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七次学术年会
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七次学术年会

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七次学术年会

  • 召开年:2012
  • 召开地:镇江
  • 出版时间: 2012-09-12

主办单位: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

会议文集: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七次学术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通过对黔县地区二十余处清代民居建筑彩画的调查和相关取样,主要包括了宏村镇、西递镇、南屏村、关麓村等地的代表性清代民居建筑彩画。其目的是以现场调查结合科学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徽州地区传统民居彩画材料及绘制工艺进行初步归纳总结,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徽州地区清代民居建筑彩画使用的颜料皆属于传统绘画颜料,色彩比较丰富。红色颜料有朱砂和土红。白色颜料包括制作底层的白色材料有白、铅白、石膏。蓝色颜料主要是群青和石青,有疑为靛蓝的颜色。绿色成分是石绿和氯铜矿。黄色颜料应用较少,有土黄和黄丹。金色和银色则分别使用了金箔和含部分铜等的金箔,黑色是墨。其彩画工艺可大概判断为:石灰、铅白等加桐油(或水胶)调和填平木缝,反复打磨平整;以铅白衬色,存在部分再用淡红色和淡绿色衬色的现象;以墨线定出竖横线交叉,绘制好交叉处图案;交叉格内直接绘画图案花纹,纹饰填彩,晕染效果;如有什锦盒子,则先开多个深色的边框,再绘制其中的图案;边框内画山水、仕女、鱼虫和花卉人物等,注重多次渲染;局部攒色、退晕、贴金做法;黑白线勾勒彩色纹饰边,边框边等。与此同时,徽州古民居彩画的保存现状不容乐观,有些颜料层脱落严重,部分表面色彩逐渐斑驳不清,污染严重。当地居民对于彩画的保护性破坏也屡见不鲜,可拆卸的彩画板等正不断的流失。如何对徽州古民居建筑彩画给予科学的认知、发掘和保护,并有针对性的重点保护与修复,将这一徽州独特的装饰艺术呈现给世人。其不单单是徽州古民居彩画本体和传统工艺的保护问题,更多的是一个关于怎样藏宝于民,长远保护和留存徽州建筑装饰艺术文化的重大课题。
  • 摘要:故宫博物院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建筑群,且属雷电活动较频繁易受雷害的地区,据明清两代文献记载,故宫发生的较大雷击事故有29起;新中国成立以来,故宫发生的较大雷击事故也有十余起,因此防雷工作极为重要.故宫博物院防雷装置实行定期检测制度,在每年雨季来临之前同相关部门合作,对防雷装置进行检查,排除安全隐患.做好防雷装置的日常维护工作,并指定专人负责,发现问题及时维修或者上报院有关部门.对全院职工进行防雷指导教育,提高安全意识,避免误操作.平常做好防雷的宣传工作,对故宫博物院设施的改进加强监护管理,保护好故宫这座古老的建筑是文物保护工作中一项紧迫而艰巨的重要任务.
  • 摘要:本文通过利用显微镜等手段,对东山村遗址孳生的苔鲜进行了科学鉴定,了解了此种苔鲜的形态特征以及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对该类苔鲜进行了现场小面积治理研究,采用化学方法去除青苔,将一定浓度的有机杀菌剂装人塑料喷壶中,雾状均匀喷洒于孽生苔鲜处。结果表明,不论是在干燥区还是在潮湿区,浓度为1%的杀菌材料杀灭青苔效果较好,而且能够较长时间保持遗址原貌。该材料具有化学性质稳定、在土壤中能稳定存在、而且对人畜低毒等优点。
  • 摘要:馆藏文物防霉纸试制阶段没有专用生产设备,借用了现有的一个不锈钢槽,生产效率很低,为此联合了有关企业开展了防霉纸专用生产设备的研制工作。防霉纸生产工艺还是选择浸渍法,为提高效率引入了真空浸渍系统。研究的生产设备具有浸渍效率高、浸渍均匀等特点,同时考虑到对被浸渍纸张的安全性,针对纸张浸渍的特点,在浸泡箱结构方面进行了优化设计,确保浸渍过程的安全。设备主要由真空浸泡箱、真空系统和控制系统三部分构成,设备的结构具有方便操作,有真空调节阀,通过气体流量计可以了解气流的速度对浸泡工艺和纸张安全性的影响,以便对各工艺过程进行有效控制等特点。馆藏文物防霉纸的小试产品已试用一年多,经历了高温高湿环境的考验,效果良好。防霉纸产品的应用是南方潮湿环境下的中小型博物馆的一种物美价廉的保管辅助措施,是一项具有实用意义的预防性保护产品。研制的馆藏文物防霉纸专用生产设备采用了真空浸渍,设备具有创新性。设备投产后可大大提高生产效率,预计一次性可生产200张(四尺幅面)防霉纸,可扩大应用范围。
  • 摘要:本文在概述扇面画特征的基础上,对南京博物院院藏岱源扇面画,在修复过程中对其进行了拍照、病害鉴定,然后按照传统字画修复程序,进行了清洗、揭裱、全色、扇面对接、包边、装扇骨等各道工序,重新装裱修复,消除了扇面画所面临的潜在危险,使其更加延年益寿。
  • 摘要:为探索馆藏浮放文物的有效加固方法,采用振动台试验手段,研究了鱼线(尼龙线)加固馆藏文物后的抗震性能.根据某博物馆展柜原型,制作了足尺比例的振动台模型.在模型内放置陶瓷文物,并考虑采用鱼线加固,进行了振动台试验.通过白噪声激励,获得了展柜模型的基频;通过对模型分别输入EL-centro波、Taft波及Ⅱ类场地人工波,并考虑加速度峰值分别为0.1g、0.2g、0.4g、0.7g,研究了地震作用下陈列柜及文物的震害形式,分析了鱼线加固文物后的抗震效果.结果表明:展柜基频约为30Hz,与所选地震波的基频相差很大,因而地震响应不明显;未加固文物在地震作用下,很容易产生倾覆;而鱼线加固文物后,可有效减小其位移和加速度峰值,且地震强度较大时,仍有良好的减震性能.因此鱼线加固浮放文物具有较好的效果.
  • 摘要:轴头大多使用在立轴或手卷书画末端的两侧。目前所见大部分黄铜轴头,加工工艺是以手工制作为主。制作一对铜轴头,首先是根据设计的要求选择原材料。原料一般是工厂生产的薄铜板,约几毫米厚。然后按照形状进行加工,根据图样裁剪出一定比例的铜板后也就是用榔头反复地敲打铜板,使其凹凸变化,形成所需要的造型,其间当然不能少了火的加热,黄铜板只有加热到一定温度后,才会易于敲打和造型。铜夔金工艺制作方法,首先将要鉴的器物磨细抛光,以求平整光洁,涂抹金泥,烘烤金泥。刷洗压光。珐琅工艺制作方法,在已制成的金属胎上,按照图案设计要求描绘图案纹样轮廓线;然后用细而薄的金属丝或金属片(金属主要是铜,也有用金或银的),焊着或者是粘合在纹样轮廓线上,再于金属丝或金属片纹样的空白处,填施各种颜色的珐琅釉料。
  •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地宫出土佛顶骨舍利赴港澳供奉活动中,为了保障舍利安全所开展的一系列减震措施,特别设计了柔软硅橡胶为基质的圆盘形托盘作为与顶骨舍利直接接触的装具。该托盘装具中心部位是与佛顶固舍利完全契合的不规则凹槽,对舍利外部每个突起棱角都有3600包裹,保证了运移过程中突起棱角不会遭到磨损。通过预防性保护手段为文物提供“洁净”、“稳定”的微环境保存条件。在舍利赴港澳瞻礼期间,对于环境的控制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露天不可控情况,如机场仪式期间无法对环境作出有效调控;另一种室内可控情况,如瞻礼场所由于是密闭空间可以根据环境指标要求作出调整。为了能更直观地了解佛顶骨舍利的保存环境现状,设计了两套环境实时监测方案,一套是利用当地有线网络,将携带的高精度大气温度传感器,光照度、紫外线强度传感器,二氧化碳传感器监测到实时数据发送到设备提供商的数据服务器中,通过登录无线监测系统软件随时查看环境数据;另一套是通过利用GPRS手机SIM卡将监测传感器获得的实时数据传送到数据服务器,通过同一套软件查看实时环境数据。
  • 摘要:本文从科学的角度分析了玻璃文物损毁与衰变物理及化学上的原因,通过典型案例论述了不同环境条件下玻璃文物衰变的症状及相对应解决的办法.同时,对玻璃文物保护和修复过程中使用的材料种类和使用原则进行了总结和梳理.用于玻璃文物保护和修复的材料可以分为几大类:溶解液和反应试剂、勃结剂、表面涂层材料、用于翻制模型和模具的材料、颜料和染色剂。当然还包括一些制作模具和用于包装存储的辅助材料。需要指出的是所有的化学材料对于玻璃都有潜在的危害作用,在使用化学物质时,必须佩戴防护眼镜、防尘防毒口罩、防护手套和衣服,并同时使用排风装置。清洗玻璃文物时,要根据玻璃的状况和表面的装饰选择适合的清洗剂。 修复玻璃文物时使用的砧结剂、加固剂或填逢剂,都需要有一定的粘接性能,并且在固化时对于张力有一定的调节作用,而不应对玻璃产生张力影响,且在视觉上较为隐蔽。
  • 摘要:由于环境的变化,出土的铁器文物发生快速腐蚀的现象比较普遍,导致铁器文物脆弱不堪,因此必须进行抢救性保护修复.南京博物院在一批出土铁兵器抢救性保护过程中,通过超景深显微观察和X-荧光分析,说明铁器在长期的埋藏期间,土中的盐类被吸附到铁兵器的腐蚀层内,在腐蚀层干燥后,盐类物质逐渐在表面聚集和析出。采用的主要技术措施为清洗、加固、磷化、封护,铁器得到了有效保护,并且保持效果良好.
