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经济财政>第九届“中国金融论坛”
第九届“中国金融论坛”

第九届“中国金融论坛”

  • 召开年:2012
  • 召开地:成都
  • 出版时间: 2012-11-24

主办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会议文集:第九届“中国金融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货币超发是指货币供给超过实体经济对货币的需求而过量发行的数额.本文将货币超发分成累计的货币超发和当年的货币超发两个概念,通过建立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模拟出1984-2010各年度的货币均衡值,并分别计算出累计的货币超发和当年的货币超发.分析表明,1988年后中国持续出现货币超发,货币超发成为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运行的常态现象和货币深化的重要特征,其中2008-2010年是中国货币超发的高峰期.货币超发的不断增加实际上意味着货币效能的不断下降。
  • 摘要:根据传统国际金融学中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和“不可能三角”假说,普遍认为在有资本流动的前提下,固定汇率制度下货币政策不能对外独立,而更加灵活的汇率制度有助于增强货币政策的对外自主性.但考虑到中国人民银行实施的大大规模冲销操作,中国可能在人民币盯住美元和人民币对美元浮动期间都保持了货币政策独立性.利用中国1996年1月至2012年4月的月度数据、考虑到汇率制度调整的结构性突变因素后,发现人民币相对美元升值是货币供给增加的长期因素,而中国利率相对美国利率上升则仅在浮动汇率时期是中国货币供给增加的长期因素.这意味着,虽然中国汇率制度弹性有所扩大,但人民币单边升值过程对管理货币供给造成了障碍.根据以上研究结论,笔者建议在当前国际收支顺差状态与稳健的货币政策相协调的有利时机,短期内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维护实体经济开放部门的健康发展,同时加快金融微观基础建设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 摘要:本文阐述了货币预期管理的逻辑基础,包括最优货币政策共识及预期的异质性。指出透明度与交流是中央银行出于预期管理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关键货币政策工具。而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是依靠中央银行的政策行为,这些工具所起的“信号传递”作用是有限的。同时,概述了最优货币政策以中央银行预期管理为核心特征,相应的基本治理框架是通货膨胀目标制,其具有可持续的动态可信性。目前,中国中央银行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条件尚未完全具备,因此,可以出台“准”通货膨胀目标制,以加强中央银行预期管理,为其他金融制度改革提供价格稳定环境支持。
  • 摘要:本文基于货币政策规则的LRE模型框架和混合预期增广的高阶滞后菲利普斯曲线,推导出最优“混合”货币政策规则,并利用SVAR模型,分别基于CPI和RPI对中国最优“混合”货币政策规则进行实证检验和冲击响应分析。研究表明:中国菲利普斯曲线具有混合预期增广的二阶滞后特征,最优货币政策规则具有前瞻性正向特征和通胀惯性负向特征的“混合”特征,且以CPI为基础的货币政策规则的“混合”特征强于以RPI为基础的货币政策规则.冲击响应路径显示:中国通胀形成的主要驱动因素是通胀预期和通胀惯性,中国货币政策具有显著滞后效应,以RPI为基础的货币政策效果优于以CPI为基础的货币政策效果.在混合预期增广的高阶滞后菲利普斯曲线的传导机制下,在以规则行事的货币政策框架内,货币当局应采取缓慢渐进的“混合”政策调整方式,减少货币政策的调整频率,同时将货币政策重点转向基于通胀预期和通胀惯性的通胀管理.
  • 摘要:金融发展与全要素生产率有着重要的联系已成为金融发展理论及其跨国经验研究的共识。基于中国高新技术产业2000-2010年省级面板数据对金融发展与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及其分解指数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无论是金融发展规模还是金融发展效率,都与高新技术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金融发展效率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中间渠道是通过技术进步增长效应而非技术效率增长效应.
  • 摘要:本文采用中国省际的面板数据研究中国转轨时期不同制度水平下社会资本、金融发展及其联合效应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实证研究表明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社会资本是不完善制度的有效替代,有利于居民收入差距的缩小。而在制度完善的东部地区,社会资本的负面效应表现的更加明显,社会资本与正规金融的交互效应反而扩大了居民收入差距.社会资本与非正规金融结合在一起则能显著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并且制度越不完善,这种交互效应所起的作用越强.因此在制度不完善地区,应该注重保护与发展社会资本,采用适当的措施充分挖掘社会资本的作用.
