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哲学政法>天台山文化当代价值理论研讨会
天台山文化当代价值理论研讨会

天台山文化当代价值理论研讨会

  • 召开年:2015
  • 召开地:浙江台州
  • 出版时间: 2015-05

主办单位:中华文化发展促进会;中国文化院

会议文集:天台山文化当代价值理论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66条结果
  • 摘要:和合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核心理念和首要价值之一,是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精粹和生命智慧,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和道德精髓,也是中华心与体、根与魂的表征,是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文化理念、思想实践、理想追求的目标.在现代意义上的所谓和合,是指自然、社会、人际、心灵、文明中诸多形相、无形相的互相冲突、融合,与在冲突融合的动态变易过程中诸多形相、无形相和合为新结构方式、新事物、新生命的总和文章从和合文化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六观介绍了和合文化的内涵和精神。
  • 摘要:文章从孙子兵法中暗合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对孙子兵法的哲学思想、军事理念、以及对于当代战略定位与未来眼光的积极意义进行了思考,并在最后对于孙子兵法的研究方向提出了看法,比如加强现实应用、原典研究和创新发展等。
  • 摘要: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作为地处中国黄金海岸中段的台州,如何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虽有"一港三城"战略提出,但不如文化先行可具操作性,本文就文化先行,融入海上丝路提出新构想,必须建立台州海上丝绸之路研究机构。深化台州佛教文化研究,扩大佛教文化交流,加强台州艺术创新,促进艺术文化交流,整合台州诸港资源.提升台州外贸品质,为台州的"一带一路"建设而添砖加瓦.
  • 摘要:文章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构建广义天台学:1、天台学的背景;2、天台学的内涵,佛教天台宗学、道教南宗学、儒学、氏族、和合、济公研究等13个方面;3、天台学的特点:基本特点为包罗广、层次多、文献富、传播远;突出特点为地域性、圆融性、独创性、世界性;4、天台学的研究:古代研究、近代研究、当代研究;5、天台学的价值:有助于认识天台山地区的历史、现实,把握其未来;有助于弘扬传统文化,提高天台山文化的多元价值;有助于发展企业文化和旅游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有助于提升公民素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有助于人才培养,开展对外文化交流.
  • 摘要:文章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发扬天台山文化并铸就当代的时代新精神:首先从“五虎擒羊”的故事讲起,唤起了人们对天台山文化广博性的崇拜和遐想。然后通过对和合文化在天台地区的起源发展和对中国文化的重要性与中国文化的内涵共鸣,让人感怀天台山文化的价值魅力和深厚思想,最后论述了天台山文化的当下价值。
  • 摘要:作为佛宗道源,寺、观是天台县传统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相关财产自然成为本地社会至关重要的内容.寺庙产的重要性除了财产自身的经济价值,更来源于由于僧道教众的特殊身份,以及他们与施主群体的特殊关系,使其在传统"公产"序列中所处的特殊位置.这里首先需要厘清广义寺庙财产的构成:直接发挥寺庙宗教功能的殿宇建筑、宗教法器,以及自耕以满足宗教人士日常消费的园圃财产;具有特定的捐舍、轮值、租佃与课税关系的生利性财产,在传统农耕社会,这一部分大部分是由各类农业不动产构成的.两者虽然从寺庙角度而言是一个整体,但传统社会和现代研究者从"财产"角度加以关注和讨论的主要是后者,这也是本文讨论的对象.本文只能首先从佛教寺院财产入手,尚难从整体上讨论天台寺庙宗教公产的各种类型及其变迁。但通过以《天台治略》所载公犊以及相关文献和田野资料,我们依然可以从事件本身呈现的动态视角出发,文章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介绍:广严寺案的寺产处过程与反常性,《天台治略》寺产案件中“公产”的官·族表述冲突,讨论寺产冲突体现的动态社会边界。
  • 摘要:历史是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人类活动的记载和总结.人文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天台山内藏锦绣,以其雄伟多姿的自然风貌和深邃厚实的社会内涵,孕育出既丰富多彩又具有相对独立体系的"名山文化".它是山岳文化的结晶.如何将天台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转化为财富是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就介绍了天台山具有的丰富的人文、自然、宗教、文化等优秀的资源,并对于如何开发弘扬天台文化进行了建言,比如做好天台山文化的研究工作、保护整理天台山珍贵的人文财富,开发文化产业、推广文化宣传、发扬诗歌传统、利用影视推广等等。
  • 摘要:“脱壳”天台山,早在晋朝,陶渊明《搜神后记》中有则《剡县赤城》云:会稽剡县民袁相、根硕二人打猎,经过深山重岭,跟随一群山羊来到一处绝崖.崖正赤,壁立,名日赤城.羊径有山穴如门,豁然而过.内甚平敞,草木皆香,有一小屋,二女子住其中,年皆十五六,容色甚美,见二人至,忻然云:"早望汝来."遂为室家.忽一日二女出行,曳履于绝岩上行,琅琅然.二人思归,潜去归路;二女追还,乃以一腕囊相赠,状如莲花.后开囊,中有小青鸟,飞去蝉蜕.根等于田中耕,忽然不动.家人去看,人已不见,但有壳如蝉蜕也.用当地天台民间方言讲是"脱壳"。用道教来说就是脱胎换骨凡人成了仙.该文章作者结合民间的“脱壳”天台山古代名人故事和传说,讲述了“脱壳”天台山当代价值:苦修精神、升华精神、否定之否定的前进精神。
