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教科文艺>第四届国际教育研讨会
第四届国际教育研讨会

第四届国际教育研讨会

  • 召开年:2012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2-10-23

主办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会议文集:第四届国际教育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已实现了从权利平等到资源均衡的转变,正在从资源均衡向优质均衡迈进.优质均衡是优质和均衡的结合,是在资源均衡基础上追求教育质量的提升,旨在实现教育质量的均衡.教育质量体现在教育输入、教育过程与教育结果三个方面,教育质量均衡也因此包括教育输入的质量均衡、教育过程的质量均衡和教育结果的质量均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是底线均衡基础上的差异均衡,其发展是注重质量提升的内涵发展,是基本质量标准基础上的特色发展.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必须把基本质量标准与多元特色发展结合起来,以学校为主体,通过深化学校内部的变革,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
  • 摘要:农业附属于工业、农村附属于城镇、农民依附于市场的城乡二元结构和全球化背景下,教育公平问题实际是社会公平问题在教育领域的反映,因而对教育公平问题的认识和实践就不能脱离城乡二元结构下社会公平问题的背景.从教育公平转向有质量的教育公平,触及对好教育的价值评判;明确价值取向与路径,是探讨如何促进教育公平和质量的前提.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应该以人为本,以普及对学生发展和社会负责任的教育为目的,促进人的发展的同时,关注和致力于身边环境的改善,引领未来经济和社会的公平与发展,做到教育发展与人的发展、社会发展相统一.建立在这样的价值取向和路径基础之上,对教育权利与机会的保障、教育资源的投入、教育质量的提升等教育公平问题的探讨,才有了本原和归宿,才可能有恰当的路径选择.将教育公平价值取向于促进社会公平,承认有差别而多样性的教育,尊重教育对象的主体感受和自主性评价,既是教育公平的应有之义,也是教育质量的实现路径。
  • 摘要:随着1999年我国高等院校的扩招,高等教育逐步进入了大众化,而高等教育质量危机也在不断显现,学术界开始关注大学生学业成就问题,但是目前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学生对学业成就的自我评估,忽视了学生的声音.本研究运用“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追踪研究”(NSSE—China)调查问卷,以大学生自我报告调查评估的方式,对广西大学大学生学业成就进行全面自我报告调查评估,发现不同性别学生学业成就中知识收获,能力收获和自我概念发展的收获存在差异.进而分析影响不同性别大学生学业成就的因素,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 摘要: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进入泡沫期以来,伴随日本政治、经济等的急剧变化,学校教育的制度性疲倦也日益严峻.因此,伴随着对整齐划一教育体制的批判,如何恢复已有公共教育体制的正统性,即提高基础教育的公平和质量问题成为曰本教育改革的紧迫课题,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地方分权视野下的立足于所在地区和学校等的来各自治体层面独自的教育改革得以推进.这其中,犬山市的以自律性为前提的民主发展模式、土佐市的共同参加模式等来自不同地域的自主性教育实践颇具特色,使地方分权背景下日本的基础教育改革在探索新时期的公平与质量中呈现实质性进展。
  • 摘要:本文利用中国西部农村抽样调查数据,研究了家庭生育规模对儿童教育发展的影响.我们特别关注了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学业成绩和心理适应性方面的差异,以及两类家庭儿童的教育性别差异状况.研究发现,家庭生育规模减小有助于提高儿童的学业成绩,这对于出生在独生子女家庭的女童尤其有利.但是另一方面,出生在较小规模家庭或独生子女家庭的儿童,其心理适应性水平也显著的偏低.此外,相对于独生子女而言,拥有一个同胞的孩子其学业成绩并不会显著的低于前者,但是其心理适应性却显著的高于前者.综合两方面的影响,我们认为从长期来看,现有的独生子女政策并不利于儿童的全面发展,放松现行生育政策(有条件的允许生育两个孩子)将是一种可行的改进方案。