  • 摘要:本文首先对中国城乡金融不平衡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展开理论分析并提出理论假设,然后运用1978-2009年的统计数据,基于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实证分析了城乡金融不平衡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显示城乡金融不平衡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金融发展的规模不平衡和效率不平衡都在一定程度上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
  • 摘要:本文利用1998-2010年的面板数据,依据金融控制的强弱程度将全国样本划分为三个区域,在此框架下研究了区域物价波动与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金融控制弱区域,物价波动对金融发展有显著的负面效应,且物价波动可通过实物投资渠道加强对金融发展的抑制作用;金融控制中强区域,两者之间仍然呈现出负相关,但物价波动借实体投资来影响金融发展的间接负效应有所降低;在金融控制强区域,物价波动对金融发展的影响十分微弱,二者间更接近于一种“中性”关系.因此,若要有效地通过平抑物价波动来促进金融发展,首先要降低金融控制程度。
  • 摘要:应用构建的利率市场化指数,剖析了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总体速度及决定因素.1979~2011年平均为3.38%/年,1996~2011年平均速度提高到4.43%/年;利率市场化向期望水平调整的时间,最慢为4.22年,最快则需1.5年.金融发展、制度质量、金融监管显著地促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经济发展不是决定性因素,学习效应为后续改革提供动力支持;国际金融环境能延缓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
  • 摘要:考虑到空间因素在金融资源空间集聚中的作用,本文运用前沿的空间分析技术考察了2000~2010年间中国金融资源空间集聚与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性.研究表明:中国金融资源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显著的空间非均质性特征,空间集聚和空间集群特征明显,但集聚力量较弱.通过单变量和双变量空间相关性分析,得出中心地区金融资源空间集聚与邻近地区经济增长以及邻近地区金融资源空间集聚与中心地区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模式.在空间相关性分析基础上,本文通过构建空间滞后(SLM)和空间误差(SEM)空间分析模型证实了金融资源空间集聚对经济增长产生明显的空间依赖性和空间溢出效应。
  • 摘要:私有土地制下,土地使用期的无穷性和购买者寿命的有限性,决定了购买者买土地时非得考虑再转卖的问题,即土地买卖无论买者主观如何最终都具备投机性。当够买者对再转卖时的价格预期偏离地租贴现值时,土地买卖中出现投机性泡沫,该泡沫在AbitragePricing Model中的数学表达为终点条件大于零(Transversality Condition,TVC>0).既往文献都先假定终点条件等于零(TVC=0)即不存在泡沫,再讨论资产定价问题。因此要防范土地泡沫的制度,就要明确私有土地制度下的交易税、资本收入税、资本收益税、私有土地制度下的期权制、公有土地制度等制度。这些制度的确定同中国土地制度史中的权利分割的演变趋势相符,对全世界特别是对中国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 摘要:2010年,《巴塞尔协议Ⅲ》提出了要对银行进行逆周期资本监管。本文从逆周期监管的角度出发,利用14家中国上市银行2007年上年度至2011年上年度的数据,采用H-P滤波法对逆周期监管衡量指标进行了计算,并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就逆周期监管对中国商业银行资本结构影响进行了模拟测试,测试结果发现:(1)当前中国经济处于过热阶段,贷款余款/GDP超出正常水平;(2)逆周期监管通过影响银行资本结构从而影响到企业信贷可得资金,起到了烫平经济周期波动的作用;(3)逆周期监管将会影响到商业银行的资本配置,商业银行应当对逆周期监管做好充分的应对准备。
  • 摘要:基于期权定价理论的KMV模型仅适用于上市公司信用风险度量,本文通过建立上市公司资产市场价值及其波动率与财务指标的面板数据模型,构造了适用于非上市公司信用风险测度的方法,在利用中国上市公司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基础上,还利用非上市公司数据对方法的适用性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KMV模型能对上市公司的预期违约概率进行较为准确的度量,公司财务指标对资产市场价值及波动率的影响表现出行业差异;基于KMV模型的回归替代法(RSM)可以利用行业内绝大多数上市公司信息,相对于行业替代法(PFM)更为科学与合理.
  • 摘要:本文统计了中国影子银行各产品规模.中国影子银行规模从2002年开始发展,在金融危机后有所下降,但近两年又迅速增加.其中以银行理财产品和信托产品为主,信托产品、私募基金产品和券商集合理财产品增长较快,其他影子银行产品与美国相比规模较小.应对单只银行理财产品的规模加强监管,对信托等产品重点监管.然后修正银行信贷规模,建立房地产价格模型,运用门限回归和滚动回归方法分析.结果表明:存在修正银行信贷的门限效应;修正银行信贷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大于传统银行信贷;中国房价快速上涨的重要原因是从银行和影子银行渠道发放的贷款;修正银行信贷与房地产价格的联系与货币信贷政策紧密相关;修正银行信贷是更能体现银行信贷与房地产价格关系的指标.进一步通过SVAR模型验证了修正银行信贷在短期和长期推动了房地产价格的上涨.应该准确统计影子银行规模,加强控制修正银行信贷的增加.
