笔者在键盘上进行了20卷书稿的统稿和总纂,2009年至2010年10月为第二个阶段,至此,笔者通读这套书稿已达6次以上。综上所述,领导重视、专人负责和各级有识人士齐心协力,是完成本次普查工作及成果推出工作的深切体会。在这次“名城文化保护的绍兴实践研讨会”上笔者简述这段经历,是希望后起之秀们肩负绍兴名城文化的重任,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拓宽保护范围,做得更好。
  • 摘要:历史街区是绍兴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城在历史发展中存留下来的建筑群体。文章讲到,保护形成了“绍兴模式”,这肯定了街区的历史真实性,街区的风貌完整性以及街区的生活延续性。通过历史街区的保护修缮,改善了城市环境,提升了城市品位,也进一步扩大了古城绍兴的知名度,历史街区成为许多国内外游客到绍兴的必游之地。事实上,以历史文化为基石的绍兴旅游,历史街区发挥了不小的作用。作者强调,保用结合推进全城旅游,就要加强对历史街区各种文化遗存的保护,推进对历史街区的文化旅游工作,提高对历史街区保护意识的宣传。
  • 摘要:天下黄酒源绍兴,绍兴黄酒甲天下。绍兴酒一直是绍兴的传统产业,作为反映这个地区人们生产和生活的文化就十分自然地染上了酒的色彩。黄酒可谓是最健康养生的酒,低度、不含任何添加剂,纯天然发酵酿造而成,这首先源于绍兴黄酒绿色环保的传统酿制技艺。当下,随着消费者健康和保健意识的增强,对酒类的要求不仅只限于好喝,更注重其内在的营养和保健,这直接带来了酒类产品市场竞争格局的”重新调整”。传承着“民族精髓”的绍兴黄酒,其低度健康、绿色养生的特质,也有充分理由成为人们将黄酒从佐料酒向饮用酒转变的一个“王牌”,黄酒的春天可以说是真正到来了。绍兴黄酒作为传统行业,又是个性鲜明、影响力巨大的特色产业,与绍兴的文化、旅游、经济发展息息相关。振兴黄酒是当代绍兴人责无旁贷的使命和职责。历史文化名城缺少不了历史黄酒文化,黄酒是名城文化衬托的绿叶,将永远相得益彰,携手前进。也希望更多的人投入到振兴黄酒的队伍中,开创“越酒行天下”的新辉煌。
  • 摘要:文章介绍了对绍兴古城的保护与发展。绍兴历史悠久,人文积淀深厚,城市个性鲜明,我国现有108座历史文化名城,绍兴是其中的佼佼者,她历史悠久,兼具古都文化、传统文化、风景名胜文化、自然环境文化四大优势。进人21世纪,保护绍兴占城,愈来愈迫切地成为历史发展的当务之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对古城的负载越来越重,无形与有形压力需要保护古城的迫切性与日俱增;做好古城绍兴的更为合理更为完满地保护,是绍兴人、全社会的不能推卸的责任。建议立下一个规矩,订出一个制度,定名为“爱护绍兴古城,重任就在我肩”环城步行。每位领导上任头一件事,选一早晨步行(体弱者以车代步)绕城一圈,瞻观古城雄姿,了解水陆环境,缅怀先人伟业,刻记当前责任,推动实际工作。这样走一圈,好处无穷。
  • 摘要:文章阐明古城保护必须有正确的理念作指导,实践证明,先进的理念是保护古城,建设古城取得成功的关键。城市的建筑风貌,好比是人的颜面容貌,是区别彼此的一种标识,是一种有序的,风格大致相似的、建筑要素基本相同的整体形象的外在表现。同时古城保护必须有完整科学的规划作龙头,在保护规划的指导下,绍兴开展了大规模的古城风貌保护修缮活动,形成了具有鲜明绍兴特色的“点、线、面”保护模式,尽管在执行的过程中还不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毕竟在源头上有效地控制了对古城的破坏性建设与开发。古城保护必须有强有力的机制作为保障,这样既为加强绍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也为实施绍兴的名城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从而为名城的保护与管理,创造了良好的法制环境。现在绍兴在古城保护方面还存在保护规划不能真正落实,市县体制不顺,城区范围狭窄,监督力度不够等问题,提出要进一步统一认识,形成合力,切实推进《规划》的实施,集中力量,突出重点,同时做好保护、恢复与发展三篇文章。
  • 摘要:本文通过对越都城(即今绍兴古城)的选址思想、规划理念、空间结构和都城模式的实证研究,不仅揭示了越都城规划建设中鲜为人知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价值,同时也为古都学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即实证研究,特别是文中"象天法地"、"坐西朝东"和"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居民"等一些重大问题得以破解,更证明了实证研究在古都学研究领域里的重要性.