  • 摘要:针对古建筑黏土砖传统修复做法的不足,如剔挖、更换新砖等方法常常造成对墙体较大扰动或造成反复维修浪费的问题.故宫博物院联合中国科学院化学所、北京联合一工科贸中心针对古建筑黏土砖修复技术展开课题研究,经过反复试验、论证,研制出偶联剂改性复合乳液.这种高分子材料改性剂能够增强传统材料砖灰的力学性能,提高砖灰与砖的黏结强度和耐水性.偶联剂改性复合乳液用于古建砖面残损的原地修复,避免了传统挖补、更换维修对古建筑的扰动,从而有利于真实、全面地保存并延续古建筑历史信息及文物价值.
  • 摘要:本文介绍了匜、罍、匕首的清洗方法,由于每件器物腐蚀、残损情况不同,有的甚至集残、缺、破、断、锈等缺陷于一身,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对症下药”或多种方法“交叉使用”。采取了物理和化学去锈与清洗相结合的方法。青铜器为铜锡合金,具有一定的弹性。而出土的古代青铜器在地下埋藏时,被不同的土质长期侵蚀,或因墓穴塌陷、地层变化,产生挤压撞击,使铜器在变形程度上有所不同。在不损坏文物的前提下根据器物的质地好坏、受力强度,采用了不同的整形方法。匜、罍、匕首的修复方法基本相同,首先对整形好器具进行打磨,然后是焊接,焊接时在焊口上涂抹焊剂,其次是打制补配。为了使修复后的文物在以后的保存、陈列过程中增强抵御外界有害因素侵蚀的能力,对器物进行化学缓蚀与封护是非常必要的。
  • 摘要:本文从粘接材料出发,分析秦俑陶胎的理化性能,初步筛选出适合于秦俑修复的黏结剂.环氧树脂胶私剂丙和烯酸树脂类黏结剂,分别对两种黏结剂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进行了分析,阐述了粘接机理和粘接面的处理。粘接机理是由于物体间的分子、原子之间存在作用力,种类不同的两种材料,当它们紧密靠在一起时,可以产生粘合或粘附作用。对粘接面的处理,通常粘接面由于各种原因,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表面杂质、氧化物、水分等污染物质,粘接前文物茬口表面处理是获得牢固连接的关键之一。任何高性能钻结剂,只有在合适的表面才能形成良好的粘结层。并进行了秦俑陶片的粘接试验。
  • 摘要:本文以浙江余杭凝灰岩摩崖石刻为研究对象,根据文物保护原则和对石质文物保护剂的基本要求,对几种传统石质文物保护剂的保护性能进行了实验室测试,对石刻保护材料的封护性能、加固性能及耐久性能进行了对比,最后发现氟硅树脂和派立刻树脂对于凝灰岩石刻的保护,表现出较好的性能.
  • 摘要:本文介绍了现场保护的基本程序,考古现场的环境主要包括发掘前文物埋藏环境、发掘后文物出土的自然环境两个方面。这两方面的环境与文物的关系就像人类与其赖以生存的环境一样,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研究它们的存在、发生与变化的规律对出土文物产生的影响,可以为下一步制订出周密科学的出土文物现场保护方案提供参考,对发掘出土文物今后的科技保护研究至关重要。竹木漆器出土后,保存环境发生急剧变化,因此,文物出土后,应根据文物本身的状况、当地环境等做出相应的保护措施,例如防止水分过快蒸发、防止温湿度差过大、防阳光照射、防结冰冻裂等.
  • 摘要:对化学成分体系的确定是中国古代玻璃、玉器研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运用PIXE方法的化学成分分析,结合XRD和Raman光谱的岩相和结构分析,能够有效地组成对古玉器和古玻璃样品进行无损分析检验.在对江陵九店遗址出土的一批战国时期的玻璃珠、玻璃璧、玉器样品进行了检测分析后得知战国时期江陵九店同时存在PbO-BaO-SiO2、Na2O-CaO-SiO2两种硅酸盐玻璃.玉器分析结果有蛇纹石类矿物、方解石类矿物、透闪石类矿物、滑石类、云母化长石类和硅酸镁铝类.
  • 摘要:本文介绍了熊家冢殉葬墓的概况以及水文地质状况,指出了保护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通过以石灰为主的防水加固材料进行殉葬墓防水加固对比试验,检验了土体处理前后性能变化,含水率、渗透系数下降,抗剪强度增强,土体的防水能力得到提高,强度增加.并对石灰防水加固机理进行了初步分析.通过抗剪强度、干密度、渗透系数等主要指标试验分析,得出生石灰混合联体暗墙对殉葬墓能起到较好的防水加固作用。结合前期试验,三合土的配方为生石灰:粉煤灰:土:聚丙烯纤维=30:20:49:1时具有较好效果,该试验研究工作的开展对熊家冢殉葬墓的保护起到指导作用.
  • 摘要:本文通过原材料检测,选择性能优良的生漆和桐油进行精制,所得大漆的综合性能,特别是漆膜光泽、耐久性和防腐性等均优于原始生漆和改性生漆。大漆的精制工艺直接影响到大漆的质量和应用,通过研究和总结生漆精制过程中的影响因子,如温度、搅拌强度、精制时间、通气条件等,调节漆酶活性及氧气的传递效率,设定合适的精制工艺条件,控制生漆的精制过程,可以得到质量好,符合要求的精制大漆。我国制作和使用精制大漆的历史悠久,对于传统及现在的精制工艺,一方面要继承,另一方面又必须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总结,科学地改进精制工艺。
  • 摘要:此文章主要介绍河北宣化下八里村辽墓群出土的珍贵木质文物,木桌、椅及墨书梵汉文木棺箱和彩色木俑等生活用具等.因埋藏环境有水侵入腐朽现象,出土后因现场抢救不及时或保护措施的不当,尤其是外部环境骤变的不稳定变化,器物弯曲、变形、收缩形态和颜色会随之发生很大改变,甚至表面失水、干裂而引起内部结构失衡,继而加剧了器物变形、断裂残损.通过采用化学与物理保护的急救技术措施,采用丙烯酸聚氨酯、聚氨脂、改性小分子低聚液和松香石蜡溶液进行渗透加固,对糟朽、软化的木质文物,使用聚氨酯加固是一个有效的方法.丙烯酸树脂封护处理,对极性基材和多孔基材有良好的黏合性.该材料渗入木材组织中可使木质硬度和拉伸强度得到较大的提高,为即将实施的Ⅱ区辽墓出土木质文物实施保护与修复提供翔实技术支撑.
