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工业技术>水利工程>治水与中华文明暨李仪祉水利思想研讨会
治水与中华文明暨李仪祉水利思想研讨会

治水与中华文明暨李仪祉水利思想研讨会

  • 召开年:2012
  • 召开地:西安
  • 出版时间: 2012-11

主办单位:中国水利学会;中国水利文学艺术协会

会议文集:治水与中华文明暨李仪祉水利思想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本文在分析治水与中华文明建设的关系的基础上,指出中华民族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蕴含着治水的成果,并研究了李仪祉先生治水实践蕴含的水利哲学思想,认为现代治水应遵循民生优先的原则,注重人水和谐,同时兼顾可持续发展的的理念,应以实际行动继承李仪祉先生遗志,发扬先生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为水利献身的伟大治水精神,继承他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工作作风,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落实党和国家的治水方针,进一步推进水利事业的发展。
  • 摘要:先秦文献中有关鲧的诸多传说的记载,均包含有大量可信的历史素材,较为真实地反映出文明社会前夕的若干史影.战国、秦汉时期,黄河下游地区,堤防建筑,颇为普遍.这些数量众多的堤防正是衍生出今豫东北、鲁西北、冀东南大量"鲧堤"遗迹的素地和产生丰富的鲧的传说的沃土.《世本·帝系篇》"鲧生高密"的传说,大体上反映了远古时期鲧及其治水的传说,发生在地势较高的今天河南嵩山一带,《世本》作者硬是将"生活"之意的"生",机械地理解为"生育"的意,从而主观地杜撰出"颛项生鲧,鲧生高密,是为禹"的帝王家谱式的世系,其与历史实际完全大相径庭。
  • 摘要: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国家,作为农耕文明,水是保障和发展农业生产的关键.治水,从古至今都是中国人的头等大事,中国的历史几乎是一部治水史.大禹治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象征,更是人类征服大自然的自信心表现.本文通过对大禹治水的解读,指出大禹治水体现了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表明了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大禹治水的文化精神不仅仅属于中华民族,而是贡献于全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治水已经远远超出了治水活动的本身,是世界人民抗击大洪水的一部分,是人类与大自然斗争的有机构成.今天的大禹己经远远超出了当年治水的大禹,他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华民族抗击洪水战胜水患的精神寄托,关键就在于非物质文化的世代流传.因此,当人们今天坐享大禹留给份后人特有的福分时,不但要继承大禹治水的精神,更应该作为民族之魂世世代代地流传下去,而且作为全人类的精神财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有计划地在立足中国普世大众的前提下,面向公民、面向现代、面向未来,面向世界。
  • 摘要: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最辉煌的文明之一.纵观中华文明的发展历史,不难发现,治水与文明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华民族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蕴含着治水的成果.指出水和治水活动本身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和价值,而且以其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密切关系,在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社会政治的稳定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并在更广的范围、更高的层次上参与着中华文明的创造.具体地说:第一,治水为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安全保障和物质保障,中华文明的开创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治水斗争的产物.第二,治水催化了中国奴隶制国家的诞生,并对中华政治体制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第三,治水是强国富民的重要途径,对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直接的重要作用.第四,治水直接为中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和源泉,伟大的治水精神和传统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第五,作为中华民族与自然抗争而创造文明的重要生产实践活动,治水文明本身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 摘要:水是人类文明的一面镜子,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也是人与水、人与自然关系不断演进发展的历史.作为自然环境的基本要素之一,水为人类提供物质给养的同时,也融入了精神文化内涵.在文化日益彰显的今天,水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其经济层面上,其中的文化内核更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本文在分析“水文化”体现人与水关系的基础上,研究了建设和丰富“水文化”的重要意义,并分析了“水文化”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指出建设“水文化”需要注重树立“人水和谐”的治水理念,提升水利工程的综合功能,融入城市的生态系统,同时弘扬水的人文精神,丰富水文化涵养,促进人水和谐,把水文化作为人、水、社会、经济、文化之间的结合点,将为水利自身发展提供内生动力,对促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生态文明也有着重要意义,这将是当前和今后水务工作的重要课题。