  • 摘要:文章从杜甫诗《题郑十八著作丈故居》诗句"台州地阔海冥冥,云水长和岛屿青",生动地描绘出彼时台州一面地处海陲,海岛漫布水天一色,一面又峰峦叠嶂,终年云雾缭绕的神秘景象.台州的奇山异水则尤以天台山为著,形成释道两教汇合的交点,成为有唐一代诗人寻仙问道、心向往之之所,并实在可谓浙东唐诗之路的"源头",介绍了唐代台州与诗歌的渊源。并对唐代台州诗中出现的境内山川地理,以天台山为中心,辐射周边支脉余脉,出现的地理方位名词,包括“天台、赤城、丹邱、华顶、琼台、石桥、瀑布、国清寺、桐柏观、委羽山、巾子山、括苍山、寒岩、栖溪”等进行了列举介绍,并累述了大量的诗句,证明台州在唐诗中的分量。又从寒山拾得的广为人知的故事及大量的诗句名篇串联起了台州诗歌中浓厚的宗教元素。
  • 摘要:文章首先介绍了天台山地区作为江南最早人工种植茶叶的地区,再加上佛道两教对此地茶文化中注入的灵魂,还作为中国对外输出茶文化的起点和海上茶叶之路的出发点,因此,其茶文化的地位无可比拟,进而介绍了其茶文化在当代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可以推进民生、推动旅游业发展,促进国际交流、以茶育德可以助力精神文明建设。
  • 摘要:文章介绍了天台山有丰富的地道的药材资源,并以乌药为重点展开了当地丰富的医药文化,指出在2006年7月10日,在国家林业局公布的第四批“中国经济林之乡”名单中,天台县被命名为“中国乌药之乡”,乌药能使肠肌收缩加强,增加消化液的分泌;对多种致病球菌、杆菌有抑制作用;并有抑制恶性肿瘤因子,缓解痉挛性疼痛等作用。文章结合丰富的历史故事和传说介绍了乌药散播在此地文化中的痕迹,接着简单介绍了乌药的功用,并提出打造乌药为重点的产业开发,结合史料证明了利用乌药开发缩泉药、抗癌药的可行性。
  •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库,代表着民族普遍的心理认同和基因传承,代表着民族智慧和精神.天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天台民间散布着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里不仅有妇孺皆知的济公传说、刘阮传说,也有博大精深的天台山佛教音乐,更有享誉国际的寒山拾得传说.其中,济公传说与干漆夹苎工艺已经入选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文章首先简述了天台的丰富的文化遗产,然后主要论述了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农村地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困难重重,并重点提出了在当地农村地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几点要求:比如产业化、创新保护、以人文本、合理利用、传承发展。
  • 摘要:跨国并购是实现企业快速发展的捷径,但我国不少企业在跨国并购中以失利告终, "双重的文化冲突"被视为"罪魁祸首".本文认为,并购企业与被并购企业的双重文化差异是客观的,但文化差异的客观性并不必然导致文化冲突,更不必然导致跨国并购失利.困于文化整合模式,缺少有效协调文化差异的新方式,才是跨国并购失利的症结所在。台州的杰克和吉利植根于以"和合"为内核的天台山文化,在跨国并购中超越了文化"整合"的传统模式,开创了跨文化管理的"和合"模式,为台州乃至我国企业走出国门、进行跨文化管理提供了新的视野,彰显了天台山文化和合精神在全球化时代的现代价值。
  • 摘要:文章介绍了生态自由的内涵和实际,然后讲述了“和”“合”要义及和合创生的哲学理念,进而从和合文化的哲学角度论述了生态自由是复合于和合的哲学根基的,生态自由本质上就是一种差分充足、有矛盾的人文创造的生生不息的和合。
  • 摘要:十乘观法作为天台止观的核心思想,其思想来源与法华经的白牛车喻直接相关,其十法成乘(也叫十乘观法)体现的是众缘和合成就的思想,认识十乘观法之间的内在关系和旨归有助于我们了解该止观体系所具备的和合特质.十乘观法的和合特质乃是天台山和合文化的发展、弘扬重要的理论资源。
  • 摘要:文章介绍了天台山文化在理论方面已达到佛教文化的顶峰,从自身文化特征上,作为天台宗的创立之所,佛释道三教融合,和睦相处,包括对日本和韩国文化产生的影响,充分体现了其创新性、包容性和开放性,在文化内涵上,从寒山拾得的佳话、桃源遇仙和三教融合,再到济公扶危济困打抱不平的故事,无不衬托出其和合文化的深刻与精髓,但是天台山文化的发展存在三个问题,主要是佛教氛围过重,还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另外传播途径过于狭隘老旧,需要推动天台山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保持其传统优秀品质,最后,天台山文化的研究与对外的宣传严重不符,需要从自身发展的动力上下功夫,将文化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
  • 摘要:"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中国经济发展及外交事业的一大重要构想.2013年9月7日上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作重要演讲,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这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成为国家战略之始.天台山正是“海上丝绸之路”茶叶之路源头。在新形势下天台如何发挥更为积极的新作用,是本文试图解决的话题。天台县有着传统的茶叶文化,正是茶叶之路的源头,应该在海上丝路中扮演着起点和源头的作用,积极响应配合国家政策,推动整理挖掘开放创新的发展,充分发挥文化亲和力,推进全域旅游化景区化,发掘文化宝藏。
  • 摘要:文章指出为了主动融入当前"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作为佛宗道源、韩日茶源的天台县,笔者建议认为台州市委、市政府,天台县委、县政府,大力倡导"一茶一禅"发展战略,以"一茶"和"一禅"为两翼,向世界传播茶健康,传输悠久灿烂的天台山荼禅文化.文章分为几部分进行了论述:一、“一带一路”战略框架里的“茶叶之路”。二、茶与禅的关系。三、天台的茶禅文化优势和历史上的文化输出。四、对天台山茶禅文化如何拓展宣扬的建议。
  • 摘要:笔者应天台山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洪显周邀请在天台山文化的当代价值方面做一篇文章,全文主要分为以下部分:“三教合一”、“和合文化”与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二、绿水青山、生态文明与政治生态、旅游富民。三、群策群力、百花齐放与继承发展、全面创新。