  • 摘要:母亲受教育程度的高低不仅惠及母亲本人,还会对子女教育产生重要影响.作为教育代际传递和教育收益研究的重要课题,前人研究表明,相较于投资男性教育,投资女性教育能获得更高的社会回报.本研究选择广西大学大一新生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法、问卷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初步探讨了母亲受教育程度对新生学习行为总体状况的影响,及其与新生课堂上课程学习行为、课堂下课程学习行为、课外拓展性学习行为之间的关系,并提出包括加大教育财政投入,普及女性高中阶段教育;发挥大学教育作用,关注高等教育隐形收益;深入推进“母亲教育”等工程以及规范社会舆论,注重女性教育等提高女性教育程度等在内的对策建议。
  • 摘要:教师课堂提问质量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课堂提问质量的高低决定教学效度的大小.高校教师的课堂提问方式对教学目标的实现和大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本研究根据已有理论,设计教师课堂提问质量的四个维度——难度、跨度、坡度、广度,根据这四个维度编制问卷,对某高校139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在高校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整体质量一般,“难度”方面教师提问激发学生好奇心的均值最低;“跨度”方面教师的提问与教学内容的紧密程度最高;提问方式方面,将近1/4的学生认为教师提问倾向于积极或性格外向的同学.教师从不提问的学生比例占近1/3,在学生回答完毕问题后,教师问其理由,对其正确或错误做出评价后进行讲解的只有7.2%,而比例最高的为69.8%,即大部分高校教师在学生回答完毕问题之后不问理由,直接评价并讲解。
  • 摘要:有效教学在我国方兴未艾,引发了诸多的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本研究反思中国道尔顿制的兴衰,以历史镜像管窥有效教学.以古特曼关于公平问题提出的最大化解释、平等化解释和精英主义解释为理论基础,从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和方法论四个方面,分析有效教学对于课程公平产生的种种悖论,探讨移植国外教学理论本土化的问题.适宜于中国教育环境,能够促进课程公平和提升教学质量的理论才会被长期奉行.由此指出未来趋向:有效教学的式微与课程公平的勃兴。
  • 摘要:促进公平、提升质量成为我国义务教育普及后进一步发展和改革的目标和趋势.基于义务教育发展的新需求,并结合已有关于教育公平、教育质量等领域的研究成果,本研究提出公平有质量的义务教育发展观,并在此基础上采用非等量控制组的准实验研究设计,将对项目学校的学校管理者培训作为干预手段,通过对贵州、云南和青海三省六县48所小学206名学生三年的追踪调查,对学校管理改进状况及其与学生发展间的关系进行了考察.研究发现:1)随着项目的推进,学生视角下的项目学校管理在不断地得到改进与提升;2)项目学校学生在各项发展指标上的得分超过平均水平,且逐年提高;3)学校管理各维度与学生发展各指标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且学校管理各维度对学校态度和学业自我概念均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性,学校管理的教育教学、校园安全和家校合作维度对学校归属感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性;4)通过公平有质量的教育观转变学校管理者的管理理念,改进其管理行为,进而促进学生的发展是一条行之有效地路径。
  • 摘要:学校规模布局调整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背景下,合理的办学规模事关每个人能否平等的享有教育资源,平等的享有受教育权利,平等的接受同样的教育以及高质量、高效益的教育.自2005年以来,在全国、西部部分省份(如:西藏、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城市初中和小学的在校生人数逐年增加;农村初中和小学的在校生人数逐年减少.全国2010年城市、县镇和农村初中和小学大班额与超大班额比例较2009年有所下降,宁夏城市和县镇的大班额(或超大班额)比例却逐年增长,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一变化背景下,使得教育公平视域下宁夏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规模与效益的研究更具紧迫性和挑战性.对于此,本研究通过文献法、比较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宁夏银川市西夏区、兴庆区、贺兰县,固原市原州区、彭阳县,石嘴山市平罗县内的40所不同规模、不同班额的575名初中和小学任教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与其中的30名校长、70名教师、50名班主任进行了访谈,旨在了解不同办学规模的办学效益现状及存在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提出了调整宁夏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规模的建议以及提高宁夏义务教育阶段办学效益的具体策略。