  • 摘要:中华民族在长期的治水实践中,创造和丰富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水对地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并推动着人类治水实践的不断求索.本文试从剖析地域文化特点的开始,浅析治水与地域文化、中华文化的形成和互相作用影响,进一步认识博大精深的水文化和治水事业的关系,以更好地推动治水事业和水文化的协调发展。
  • 摘要:大禹是中国古代最富传奇色彩、最受人尊敬、最具历史影响的帝王,其丰功伟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治水成功,二是治国有方,而这两者又紧密相关,其治理国家的重要前提就是治水成功.通过对大禹治水是我国历史上由氏族社会向国家形态转变时的重要历史事件,大禹治水成功的结果,直接推动了中国国家的形成的分析,指出大禹在治水的过程中,走遍天下,领导治水,对各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情况了如指掌,最后划分九州,以地域划分来管理天下,设立公共权力,形成了社会的组织管理机构,建立了军队,逐步完善了法律,建立了赋税制度,定都阳城,形成了统治中心,以上这些足可说明大禹治水对中国国家的形成起着某种催化剂的极其重要的作用。
  • 摘要:海河是天津的母亲河.三岔河口一带的直沽寨是天津最早的城市胚胎,海津镇的出现则确立了天津地区河海通津的重要地位.本文在分析海河治理过程中对天津文化形成的影响包括表层文化,即可视的城市形态,包括建筑以及深层文化,即特有的方言和文化遗产方面的影响,指出一条72公里长的河流,能在一百年的时间里,托起了一座国际化的大都市,承载了一部与国家紧密相连的历史,彰显了一种交汇型的文化,代表了一个特殊时代的脉动。这样影响于一个城市和城市文化的流,在中国,在世界,都是绝无仅有的。这对天津来说无疑是得天独厚的天赐良缘。海河干流短,但赋予了天津离海近的优势,这也是邻近的其他大城市所不具备的。因此,依托“两海”(海河,渤海)优势,重现海河浓缩的岁月风光,发展特殊旅游,带动名河、名城建设,应是天津城市发展的“捷径”。
  • 摘要:水环境是城市发展所依托的重要生态基础.在城市水环境建设中挖掘水文化,不仅可以充实景观内涵,也能够引起市民的共鸣和心理认同,推动市民对城市历史的认知.而城市水文化的建设又提高了城市的精神风貌和整体品位,进而提升城市形象.本文通过对广州城市形象宣传语中的水文化的解读,研究了其标志性的水景观和水文化,环境中的水文化和大型事件中的水文化,指出城市一旦提高了知名度和美誉度,城市形象要素就会转化为动力机制,聚集人才、资金、技术,加快城市与国际接轨,促进城市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广州具有悠久的水文化,因此,利用水文化提升广州的城市形象,势在必行。
  •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秦淮河对古城南京的形成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基础上,指出随着南京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秦淮河两岸逐渐出现了大量的违章建筑,各种污染企业也遍布于河道两侧.生活和工业污水直接排放入秦淮河中,沿河环境脏、乱、差,严重影响了南京的城市形象和市民的居住环境,社会各界反响强烈.2002年2月rn,市委、市政府决策实施秦淮河环境综合整治,秦淮河环境整治工程的建设原则为:统一规划、分期实施、远近结合、标本兼治、条块分工、各负其责.秦淮河环境整治工程的建设对策为:通过防洪工程,消除洪涝隐患;通过治水工程,实现碧水长流;通过环保工程,达到河清岸绿;通过安居工程,实现安居乐业;通过景观工程,展示山水城林;通过实施上述工程,实现人与水的和谐共处,同时对秦淮河两岸的历史文化进行了挖掘、整理和展示,使秦淮河成为山水城林交相辉映、历史文化充分展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文化之河,实现了河道整治工程与文化建设的有机融合,为河道整治提供了借鉴。
  • 摘要:本文介绍了徽州文化概念及其发展、繁荣脉络,分析了徽州文化的发展、繁荣与治水的关系,指出徽文化的繁荣离不开古代徽州经济的昌盛,而古代徽州经济的发展与治水关系密切。治水—兴修水利,既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又保障了徽商货物航运,这样大大促进了徽州经济的发展,为徽文化繁荣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并列举了徽州文化与治水关系密切的案例,提出要加强徽州文化研究,利用保护好传统水文化遗产.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发掘徽州文化中的水文化遗产,对今天发展现代水利具有重要的启示。
  • 摘要:水是生命之源,河是文明之母,动力学是文明的基因,治水成功与否是大河文明形成并持续的重要因素。本文揭示水流动力学机制对世界文明的深远影响,指出人类有组织的治水活动对文明的形成和持续起到重要作用.中华民族开国之初的大禹治水则催生、强化了这一基因。大禹治水是人类第一次大规模对自然的干预,以治水开国,以治水治国。
  • 摘要:李仪祉是我国近代水利先驱,著名的水利科学家和教育家.先生毕生以治水为志,两次留德攻读水利,回国后兴学执教,传播西方水利科学技术,培育水利人才;治黄导淮,整治长江运河;兴建"关中八惠",开创了我国现代水利的先河,被称为"中国现代水利先驱"、"亚洲近代水利科技先驱".本文通过对李仪祉先生治水思想的研究,指出其积极传播西方现代科学技术,不遗余力培养水利人才,致力水利科学理论研究,积极推行试验研究,促进了中国传统水利思维向现代水利研究方法的转变,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兴建“关中八惠”,开创中国现代水利先河,开展现代水利建设需要传承仪祉精神,坚持水利为民,真抓实干,求真务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要在发扬优良传统的同时,深入推进干部人事、收入分配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激活灌区发展活力;要要充分发挥灌区文化积淀深厚,大力发展水利文化;积极拓展城镇供水,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力打造农灌大局、经济强局和文化名局,努力开创泾惠事业的美好明天。