  • 摘要:本文介绍了2002年在意大利维琴察召开的监测会议,会议建议开发一套监测术语表,该表用主要的国际通用语言澄清监测、观察、评估、评价以及报告中相关术语的区别和一套程序以试行检验《世界遗产监测参考手册》。对目前我国开展世界遗产监测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从会议中重新认识到了监测与评估体系多样性、价值标准与管理目标关系、遗产地属性与价值标准关系等,希望借此引起遗产监测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重视。遗产监测,是目前很多世界遗产地关注的热点,是提升遗产保护与管理质量的有效手段。
  • 摘要:《前出师表》部分拓片破损比较严重,经过手工拼接托裱,处理以后有不同程度的损坏和破损,如有些破损地方缺字,有的地方有水渍和油污,但其最主要的还是拓片缺损的比较严重,整幅拓片的缺损处较多,所以主要针对此拓片的受损情况来进行修复。在传统修复过程中先把主要修复的作品拼接上,托上命纸,保护拓片不再损坏,更近一步地保证了拓片的固定性与完整性。修补可以在同一个时间进行,有部分破损的地方,可以补纸接笔。在修补完成后要进行全色,拓片的全色过程重要是以黑色(墨色)为主,全色使整幅作品整体上浑然一体,看上去有整体美,也就达到了全色的意义了。运用现代修复技术,建立数据库,在对所修复拓片模拟还原,进行还原以后就要对受损处做处理,在全部修复完以后要对少部分破损不算严重的地方进行全色,使之效果更加好。在全部修复完以后要对少部分破损不算严重的地方进行全色,使之效果更加好。修复整理完整的拓片也要精心的保护和保管,这样才能达到最终的目的。在修复完以后可以直接先把拓片给装裱起来,以便于保存。
  • 摘要:本文简述了现场勘查取样的矿物成分化学分析结果及各项性能测试结果,研究了圆觉洞石刻区的风化病害形成机理.同时,针对四川安岳圆觉洞石刻区砂岩风化状况,筛选出硅氧烷类防风化加固保护材料来进行加固补强处理。该种材料的反应对象是岩石中的毛细水和空气中的水分,生成的二氧化硅胶体沉积在岩石的孔隙中形成新的胶结物。其优点是在加固反应中,不引入与砂岩不容的物质,而且老化产物与安岳圆觉洞石刻区砂岩的主要成分相同,并且不会影响以后的其他更有效的加固手段的引入,符合最少干预性原则和可再处理原则。并采用抗钻强度测试等方法对材料的渗透深度和加固补强效果进行了评估.
  • 摘要:紫禁城有四座城门,南为午门,北为神武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东华门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为紫禁城之东侧门.其坐西朝东,由城台和城楼两部分组成.城台为汉白玉须弥座石基,中开三座券门洞,券洞外方内圆,开三扇实塌门;城台东沿为堞墙,西沿为宇墙,东西两侧均为两跑礓嚓马道,马道中各设有一缓台.东华门的记载比较少,对马道的修缮记录更是鲜见,其中有明确记载的只有民国时期对其进行过局部修缮.因东华门城台马道又是故宫现存四座宫门中唯一保留全部礓嚓做法的实例,所以对其现状的分析研究就更加重要了.作者通过自己亲自勘察、测绘所得详细数据,结合历史档案资料对故宫内现存唯一的礓嚓马道——东华门马道现状情况进行全方位记录,并对其尺寸、坡度、墙体、地面铺墁、排水状况等进行分析,使读者更加全面认识到东华门马道的历史价值.
  • 摘要:本文通过对山东齐国故城遗址博物馆藏一件汉代铁戟材质、污染物、原保护遗留材料、腐蚀活泼性等实验室检测,说明铁戟内部含有腐蚀因素CI-,需要进行脱盐处理。依据铁戟的保存现状与铁质文物保护基本的原则与方法,制定了对汉代铁戟修复的技术方法与路线,对此件汉代铁戟进行了除锈、脱盐、缓蚀和封护处理在内的保护处理,基本恢复了文物的原貌,去除了病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 摘要:本文简述了银雀山汉墓竹简背景资料、前期保护和保存现状。主要对银雀山汉墓竹简饱水保存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更稳妥的涂刷法可以替代浸入法密封。竹简保存环境温度不能低于零度。最佳的保护环境应该是温度设定在20-25℃的某个温度点的恒温环境。单纯蜂蜡不适合作为竹简密封蜡用,蜂蜡的膨胀系数较小,由于硬脂酸的加入,密封蜡熔点升高,有较好的耐候性,有效提高密封效果。热熔胶的表现也值得肯定。
  • 摘要:彩画保护与修复是业内关注的热点,故宫博物院近年来在此方面进行了多次有益的探索,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技术路线.2012年咸福宫区建筑彩画保护修复的目标就是最大限度地保留其真实性和完整性.咸福宫,位于紫禁城内西六宫西北角,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西六宫之一,历经明清两代帝王的多次修缮以及使用功能的改变,留下了具有不同时代特征的官式彩画.主要有明代中晚期、明末清初、清康熙二十二年、光绪二十三年不同历史时段的彩画原貌,是研究故宫内仅存的几处明代彩画原迹之一,清早期康熙朝内廷东西六宫和玺彩画的原型之一,也是研究清末慈禧时期典型彩画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此次咸福宫区彩画保护修复设计最大限度地保留了不同时期的彩画信息,对现存建筑彩画进行详细的前期勘察、测绘,结合历史档案资料对内外檐彩画纹饰特点、工艺做法、颜料色相上进行自身对比和旁证对比,并借助科技手段对该区不同时期的颜料做定性、定量的样品分析,根据彩画的价值评估结果和残损状况,制定科学严谨修复保护方案.作者试图通过此案例,介绍目前故宫在彩画修复实例中所采取的保护理念、方法和程序及目前所能采用的科技手段,以供同行交流学习.
  • 摘要:本文介绍了故宫博物院藏楚王酓璋戈的背景资料及保存现状,使用X射线照相和X射线荧光能谱分析方法对璋戈的嵌金工艺和曾经补配材料进行了观察与成分分析,通过对楚王酱璋戈的检测分析,明确了该戈曾使用不同材料进行过焊接、补配处理,铜戈的“内”与“援”两部分,因为原焊接断口处金属基体矿化严重而开焊、断裂。并根据器物的病害特点与文物保护相关原则,制定了有针对性的修复方法,决定采用传统焊接工艺和高分子胶粘材料粘接相结合的方案对这件楚王舍璋戈进行修复工作。取得良好的修复效果.