  • 摘要:本文选取浙东地区具典型"古村落"特征的水南村为样本,围绕该村的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开调查研究,着重考察了城市化进程中村落文化遗产的生存及其保护利用状况.笔者认为,村落文化遗产是与地域内自然环境、人的生存方式等融为一体的不可再生的生态资源,作为一种活态的整体的文化存在,保持了地域社会最基本的文化特性和文化基因,具有历史研究、文物保护、文化传承、精神凝聚、生态休闲等多重价值.其生存发展与自然条件、技术、经济、历史等有着密切的关系.现代社会的发展不能以牺牲传统的文化生态和人文精神为代价,在社会转型、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化进程中,要将文化生态保护与振兴地方经济、保护自然环境等发展目标进行整合,把"村落社会"作为一个生态整体,放置到与社会环境、人文传统、自然生态等复杂关系网络中予以重新定位,充分体现其自然地理特征和地域文化特征,坚持动态保护原则,引入"参与式"保护机制,谋求传统村落与现代社区的整体发展与动态保护,实现古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 摘要:"三教归一"是指儒释道三教在义理上的互相融汇调和.亦称三教合一、三教一理、三教同源等等.天台山文化是一种以儒释道为核心的地域性文化.纵观学术界五彩缤纷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天台山文化发展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儒释道三教共棲一山,和谐相处,互相融合,共同发展.能够造成这种共栖共荣文化局面的内在原因,就在于儒释道"三教归一"的共同理念.也就是说,"三教归一"是天台山文化的精髓所在.文章介绍了佛教在此融合道教文化开创天台宗、道教在此融合佛教文化创南宗、儒教在此融合佛道文化创新儒学,此地为三教合一的圣地,是保证天台文化永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 摘要:杨复所(1547-1599),祖籍广东归善,讳起元,字贞复,别号复所,为晚明泰州学派代表人物,作为岭南白沙学存化之地,复所初从家学,自幼便接触江门陈白沙之学.后拜罗汝芳为师,其学问之"稍有所见"和终有所悟正是在师从罗汝芳后.也许正因为其学源出白沙、阳明,这也影响到了他日后思想融合儒释道、以良知范围三教的倾向.其所宗白沙、阳明生时皆被时人讥为禅,而《明史·儒林传》将杨复所与周汝登并论,亦以二者皆学不讳禅故也.学佛而后知儒,复所对于佛、道思想之浸淫与吸收正是他能对阳明心学有所发展的基础.本文即以《诵孝经观》为例对杨复所心学所蕴含的宗教特质进行考察.从其内容来看,明显既包含了儒家的因素,也包含了佛教、道教的因素,三者紧密融合在一起,融合地看,《诵孝经观》的这一套诵《孝经》之威仪工夫,是儒释道杂揉的,并就其闭目观想与佛教的关系,闭目存想与道教的关系等进行了介绍,最后突出介绍了天台忏学与其《诵孝经观》的内在相似性, 复所的《诵孝经观》,从根本上来说,不仅仅在于凸显了身的积极意义,更是凸显了身的宗教意义,而这种宗教意义,又是从阳明学的万物一体论而来,更具体来说即是本于罗近溪的联属天下国家为一身的大身说。
  • 摘要:笔者主要从事"浙南台州阳明学"的文献整理与思想研究.主要学术发现有二:一是陆续从《王阳明全集》尤其从台州诸县市的地方志文献之中发掘出了一大批台州籍的王阳明弟子及其后学,除去《明儒学案·浙中王门学案》中的黄绾(1480-1554,字宗贤,号久庵,太平人、一作黄岩人)、王宗沐(1524-1592,字新甫,号敬所,临海人)之外,尚有林元叙(1477-1525,字典卿,号益庵,临海人)、林元伦(1487-1557,字彝卿,号颐卿,临海人)、叶良佩(1491-1570,字敬之,号海峰,一号旗峰,太平人)、应良(1480-1549,字原忠,号南洲,仙居人)、金克厚(生卒年待考,字宏藏,号竹峰,仙居人)、赵渊(1483-1537,字弘道,号竹江,临海人)、林应麒(1506-1583),字必仁,号介山,仙居人)、石简(?-1551,字廉伯,号玉溪,宁海人,一作临海人)等亲炙王阳明的弟子门人;二是从海内外图书馆之中查阅、发现了不少存世的台州籍阳明学弟子的文献典籍,诸如《知罪录》《石龙集》《久庵日缘》)(黄绾著)、《海峰堂稿》《叶海峰文集》《周易义丛》(叶良佩著)、《敬所王先生全集》《宋元资治通鉴》《江西大志》《漕抚奏疏》《海运详考》(王宗沐著)、《介山稿略》(林应麒著)等.rn 二、在进行《黄绾集》、《叶良佩集》、《王宗沐集》、《林应麒集》等“台州阳明学文献”的编校整理与“台州阳明学”的学术研究过程之中,笔者还发现黄给、应良、叶良佩等台州籍阳明弟子(包括王阳明本人)与“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的天台山文化”关系密切,而“阳明学”可以作为天台山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而成为“思想史意义上的天台山文化研究”的一个有益补充。本文主要围绕王阳明与天台山、黄绾与天台山之间的关联,进行阐述以期论证“台州阳明学”这一命题的成立。rn 文章通过对文献历史的考察发现:不仅王阳明本人,即便是应良、叶良佩等台州籍阳明弟子与“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的天台山文化”关系甚为密切,作为浙江、乃至中国思想史上重要版块的“阳明学”,完全可以称得上是“思想史意义上的天台山文化研究”的一个有益补充。故而开展“台州阳明学”的文献整理与系列研究,则是一件有意义的学术事情。
  • 摘要:文章主要介绍了天台佛教寺院的研究情况;首先总体介绍了宋代台州佛教寺院且化统计,并对天台寺院建设的特殊性进行了评价和分析,对不同历史时期寺院建设情况进行了概括,并解释了吴越国与南宋建寺峰谷原因和南宋建寺低谷原因。