  • 摘要:水井的出现,是文明社会的一种表现和重要特征.本文以先秦河南水井为考察对象,通过全面、系统地收集、整理先秦河南水井的相关报告、遗址、史料及文献的梳理,借助于前人的研究成果,运用历史学、考古学、农业考古和文化学等多学科知识,初步研究河南水井在先秦时期农业文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结果表明无论是从历史文献记载,还是从考古发现,伴随着原始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产生的先秦河南水井,大增加农作物的产量,为中原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利用井水灌溉,不仅大大增加农作物的产量,还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不仅使手工业与农业已经分离,而且还使手工业内部如铸铜、制陶、琢玉(石)、制骨以至木工建筑等都已出现了专业分工,同时,也为城市的出现和国家的形成创造了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说,先秦河南水井用于原始的农业灌溉是文明社会的一种表现和重要特征,促进了中原原始农业文明的发展,在古代中原农业社会文明变迁中起重要作用。
  • 摘要:本文介绍了分布在关中引泾灌渠上宋元明时代的三个水则,并论述其时代特征与当时的作用.认为其种类齐全,既有石龟、石人类标志物,又有水尺;同时还功能完备,除了在渠首测量引水流量大小以外,还利用徼数来控制下游灌田面积,尤其是其在中游分水枢纽"三限口"前设置的石人具有明确的上下游水量调节作用,说明泾渠的水则除了水文测量这一功能外,主要体现在用水管理的社会功能方面。
  • 摘要:逐水而迁,择水而居,水对于农业生产、城市建设、经济发展和文明进步有着深远的影响.我国现代水利建设的先驱、著名水利学家和教育家李仪祉,对我国水利事业作出重大贡献,其治水精神与大禹治水一脉相传,体现在因地制宜,科学创新,其内涵与地域文化密不可分.本文结合本地实际,认为李仪祉治水精神是中国水文化的重要组成,治水精神彰显地域文化,并分析了目前水文化建设存在的不足,指出加强地域文化建设需要加大对水的宣传力度。通过宣传治水精神,促进全社会形成关心水利事业,支持水利工作,热爱水利人的良好氛围。二是强化水利标识的设置。三是发展以大禹及李仪祉等治水文化为内涵的水文化旅游。四是深化对大禹及李仪祉水治文化的研究,把水文化与地域文化研究推向深入。
  • 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华民族治水五个案例的分析,研究了其反映出的民族精神,认为从大禹直到曹谨,都是古代治水成功的范例,这个过程展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和代代传承。现代修建红旗渠,与以前的个体治水略有不同,这个事例更多的展示出了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和古代治水事例一样,展示出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和魅力。中华大地上古今治水的事例、人物与其他事事例、人物相比较,更加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不屈不挠,奋发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的写照。
  • 摘要:人类创造的所有文明,离不开水的滋润,纵观世界文化源流,水与文明的形成,并非始于当代,而是逐渐积累所致,有很深的历史根源.本文在分析水与文明的关系的基础上,研究了中国历代治水思想,指出治水要处理好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的辩证关系,重视对水环境的潜在、累积的影响,同时充分考虑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在继承前人治水的思想基础上,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水资源和水环境,把水资源、水环境问题和人口、经济社会发展一起进行综合研究,实现水与文明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 摘要:以治水与水文化的关系为切入点,对重庆地理名称、风景名胜、生活美食等领域的水文化现象进行梳理,对气态水、地表水和地下水与城市雅称的关系进行探讨,揭示重庆水与城的密切联系,并对水事活动及水文化在重庆城市历史演变及发展中的独特作用进行分析.指出重庆城市之根就是水,文化之根就是水文化,必须在城市规划建设中融入更多的水元素,提炼和升华城市水文化,打造城市文化特色,提升城市文化品质。
  • 摘要: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之魂,是一个民族不竭的源泉,是一个民族向上的动力.一部中华水利发展史,也正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形成的历史,炎黄子孙正是在与水的抗争、依存、改造、治理中,不断孕育、塑造、丰富和发展着团结奋斗、勤劳勇敢、顽强拼搏、自强不息、求真务实的中华民族精神,使民族精神得以生生不息.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作为水利人,“任重而道远”,要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志存高远,弘毅自励、忘我奉献,大力实践民生水利和可持续发展水利,为实现人水和谐,造福万代,恩泽子孙,而忘我工作,为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发扬光大,做出贡献。