  • 摘要:乾隆花园内拥有众多珍贵的清代古家具,工匠技艺精湛又用工精良,代表了中国传统家具的最高水平。然而,由于年代久远及各种人为和自然因素的影响,部分古家具的构件勃结处出现开裂,镶嵌物脱落等现象,为了有效地修复和保护这些文物,有必要对古代所用传统豁结剂鱼缥胶和黏蜡的熬制工艺及各项性能做科学化的系统总结,便于以后的保护和修复工作的进行。研究表明,随着鱼缥胶液浓度的增大,胶液的钻度逐渐增大,表干时间和凝冻时间逐渐缩短,豁结力也出现增大的趋势,由于胶液的砧度过大,表干时间、凝冻时间过短,都对其现场实际应用有不利影响,因此,鱼缥胶的固含量不宜过高。通过对鱼缥胶的耐老化性能进行评估,可以看出,鱼缥胶经过500h的加速老化试验后,豁结性能的下降趋势并不明显,曲线呈波动状态。总体来说,鱼缥胶的抗老化能力较强,抗紫外光老化的能力相对较差,其他环境因素对它的影响均较小。黏蜡由蜂蜡和松香熬制而成,随着松香含量的增大,黏蜡的固化时间越来越长,固化收缩率先减小后增大,黏结强度也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黏蜡的固化收缩率变大,会引起样块局部胶接不佳,导致黏结力的下降,因此松香的用量必须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通过对黏蜡的耐老化性能进行评估,可以看出,黏蜡抵抗紫外光、抗热老化、抗高低温交变和抗氮氧化物腐蚀能力均较差,而环境因素二氧化硫腐蚀对黏蜡的影响相对较小。
  • 摘要:本文介绍了无损检测技术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之上的一门应用性技术学科,它是在不损伤被检测物体的前提下,应用物理方法,研究其内部和表面有无缺陷的手段,进而评价结构异常、缺陷存在和损伤程度。分析了射线检测技术、超声检测技术、电磁检测技术、声发射检测技术、红外检测技术的原理。样品被X射线照射后,样品原子会被激发,放射出的特征X射线的能量不同,以及特征X射线的数目正比于元素的浓度,以此来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通过光纤拉曼光谱可以无损性地直接分析研究文物的质地成分。采用光纤探头方便的对被分析物体的任意地方进行扫描分析,由于仪器是专为户外使用设计的,所以对环境的耐受力很高,无损检测还被广泛应用于古代器物的鉴定,并通过激光、超声波、X射线照射进行无损探伤和对文物病害产生机理研究。
  • 摘要:本文接沙盘了Rietveld全谱拟合法是荷兰人Rietveld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进行中子衍射数据处理时提出的一种数据处理方法,与传统的单峰法物相定量分析相比,全谱拟合法利用图谱中的所有衍射峰信息,因此就减少了多峰重叠、择优取向、初级消光以及非线性探测等带来的影响。在得到各种物相含量信息的同时,还能够得到晶胞参数、原子坐标和占位等晶体结构信息。另外,全谱拟合法可以发现拟合过程中未参加拟合的物相,从而能够进一步解析含量较少的物相。阐述了Rietveld全谱拟合法在古代颜料、金属锈蚀、玻璃和灰浆研究中的应用和在古陶瓷研究中的应用以及故宫实验室在Rietveld全谱拟合法应用方面的工作。Rietveld全谱拟合法,利用各物相所有谱峰的信息,能够最大的限度避免了谱峰重叠、择优取向等因素带来的影响。除了得到各个物相的含量,还能够得到晶体结构信息。该方法将在文物的原料、工艺、断源研究、保护技术效果评价等方面都将发挥重要作用。
  • 摘要:本文在对土遗址常用加固材料正硅酸乙酯、硅丙乳液、硅氟材料以及PS的性能进行研究,并对洛阳某遗址土样基本性能进行测试的基础上,筛选出合适的加固剂浓度对土样进行加固试验.通过比较加固前后土样的颜色、密度、孔隙比、渗透性、剪切强度、抗压强度以及微观形貌的变化评价加固效果.结果表明,用四种加固剂加固后的土样对水的接触角均大于90度,说明水在加固后的土样上润湿铺展能力变差,其中硅丙乳液的最大,正硅酸乙醋的最小。用MH加固含水率8%的土样时渗透速度快且土样无颜色变化,无开裂现象;正硅酸乙醋渗透较快,使土样颜色略变深;PS渗透较慢且使土样颜色变深;硅丙乳液渗透最慢且第二遍难以渗透,使土样颜色变白、开裂。用四种加固剂加固后的土样孔隙比都下降,说明加固剂会一定程度地填充土壤的孔隙。加固后水对土体的渗透系数大大下降,可有效地阻止雨水对土体的侵蚀,提高了土体的水稳定性。加固后土样抗压强度都明显增加,其中用硅氟材料、硅丙乳液、PS的抗压强度增加值相差不大,主要是加固剂中的聚合物链在土粒间形成网状勃结,微粒填充土粒间的空隙,土粒被加固剂包裹而使得土粒黏结增强、空隙减少,强度增加;用正硅酸乙醋加固的抗压强度增加值相对较小,主要是因为正硅酸乙酷无聚合物网络结构。经加固的土样抗压强度均增大,土样加固后抗压强度由大到小的次序为正硅酸乙醋、硅氟材料、乳液、PS。
  • 摘要:本文介绍了舜井街迎祥宫概况以及迁移背景,指出迁移的原则、方式、难点,分析了石碑各部分的联系、残损程度及受力方式。施工思路:通过结构软件演示基础平衡,制作刚性底座托梁及全方位钢防护框架的围护,应用灌浆混凝土和防护框架避免受力不平衡、传出,避免石碑吊装过程当中内部应力的加剧,从而达到既能有效控制裂缝等受损部位的继续扩展,又能实现石碑整体安全迁移保护的目的。迎祥宫碑整体迁移保护工程其科学的实施方案、安全保护的理念、稳妥的施工步骤、跨行业的紧密配合、媒体的积极正面报道、关注文化遗产保护的市民和学者的热心参与,为迎祥宫碑整体迁移保护工程的完美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类似因环境保护、安全防护、自然风化破损、经济建设等方面的原因,需进行迁移保护的石碑,提供了切实可行的依据,是一项具有指导性、样板J哇、规范性、实用性和科学性的成功范例。
  • 摘要:囊匣制作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文物收藏和保护工作必不可缺的一项措施;也是区别于文物修复与复制工作的一项已臻成熟的技艺。衡量囊匣制作工艺最重要的标准是:囊匣制作必须要先保证文物在受到一定的外力袭击的情况下,不能受到任何损害作为第一宗旨。外匣制作必须做到外观面料平整,图案纹样自然吻合;外观方正规矩、整洁美观。内匣制作必须符合各种材质、各种规格、各种形式的文物保护要求。要根据文物的大小尺寸、薄厚程度、易损部位的特殊要求,以及器物摆放平稳美观等需要,设计出内囊的结构样式,再精确她测量出制作囊匣应放出的作缝.才可以进入制作阶段。以清乾隆青花折枝三果僧帽壶的囊匣制作为例,总体的设计思路是,为了绝对确保安全,万无一失,壶底和壶盖必须分开制囊,中间用隔断墙分开。具体如下:僧帽壶的壶主体置于囊匣右侧,四周留足余量。壶倒放并以壶鼓肚部位作为支撑点,它的支撑力度应是文物体最大的,也是最结实的部位。壶盖置于囊匣的左侧,但壶盖的直径有限,左侧囊位会留出较大的多余部分,为此,从总体考虑,为了增加囊匣的整体美观,增加它的和谐摆放,需再制一个假囊,即作为空缺部位的补充,又可以起到一定的装饰作用,增加囊匣的总体美观。囊匣设计制作作为一项独立的文物保护工艺,它是与文物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随着自然科学的进步和工艺技术的发展,国家对文物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囊匣制作在工具使用、工艺方法、材料更新诸方面,也有了新的发展和改进。
  • 摘要:本文通过对唐墓壁画传统工艺的研究,通过大量模拟试验,介绍了唐墓壁画地仗层的传统制作工艺.对构成唐墓壁画载体的墙体及石灰层的材料选择,制作工艺进行了分析和理论探讨.选择了当地秦岭山里窑制石灰,这种石灰的特点是,原料石灰石为开山石,纯度很高CaCO3含量98%以上,无污染杂质,热源是煤火半封闭直接烧烤,这种工艺不会在制成品里残留叠层式烧制工艺残留的杂质,并经行了墙体、地仗层、壁画的模拟制作,成功的制成了壁画的复制品并实际应用在馆藏壁画的修复和再修复工作中,收到了理想的效果.
  • 摘要:本文拟用氯离子选择性电极法评定AMT复合剂ACN1溶液清除青铜器中粉状锈的程度和青铜器文物锈蚀物中氯离子含量.但由于该体系含有络合剂AMT和铜、锡、铅、铁等离子,给常规选择性电极法带来了困难.通过氧化剂—过硫酸铵加入量、总离子强度调节液加入量、pH、温度、电位响应时间等影响因素进行了实验,氯离子测定结果是用加标回收法和液相离子色谱法进行了验证,表明氯离子选择性电极法是可行的.测定ACN1溶液清洗人工制备粉状锈的仿古青铜试片和吴国青铜残片的粉状锈去除率达98%以上,可以评定含粉状锈青铜清除粉状锈的程度和控制清洗的终点.所以,氯离子选择性电极法可用于AMT复合剂ACN1体系中氯离子的测定.同时还应用于青铜器锈蚀物中氯离子含量测定.