  • 摘要:众所周知,信息传达的核心部分就是视觉感应和接收,艺术、宗教、建筑、民俗,乃至企业和产品识别,无不都是以视觉信息的符号进行发信的产业化行为。尤其是作为先导前卫概念的视觉艺术所承担的信息传达责任,往往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但是,由于中国现代视觉传达类的作品大量模仿西方和日本,甚至韩国,决定了西方人对中国文化信息传达的内容不可能给与正确的评价;不自信地追随西方式的视觉符号充斥信息市场,不仅混乱了自己的文化符号体系,更误导了西方人用不平等的眼光和心态与我们进行文化交流的结果。而天台以佛宗道源、山神水秀、百物形制,以及表意图符等丰富的东方视觉信息传达内容而著称,这对于研究中国文化的现代信息传达系统如何重建等课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rn 现代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近于平等的对话才刚刚重新开始,而长期处于信息传达方式不平称的问题,是制约西方人对东方文化认知偏颇的主要因素.中国和东方世界需要与西方世界进行文化层面的对等交流,其前提就是如何将自己的信息传达模式系统化的重建起来,使之成为不简单受制于西方信息传达模式的排斥对象,这需要我们在自信于中国信息以表意模式为主的基础上,发掘那些曾经具有信息传达优势的艺术、宗教、建筑、民俗符号,包括传统的视觉表现艺术形式。凡此这些,曾经在佛道两宗文化信息传播上影响了大半个亚洲的天台,作为重建中国信息传达模式的视觉符号源头之一,应该受到深度地研究与重视,相信其学术价值不可估量。文章最后还给出了天台山当地的民间家具,佛教剪纸,文字书艺的图片。
  • 摘要:本论文旨在经由儒道佛三教思想,通解之、熔铸之,进一步面对二十一世纪人类文明,而做之论述也.笔者依所作《道言论》之第八节「一本空明」而起论.「一本空明」此或可从佛教天台宗「从无住本立一切法」、道家所谓「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儒家所谓「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通之而起论.「一本空明」,「一」是根源义、整体义,盖论其整体之根源皆「本」于「空」,而此「空」即为「明」也.「本」之为「本」,以「无住」为本,或即谓以「无本」为本,可也.此隐含一存有论的回溯与销毁,即其回溯及其销毁也,即其销毁而即其建立也.盖有无玄同、色空相即也.如此论之,实可导出一实践工夫论,盖全修在性、全性起修也.盖「空」者,存有学之追溯其源也.「明」者,贵践工夫谕之彰颞无遮也.空明不二.即此空无而明觉也.如此当下明白,一时了然,天地造化,万物曲成也.这是由存有的根源而(遇)向开头,此开头乃为无执着性之开头也.「明」之所以为「明」,是存有谕的「照明」,即此照明而为「销毁」,即此销毁而为「回溯」也.意诚之质碍性、隐蔽性、染执性、权体性皆得因之而销毁、瓦解,而回后意诚的明觉性、自由性、空无性与透明性,存有之根源因之得以回归,此即「同归于道」,[一本空明」亦因之而成.其於二十一世纪所面对人存在的异化之克服,或有益焉。
  • 摘要:金丹派南宗或名“紫阳派南宗”,这是由于该派乃祖述北宋道人张伯瑞紫阳真人内丹说的缘故。金丹派是历史上主内丹之学的一个很有影响的道教派别.其形成并非偶然.从渊源上看,该道派的思想可以追溯至上古时期的神仙理想,经过长时间的累计,到了五代北宋时期,逐步形成了以性命修养为旨归的丹道理论.其中,张伯端的《悟真篇》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此后代代相续,而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传统.这个道派尤其善于借助诗词体裁来表征金丹大道,尤其是南宋时期的白玉蟾,留下了众多作品,堪为道教宗师第一文笔.白玉蟾之后,其门弟子及其再传弟子也都积极创作以金丹修炼、延年益寿、羽化登仙为主题的诗词作品,颇有道门风范。
  • 摘要:明代思想家黄绾(1477-1551,一作1480-1554)出人意料地说,在《周易》的六十四卦中,"艮"卦最为重要,最能代表中国文化."艮"卦是《周易》六十四卦中最普通不过的一卦,与其他卦相比,除了是不同内容的卦外实在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然而就是这不显山不露水"貌不惊人"的"艮"卦,居然却入了黄绾之"法眼",被他看作是中国文化之精髓所在或中国文化的命根子,中国文化的种子,从而使得在六十四卦中一直以"龙头老大"自居的"乾"、"坤"两卦黯然失色,无地自容.黄绾对"艮"卦从而整个六十四卦体系所作的这种颠覆性理解,既是对此前易学传统的一个冲击,同时也是对当时还如日中天的王阳明心学的一个反叛,因为黄绾正是从对"艮"卦含义的创造性解读出发来提出自己的心学主张并以此来反对和否定王阳明心学的,而且更为令人惊奇的是,黄绾基于"艮"卦新解读的心学路数居然还与天台佛学对"心"的理解合若符节。文章便从以下几个部分细细梳理了黄绾心学及对艮卦的创造性解读,以及其与天台宗佛学的合符:一、“立良止为学的”。二、“圣人传心之学”。三、对王阳明心学的批判。四、黄缩“民止”心学的天台佛学性格,并在结尾论述了黄绾的哲学思想未有受到公正和全面的判断和研究。
  • 摘要:作为中国第一个民族化佛学宗派,天台宗以“教观双美”著称,其雄浑博大的思想体系向为世人所景仰、称赞。尤其是,智者大师以其别致的“判教”形式判别佛教不同系统,调停诸说,将佛教呈现为一有次第层级的庞大体系之学,其理论构建能力令人惊叹。不过在慨叹智者大师超逸群伦之智的同时,需要追问的是:台宗于陈隋之际自命“圆教”,峻拔独立而睥睨他教,此“意味”着自然,作为一理论表说,“圆教”乃确立于智者大师之手,故其与智者大师之主体“构造”意识有关;然“圆教”不惟是一理论表说,更是“佛教”之新型“运作样态”。在此意义上讲,天台“圆教”乃是一“广义”的“意识形态”,其之确立非只是个别思想家之“刻意”所能为,实乃思想家应时代之机而“无意识”成就。天台智者大师的贡献正在于,面对新的帝国时代之到来,自觉从理论上将“佛教”表述为“圆教”,使之成为超出传统世间法/出世间法之上的普遍“礼法”,以此承担帝国之广义“意识形态”的职能。rn 文章分四部分介绍:一、“宗派”佛学与“帝国”意识形态。二、作为“妙法”的“圆教”。三、世间法/出世间法的调停:一切不出“法性”。四、“圆教”之特殊化:“性恶”论与“礼忏”。综上所述,天台“圆教”之建设实是佛教应对新兴帝国政治格局之表现。在对传统佛教予以重新系统化的组织、诊释的基础上,天台宗将佛教由一特殊性之“出世间法”发展为一普遍之“礼法”,从而承担其帝国意识形态之角色,为隋唐制度文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而伴随着唐宋社会变革,宋代天台“圆教”有一自我“权限化”,即由一普遍“礼法”特殊化为“礼忏”之法,虽然天台宗因此丧失了作为帝国主导意识形态之地位,然却以“制度”化的形式极大地开拓了佛教对社会生活的参与。
  • 摘要:本文通过史料文献稽考和学术史梳理,认为道教史上的"南宗"至少有三种不同所指,有泛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南宗指宋代时期奉张伯端、石泰、薛道光、陈楠、白玉蟾为祖师,专以修炼金丹为务的道教宗派,又称金丹派南宗;广义的南宗指活动于中国南方地域的道教宗派,既包括张伯端、石泰、薛道光、陈楠、白玉蟾、彭耜、留元长一系的金丹派南宗,还包涵其前身钟吕金丹道,以及元明清以后金丹派南宗与全真道合流并宗后在南方形成的全真道南宗;而泛义上的南宗则更为宽泛,通指宋元明清时期在中国南方地域孕育发展的道教宗派。