  • 摘要:本文选择2001年9月到2010年6月的宏观月度数据,用主成分分析法改进了BP人工神经网络,提取宏观经济风险、货币风险、银行风险和资本冲击风险四个主成分,构建了中国金融风险预警模型。通过训练、预警,并与直接使用BP人工神经网络的效果比较,笔者发现改进的方法大大提高了网络运行效率,保证了预警的准确度,使预警的误差保持在很小的范围。
  • 摘要:本文试图研究更加广义的公共资产,包括央行官方储备资产及政府净金融资产在面对私人部门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对经济增长发挥的稳定作用.运用OECD国家1990-2010年数据,采取平行数据固定效应回归模型,计量回归结果发现,在控制其他重要解释变量的情况下,公共资产在金融危机时期具有稳定经济增长的作用,资产价格尤其是股市价格为重要传导渠道;在金融危机期间,不同种类的公共资产中,央行储备资产相较于政府净金融资产,股权资产相较于债权资产对经济增长的稳定作用更大.
  • 摘要:基于新浪微博,以16家A股上市银行的34597条网络口碑信息为研究对象,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微博用户口碑情感态度分布进行研究,然后利用SPSS对用户所发微博数量、粉丝数量、关注数量、每股收益、正面口碑等指标进行相关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微博用户较少表达情感态度,而一旦表达,更倾向于反映糟糕的体验;2)行业内不同公司在微博中的正面口碑占比存在显著差距,与公司规模大小不相关;3)正面口碑与所发微博日志数量显著相关,与微博用户关注数量、粉丝数量不具有统计显著性;4)正面口碑占比排名与每股收益排名呈显著正相关.在研究结果基础上,针对公司、微博网站提出了对应的策略.
  •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国际上微型金融机构评级的发展实践,对CAMEL、PEARLS和GIRAFE三大典型评级体系的指标进行了分类统计和分析,总结出了其指标具有涵盖面广、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指标分散、各有侧重等特点.随后,在借鉴国外经验和结合中国实际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中国微型金融机构评级体系的基本框架和应注意问题.最后,选取10家小额贷款公司作为调查对象,对建议指标体系的合理性进行了实地调研,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评级体系能较好地反映小额贷款公司的经营情况和业绩表现,具备较强的区分度.
  • 摘要:本文利用2006~2011年中国15家上市商业银行的非平衡面板数据,对中国商业银行高管薪酬与综合绩效及安全性、盈利性、流动性及成长性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商业银行高管薪酬与安全性、成长性绩效呈“倒U”形关系,高管薪酬、高管薪酬差距与综合绩效正相关;高管薪酬与流动性绩效及盈利性绩效相关程度不高,统计上不显著,但薪酬差距与盈利性绩效显著正相关。
  • 摘要:本文在对山东省扶贫互助资金合作社进行大规模调查的基础上,认为其总体发展较快,农户及贫困户参与率较高,组织管理和运营都较为规范,且已初步显现出良好的社会及经济效果,但也存在着诸如财政拨付不均衡、互助社资金周转偏慢等问题;农户的期盼主要集中于扩充互助资金、进一步降低借款占用费率等方面.进而提出均衡财政扶贫资金分配、提高互助社管理人员素质、改进还款方式、构建垂直型“金融联结”等相关建议。
  • 摘要:本文采用多变量NADCC-EGARCH模型考察中国与世界成熟、区域成熟及新型股市的联动性,并在此基础上利用Bai and Perron结构性变化检验对它们之间的动态联动关系是否存在着结构性改变进行分析.实证结果显示:中国与世界及区域股市的联动关系尽管仍相对较小,但近年尤其是2006年以来有逐渐增强的趋势,且受区域发达市场负面消息的冲击影响较大;中国股市与世界及区域股市的联动性近年来多次发生结构构性变化,其发生的时点与中国及世界市场所发生的重大市场事件相一致。
  • 摘要:近年来,中国基金数量有了显著式的增长,规模有了爆炸性的扩张.本文结合已有的国内外研究,选取2004-2011年中国开放式基金的数据,提出相关研究假设并进行了检验,通过均值检验和实证分析,基于基金管理结构细分的交叉项进行分组,具体分析了基金管理结构的影响因素,以及基金管理结构对基金绩效的影响.最后,本文还从投资者的角度观察多基金经理制的基金是否更能吸引投资者的注意.本文研究结果认为,多经理制的基金在风险控制上,主要是承担的市场风险较比单经理制基金低,而在业绩上的表现并不如单基金经理制的基金.对多基金经理制的进一步研究表明,在团队未发生变更时,在熊市的市场环境中,该结论仍然成立.最后,多经理制基金的现金流也没有优于单经理制的基金.