  • 摘要:利用超声波评估石像生本体风化程度,测试结果可以看出,四尊麒麟中强风化的比例占19%,弱风化占69%,微风化占12%,其中强风化的出现位置集中在基座部位,微风化的位置集中在麒麟的胸部。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基座处于水平面,容易积水,受到溶蚀作用的影响大,而胸部处于垂直面,本身不易积水、再加上麒麟头部的遮挡,受蚀作用的影响小,因而风化程度较低。16尊石狮中强风化的比例占8%,弱风化占63%,微风化占19%,未风化占10%,其中东二石狮的风化程度最为严重,而西八石狮的风化程度最轻,且基本上呈一个由北向南逐渐减轻的趋势,而其东边的石狮风化程度要高于西边的石狮,推测,这可能是由当地的风向造成的。4个华表的风化程度基本相似,绝大多数都处于弱风化状态。8尊石虎中强风化的比例占21%,弱风化占46%,微风化占33%,石狮是所有石像生中强风化与微风化比例最高的石刻,西一、三石虎由于是新作的,因此目前处于微风化状态,而西四石虎的风化状态最为严重,通体处于强风化状态。从测试图结果我们可以看出,石羊的风化程度与华表相似,绝大多数都为弱风化。仅有1处强风化,2处微风化。文臣以处弱风化状态居多,武将则正好相反,处微风化状态居多,而宦官则比较平均,处弱风化状态稍多。并对石像生现场纵波波速测量,石像内部的风化程度不一,其中华表的基座、宦官的基座风化程度最为严重,处于强风化状态,内部裂隙较大,已经检测不出波速;而文臣基座的风化程度最轻,基本处于微风化状态;其他石像生的风化状态基本相似,处于弱风化和微风化之间。 明皇陵石像生风化状况多样,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由其本体石灰岩材质决定的,其风化程度则明显受风向的影响,迎风面的风化程度远高于背风面,总体趋势为东侧高于西侧,而在石像生的中轴线上,由北向南,风化程度逐渐减轻。
  • 摘要:本文介绍了鄂尔多斯青铜器博物馆藏战国青铜器,因各种原因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劣化现象,如锈蚀、矿化、变形、残缺等.这些病害严重地影响了文物本身赋载的历史信息的解读与美学欣赏,进行文物的保护修复迫在眉睫.作者以青铜铃、青铜戈的保护修复作为案例,对青铜器保护修复的程序、方法、材料进行了简要地介绍,进而对保护与修复的程序、原则作了全方位的思考,希望对馆藏鄂尔多斯青铜器的保护与修复提供一些借鉴.
  • 摘要:本文结合实际修复工作,以南京博物院院藏清代《蔡仲岐观察说帖》为实例,探讨通过染料染纸法、干热加速老化法及相应的处理手段选择文物修复用纸并进行二次加工,经反复试验分析,作者认为干热加速老化法处理后的修复用纸物理性能和原文物本体用纸接近,其颜色也比染料染纸法固色更加稳定,最终达到提升修复用纸与原文物载体适配性的目的.传统修复手法加人科技的元素,使传统修复保护工作更具合理性,是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方法科学化发展的一个新的方向。
  • 摘要:以齐云山摩崖石刻保护为例,对我国南方摩崖石刻水患严重的问题,进行了治理技术研究.文中结合齐云山摩崖石刻的具体情况,介绍了水对摩崖石刻的影响,分析了影响摩崖石刻的水患来源,提出水患治理的关键性问题.根据摩崖石刻文物特点,结合文物保护要求,以石刻区域表层为研究对象,分析出引起摩崖石刻风化的水患来源,主要有两方面:岩体外部水在石刻表面的浸润与渗入,岩体风化层中水向石刻区域的自由迁移。根据摩崖石刻水患来源,提出毛细水转移技术与表面防水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对摩崖石刻进行水患治理。通过两种治理技术的综合应用,遏制岩体外部水对石刻表面的浸润和渗入,减少岩体表面风化层中水向石刻区域的自由迁移,有效解决了摩崖石刻水患严重的问题,达到了保护摩崖石刻的目的。
  • 摘要:本文简述了符望阁迎风板的构造组成和迎风板装饰图案中镶嵌材料的构成,根据迎风板残坏现状描述,提出了清洗保护的原则方案,严格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做到最小干预,尽可能真实完整地保存文物的历史原貌和特色。保护过程中防止出现新的破坏;正确识别各种材料的种类和材质并归类列表,不同材质选择使用不同清洗剂清洗。按照表中列出的材料,选择每种材料具有代表性的部分清洗前后拍照,并详细记录。介绍了紫檀木框及木质镶嵌材料的清洗,镶嵌材料的清洗,背景漆面板的清洗过程,清洗过程是首先用柔软、干燥的毛刷清洁迎风板表面的尘土,边清洁边用吸尘器将尘土吸走,注意不损坏迎风板表面的镶嵌物和漆面本身,如果有新脱落的嵌件,就立刻用鱼胶原位粘回补齐,防止嵌件有新的缺失。通过仔细观察和认真对比,明确材料的种类和材质,不同材质选择使用不同清洗剂清洗。并对清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 摘要:保存环境质量对木质文物的稳定性有直接影响,因此,对木质文物保存环境的监测研究是木质文物保护的重要内容之一.泉州宋代古船多年来一直在开放式环境中陈列展示,为了全面了解泉州宋代古船的保存环境现状,选择影响古船木稳定保存最主要的环境因素:温湿度、光照水平、空气污染物等进行检测调查,并依据《博物馆藏品保存环境试行规范》、《博物馆照明设计规范》等进行分析评估.综合调查分析显示:泉州宋代古船保存环境不符合"稳定、洁净"的文物保存环境的基本要求,且存在紫外线水平偏高、阳光直射船体等现象,是引起船材劣变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如何有效地控制并改善保存环境将是做好古船预防性保护的首要任务.
  • 摘要:传统公共广播系统存在很多缺点:首先是兼容性不好、难于扩展;其次由于采用模拟传输,人工管理的工作方式,传统广播系统易受环境干扰,多路广播时容易产生串音;传统广播系统还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布线采用的是星形拓扑,这使得布线变得复杂且成本高昂。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外博物馆和国内新建的一些公共服务场所都采用了先进的数字化广播系统,如美国的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北京的奥林匹克国家网球中心等。这给带来了很大的启示,博物馆行业也应大力发展数字化的广播系统。数字化广播系统至少解决了传统的公共广播系统的以下三个问题:功率传输线路不仅需要较大的线路截面,而且不便于实现多路传输;模拟信号不便于实现多点控制,不便于实现各个终端之间的互动;现代智能建筑内部要求建立数据网、视频网和声频网,公共广播系统是声频网的主要组成部分,如果予以数据化,将可以实现三网合一。文华殿网络广播系统由以下两部分组成:NCX-1900H网络音频控制软件包和网络音频终端。按照展柜的布局将展厅划分为23个广播区域。每个区域安装有一台网络广播终端并配有扩音设备。每个广播终端都有独立的IP地址,可任意分组广播,每个广播点都可自行选择广播节目。在展厅的后部设有一个控制台,控制台上装有NCX-1900H网络音频控制软件包,可显示每个广播终端的状态并对其进行操作。配合相应区域的监控系统,广播终端可对附近观众做出安全提醒。并且文华殿的网络通过光纤与故宫的信息中心机房相连,能远程维护及管理。广播终端兼容几乎所有MP3格式音乐,通过IP无损失传输,不受电磁干扰,高保真音效平衡,立体声CD音质,可以给观众营造轻松的参观氛围。
  • 摘要:本文结合实际,从纸质文物库房的温湿度、光线、有害气体等方面进行分析,并且提出纸质文物库房的环境进行无线实时监测和间接监测,对纸质文物库房环境控制,首先,恒温恒湿空调系统可以对纸质文物库房的温湿度进行有效地调控。其次,对纸质文物库房的门窗和墙壁做密闭性、保温哇处理同样也能提高对温湿度的控制能力。库房光源采用无紫外线照明方式,提看纸质文物时,可采用无紫外线的冷光源作照明。对有害气体的控制,在纸质文物库房门内安装走道式的风淋,这样有利于阻隔外界的废气、尘土及虫害侵人库房,又可确保库房区的恒温恒湿作用。要根据有害气体的监测数据进行控制,控制有害气体最有效和最经济的解决办法就是采用气相过滤。并对纸质文物库房环境监控提出建议。例如完善监测体系;实现有效控制;纸质文物库房光源应采用无紫外线的冷光源作照明等。
  • 摘要:智化寺始建于明正统九年(1444年),是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智化寺所藏明代大鼓的鼓面、鼓身共盘踞12条金龙,鼓身金龙采用"沥粉贴金"的技法绘制而成,此装饰技法丰满立体,层次感强.著名考古专家徐萍芳先生指出:鼓身上绘有金龙的大鼓在国内极为少见,可见此鼓具有十分明显的时代特征和很高的历史、艺术、学术价值.2006年大鼓赴湖北省荆州文物保护中心进行长达76个月的修复.此次修复严格按照文物保护修复的基本原则,根据大鼓病害状况分析,采用中国传统的修复技法,并与现代修复理念相结合,尽可能真实地再现其历史原貌,最终取得了比较好的修复效果.