  • 摘要:文章从仁爱、信仰、教化及宗教的几个观点入手论述当今的关于儒教称谓问题的争论,表达了其对儒教是儒家的宗教或者是儒家的教化的理解。儒家的仁爱具有三个观念层级的显现样式:本源之仁、形下之仁、形上之仁.儒家不仅有对神性的、理性的形而上者的信仰,这是对"有"的信仰;而且有对仁爱情感的信仰、亦即源于良知的信仰,这是对"无"的信仰.因此,儒教(儒家的教化)具有三种形式:关于神性形而上者之信仰的神教,这是根据的初阶信仰;关于理性形而上者之信仰的理教,这是根据的中阶信仰;关于仁爱情感的情教,这是根据的高阶信仰。
  • 摘要:笔者认为自"绝地天通"("失乐园")以后,通天人之际的"神圣"诉求就成了人们超越凡俗的一个持久愿景.这一愿景在先知圣贤、宗教经典、学术思想的多维努力下,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理论,当然,也不应忽视这些经验和理论赖以产生的"神圣空间"的功劳.天台山正是拥有众多"光环"的神圣空间之一,因此,对它的文化阐释和功能发掘,无疑会对华夏道统的赓续以及当代信仰的重建起到促进和示范作用.文章从三个部分介绍了遇仙、修道的偶然选择及其背后的区域地理。轴心时代的理性崛起及儒释道的道统建构。超越“俗谛”的心性诉求与圣地的当代使命。
  • 摘要:现在人类文明又进入一个大变革期,科学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但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与挑战,这个危机与挑战突出地表现于人类的社会文化、道德伦理及和平领域.科学文明本身没有能力确立作为人类文化最根本基础的总持智慧,也缺乏把身与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宗教文明体系融会、和谐、共生的圆融智慧,因此,现代科学文明遇到的危机,本质上属于缺乏总持智慧(中道)和圆融智慧(圆融)带来的根源性危机,而这恰恰是以佛教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明的优势所在.儒家文化由于社会形态的巨大变化,在外在的层面上已经甚为凋零,以前作为维护社会道德秩序主导力量的地位难以再复,只在人们的观念中潜在的发生作用.社会发展变化要求佛教承担更多的社会教化责任,成为维护社会道德秩序的主要力量.佛教文化主动介入社会,成为维护社会道德文化的重要力量已成为一个迫切的现实需要.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守护者和传承者,当代中国佛教承担起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可谓因缘具足,责无旁贷.佛教文化在化解科学文明的深层矛盾、建设和谐的人类文化方面,蕴含特别的智慧和潜能,足可开出契合真理、适应时代、化导社会的人类新文化.
  • 摘要:文章介绍了天台学的起源、主要是以佛教的天台宗为主题起源,后来发展成为包括天台县地区自然与人文的一种学说,并结合当下情况,对天台学、天台山文化的研究提出一些见解和建议,指出要明确天台宗和天台学的定位及概念范围,加强天台文化的研究,拓展研究深度,注重细化对天台文化的历史传说和相关人物的研究和解读,加大研究人才的培养,促进多方位多元化的宣传和研究途径等。
  • 摘要:河南省临汝县(今汝州市)东北的"风穴寺"有一座雄伟的唐代方塔,九重,高约25公尺,人称"七祖塔".有学者谓"禅宗七祖"也.在寺院内"中佛殿",见到古碑一通,即《风穴七祖千峰白云禅院记》,立于五代后汉乾祐三年(公元950年).碑文指出:开元年间,有贞禅师,袭衡阳三昧.寂灭后,有崔相国、李使君及门人立塔,唐"玄宗諡为七祖塔"."贞禅师,袭衡阳三昧",显然不是禅宗而是天台宗祖师.本文主要介绍了天台宗北宗的发现过程,并对可能的传承脉络进行了分析,然后又简单回顾了少林寺与天台宗北宗的一些渊源,又简单引述了一段关于关公显圣的故事。
  • 摘要:祠堂是人们祭祀祖先、先贤圣哲、烈士或者神灵的场所。从范围上说,祠堂和宗祠有所不同,后者从属于前者,因为宗祠仅仅是崇祀家族祖先的祠堂,而祠堂的范围更大。有的祠堂是崇祀先贤圣哲。天台祠堂多为宗祠,文中提到的祠堂,也是从狭义范围上理解,也就是指宗祠。文章主要就天台地区的宗祠进行了如下讲述:古代天台宗祠的主要功能。天台宗祠的当代价值体现,比如孝敬祖先、促进社会和谐、精神文明建设、寄托乡愁、文物价值、促进村民社会事务的解决。
  • 摘要:文章从印度洋海啸的灾难引出,提出了自然界友善与似乎恐怖的两面,那么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的本质是统一体论还是内外分离观,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讨论从未终止,文章从目前国内关于"敬畏自然"的讨论出发,结合天台山文化,尤其是宗教思想中天人合一的理念,提出佛法平等,无情有性,以及佛家论著中“一切的世界,吾内心之性灵也”等,结合缘起论和天人同构的思想,批判了某些学者过分强调人的中心性,并借用历史学家的预言,提出了天台山文化的当代价值的展望。
  • 摘要:文章主要介绍了天台山位于浙江省东部、台州市区西北部.境内山峦重叠,溪流纵横,气候温和,特产丰富;既是人文荟萃的文物之邦,又是风景秀丽的旅游胜地.天台以佛宗道源、山水神秀著称.南朝陈太建七年(575),高僧智顗率徒入山,在佛陇山南建草庵说法,先后22年,创佛教天台宗,后传至日本、韩国.国清寺遂成为佛教天台宗的祖庭.唐、宋时,高道司马承祯和张伯端先后居山隐修,桐柏宫成为道教清修派和南宗祖庭.文章主题是关于佛教、道教、儒教三教在天台山的历史传说及对后世的精神价值。
  • 摘要:《长恨歌》下半篇寻仙情节是受道士招魂故事的影响而发挥创作.道士为唐玄宗求访贵妃魂魄的故事,见诸《仙传拾遗》、《三洞群仙录》、《历代真仙体道通鉴》等道教仙传以及《长恨歌传》、《杨太真外传》、《瑯嬛记》等篇,然情节有所不同.本文试从《长恨歌》寻仙情节与道士招魂故事、杨贵妃形象的仙化及尸解升仙、《长恨歌》篇末寄语七夕密誓的隐喻三个方面考察《长恨歌》与道教仙化故事的关联.这既有助于深入研究神仙信仰对唐代文人士大夫思想境界、生活方式以及文学创作的影响,又能打通文学史、宗教史以及宗教文学史研究之间的脉络,因而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 摘要:明朝天台人潘瑊编辑的《天台胜迹录》一书,是一部收集从三国迄明朝历代文人吟咏浙东名山天台山的诗歌选集,共收录诗人四百一十三家,作品九百四十三首,收罗宏富,其功甚伟.但流传力寡,影响不彰.所收作品有逸出于别集之外者,其中以李白《琼台》诗为代表,可为名山增色,亦可供文学史界展开研讨.此书所收诗歌,可以为天台山挖掘文化资源,建设天台山新形象新文化发挥持久的作用.