  • 摘要:基于大规模基线调查数据,在科学测量高中生科学素质基础上,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评估了科学竞赛对我国高中生科学素质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1)参加科学竞赛对提高高中生科学素质具有较大的影响效应,比传统OLS方法估计的影响效应高出59.7%.(2)科学竞赛对不同高中生群体科学素质的影响效应有较大差异,未参加竞赛学生的潜在竞赛收益明显低于已参加竞赛学生的竞赛收益.(3)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高中生科学素质依次递减,西部地区高中生科学素质显著低于东部和中部地区高中生.(4)是否参加科学类兴趣班、班级同伴的科学兴趣以及是否在重点中学就读等因素均对学生选择参加科学竞赛的概率影响显著.因此,青少年科学竞赛活动组织部门应当创新青少年科学竞赛活动的激励机制,吸引西部地区和农村中学生参与科学竞赛活动,倡导学校举办科学类兴趣班或兴趣小组,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竞赛活动,在竞赛活动中不断提高科学素质水平。
  • 摘要:中国三十年来的教育改革,以不断渐变的方式完成了与社会转型相适应的教育转型.教育的培养目标取向由国家、集体转向个人及私人家庭,培养“一代人”的具有共同性、集体性、社会性、民族性、理想型的劳动者目标演化为个体性、私利性、竞争性、合市场性和全球性的劳动力或人力资源的培养目标;追求效益和素质的教育在中国经济的快速成长以及社会竞争中扮演了加速器的作用;教育的公共性以“公共产品”概念为基础,以个体的教育权利诉求和机会均等为本,在标准化、普遍化的“素质”和“质量”的追求中,人的全面发展以及内在的丰富性和整体性却在消减.进一步的改革应正视现代教育的基本矛盾,以国家、民族、个人当下和长远利益为出发点,排除资本市场在制度上和文化上对公共教育过度干扰,通过学校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
  • 摘要:延边地区的许多家长出国务工,客观上使留守儿童在心理、学业、课余生活以及民族文化传承等方面出现了值得注意的不良问题.而根据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理论,许多问题追溯到根源,都是由内部各因素所造成的,而本文旨在结合其理论,从自然环境、空间位置、民族传统等各方面综合分析父母出国务工的成因,并进一步提出对策,以为留守儿童创造更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 摘要:运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研究了傣族、哈尼族、汉族、布朗族和拉祜族共322名初中生的族际友谊质量.研究结果表明:在肯定价值、亲密袒露与交流和总的族际友谊质量上,傣族的得分显著低于哈尼族、汉族和布朗族;女生在亲密袒露与交流维度上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初二在陪伴与娱乐维度上得分高于初一和初三,初三在冲突与背叛维度上得分显著低于初一和初二。
  • 摘要: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认为,相对于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而言,通过家庭所传递的文化资本具有资本继承性的最佳的隐蔽方式,是一种最隐蔽、最具社会决定意义的教育投资.文化资本与学校教育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方面,受教育者在教育行为中所获得的学术收益,极大地依赖于家庭预先投资所积累的文化资本;另一方面,文化资本又以教育资格的形式被制度化,教育制度通过承认文化资本的世袭性传递而进一步扩大了不同社会阶层在文化资本方面的差异,从而极大推动和促进了对既存社会阶级和社会结构的再生产过程.布迪厄基于的文化资本的教育公平观基本上属于平等的教育公平理论,运用这一理论审视我国当前教育公平政策的价值取向,可以看出我国当期的教育公平政策的主流表现为坚持平等的价值诉求,采取各种政策措施对因家庭文化资本导致的教育不公平现象进行积极的干预.然而,我国教育公平政策在坚持平等的基本价值取向的同时,承认文化资本的积累性特征,积极推进以平等为主兼顾自由的教育公平政策,在不同的教育领域体现出不同政策取向的优先性,似乎是一种更为合理的教育公平政策的价值诉求。