  • 摘要:现代图书的装订形式有精装和平装之分,精装书的书脊有柔背装、硬背装和腔背装三种。精装书的装订工艺主要有:扒圆、起脊、贴纱布、贴堵头布、压平等。由于精装图书的损坏情况各异,修复方法也各不相同。以《中国历代书画篆刻家字号索引》修复为例,具体方法:首先将书壳与书芯拆分,取掉原始脊背,沿书勾断开,用夹板固定书芯放在案边,用糨糊均匀的刷在书脊背上一层,刷时不能来回刷,只能从中间到天头或地脚,大约10min后,用同等稠的糨糊均匀的再刷书脊背一层,这样可使糨糊充分渗透书脊.此书揭掉背纸工作是重要的步骤,以往揭掉书脊纸,采取用水把背潮湿的湿揭法,但由于书脊背断裂多处,使用潮湿法,会使书浸湿变形,所以采取报糊法,其特点具有稳定性。糨糊法比湿揭难度大,且一定要控制好糨糊浓度,揭时更要耐心细致。揭掉脊背胶纸后,书芯的残损断裂处就会完全显现出来,因纸脆书厚所以选用腊线为修复材料,用撩线的方法将书芯断裂处,左右各扎三、四眼对齐一一撩好。左手扒书口成圆弧形,右手用木褪敲打书脊背,切口处形成内弧面恢复书圆。按水胶比例2:1的乳胶水,均匀涂在锤好书芯的书圆脊背上,重复此过程两次, 选用与原书壳同等材料的漆布、草板。按长加4cm,书厚加8cm,即裁一条长24cm,宽20cm的漆布,再裁一条长20cm、宽12cm的硬纸条备用,再将裁好的漆布面朝下放在桌子上,用毛刷沾报糊均匀的刷在漆布上。揭掉胶带后,取与原脊背条相同质地的材料备用。用刀刮掉背纸,再刮原脊背条的断裂处周边,然后涂稠报糊,把备用材料按断裂口的形状,刮出比断裂口大小大出0.2cm的补料,补全断裂处。修复后的腔背装在使用时应注意不能过度打开,翻阅时不能用力按压书脊,不能在书上压以重物。若书脊再次出现损坏不能用胶条等进行粘合,以免造成再次损伤。
  • 摘要:本文在整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扫描电镜能谱联用分析(SEM/EDS)、X射线衍射分析(XRD)、X射线荧光分析(XRF)、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等对其进行分析研究,结合相关模拟试验的结果,认为马王堆汉墓出土遣策所载锡涂陶,其表涂层主要成分是单质金属锡;马王堆二号汉墓部分陶器残片表面亦经锡涂,当为锡涂陶鼎残片;马王堆汉墓出土锡涂陶表面锡皮层不是采用沉浸法热镀锡制作;马王堆汉墓出土锡涂陶表面锡皮层不是采用锡汞齐镀锡制作;马王堆汉墓出土锡涂陶表面锡皮层极有可能是使用胶赫剂粘接锡箔而成;锡涂陶表面锡皮层被部分氧化、硫化,且表面存在大量微小裂隙,以及由于灰锡的存在,对锡皮层的长久保存造成极大影响,可以肯定马王堆锡涂陶使用的是贴锡工艺,是采用蛋白质类胶结材料在陶器表面粘接锡箔的方法制作的。
  • 摘要:目的:以香熏为例介绍高精度计算机断层扫描系统获取青铜器三维数据的方法,为重建其三维模型和研究其制造工艺奠定基础.方法:利用高精度计算机断层扫描系统通过数字成像(DR)和锥束扫描(CT)两种方式扫描香熏,获得其灰度图像,经过图形图像处理,获取表面轮廓三维数据;表面定义和提取后,将数据输入逆向工程软件系统,重建香熏的三维CAD模型.结果:获得的点云数据密集均匀,未见扫描盲区;研究发现香熏存在焊孔和变形;逆向三维重建的香熏CAD模型具有良好的几何相似性.结论:高精度计算机断层扫描方法空间分辨率高,精确度高,可以作为一种获取青铜器三维数据的可靠方法.
  • 摘要:本文以修复清代书画作品《洪范竹石图》轴的工作实例,简单叙述了作为博物馆书画藏品的修复工序。清洗,古旧书画的清洗使用温水。揭背,将画心后面的旧背纸和托心纸揭掉。托心,在托心时,上浆要注意粗糊的厚薄程度。浆厚画心易发硬,浆薄则粘连不结实。托好画心后,将画心连同衬绢一起,先上后下垫纸排实,使水分充分渗透到垫纸上,然后将衬绢去掉,如有画心粘连在衬绢上,要用毛笔蘸清水还原。最后再次把托好的画心排实、待干。全色,将胶矾水由白矾和明胶按比例加水勾兑后,刷于画心的背面。装裱,原裱白色纸质天地头,米白色绩圈档,裱料破旧,遍布污渍,无原用或保留价值,原装裱形式来自民间。
  • 摘要:位于南京市原汉府街车站地块上考古发掘出六朝时期的城墙遗址,遗址呈南北走向.为保护城墙遗址,需要进行化学防风化保护.在先期进行的实验室研究中,耐久性试验是其中重要的一环.研究中选择了氟硅类(S130)、聚硅氧烷类(派力克)、短链烷基硅氧烷类(甲基三甲氧基硅烷)三种有机硅材料,通过耐水浸蚀、耐盐浸蚀、耐热老化和耐光老化几项测试,从耐久性能来看:经S130(氟硅类材料)保护的试块耐盐侵蚀性能较差,并且在耐紫外线老化试验中色差变化和接触角下降明显;经派力克(聚硅氧烷类材料)保护的试块在耐热和耐紫外线老化试验中接触角略有下降;经甲基三甲氧基硅烷保护的试块各项性能基本稳定。结果表明派力克和甲基三甲氧基硅烷的耐久性性能相对较好.
  • 摘要:本文以现代手段与传统方法相结合,融合改进了聚乙二醇置换法、贴纸保湿和沙埋干燥定型法等,对仪征西汉墓出土饱水漆枕进行了脱水保护和干燥处理.在脱水过程中,要进行包装和脱水加固。干燥处理时,尽量使脱水缓慢均匀,将干燥过程中的变形应力降至最低。埋在沙中,还可对器物器形起到束缚固定的作用。漆枕脱水定型后外观尺寸收缩率小,漆皮完整光亮,很好地保持了原貌.最后又进行了文物的修复与封护。实践证明此方法简单易行,处理效果好,值得进一步总结完善,以推广应用.