  • 摘要:洪泽湖显示了我国古代水利工程技术领先于世界的卓越成就,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积淀了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蕴,凝聚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诸多领域的庞大信息.洪泽湖遗产的最可贵之处应是它发展至今,仍然处于健康的"活体"状态,以石的坚硬与水的唯美来传承无限魅力,给地域经济也带来了无限生机.洪泽湖发挥水功能效益重在安全与清纯,建造了这一伟大的水利工程,不但滋养了这方人杰地灵的土地,也造就了洪泽湖的文明与辉煌.保护与增强洪泽湖的工程功能职责重大,在全社会树立和培养保护水资源的道德观念.洪泽湖文化遗存的传承与利用重在彰显特色,需要表现地域特色.洪泽湖遗产保护工作已取得了初步成效,已给了人们对洪泽湖的认知可以直接触摸.但还应本着节约高效的原则,对现有文化资源进行广泛的宣传,并可利用现有洪泽湖博物馆、水利博物馆、漕运博物院等设施,丰富人们的感性认识.保护好洪泽湖,对于传承人类文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 摘要:上古时期所流传的牛神崇拜及五行相生相克理论,为铁牛镇水提供了理论基础,使"铁牛镇水"获得了普遍认可.重要险工、桥梁、关津处安置铁牛来压制水怪的做法,更使"铁牛镇水"在中华民族千年治水历程中形成一种文化.本文研究了铁牛镇水的起源和几个典型例子,分析了铁牛镇水带来的文化启迪,指出镇水铁牛是中华先民在长期治水实践中的产物,是研究中华传统治水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是中华传统治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散布于中华大地的各式镇水铁牛,对于研究各地桥梁交通、河道治理、水系变迁以及冶铸技术等,对于挖掘传统治水历史,丰富治水文化内涵,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 摘要:以辩证唯物主义史学观,对李仪祉水利思想,进行系统研究,聚焦其精华,升华其价值.并链接中国现实治水实际,践行中央治水新政,从理论上解读,方法学上诠释中国治水战略,并提出创新发展中国水文化和中华文明的新思路,具有创新性.指出研究李仪祉伟大的水利思想;学习他崇尚民族、热爱祖国、开创教育的科学情怀,以及他为中国水利奋斗终生,无私奉献的英雄气魄;弘扬李仪祉先生崇高的民族气节和卓越的治水精神。以他为旗帜,肩负使命,胸怀大志,刻苦钻研,勇于实践,攻克治水、保水科技难关,以创新成果和优异成绩,从而为水利事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 摘要:本文在介绍塔里木河流域概况的基础上,分析了开展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的迫切性和取得的初步成效,指出水文化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是因为水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她所蕴含的孕育功能、教化功能、引领功能、凝聚功能以及激励功能和传承功能,对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有着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塔河人把先进的水资源管理理念和对塔河母亲的无限热爱、对塔河两岸胡杨的由衷敬意,深深融入到自己的文化之中。在多年的治水实践中,总结提炼出了“和谐、求实、创新、奋进”的塔河精神,它是塔河水文化的灵魂,是塔河水文化的精髓。为了成就塔河综合治理的伟业,严密的组织纪律、高效的运行管理、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踏实的工作态度是必不可少的。
  • 摘要:滏河源水利风景区是一个以水为纽带,水绕城市、城中有山、山水相间、历史传统文化与现代园林特色集于一体,水、山、景、物和谐共处的水利风景区,生动体现了治水与地域文化相得益彰、和谐发展之路.在推进滏河源水利风景区建设的过程中,水利部门遵循自然规律与市场规律,采取多种手段与经营模式,推进景区旅游资源开发,建设水环境与生态恢复工程,以健康的水环境来维护水利工程、自然生态与传统文化和谐有致、良性互动,使之成为一个日新不息、蔚为大观、持续发展的水利风景区.让人在传统文化中体验新潮山水景观的愉悦,在流行风景线中回味古老文化的沉淀,充分展现水利风景区瞻仰文化、休闲观光、赏阅山水、释放心灵之美的新时代旅游理念。
  • 摘要:水是生命之源,万物之本.在慢慢历史长河中,伴随着人类对自然的认知的深化,对水的认知已演变成为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中华水文化积千年之精华,深深地植根于中华民族沃土之中,反映了人类各个时代和各个时期一定人群对自然生态水环境的认知程度,是中华民族治水精神和治水智慧的结晶。通过对之说活动与地域文化的分析,长江流域、淮河流域也有它们厚重而深远的地域文化,总之凡是有水源的地方就有它特定的区域生态与民俗文化,因人类傍水而居,依水而存,水是生命之源。随着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资源节流与开源交举,人水和谐相处带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景的一步步实现,相信水在滋养万物的同时,带给每个地域的水文化必将更加丰富与璀璨。
  • 摘要:水是生命之源,万物生存的根本之一,没有水人们就不能生存,地球上也不会有生命.本文通过对治水与社会发展关系的分析,中国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部水文化,各个历史时期的水制度文化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的文明程度,治水的过程也可以说是制度文化建设的过程,指出改善人与水的关系就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态度。即要认识到淡水资源的有限性,又要防止干旱、水灾对人类的侵害;更要防止人类对水的侵害;从重点对水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治理转变为在开发、利用、治理的同时,注意对水资源的配置、节约和保护;从无节制的开源兴利、以发展需求定转变为以供应能力(水环境承载力)定发展需求,按水资源状况确定社会发展蓝图,并建立完善节水型社会;从人类向大自然无节制地索取,转变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实现可持续利用。
  • 摘要:李仪祉是中国近代杰出的水利科学家,是中国近代水利建设的先驱,首创将西方先进水利科学技术运用于我国大江大河的治理研究.他投身水利事业,躬亲水利,倡导科学治水,发展水利教育,在中国近代水利史上树立了一座丰碑.本论文通过介绍李仪祉个人经历、水利思想和水利贡献对中国近代水利发展的影响,纪念和倡导学习治水先驱李仪祉,总结近代水利发展经验,在现代水利发展中,要发扬李仪祉为水利献身、为民族创业的伟大精神,继承他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工作作风和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的严谨学风,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落实治水方针,认清形势、理清思路、团结协作、扎实工作,进一步推进现代水利事业的发展.