  • 摘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在不断发展和整合中形成了各自的民族性.当前的民族教育中,由于外来的教师对于所任教地区的文化没有深入的理解,从而造成了他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问题不断.因此应该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加强教师的民族性培养,让他们更好地融入到民族地区的文化情境,更好地为民族地区教育服务。
  • 摘要:本研究针对在中小学教育的行动研究报告中信息研究存在偏颇的现象,采取元分析的方法对近年来正式发表的中小学教育行动研究报告进行分析,以期探讨质性数据的分析方法,使读者看到研究成效有令人信服的证据支持。介绍了分析理论框架——行动研究的特征、分析方法与过程、对研究结果的分析以及研究成效的数据证据。指出行动研究方法作为新的研究范式,占有质性数据是其优势所在。在研究成效手机和呈现质性数据时,需提供必要的一手质性数据,以保证证据具体细致和充分可信。
  • 摘要:中学教育过程中不公体现在重点校与普通校间优质教育资源的差距,同校内毕业年级与非毕业年级间、重点班与普通班间、不同生群间享受优质教育资机会的不均上.究其原因有:由中学教育发展政策不当所导致的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畸形的升学教育下优质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公.解决之道为:通过多渠道的中学教育资源均衡措施以消除校际之间的不公,通过校内教育资源的均衡以消除级间和班间的教育资源配置不公;通过立法与伦理的强调以消除教师待生的不公。
  • 摘要:教育公平感是一个学生对自己获得的教育利益、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以及自己取得的教育成就与其他学生相比较所产生的主观判断和情感体验.学生的教育公平感能够真实地反映教育公平的现状.为了调查学生的教育公平感,笔者采用自编问卷对中部六省1450名中小学生的教育公平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从总体上看,中部地区学生没有感受到十分强烈的教育不公平现象,具有中等水平以上的教育公平感.不同学段、不同区域和不同家庭的学生在教育公平感上存在差异.分析这些差异,可以得出“应试教育”是产生微观层面教育不公平的一个重要原因的结论。
  • 摘要:本研究构建衡量教师配置状况的指标体系,从数量、质量、结构3个角度,运用平均值法、改进的塞尔系数法,结合2003-2005年教育统计的数据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配置的现状及差异性进行分析.得到的结论有:数量方面,义务教育阶段师班比逐年增加,质量方面,义务教育阶段高级教师比例逐年提升,结构方面,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年龄主要分布在30-40岁间,平均年龄稳步增长;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质量的差异最为显著,塞尔系数分解发现,小学省际差异占总体差异2/3左右,远大于城乡差异,初中则城乡差异大于省际差异,约占总体差异2/3,但无论是小学还是初中教师质量的差异都有缩减的趋势。
  • 摘要:本研究以三所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的免费师范生和两所省市师范院校的一般师范生为研究对象,首先考察免费师范生和一般师范生是否拥有相同的教师职业认同感结构,再比较两类师范生群体的职业认同水平,分析其特点,旨在为教师职业教育及其政策制定提供实证依据.结果发现:(1)免费师范生和一般师范生群体均存在职业认同的职业效能、职业价值、职业意愿与期望、职业意志四因子结构,拥有一致的职业认同感结构;(2)免费师范生的职业意志、职业意愿与期望水平高于一般师范生的,免费师范政策对于坚定师范生长期执教和乐于执教的信念具有积极作用,如果各方面条件允许,相关部门可以考虑将免费师范生政策向一般地方师范院校发展,让更多的师范生获益,从而乐于从教,坚定教师职业意志;(3)免费师范生的职业价值水平低于一般师范生的,大三和大四时期是免费师范生职业价值危机的爆发期,个体差异较大,职业价值教育极为迫切,教师教育工作者和相关部门应予以充分关注并做好相关预防与疏导工作;(4)免费师范生与一般师范生的职业效能总体上无差异,但存在性别差异,师范生的职业技能教育要考虑性别问题,对男师范生(特别是一般男师范)的职业技能教育要予以充分关注,让其多参与到教育教学实习中去,培养职业效能感,发展职业认同感。
  • 摘要:政府在增进义务教育公平的进程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现阶段,中国义务教育不公平问题依然存在并呈现出新的变化,各级政府必须重新认识自身的角色和职能,实现义务教育公平目标.作为增进义务教育公平的重要责任主体,政府应该切实履行义务教育服务有效供给的责任,为每一个适龄儿童获得公平优质义务教育提供经费、法律法规、政策制度、技术等方面的保障,以公平为导向加强对义务教育服务的监督与评价。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