  • 摘要:文章介绍了绍兴古城历史文化景观的保护和建设,对文物古迹的保护,要做好寻找和确认更多的历史文化真品加以及时和妥善的保护以及可以移动的文物的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又分两种,一种是被保留着的东西,另一种是被承传着的东西,主要表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绍兴拥有极为丰富和极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着极大的资源和潜力,要树立这样一个观念:不断增加绍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级立项,就是在为绍兴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不断添砖加瓦。最后,作何阐明,利用是保护的最直接动力,人类所有活动的功利性目的是普遍存在、无可厚非的。只有在考虑现在利用的同时又考虑到将来的利用,也就是永续利用,保护才能落到实处。二、三十年来旅游经济的长足发展,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强大动力。促进绍兴古城、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立体化,将保护和利用融为一体,大力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用历史文化资源创造出更多的文化产品包括精品、贡品尤其是文化商品,使历史文化名城这顶桂冠及其所涵摄的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更多的起到为绍兴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文化持续繁荣的促进作用。
  • 摘要:地名是人们对具有特定方位、地域范围的地理实体赋予的专有名称,绍兴古城内的地名历史悠久,代代传承,是城市演变的缩影和真实写照。笔者认为,绍兴街巷地名文化与保护绍兴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绍兴街巷地名文化,是绍兴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瑰宝。文章介绍了历史悠久、极具特色的绍兴街巷,从与绍兴历代统治者有关的地名、与宗教文化有关的地名、与教育有关的地名、与军营有关的地名等方面阐述了文化发达、丰富多彩的绍兴街巷地名,并提出绍兴街巷地名文化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因建设而使老地名与街巷一起消失、随意更改地名而使老地名不复存在以及地名命名上的误区造成老地名文化流失,建议加强对街巷地名文化保护工作的宣传,并对新拓宽的道路和新建小区延用老地名,尽快将绍兴老地名列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单,建立地名文化保护的长效管理机制。
  • 摘要:文章介绍了绍兴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书圣故里是绍兴占城保存完好的一片古历史街区,积淀着深厚的文化与显示出江南古韵的风味,本文以戒珠寺、蕺山书院、蔡元培故居为例阐述了扩充名人故居的文化陈列内容,恢复与修葺名人祠堂、宅院、花园,建造仿古式的茶肆酒坊与手工作坊。同时与旅游项目相融合,组织丰富多彩的水陆游览网与书圣故里书画交流平台,以文化定位,凸现雅意,古今融合,既可徜徉于历史的街区,又能感受现代人所喜欢的都市慢生活的休闲。当然,在对历史街区保护和进行开发利用时,千万要完整地呈现遗存,保留整体的环境,首先要展现历史的真实性,要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其次,要凸现风貌的完整性,第三,维系生活的延续性。
  • 摘要:近年来,“绍兴县稽东镇冢斜古村”这个名字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网络和其他各种媒体上,引起了各阶层人的关注。本文就陈冢斜古村历史文化要义进行阐述。冢斜因其优越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早在远古时期就有人类聚族而居,在这块富庶的土地上生息繁衍,其具有悠久的越人聚族和余氏村落历史,是典型的江南民居,介绍了永兴公祠、余氏宗祠、余氏老台门、八老爷(下新屋)台门、高新屋台门等古建筑。同时冢斜人杰地灵、历史上名人辈出,代表性人物有虞世南、余煌、余炳焘、余廉堂、余元缙等。冢斜历代文人辈出,科举成风,文人雅士诗文酬唱,留下众多名篇佳作,且其还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狮子关口、冷热水潭、千年古松林等。深厚的文化教育传统使冢斜古村历史文化悠远流传。
  • 摘要:名人文化是绍兴最为重要的文化现象,而名人故居则是名人文化的重要的物质载体,它的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是不言而喻的。保护好名人故居,开发好这些货真价实的旅游资源,不仅是绍兴旅游大市建设的基点,也是绍兴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是不可忽视的。目前绍兴城内一些在外界知名度较高的名人故居大部分已经得到了妥然的维修保护和开发利用。为从“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和按照旅游大市建设的目标和要求,保护、利用绍兴名人故居,作者提出要进一步提高对名人故居保护价值和开发意义的认识,从持续发展出发,切实加强名人故居的保护和利用工作,正确处理好保护和利用的关系。
  • 摘要:我国房地产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每个人都从不同的角度或多或少感受到房地产带来的变化。且绍兴是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古城,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名人、古迹众多文物保护已是迫在眉睫。绍兴的文物、古迹普及面极为广泛,从市中心到县城,从农村到山区,从古代的大臣到现代文豪,到处都有祖先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由于文物管理体制的一些弊端和漏洞,地方政府往往以“经济建设”为借口在房地产开发,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中,将一些城市的小河流填没,大河江四周回填。一些拥有几千年历史的运河粮仓被毁没,大小寺院都没有逃脱被拆除的厄运。 当前城市建设与文化名城和文物保护之间的矛盾已十分突出,但是,为了地方经济发展,是不是非得要将文化、古迹送上“断头台”?呼吁要严厉打击破坏古迹文物的行为,使文物管理部门能挺直腰杆,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其次是强化监督,希望人大应加强对文化名城和文物保护的监督力度,督促有关政府和建设部门把关,依法履行职责。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