  • 摘要:易筋经是中国武术最享有盛誉的经典功法,以"改易筋骨,强壮体格"著称于世,在国家体育总局编创的健身气功新功法中,易筋经位居其首.专家考证,易筋经为晚明时期天台紫凝道人宗衡所传,天台是中华易筋经文化的故乡.传承天台传统的易筋经文化,不仅对发展全民健身运动具有重要意义,还有望成为发展阳光产业,助推当地旅游经济和体育产业的发展发展的重要力量.文章建议可以采取如下措施:一、实施易筋经研究行动;二、实施“全民易筋经”普及行动;三、实施“易筋经进景点”行动;四、实施“易筋经精品队伍培育”行动。
  • 摘要:济公生于天台长于天台,自小受天台山文化教育,尤其是“那种“狂而疏,介而洁”、一种潜在的承接、联系。“勇于闯荡、敢于冒险”、“豪情满杯,台州式硬气”的陶冶、熏染,不乏与他粗犷狂野”的品性形成,也是存在着此外,济公当世的南宋行在杭州,佛教一枝独秀,城内有寺480在此竞相争艳,占有大半天下,使之成为全国佛教的中心所在,而禅宗又是宋代佛教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座,各个宗派其中的临济系活泼泼的禅风风靡禅界。济公所住的灵隐寺、净慈寺更是禅宗胜地,分别列为禅刹五山之第二位、第三位。当时临济系不拘一格的禅法,以及诸宗互融的潮流,也应当是刺激济公佯狂假癫,标新立异,张扬个性,特立独行的又一个源头所在。研究济公,不得不谈其"癫".因为济公的生命价值在于"癫",如果他不以"癫"行事,就突显不出他的人格魅力,更不会在八百多年来,还能印刻在世人的心目中。文章介绍了济公之“癫”名义阐析、二、济公之“癫”佯真察举、三、济公之“癫”内在透视。
  • 摘要:文章充分地结合作者的个人体验,介绍了天台山的美,包括宗教文化之美、精神之美、和谐之美,最后作者不无感触地赞叹到美是一种生产力。大美天台,大和人间。让和风从美丽的天台山吹遍全球,温暖每一颗冰冷的心,从此世间不再有孤独和纷。
  • 摘要:天台山有着丰富的宗教人文旅游资源,尤其是宗教和民俗旅游资源种类繁多,是台州旅游的重要支柱.本文对天台山的宗教旅游资源和民俗旅游资源进行了简单的分类,并针对天台的旅游特性,依据宗教旅游资源和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理论和原则,对天台山的宗教旅游和民俗旅游开发进行初步探索.
  • 摘要:"养生"二字,始见于《庄子·内篇》,并在《庄子·刻意篇》:"吹呴呼吸,吐故纳新,能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可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养形之人",还有一整套追求寿考的方法.所谓养生就是按照人类生命的发展规律,以保养生命,健康精神,增进智慧,延长寿命为目的科学理论和方法.文章介绍了当地优美的环境优势及政府采取的有效环境治理措施,使得该地具备旅游的天然优势,并结合当地的养生资源,认为发展养生旅游业要打好基础、搞好策划、创造品牌优势。
  • 摘要:研讨天台山文化当代价值正当其时.2011年10月,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遂使我初探中华文化大略,在语言文字、经典史乘,民生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历史文脉和长藤结瓜式的地域文化等各类中华文化层面上,比照天台山文化,竟有十八大类32小项,发源发祥在浙东天台山。让天台山文化穿越台州、瓯越、吴越、江南等地域限制,而成为中华文化最突出最广泛的荟萃地,成为第一中华文化名山,提出了一个神圣的命题:中华文化看天台!文章主要分两个部分:一、对“中华文化看天台”这一神圣命题的认知还有待深化,宁海、商丘的文化自信值得借鉴天台人的文化自信一定要有天下第一的胆魄。天台山文化当代价值,远远超过商丘、宁海,一部份全国影响,一部份更是全球影响,值得下面择取一些具体项目予以论述。
  • 摘要:文章围绕刘仁本的生平的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以突出文章主旨,刘仁本是浙江温岭人,元末浙东著名的诗文家,擅诗能文工书.从至正十四年(1354)入方国珍幕,到至正二十七年(1367)十月朱亮祖攻下温州被俘,共辅佐方国珍13年.刘仁本以方国珍幕僚和朝廷委派官员的双重身份,处于元末占据庆元的方国珍政权核心,主持或参与了当时浙东的重大社会活动.在文化方面,刘仁本联络浙东文人及过往朝廷官员,倡导诗酒雅集,活跃浙东诗坛,其诗文创作分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以诗文为主,后期诗文并重,刘仁本的文章平易流畅,纪实性强,部分记、序以文存史,有颇高的史料价值。刘仁本和元代文人一样喜欢以诗文作为应酬手段,自然会吸引一批有共同爱好的浙东文人、名士、僧人且居于方国珍政权的核心地位,身边、地方官员等。采用刘仁本痛心历史上有价值的文化现象却缺少记载,有意识地把正在发生的事件记录下来,还记录方氏政事,补正史书的阙误,在元末史料缺失、散佚的背景下,其散文有较高的档案史料价值.
  • 摘要: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天台山文化开放包容,内涵丰富,但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佛道文化,影响远至海外.文章以当地百姓耳热能详的方言为切入点,挖掘其后所积淀的佛风道韵.方言俗谚中蕴藏着邑民对佛道教义的深入认识,反映着当地佛道活动的兴盛普及,还可一窥佛道信仰与当地民俗的紧密结合.从方言俗谚中更可领略当地佛道双栖、和睦共存的奇特现象以及佛道文化的凡俗化.
