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教科文艺>2012年浦江创新论坛
2012年浦江创新论坛

2012年浦江创新论坛

  • 召开年:2012
  • 召开地:上海
  • 出版时间: 2012-11-03

主办单位:科技部;上海市政府

会议文集:2012年浦江创新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2012年浦江创新论坛首次设立主宾国分论坛,以“中德科研项目管理研讨会”为题,围绕德国科研项目管理、中德科技项目合作的议题开展深入交流。发言嘉宾包括中德双方的政府官员和项目管理部门负责人,分别就中德有关科研项目管理的实践作了交流。其中,德国在科研项目管理和国际科技合作方面有许多成功做法和经验,他们不仅建立了专门的项目管理中心,还注重以应用为导向的项目评估,并且充分发挥政府资金引导与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以及建立健全需求导向的国际科技合作模式。
  • 摘要:当前,世界科技正处于群体性突破和加速化发展阶段。技术进步的速度越来越快,技术生命周期不断缩短,新的技术及其产业应用不断涌现。本论坛重点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邀请国内外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专家,论述信息技术的演进以及信息技术产业在对国家和社会生活中产生重大影响的应用等话题,探讨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力争成为产业界和技术界对话交流的平台。通信网络是信息时代的土壤和根基。展望未来,通信技术的发展更趋智能和融合,信息化网络将完全覆盖现实世界。信息时代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转化为代码,屏幕手指触碰间的交互体验,连接着人们的知识与情感。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传统的产业形态,甚至对历经几十年考验的经济学理论带来冲击。无论是社交网络、云计算还是移动通信、大数据,都通过建立开放性标准、开放性架构和开源系统,让研发人员拥有更多资源,在更大空间、更高层级开展知识共享和协同创新。同时,开放性确保了应对未知需求的灵活度,让信息技术更加易于扩展、移植和跨平台,大大加速了技术成果的落地。目前,信息技术的竞争已从单一技术、产品和服务的竞争演化为集合产业链上下游生态系统的竞争,而生态系统的持续运转取决于“造血”机制。
  • 摘要:着眼学科交叉领域,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已经成为了未来发展创新的必由之路。以医学产业为例,业界认为,医学将走向系统医学和精准医学,形成4P的医学模式,即预防性、预测性、个体化和参与性。目前,社交网络开始冲击传统的科研组织模式。传统模式下,获得学术资助的过程漫长且繁杂,是让不少科学家颇为烦恼的问题。而基于社交网络的“科学2.0”模式,可能使科学研究的效率大为提高。而多学科、跨领域的科研平台越来越被重视。21世纪科技发展的最大挑战就是科学研究的复杂性。未来存在多种可能性,未来也是可以选择的。一项技术的出现并不是技术本身决定的,还依赖于整个社会的经济基础。中国科技的未来,就必须从实际需求出发。全球化、信息化、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循环型以及内需驱动是未来中国的六大特征。智能化、信息化加上资源环境对未来技术所提出的绿色要求,不断推动生产、生活、生态的融合,也许就是未来中国科技发展的方向。
  • 摘要:环保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党的十七大和十八大都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在此背景下,环境污染治理、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日趋受到重视.环境技术分论坛聚焦环境技术与环保产业发展的热点,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 探讨绿色经济发展,分享转型成功经验.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环保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然离阶段性要求有一定差距,社会发展需求与环境约束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为进一步提升节能环保效率,展示了水处理、大气治理、工业减排领域中的大量成功案例和方法。总体来看,效率的进一步提升,需要更加注重循环利用、系统集成和综合治理。就我国政府推动绿色经济发展提出加强立法和监督,制定引导政策,提高公众的环保参与意识,改进政府行政管理,以及开展模式创新。
  • 摘要:中国儒家文化有着数千年的历史,蕴涵了宝贵的思想与财富。面对当前创新主导的知识经济时代,儒家文化如何重焕生机,与现代科学精神融合发展?本专题邀请文化界、科技界的知名专家学者,从科技与文化相互作用的角度,深入研讨儒家文化中的科技元素、儒家文化对科技创新的影响等。王渝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给中国古代科技提供了丰富的养分,促进了农、医、天、算四大领域科学的发展。现代科技越来越引发人类社会的灾难,而儒教发源地中国是历史上最早实行政教分离和宗教信仰自由的国家,在儒家文化圈内的历史上,从未发生过宗教战争。这些客观的事实提示人们,现代科技需要更多的人文关怀,科学发展、和谐社会绝不是空洞的口号,或许就是未来人类社会的理性选择。一方面,儒家文化与科学精神是有点不大相干,另一方面,儒家文化对科学也有积极影响。