  • 摘要:治水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一个沉重的主题,翻开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可以看到治水一直贯穿于社会发展全过程,治水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所必须面对的一件大事,是社会生活的核心主线.本文通过对治水活动的研究,认为治水是维系民族生存发展的命脉。治水实践不断推动民族精神形成发展,其中形成的治水精神,则奠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基础。并且治水实践不断融合对于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认识和思考。同时这些认识成果都逐步反映在思想意识层面,构成了中华民族精神世界的基础观念,治水不仅构成了民族精神的根基,还大大丰富了中华民族精神世界的内容,形成了民族精神。治水过程还推动对于治水思路、治水方针的思考和探索,不断丰富中华民族与时俱进、求实创新的科学探索精神。认为在新时期,更应该立足于水利实践,在水利发展改革中大力加强文化建设,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全国水利工作会议具体要求,在具体工作中传承和发扬水利行业精神,使水利行业精神随着水利实践的发展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保持旺盛的生命活力,为水利事业提供精神动力,为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 摘要:李仪祉先生是我国近代杰出的水利科学家和教育家,本文通过对李仪祉先生治水思想的研究,分析了李仪祉治水思想在广东水利建设中的体现,指出民生水利工程建设凸显了广东民生优先的治水思路,也体现了广东省委省政府水利厅领导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这是广东水利之幸,更是广东人民之幸。广东水利“三转移”的提出和“六大体系”民生工程的实施,既及时又关键,件件涉及民生,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问题,深受群众欢迎。指出水利事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推进广东水利跨越式、可持续发展,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作为广东水利接班人,应将李仪祉先生“注重民生水利、力求惠泽于民”的治水思想继承、发扬和创新的同时,也会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践行人水和谐发展,为幸福广东建设提供更加坚实的水利保障。
  • 摘要:李仪祉先生是西方水利科技的早期传播者,更是先进科技的实践家.本文从李仪祉先生的生平入手,主要阐述了李仪祉先生修水利为人民、通古博今、综自然之论和水利教育四方面的水利思想,并通过对李仪祉先生的主要水利思想的研究,指出科研应以人为本,其中核心在于科研为民,要大力提倡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提倡严谨务实的科学学风,抓好基础数据,抓好基础研究,做好基础工作。科研要尊重自然,尊重历史,要符合社会发展的大方向。要从主要依靠传统的工程治水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转变。要将历史的经验科学化,正视历史,重视千人治水的科学经验。
  • 摘要:几千年来,大禹治水,代代传颂,全世界华人无不尊崇.大禹不仅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治水英雄,更是华夏立国之祖、建学之祖、儒家之祖.大禹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大禹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本文就大禹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的一致性进行了探讨,指出大禹身上体现出的“以民为本,明德顺事;科学求实,开拓进取;艰苦奋斗,严于律己;大公无私,大爱无疆”的精神,是留给中华民族的一份最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象征,是中华民族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坚强支柱,是中华民族凝聚人心、激励斗志、奋发向上的一面光辉的旗帜。当今时代,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认真研究大禹文化和大禹精神。弘扬大禹文化就是弘扬中华文化,弘扬大禹精神,就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大禹精神万世永赖,中华文化光辉永照天地间。
  • 摘要:在中华民族的水事活动中,对水资源的管理既是行政行为,也是文化行为.治水和管水促进了中国古代国家制度的形成."水为国之财富"的观念在春秋战国时期即已确立,水资源管理也成为国家行政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社会的水管理机构和水管理制度有着悠久历史,在社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华民族对水资源进行管理的理念和实践活动体现了东方文化智慧.21世纪的水管理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水资源管理工作应当树立新的水文化理念,合理汲取传统水文化的思想智慧,实现水资源管理的与时俱进.管水不是简单地保证使用,而是要更多地考虑满足需要,要计算单位水使用效益,在有能力提供的水资源范围内规划生产布局和生活消费,努力使宝贵的水资源产生最大价值.同时继续学习国际先进经验,大力推广节水技术,加大治污和生态保护力度,为当代及后代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需要提供优质的水资源。