  • 摘要:文章指出从历史担当与现实责任上看,被李提摩太赞誉为“东方耶路撒冷”的天台山在浙江省制订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蓝图中理应发挥应有的历史作用。一、价值源泉:传统文化与宗教价值观为经济发展所提供的不竭精神动力。慈善经济:创建寺院慈善经济规范运行的天台山试验基地。三、放生祈福:打造放生为主题的天台山生态新民俗活动。四、天台宗的“教观双运”、“解行双修”:应对当代宗教信仰神圣性匿乏困境的对症良药。
  • 摘要:文章首先介绍了徐霞客文化的概况,徐霞客(1587年1月5日至1641年3月8日,农历1586年即明万历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七日至崇祯十四年正月二十七日),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明朝江苏江阴人.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地理学家、旅行家,被尊称为"游圣".他经近30年考察撰成的60万字《徐霞客游记》(以下简称《游记》),既是系统考察祖国地貌地质的地理名著,又是描绘华厦风景资源的旅游巨篇,还是文字优美的文字佳作,在国内外具有深远的影响,被誉为"千古奇书".并结合徐霞客游记的首站,即天台山,介绍了天台山徐霞客文化中的特殊性,并综合分析了徐霞客文化的主要价值,最后分析当前形势、指出如何利用徐霞客文化对天台山当地发展起到更新的促进。
  • 摘要:和合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有价值的核心文化之一,且具有很高的当代价值.本文拟从和合文化的历史渊源,分析探讨和合文化对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社会正能量,促进人与自然和合、人与人(人与社会)和合、人身心和合,推进世界和平诸方面的重要作用,使和合文化更好地为实现"中华梦"服务.
  •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民世代相传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主要有口头文学、表演艺术、传统技艺、民俗活动以及相关的文化空间.它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10个大类,它是口耳相传的活态文化,它是历史的积淀、传统的精髓、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凝结着我们的记忆和情感,也折射出一方的文化精神.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下,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愈加的任重道远.文章指出天台山文化的价值有价值之一:非遗促进了地域文化的繁荣,非遗提升了群众的文化自信,非遗为打造文化品牌莫定了基础。价值之二:非遗助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价值之三:非遗为文化旅游的提供了资源。价值之四:非遗推动了美丽乡村的建设。
  • 摘要:加拿大是北美的移民国家,加拿大文化由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多元文化和谐组成.佛教作为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元素,在加拿大社会中起着重要的积极作用.本文主要从三方面略述中华佛教特别是天台法脉传人及寺院在加拿大的发展.即从历史上探析中国天台宗的发展,从传承上探析加拿大四位天台宗法脉传人的修学历程,从发展上探析加拿大天台宗寺院的建立及海外传播模式.通过对加拿大多伦多天台寺院及法脉的梳理,进一步了解中华佛教在加拿大多元社会中起到的积极作用,对完善加拿大佛教的自身建设和人类文明的健康发展均具有重大意义.
  • 摘要:天台县以天台山名,地处浙江中东部,东临东海,南接括苍,西至盘山,北是天台山脉,绵延至普陀.早在七千年前就有人类活动,吴赤乌二年立县,距今一千八百年的历史,今有人口近六十万.天台境内,山峦叠嶂,始丰溪自西向东横亘于中,居民村落分布两岸,农耕以地为主,田少地多,自古称"八山半水分半田"以种旱粮为主,大米稀少.文章主要就天台地区的民风、民俗、民居、饮食等四个方面介绍了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 摘要:文章介绍了弘扬和合文化,对天台本地来说,有利于提高知名度与关誉度,有利于推动旅游事业的发展;就全国而言,有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和谐,有利于以和合精神处理"人地、人际与身心"三大关系;就对外关系而言,有利于提升国家软实力,提高国际话语权.这是天台山文化当代价值的重要体现,也是弘扬和合文化的重大价值所在.
  • 摘要:唐末五代以降,儒佛道三教文化融合(融通)已然成为传统思想学术发展之大势,然究其精神实质,与之前的融合、交涉不相一致的是,心性成为三家共同的哲学追求和文化融合(融通)之基.这无论从时间节点还是从理论逻辑发展而言,都与中国传统哲学从本体论推进到心性论是一致的,尽管它们彼此对心性的理解和诠释并不一致.宋以后理学家们一再追溯自身的心性传统,然于其中,贡献最力的当属善于"治心"的佛教哲学;对于道教而言,其开放性的理论建构特色,使得在心性哲学的实现路径上,更多是吸收和改造佛禅的心性之学和儒家的心性理论.本文权以道教南宗祖师张伯端和实际创始人白玉蟾为中心,依据第一手文献和既有研究成果,尝试还原和"描述"道教南宗文化交融的建构努力;在此基础上,深入阐发其文化交融的内涵、精神及现代价值。
  • 摘要:中国佛教特质在"禅","禅"是包括天台止观在内的广义的"禅".而天台止观思想在中国禅法理论中是最具完整性,也有诸多方便入门的,值得在当代继承和弘扬.天台止观有三种:渐次止观、不定止观、圆顿止观,而以圆顿止观为其最重要特色.天台止观思想在中国禅学史上具有极为重要价值,其总结隋以前传入中国的禅法思想,并通过智者大师的体证进行了开创性的禅学体系建立,其对整合佛学整体的作出了杰出贡献.同时,天台止观对奠定中国佛教经典诠释体系作出了的贡献.当代弘扬天台止观,首先要探讨基础禅观对天台止观的贡献,可以提别提倡六妙法门与童蒙止观的初步方面.在当代需探寻"大开圆解"的可行途径,因真正要进入天台圆顿止观,则必须大开圆解.同时需重视中观与天台止观内在联系,以及天台止观与其他行法的融合问题,如何将天台止观与楞严禅观相融合也是个可以探讨的问题,此外天台止观与如来藏心性系的关系也待厘清,有助于开拓天台止观深入实相的途径.