  • 摘要:文物界对封护的具体定义为:“在文物表面涂覆天然或合成材料,以防止或减缓环境(介质)对文物造成的损害的过程”,即使用封护剂在文物表面形成防护层,以隔绝外界环境中的水分、氧气和其他有害成分,从而保护文物的过程。用于金属文物封护保护的材料种类繁多。蜡类、油脂等传统有机材料的使用在国外有较长的历史;随着高分子化学的兴起,合成高分子封护材料逐渐得到广泛应用;近年来,有机一无机杂化材料在金属文物保护中的应用日益成为新的研究方向与热点。文物保护的目的是尽量延长文物的寿命,使其能长久的保存下去,但是任何一种文物的保护性处理和修复的方法,都难免对文物本身的价值产生一定的影响,“破坏性保护”时有发生,强调预防性保护与最小干预原则,尽可能减少干预。封护材料的选择要遵循可再处理原则、环境友好性原则。封护保护的具体操作要遵循“因材施救”原则,在工作中坚持文物保护修复的基本原则,正式保护处理时应尽可能采取安全成熟保险的措施,不能为了追求功利原因或审美上的偏差而采取不成熟的技术或不恰当的保护修复方法;同时必须与时俱进,吸收新的理念、新的知识,努力寻找新的材料和方法来保护好文物,努力为提高我国文物保护水平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 摘要:书画修复的传统材料中,辅助配料,如胶、明矾等在书画修复中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胶矾水即胶、矶和水的组合。在传统的书画修复过程中,胶和矾可单独使用,也可共同使用。胶矾水的配制过程中一般为胶水加入矾水,并等体积混合。清洗前,在画心上涂刷适当浓度的胶矾水,起到加固画芯的作用。托好画芯后,需再整体施加胶矾水。在画心背面刷制胶矾水,保护接笔效果,使全色部位形成。胶矾水不但在书画修复有重要作用,还应用到绘画艺术中,作为绘画载体,颜料加固提高绘画技法,但明矾对纸张有破坏作用,影响纸张的PH值和颜色以及耐久性,因此,规范胶矾水的使用,对胶矾水的配比进行科学的研究,寻找可以达到固色效果,并同时又将胶矾水的危害降低到最小的浓度配比范围。同时,不放弃对替代胶矾水材料的寻找,将成为一种更好地选择。
  • 摘要:本文把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做了对比分析,从宏观上讲,新法与旧法,在基本框架、立法宗旨和作用上,有很大的一致性,作为一部具有行政法性质的法律,它们都为保护管理我国文物提供了法律依据,是文物保护界的“根本大法”。但个别章名有所变动;就条款总数而言,新法的条款数量比旧法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具体见新旧文物保护法目录对比表。从微观上讲,新法把长期以来在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文物工作指导方针上升为法律准则,把“五纳入”的具体要求分别写进了新法的条文,将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纳入法律内容,标志着我国开始建立起单体文物、历史地段、历史性城市的多层次保护体系。值得关注的是,新法还完善了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制度、馆藏文物管理、民间文物收藏管理和法律责任的规定,这对于我国文物保护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以新法为轴,和旧法逐条逐款地从“删改已有条款”、“细化已有条款”、“调动已有条款顺序”和“新增条款”四个方面进行了细致对比,并通过案例进行分析和阐释。不难看出新法在加强文物行政、管理职权和明确文物行政部门及政府有关部门的行政执法主体地位和执法权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它的文物方针政策更加符合我国现阶段文物工作实际,对加强文物保护管理的要求更加明确,在规范我国文物保护的措施方面更具有可操作性和权威性,有关文物保护的原则和法理也表达得更为清晰和严谨。
  • 摘要:窃曲纹鼎为安徽省无为县文物管理所藏,该鼎出土时已破损为6块,变形严重.为了科学地修复窃曲纹鼎,利用现代科技方法对该鼎的成分和金相组织进行研究,并对锈蚀产物进行分析,探讨了其腐蚀机理.最后,在科学分析基础上评估了文物病害特征,采用经过实践证明的传统青铜器修复技术对窃曲纹鼎进行整形、焊接、补配、翻制纹饰和做旧,恢复了残缺青铜器的原貌,同时也为了解该地区这—时期的青铜器铸造工艺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 摘要:有害昆虫和菌类对书画、碑帖、档案等有机质文物的长期保存有很大危害.现有的处理方法有通过控制各种射线、高低温、缺氧等环境条件杀虫灭菌或利用多种有毒气体熏蒸等,在实际应用中均有局限性,属被动性防护方法.使用天然植物对其进行防治,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已载入药典和流传于民间的防虫灭虫药物有芸草、莽草、马鞭草、胡椒、蜀椒、地椒、檀香、必栗香、零陵香、狼毒、银杏、吴茱萸、山木瓜、蒲、白芷、皂夹、莴苣、角莴、烟叶、樟脑等数十种.投放有驱虫灭菌效果的药品在现有纸质文物收藏单位也较为盛行.1982年以后在纸质品收藏单位中普遍使用樟脑防虫,但樟脑挥发的气体物质对保管员的身体有害.因此,有必要对这些天然植物在有机质文物生物病害防治中的原理进行实验研究,开发研制环境友好型、对人体无害、具有良好生物防治效果的天然植物微生物防护剂和昆虫防护剂应用于有机质文物保护,从而最大限度地延长有机质文物的寿命.
  • 摘要:北方手工纸主要以桑皮、构皮、麻为原料,是我国手工纸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品以中低档生活用纸为主,近年来开始尝试生产高档文化用纸,但目前尚不能与以宣纸为代表的南方高级书画纸相匹敌.选取山西定襄麻纸、河北迁安红辛纸、河北迁安桑皮纸、甘肃康县构皮纸、陕西北张构皮纸等五种北方地区比较典型的书画纸纸样,进行耐折度、撕裂度、抗张强度、pH以及色差值测试,并与安徽净皮宣纸以及贵州丹寨皮纸进行对比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干热老化60天后,迁安桑皮纸、北张构皮纸两者颜色变化较小,而在原料中掺入了纸边、废纸的定襄麻纸、迁安红辛纸、康县构皮纸颜色变化较大;在生产过程中采用漂液进行漂白处理的迁安红辛纸,其pH明显小于其他纸样;北方手工纸普遍均匀度较差,纸张强度波动较大,完全按照传统工艺进行生产,采用纯构皮为原料的北张构皮纸,纸张强度较大,在老化过程中变化最稳定.通过对北方手工纸耐久性进行测试,并结合对北方造纸工艺的调查,发现北方手工纸的耐久性与其所选用的原料和工艺关系密切,原料中废纸等杂质含量越低,生产工艺越传统,纸张耐久性越好.为提高北方手工纸品质,使其满足书画用纸和文物修复的要求,应从原料选择和制作工艺方面入手进行改良,提高北方手工纸的市场竞争力.
  • 摘要:近年来在古建修缮工程中,常用石灰浆作为灌浆材料.工程实践证明,目前的灌浆材料与施工工艺存在不少问题,如灌浆不充实,浆液与墙体粘接力差,灌浆材料在雨水的冲刷下大量流失,造成墙体空鼓、返碱等病害.为治理上述病害,故宫博物院古建部、科技部相关工作人员联合北京联合一工科贸中心、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针对干摆墙灌浆材料展开课题研究.通过抗压强度实验、耐水性实验、粘接强度试验、浆料流动性测试等实验分析,在古建传统灌浆材料,糯米-桐油浆料基础上加入高分子材料改性剂,提高了灌浆材料的力学性能、耐污性能,增强了石灰与砖的粘接强度和耐水性,堵塞了墙体渗水通道.
  • 摘要:古建筑内檐棚壁糊饰是一项传统工艺,是古建筑修缮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颐和园相关人员自20世纪80年代起,在修缮和利用古建筑的过程中对该项工艺进行了不间断的研究与实践.经过三十余年的努力,形成了一系列相关理论和操作技法.特别是在陆续修缮的多处古建筑群中,将研究成果应用其中.在应用中,根据园内古建筑的实际情况,解决了影响棚壁耐久性的具体问题.同时,也对这项传统建筑内檐顶棚墙壁纸张糊饰的工艺、文化内涵以及材料制作等方面,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为进一步深入全面地挖掘和应用这项濒临失传的重要传统工艺作了有益的探索.