  • 摘要:李仪祉先生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水利学家,为了改变旧中国水利事业的落后面貌,使农民免受旱灾之苦,百姓安居乐业,他两度出国学习国外先进水利科学技术,回国后结合中国实际国情将现代科技与中国传统治水有机结合,在天津创办了中国第一水工实验室,在陕西完成了泾惠、渭惠、洛惠、梅惠、黑惠、涝惠、沣惠和泔惠等"关中八惠"的宏伟规划,这些灌溉工程至今仍然发挥着作用,造福百姓.本文通过对李仪祉先生水利思想的详细分析,结合广东水利现代化建设的需求,指出广东省发展水利事业需要以农业为出发点,提出先进的管理理念,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采用现代的科学技术,严谨的科研作风以及现代化人才,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为水利献身、为民族创业的伟大精神,继承他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工作作风和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的严谨学风,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将水利事业向现代化推进。
  • 摘要: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一部华夏民族除水害、兴水利的治水历史.自大禹治水活动掀开中国历史极为重要的一页以来,中华民族与水打交道特别是与洪水做斗争的漫长历史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治水经验,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水文化的起源和形成过程.本文通过对漳河的起源以及演变过程进行了详细分析,并研究了各个时期漳河水文化的发展以及其对地域文化的影响,指出水是漳河人立足生存的根基,不仅磨练着他们的意志,也盛载着他们的理想和追求,漳河人在改造水的同时,水也影响着人,水孕育和培植了这里的文化,并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水文化遗产。
  • 摘要:旧时地方志书,都有治水文章、史料,记载当地官吏、士人所作的地方水旱灾害史料及其防治经验教训的文章.作者其名虽多不见于史传,然皆为从事过地方治水防灾工作,且有一定治绩、经验、心得者;虽偏僻地方,其志书也有出乎预料的此类精彩文章,其对后世水利工作仍良有教益.由于气象、水文等自然因素变化过程极长,这些文献资料更弥足珍贵.通过对地方治水经验包括水可以载舟,亦可以覆舟。勿偏其利,而忘其害,平原水库多积无用之水,非但五谷不收,且居业并损。勿争尺寸之地以病河,斧斤以时入山林等经验进行了详细解读,从而为现代治河提供了借鉴。
  • 摘要:本文通过对李仪祉先生治水思想的分析,指出其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把西方先进的水利科学技术与中国传统的治水方法融为一体,开创了中国近代水利科学,重视工程建设,更重视工程管理,泾惠渠从一开始就建立和实行了一套比较科学严密的管理制度,使工程发挥了良好的效益。李仪祉先生是基于人与自然相互影响的大系统、大时空观来把握治水的,现代治水人应以李仪祉先生为师,勤修四德,勇敢地面对现实,真诚地尊重历史、尊重科学,为我国水利事业的发展挥洒汗水、奉献智慧。
  • 摘要:中华民族几千年治水史中,水利科技创新一直是推动治水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下发、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召开,水利科研迎来了跨越式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面临着进一步加快创新步伐、提升科技支撑能力的重要任务.本文梳理和总结我国古代、近代、现代水利科技创新的特点、经验和规律,指出在水利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机遇面前,新时期的水利科技创新要从中华几千年治水实践中学习宝贵经验,从中国深厚的文化土壤中凝炼伟大智慧,从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中汲取精神力量;大力发展水利教育,培养水利科技创新人才,以专业水利科研机构和高校水利院系为创新主体,健全水利科技创新体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民生水利的发展方向,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以2011年一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加快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可持续发展形态转变,续写中华几千年治水事业的辉煌篇章,为水利改革发展提供坚强的科技支撑。
  • 摘要:李仪祉不仅是中国水利事业的一代宗师,而且是一位身体力行的实业教育家.本文通过对李仪祉创办以及参与创办学校的详细介绍,分析了其期治学宗旨和观点,指出其治水是为了兴农济民利物,注重借鉴中外先进治水经验,对外国的技术,中国古代治水的经验,去伪存真,洋为中用,古为今用亲自编写具有中国特色的教材和专著,教育学生以爱国主义精神为宗旨,淡泊名利,脚踏实地,忠于职守,为人民作出贡献。 李仪扯深知教师水平的高低,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他创办陕西水利专修班,其师资力量十分雄厚,从而培养出了众多革命领导人和科学家,为振兴中华民族作出了巨大贡献。
  • 摘要:本文在分析淮安水利发展史与建设成就的基础上,详细研究了淮安进行水文化建设的实践和探索,指出水文化是淮安文化和地方精神的重要组成,是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构筑现代文明、彰显淮安特色的重要载体,加强水文化建设具有深远的社会、经济、生态和行业效益。今后淮安将以水文化为引领,进一步创新治水新路,探索率先实现水利现代之路;以水文化为载体,进一步提升水利工程的文化品位,充分挖掘淮安运河文化和生态水城的丰富内涵,彰显淮安水城的独特魅力;以水文化为纽带,进一步弘扬新时期淮安水利精神,着力加强行业文明建设,让水文化更加绽放水利光彩。