  • 摘要:和合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代表和谐和睦;合,代表团圆团结.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和合文化与其他优秀传统文化相比,最大的特点是在民间颇为流行,更接地气,可以说是雅俗共赏,得到士大夫与普通百姓的一致认可.中国民间传统结婚仪式上,往往供奉和合二仙之像,为两个笑容可掬、蓬头垢面的和尚,一手持荷叶莲花,谐"和",一手捧宝盒,谐"合".和合二仙代表着人们美好的愿望,愿新郎新娘百年好合、家庭团结和睦.画中的和合二仙,即是寒山、拾得.寒山、拾得,天台山的两位高僧.文章先从寒山拾得的文献记载及《寒山诗》的行间描述了其与和合文化的渊源、又从中国文化传统基因的角度分析了和合文化的必然性、最终介绍了如何理性看待传统和合文化与构建当代和合文化。
  • 摘要:宋代浙东文派是北宋中叶至宋元之际流衍于浙东地区的散文流派,根源于浙东事功学派,并逐渐从传义理的学派,嬗变为重辞章的文派.该文派作为南宋最为重要的散文派,宋文优良传统的持守者和文坛最具事功特色的议论派,在中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同时,文派构建文章批评理论体系,推动了文章学走向成熟;开创评点式选本批评法,丰富了文章学批评体式;编出文章经典选本,影响了后世文选活动.文派从理论建树、批评体式、文选活动三个维度,又为中国文章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 摘要:洪武三年(1370)三月,明廷遣莱州府同知赵秩宣谕日本.不料,怀良亲王以为赵秩系元世祖东征前夕的使者赵良弼(1217~1286)之后裔而拟加杀害.幸赵秩事先察觉,以正义凛然之态陈述了自己乃大明天使,明实异于元.怀良闻而气沮,礼遇赵秩.并遣其僧祖来奉表称臣,贡马及方物,同时送还明、台二郡被掠人口七十余人.日本使者一行于洪武四年(1371)十月抵京.太祖十分欣喜,宴赉并厚赐使者.洪武五年(1372)五月,太祖命宁波天宁禅寺住持仲猷祖阐、南京瓦官教寺住持无逸克勤等人,率团送日使还国.文章作者分析史料认为无逸克勤等人出使是为了达成明太祖通过佛教进行外交活动的意图,笔者指出其实克勤这次出使日本,除了上述政治目的外,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向日本求取中国散佚的天台教典共计31部、67卷。这次祖阐、克勤从奉命出发到回国,历经二年有余,其中不乏曲折和苦境,文章通过史料分析了其在出使前被选中前的遭遇和在出使过程中面临的前途未卜、生命由天的尴尬处境,还对其出使归来之途的延误进行了自己的判断和推理,文章最后还通过大量诗篇和见闻交代了此次出使中的文化接触和交流及其带来的积极意义。
  • 摘要:佛教传入东土以后,中国固有学术传统得其裨助,经过自唐迄宋的消化吸收,遂有儒家理学与心学别开生面的崭新发展,不仅儒家自身彻上彻下的形上哲学义理世界得以建成,即儒道释三家和合互动的良好学术生态格局亦逐渐形成,从而体现了中国文化妥善安顿人的精神生命的价值诉求与发展方向.两宋大儒多与宗门禅德往返,禅学实际已成为他们体道证道的入门初阶,不仅体现了"三教合一"的历史发展潮流,反映了华夏民族充分发挥高层次心灵或宗教性终极力量的巨大能力,而且也显示了文化调适的作用或功能,代表了人类体认宇宙人生真谛的最高智慧成就.文章细致地从唐宋时期的中国儒家哲学家的思想发展与佛教的互相交流、影响、融合的各个细节处分析了儒学佛化与佛教儒化在中国思想发展中留下的鲜活印记。
  • 摘要:在一般人的眼里,佛教通常被视为一种以出世为追求目标的宗教.但是,作为一种社会历史文化现象,佛教从来也没有完全游离于现实的社会人生之外,它自有入世的一面存在.佛陀释迦牟尼在创立佛教时,最为关注的就是现实的人生问题.佛教"四圣谛"的根本教义,"八正道"的基本内涵,无不以对现实人生的深切关怀为基点.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佛教的精神内核乃是其人生哲学."佛"不是全智全能、具有无限威权的至上神灵,而是自觉觉他的人生导师.大乘佛教虽然有把佛、菩萨神化的一面,但是这种神化依然是以解救现实的人生苦难为基点的.佛教对所谓出世理想的追求,不是通过对现实社会人生的简单否定、一味逃避或故意轻忽,而是通过对它的热切关注、积极参与和努力改造来实现的.离开了积极的入世精神,超然的出世理想就缺少了根基,失去了意义.文章便以下面五个部分的说明了天台宗对世间诸法和现实人生的关注:“即事而真无非实相,一色一香莫非中道”的诸法实相论。空假中平等互具的“三谛圆融”说。生佛平等的“性具善恶”说。“自观己心”的“妄心观”。
  • 摘要:作为严格意义上的宗教哲学,天台思想是紧紧围绕着止观学说而展开的.因此之故,作为论证世间万象与主体之心念互具不离的"一念三千"之说,是天台智顗大师晚年方才提出并给予较完整地论证的.而作为其立论基础的"三谛圆融"思想则系智顗吸收、继承其祖师慧文、慧思之"一心三观"而提炼出来的."性具实相"也是从"一心三观"的观法形态之下成立的.因此,"一心三观"、"三谛圆融"乃天台哲学成立其"一念三千"的本体论模式的方法论原则.文章详细论述了这些思想,并认为这一原则完全可以作为当代社会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理论支撑.
  • 摘要:文章指出《台州隋故智者大师修禅道场碑铭》是在述说智者大师之事迹,叙天台传教之大统,是保存于今的佛教天台宗的唐代著名碑刻.其所涉及的事实以及碑铭的文学价值,非常值得讨论.钩稽撰文者梁肃、书丹者高放、篆额者陈修古、建碑者行满的材料,能够清楚地呈现该碑的形成过程;考证智顗、湛然和梁肃的关系,是解读这一碑铭并了解佛教天台宗的关键所在;发掘碑铭的史实,论述碑铭的价值,不仅有助于梁肃研究的推进,也有助于中国文化史和文学史的深入研究。
  • 摘要:中国人对于和谐、和睦的追求由来已久,而和谐、和睦的哲学根基则是事物的共生、共在.共生、共在是中国哲学对于宇宙万物样态、状态及生存方式的基本观点与基本态度.文章指出,中国传统哲学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共生、共在的,并因此也是并且应当是和处、和谐的.共生、共在是事物的本然,和处、和谐是事物的应然.本然是强调本来如此,应然是强调应当如此.并详细地从共生、共在、和处、和谐几个角度论述了其和合共生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 摘要:寒山及其诗歌的相关研究,在学界来说,并不是一个热门的方向.但是,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在华文研究世界来说,也是受到了一定的关注,由于寒山研究的特殊性,到目前为止,对于寒山及其诗歌的研究并未形成一个非常好的态势,很多的研究存在着局限和重复的现象.本文尝试着对寒山及其诗歌研究的文化视角和跨文化角度进行探讨,期望能够对于推进寒山的整体研究有所推进.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