  • 摘要:本文以建福宫石质文物为例,对故宫室外石质文物保护进行探索,在前期研究中,准确评估文物保存状态与保存环境,分析文物风化原因,在此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保护材料筛选试验,并最终完成建福宫现场石质文物的保护.保护前后及保护五年后,对现场保护效果进行跟踪检测评估,结果表明,从保护效果评估结果看,现场保护有效提升了已风化石质文物的表层强度,同时增加了石质表面的疏水性能,提高了文物表面的自洁性能。保护材料表现了较好的抗风化性能,石质构件各项性能指标良好。
  • 摘要:本文描述了酱釉模印云龙纹瓷碗的制作工艺,从而了解了瓷碗的风格特征,这对修复具有借鉴意义.根据器物的残损情况,确立了相应的修复理念,通过拆分清洗、粘接,腻子补缺打底、做色,罩釉上光等一系列工序,补全了这件瓷碗.在修复中,必须在保证器物原状原貌的基础上,在有据可查的前提下,进行补缺、修补、作旧。在没有参考物,无据可依时,决不可凭空想象,主观臆造,这成为文物修复工作的一条原则即修复的可辨识性,这样方能尊重历史,保持文物特有的信息和其历史、工艺、科学的价值。
  • 摘要:故宫宁寿宫花园建筑彩画的始建年代相同,由于历史上采取了不同的保护理念与方法,呈现出今日保存现状上的差异,对分析这些保护理念与方法的适用范围具有代表性.论文考察了民国以来对宁寿宫花园建筑彩画不同形式地延续与干预的方法和效果,发现彩画保护工作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从一个新的高度加以客观评价.正如故宫彩画专家王仲杰先生提出的: “今天我们看待前人所做的工作,很自然地会发现其中有许许多多不尽如人意的方面,觉得有些做法并不十分妥当.客观地说,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之下,前辈们为了探索彩画保护工作是尽了力的,正因为有了前人的开拓,才有后来工作的进展.”本文以当代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核心思想为科学理论指导,客观评价历史上对宁寿宫花园建筑彩画所作干预的"得"与"失",进而提出适用于宁寿宫花园建筑彩画的保护原则与方法。
  • 摘要:本文主要记录了三件龙泉窑青瓷标本的修复过程.依据标本的残存情况,分别进行考古修复、展览修复和美术修复.三种修复理念分别有不同的修复方法,修复效果也有一定的差别.在美术修复的修复过程中,运用色差仪和色卡,在颜色比较接近但难以调整的时候指导配色.颜色釉瓷器的美术修复与展览修复的区分可界定为:以△E为标准,△E大于4为展览修复,△E小于4为美术修复.同时亦可作为单色釉瓷器仿釉修复效果评价的方法之一.
  • 摘要:塔尔梁五代墓葬壁画因地处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交接地带,气候条件属典型的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地质构造属山西台背斜与内蒙古地轴相接之过渡带,岩石平缓,黄土覆盖较厚。在壁画揭取前进行的现状调查表明,其主要病害种类为裂缝与裂隙、酥碱、植物损害、动物损害、其他种类的病害。由于该墓葬位于当地煤矿的土层剥离工作面中,且土层剥离也已造成约1/3的墓顶坍塌,同时因距离煤矿开采工作面特别近,爆破开采所造成的震动极大地威胁着这批墓葬壁画的安全,加之时值初冬,不良的气候条件也对壁画的顺利揭取产生许多不利影响,因此揭取前的调研及资料搜集、遵循揭取原则、找准壁画揭取方法,壁画结构和墓葬环境都会对壁画揭取的产生影响。
  • 摘要:古代一些壁画,由于受到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破坏等原因,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破损,为了使人们能够欣赏到原作的风貌,可以采用计算机进行模拟和复原.裂缝是《马球图》壁画中存在的一种常见的病害,文章提出了一种对《马球图》壁画中裂缝进行自动虚拟修复的方法.首先就图像RGB空间转化到HSI颜色空间,提取亮度分量Ⅰ从而实现对裂缝的自动识别;其次利用连通域标注的方法去除壁画中虚假目标,最后利用基于样本的数字图像修复技术对壁画中裂缝进行自动修复.实验仿真表明本方法能够有效地去除壁画中影响人眼视觉的裂缝,并实现了对壁画中裂缝的自动化虚拟修复.
  • 摘要:本文将探讨作为物化的文明遗产—苏州古典园林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所造成的伤害,针对将有可能出现的伤害设定相应的监测位置和项目以及监测方法,依据苏州古典园林的特点,保护的要求以及影响园林的诸多内外因素,可以将监测分作三大部分:遗产本体及主要构成要素监测;遗产保护压力监测;遗产管理保障体系监测。监测方法利用激光探测仪可以精确测量结构歪闪部位和扭闪部位的倾斜角度和倾斜变化。红外线探测仪则被用于精确测量结构歪闪部位和扭闪部位的倾斜角度和倾斜变化。声波探测仪可扫描成像,帮助判断山石风化、碎裂的状况和部位。结构位移传感仪则精确探测结构移动部位的移动情况和移动的方向。研究监测与控制的关系,监测的目的在于对遗产实施更有效的保护,因监测仅仅是一种手段,控制将是监测的后续手段。以期为苏州古典园林的管理、保护建立一套规范的、科学的、有效的、体系化的方法.
  • 摘要:采用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波长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WDXRF)和X射线能谱仪(EDS),测试分析了六块元代建筑琉璃样品胎体、化妆土的显微结构和元素组成.结果表明:元代建筑琉璃胎釉之间的化妆土,厚度为160~460μm,其原料经过了较为精细的处理,原料粒径为10~100μm;与胎体相比,化妆土层耐火度低,烧结程度高,其外观比较致密且具有一定光泽;化妆土原料可分为两类,一类为高钾低铅,另一类为高铅低钾,其中高铅低钾类化妆土原料内可能添加了一定比例的釉料.
  • 摘要:文物组成分析在文物研究中越来越重要,了解文物成分逐渐成为考古、保护和修复研究必要的工作流程。在文物成分分析中,多样的现代仪器分析方法被使用。根据仪器分析结果的差异,文物上使用的分析方法可以分为三大类:物相分析、官能团分析和元素分析。激光诱导击穿光谱分析是通过激光器产生可控激光经过聚焦使被测样品的原子或离子激发,再利用光谱仪分析其退激时辐射出的电磁波判定被测样品组成,其实质是原子发射光谱(AES)分析方法。LIBS与EDXRF,EDS,AAS一样,是分析材料组成元素,通过二次判定得到样品物质组成的分析方法。作为一种新的检测技术,LIBS技术在检测范围、样品需求、样品破坏、在位分析、分析深度、远程操作等方面均具有优势。将激光诱导击穿光谱分析技术应用到文物保护行业,按照文物行业的要求改造和利用,集成创新,最终加强和提高文物保护行业的科学性和技术性。
  • 摘要:对唐卡病害的研究一般从两方面入手,唐卡本身的因素和后天环境的影响。目前我国一般的修复还是以经验为主。对唐卡的保护与修复的传统方法:对于灰尘就是进行拍拂,拍拂效果不佳时,则用糟耙团粘去灰尘,使唐卡画面显露出来,如有褪色,则进行补色;画布及装衬有破裂时,进行缝合。而对于那些油渍、污垢、烟熏、发霉和破损严重的唐卡则束手无策,只能以新换旧。当然有些学者已经开始处理这些棘手的问题,如清洗研究及补色研究等,但还可再进行深入的挖掘。也有些学者开始把目光投向西方,借鉴西方的现代修复方法。外国对唐卡的科学化保护与修复程度较高,一般都是利用科学仪器对唐卡的各个部分进行分析后才着手进行保护与修复工作的,主要是对唐卡的材料与技术进行研究,利用先进的科学仪器分析唐卡的各个组成部分的结构与成分,一般使用的仪器为红外光谱仪、偏光显微镜、XRF(X射线荧光光谱仪)、XRD(X射线衍射)、高清晰度的数字影像设备等;修复设备一般都配备有显微镜、超音波喷雾器、带有潮湿箱功能的真空设备、真空吸尘桌等。相对来说,中国目前开展唐卡科学化保护与研究较少,可以借鉴西方的先进经验,把唐卡的科学化保护与修复作为一个重要的学科来建设,建立科学的先进的专门研究机构与实验室,确立科学化的唐卡保护体系,利用大量的收藏开展科学的课题研究。
  • 摘要:本研究采用两套系统分别控制展厅和展柜的环境,中央空调将展厅的温湿度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再利用微环境控制系统对展柜内的湿度进行更精确的调节.实验结果表明:对于密封性较高的展柜,微环境控制不仅可以节约能源、减少颗粒物等空气污染物对文物的影响,使用和维护简单,而且保证较精确的湿度控制,使文物微环境的相对湿度保持恒定.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