  • 摘要:本文通过对嘉应观建筑的分析,研究了其中轴线上的禹王和牛钮,以及东大殿供奉的治河诸神和西大殿供奉的治河诸神,指出雍正皇帝比较重视治河,同时体现了治河和保漕关系密切,同时嘉应观也是一个治黄历史展览馆,通过嘉应观里一个个鲜活的河神形象,以及他们所展现出来的治黄功绩,让后人对治河的历史有一个清醒的、系统的认识,是人类治河史上的宝贵财富,对今后的黄河治理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 摘要:本文通过对李仪祉生平做了简单介绍,分析了仪祉文化的内涵,指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弘扬仪祉文化精神,就是要学习他热爱人民、报效祖国、献身水利的奉献精神;学习他诲人不倦、严谨治学、培养人才的高尚情操;学习他崇尚科学、勤学治事、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学习他注重实践、勇于创新,敢为人先的献身精神;学习他坚毅刚强、身体力行、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学习继承和发扬仪祉精神,最重要的就是要用实际行动,加快陕西水利发展。
  • 摘要: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的历史,也是一部治水的文明史.水,不仅孕育了华夏文明,也孕育了岭南独有的地域文化.千百年来,从远古时期岭南治水文化的神话传说,到古代水利工程灵渠的贯通,再到珠江水系西江、北江的水与文的交织,直至现代河涌文化的形成,无不渗透着岭南地域文化的发祥、发展,演绎着南粤大地民族融合、多元的变奏,影响着岭南地域文化的历史嬗变.在现代科技治水理念和思路的引领下,随着水利与经济、社会和环境的交融不断加深,新时期城市治水文化给河涌带来生机和希望。建设岭南特色宜居城市,让河涌水清、岸绿、景美、不涝,成为现代水利发展的责任和市民的祈盼。而现代河涌治理,正是打开三角城市历史文化记忆的最佳途径,成为岭南低于文化的重要历史文化标志,也成为三角城市提升发展品位的新愿景。
  • 摘要:水利文化是一个亘古的话题,至于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如何开展文化建设,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文章着重介绍了燕山水库文化建设的全过程,探寻了水利工程在建设期间开展文化建设以价值观为指导,燕山水库在建设与管理过程中,开创和丰富了特色的燕山文化,如治水文化、制度文化、科技文化、建筑文化和廉政文化等,在水利工程建设期间开展文化建设工作做了大胆的探索和尝试,创新了文化建设方式,具有很强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 摘要:本文通过对济水崇拜的研究,认为济水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因它而折射的民族精神,至今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济水河逝源存、浇灌沃土折射出厚德载物、无私奉献的可贵品德。现今的济水之源,不仅仍是民间祭祀的场所和人们消闲游览的胜地,还倾其万泉之水汇流成渠,形成了济河灌区,浇灌着3万余庙的良田。更有奇者,灌区的上游,有一块“合瓦宝地”,建于元末明初。地下用三片扣瓦修成暗渠,旱能浇,涝能排,且保持渠水冬暖夏凉,调节土壤温度。地面上夏不旱涝,冬无积雪,这里作物早熟,经久耐放。
  • 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治水行业与国家安定的分析,指出在昌盛时期,莫不以水利作为安邦治国的重要举措,历史上统治者中的有识之士,无不把治水作为施政之要图,水利又促进了社会的繁荣和昌盛;在社会动乱时,水利必然荒废失修,而社会动乱又往往从严重的水旱灾害中引发,治水是消灾化难,爱民兴邦、国泰民安的大事。
  • 摘要:人类社会的发展史离不开有益生存的水利建设,也离不开治理水害的斗争。在中国,大规模开展除害兴利的治水活动已有四千年之久。一部水利发展史,就是人类不断认识自然,掌握水的运动规律,除水害兴水利的历史,其中,水利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是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和人类文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通过对我国的传统水利按照建设的规模和技术特点的分析,大致可以分作3期:大禹治水至秦汉,这是防洪治河、运河、各种类型的灌排水工程的建立和兴盛时期;三国至唐宋,是传统水利高度发展时期;元明清,水利建设普及和传统水利的总结时期,指出我国传统科学技术的显著特点首先表现在重视解决实际问题,重视实践经验,而疏于理论概括。
  • 摘要:本文在分析治水与科技进步的总体意义的基础上,研究了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治水活动与科技发展的关系,并对现代中国治水的意义进行了思考,纵观中国的治水历程,科技的发展推动者水利阶梯式的发展,水利和科技形成的综合生产力促进经济的发展,从而推动着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进步。人类在治水的实践活动中的探索和发现加深了对自然的认知,形成科学技术,科学技术与治水实践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新兴的生产力,加速了经济的发展,推动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的发展又为治水和科技提供了更为迅速的发展动力。
  • 摘要:人水和谐有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是治水、用水、管水的最高境界.人水和谐反映出以人为本的文明思想,包含了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折射出《周易》和谐观的现代价值.从文化的角度审视人水不和谐的成因,提出了研究制定"人水和谐度"考核评价办法,提出对各级政府及水利部门进行综合考核评价办法,对各级政府及水利部门进行综合考核评价。现代治水需要动员全社会参与,“治水先治人、治人先治官”不失为明智的选择。