  • 摘要:2012年浦江创新论坛全体大会聚焦“产业变革与创新生态”主题,深入分析了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从不同角度揭示出构建创新生态和打造企业主体的要诀。指出新一轮科技革命呈现出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而且创新型国家建设就是要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并且创新生态建设要高度重视企业创新管理和协同创新,生态原是自然界概念,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和实践表明,生物与生态系统间的互动,同样也适用于创新成果与外部“生态”环境。万钢副主席指出:创新生态具有自然生态系统的一些共性,包括主体的多样性、共生性以及系统的净化性、自主性、开放性。创新生态的关键在于:集群效应、知识产权、创新文化、资本市场、以及政府与市场关系。企业是创造财富的源泉,产业变革的最基本力量来自于企业家的创造,加快推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是营造良好创新生态、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中心任务。重点关注企业创新管理和加强产学研用结合。
  • 摘要:创新是区域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区域(城市)分论坛围绕产业升级与城市转型,从创新要素配置与辐射的视角开展深入探讨,积极研讨新兴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的创新经验和发展路径。指出,区域创新能力取决于地理环境、技术溢出和包容性,而且创新区域分布正在不断演化,此外产业集群发展应当多元化,通过探索城市区域创新的一些经验,提出不仅要加强环境营造和战略规划,还要面向企业创新完善政策,以及加强技能型人才培养。
  • 摘要:科技体制改革关系到释放我国科技创新资源能量、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局。当前,我国科技体制改革正进入新的阶段。本专题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聚焦科技与经济结合、协同创新、新型研发组织、科技创新评价等问题,探究制度创新路径。而创新政策在创新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合理的政策设计将有力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政策分论坛让专注于创新政策研究的国内外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政策机制设计、政策效能发挥等议题展开深入讨论。在创新过程中,政策设计与技术研发同等重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创新是技术研发和政策设计的集合。而政府在制定政策时要同时注重系统性和时效性。政府制定创新政策的基本前提是要全面充分地把握企业技术创新的内涵,引导企业提高要素生产率和竞争力是创新政策的核心,而大学在创新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
  • 摘要:没有创业活动,创新将无法完成,经济也不会有活力和竞争力。良好的创业生态环境是保障企业创业成功和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本专题为具有创新潜力的企业提供交流平台,并直面当前我国中小微型企业创业发展所面临的各类困扰和制度约束,探讨有利于中小微型企业创新发展的政策环境、技术创新模式、投融资机制等热点话题。
  • 摘要:在加快建设企业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的过程中,我国企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和发展机遇.企业分论坛围绕"企业主体——做领先者还是跟随者"这一主题展开,分享卓越企业的创新管理经验,探究企业创新难题解决之道.企业的创新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技术突破固然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应用技术越来越同质化的今天,创新战略的对抗更加取决于企业对市场需求的把握和商业化运作。而技术创新在许多企业里之所以难以推行,是因为政府和企业对于创新管理的认识尚不清晰,难以把握创新规律。因此,政府要改变支持创新的方法和理念。企业要真正学会创新管理。以及充分理解“创新是一个充满试错的过程”。
  • 摘要:世界电动汽车正处于突破和加速化发展阶段,我国在电动汽车示范方面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新能源汽车分论坛重点聚焦新一代电动汽车领域,邀请政府官员、国内外示范城市、电动汽车整车及关键零部件企业、高校院所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围绕产业应用示范和商业模式、生态环境创新,开展广泛的探讨与交流。自2001年以来,我国的电动汽车产业从无到有,初步构建了“三纵三横”的发展布局,初步建立起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动汽车全产业链技术体系。针对未来发展,提出进一步完善技术路线,国家部委和地方政府应当明确分工,以及进一步加强政府补贴、配套建设和宣传推广。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