  • 摘要:李仪祉是我国现代水利建设的先驱,著名水利学家和教育家,首倡将西方先进水利科学技术运用于我国大江大河的治理研究.他以天下水利为己任,投身水利事业,躬亲水利实践,倡导科学治水,首创水利社团,在中国近现代水利史上树起了一座丰碑.河南作为全国第一人口大省、农业大省和粮食生产大省,也是全国唯一地跨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的省份,水利发展的成败,不仅事关全省水利工程的顺利建设,更是事关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民生福祉的千秋大事.河南的水利事业,已从传统农业命脉发展为工业命脉、城市命脉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命脉,并且还是生态环境的重要保障.建设水利事业要从尊重自然、认识治水规律,必须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发展水利的根本目标。
  • 摘要:李仪祉先生,是著名水利学家和教育家,我国近代水利科学的先驱.本文通过对李仪祉先生治水思想的研究,指出李仪祉先生是基于人与自然相互影响的大系统、大时空观来把握治水的。治水历史本来就是先民们实践的客观反映,应勇敢地面对和真诚地尊重历史,尊重科学。李李仪祉先生所提出的“基于人与自然相互影响的大系统、大时空观来治水,制订水法,重视治水要与自然、社会大环境相融合”的理念,在今天仍值得后人学习和思考的,要发扬前人先进和好的治水理念,取其精华为其所用,只用这样才能治好水,让水为人们所用,更好的造福于人,给后人谋长远利益。
  • 摘要:上下五千年,中华文明始终与洪水息息相连,中国水文化可说是民族之宝之魂之根。本文通过对历史资料中关于中国名字起源的论述的分析,并对中国名字的起源进行了推想,指出中国名字起源于黄帝时代,同时研究了洪水名字起源推想,认为中国名字起源于洛阳,洪水称谓源自于洪河。
  • 摘要:水与人类生活密不可分、息息相关.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更是治国安邦的大事.本文研究了韩江流域与潮州供水枢纽工程的关系,并分析了韩江水文化的地域性,研究了其文化内涵,指出水生态文明是水文化中的精华,是水文化科学发展的必然产物。坚持走人水和谐的发展道路,就是要通过不断加强水文化建设,努力构建水生态文明。并将流域水文化建设的理念融入其中,积极推动人水关系不断朝良性互动的方向发展。
  • 摘要:水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水患又是人类的心腹大患.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本文通过对我国历史中水利事业与国家兴亡、社会进步进行了相关性分析,一方面水利作为社会生产力的一部分直接作用于社会,引起经济社会的变革;另一方面社会的变革又反过来影响水利事业的发展。
  • 摘要:本文在分析天津地理位置的基础上,分析了水与天津的关系,认为渠成水转促成天津城市的诞生,漕运拓展加速了天津城市的成长,运河贸易带给天津城市的繁荣,同时治水创造出了天津水精神,随着天津发展的脚步,水利建设既要达到防洪、供水和水环境建设的功能要求,同时又要具有大都市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品位,才能形成适合现代化城市需要的格局。水是最公平的,水能覆舟,也能载舟,旧时海河水和运河水将天津引入到了封建帝国统治领域之中,经过几百年时间的磨砺,水也以其润物之功滋养了天津城的真正生命,造就了一个有着自己独特节奏和韵律的城市。
  • 摘要:本文试从多个层面阐述治水与国家的形成、夏王朝的建立之间的关系,认为大禹治水的成功,推动了国家的产生,确立了国家的雏形,在物质基础、社会基础、思想基础等多方面对夏王朝的建立产生了重要影响,是中原地区进入文明社会的契机之一,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由此开始,中国历史从此进入文明时代。
  • 摘要:《河图》《洛书》作为中华民族人文历史的奠基,其出现与先民的治水实践密不可分,治水实践是促成中华文明滥觞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文明的发展中,由于对水深刻的历史体验和感悟,使人们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观水的人文传统.通过观照水的德性来不断发掘人的德性,发现处理人事的规律,并最终凝聚成以水为师的民族智慧。
  • 摘要:水不仅是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更代表着丰富而深厚的文化。人类依水而生,傍水而兴,生产、生活与水紧密相依,社会发展与水共存共荣。本文回顾历史,发现郑州有着丰富的水文化资源,指出传承郑州水文化历史,需要着力保护郑州水文化,郑州的发展也积淀了深厚的水文化,郑州水系是郑州市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要载体,在郑州的形成和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十分宝贵的财富,需要下大力量发掘、整理、继承并创新。继承发扬优秀的传统水文化历史,建设具有时代精神的新型水文化是城市水利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规划的基本理念是“水通水清、健康安全、生态环保、人水和谐”。综合郑州水系特色,传承郑州水文化历史,坚持科学发展观,满足城乡发展、居民生活、生态环境对水的需求;坚持水资源优化配置,以整个水系流域为一体,构建完整的水源保证体系;坚持与其他规划相衔接;坚持水体、岸线和滨水空间三个层面的功能协调,形成完善合理的水系空间体系。通过郑州市生态水系建设,建设郑州市水域靓城,将提高城市防洪安全保障、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繁荣城市文化生活,塑造城市品牌形象;实现城水相融、惠民兴市;最终达到“河湖相交应,水系相连通,水源有保证,碧水缠商城,生态为景观基础,景观为生态点睛,景观与生态并重,建设与开发并举。”的规划理念和效果,为城市历史书写新的篇章。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