  • 摘要:本文结合中国的经济、社会、人文和人寿保险发展情况,将可能影响到寿险需求的因素加入模型进行分析.利用中国1982-2008年的时间序列数据,通过采用多元对数线性模型,对影响中国寿险需求的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总人口负担比与寿险需求之间存在显著的负向关系;社会保障支出水平、城市化水平及教育水平均促进了人们对寿险产品的购买行为;人均GDP、人均储蓄则没有显著影响。
  • 摘要:本文在以往研究金融与经济发展理论的基础上,考虑中国经济条件和市场环境的特殊性,从中国特有的金融结构差异性因素入手,分析商业银行存、贷款量、政府投资量和股票融资量等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发现金融结构因数对经济增长作用效果有显著不同,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最大的从原来的政府投资逐渐在向股票融资规模发展;基于各省市相关数据,进一步研究了不同省份的不同表现,发现发达省份上市公司数量对GDP的影响程度是全国的1.1倍,是GDP排名后10位省份的2倍,且处于GDP中间地位的省份,其存款余额对GDP的贡献显著的低于其他地区。
  • 摘要:针对传统非线性模型仅考虑经济变量间关系参数的变化,却忽视模型本身时变的缺陷,本文提出了模型及模型参数均可动态变化的DMS模型.DMS模型以高度灵活的模型设定方式描述变量间的关系,能够对变量间关系的时变特征进行更为准确与全面的刻画.本文以麦克勒姆规则作为中国货币政策反应函数的基础模型,运用DMS模型对中国货币政策的反应函数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中国的货币政策反应函数具备明显的模型动态调整特征.当宏观经济处于经济增速与通胀均较低的萧条状态时,货币政策主要关注经济增速,对产出缺口做出反应;当经济处于经济增速与通胀均较高的过热状态时,货币政策将主要关注通货膨胀,对通胀缺口做出反应.当宏观经济处于经济增速居中而通胀较低状态时,货币政策将对产出缺口与通胀缺口兼顾考虑.当宏观经济处于高增长、低通胀的状态时,货币政策不做出特定反应。
  • 摘要:本文利用CHARLS2008在浙江和甘肃两省获取的家庭数据,分析金融约束下中国家庭企业家创业行为及其城乡差异.发现中国家庭创业行为存在显著的城乡差异和区域差异,经济发达的浙江省城镇地区家庭创业概率为27.87%,农村家庭创业概率为33.86%,而经济欠发达的甘肃省城镇家庭创业概率为15.06%,农村家庭创业概率为11.18%.实证分析结果则表明,无论在城镇还是农村,中国家庭创业概率均受到财富水平的重要影响,财富水平与家庭创业概率呈现“倒U型”关系,这意味着金融约束是中国城镇和农村家庭企业家创业精神的重要决定因素.同时,还发现金融约束对农村家庭创业行为的制约作用更大。
  • 摘要:通过对2005-2007年全部国有企业及规模以上非国有企业样本数据进行分析,本文考察了中国地级市金融发展对其区域内企业出口信贷约束的影响,得到以下研究结论:第一,正如Chaney,T.(2005)理论模型所指出的那样,企业的出口决策除了受到企业生产率的影响还会受到信贷约束的影响.第二,地区金融发展可以从地区金融效率提高和地区金融规模扩大两个方面缓解企业的出口信贷约束,促进企业出口.第三,虽然地区金融规模和金融效率有利于缓解企业的出口信贷约束,但是二者对不同性质,不同特征企业的出口信贷约束的影响不同,通过以上研究结论本文最后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 摘要:本文通过构建随机前沿理论模型、固定效应稳健性回归检验及动态因子脉冲响应分析进行经验分析,间接和直接实证研究揭示:样本期内利率市场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引起银行财务困境,但是其影响并没有达到人们预期程度,并且小于其他公司特征变量及关键宏观因子的影响程度;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利率市场化可以通过增加银行财务困境直接或间接的引致银行违约风险的增加进而激化银行非系统风险,但是其影响远小于银行规模、经济增长和信贷总量波动的影响。
  • 摘要:根据“认知理性”假设,结合当前行为博弈、“非自利”偏好等实验研究结果与金融伦理学理论,提出了“伦理偏好”与“伦理环境”等概念,并在市场信息的“模糊性”环境下,对伦理环境对投资者行为的影响进行了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模糊性情境下,市场的伦理环境会通过影响市场信息的模糊性程度以及投资者对待模糊性的态度等途径,影响投资者的交易行为;市场的违法违规行为不仅会对当事公司的股票交易行为产生影响,同时还会通过影响市场的伦理环境,对非当事公司的股票交易行为产生影响.
  • 摘要:本文选取2007-2011年阳光私募基金数据,从构建风险定价因子、投资能力等角度对私募基金的业绩进行了系统性的评估.本文发现,私募基金的绝对收益在不同背景的基金经理之间并无明显差异,但都明显超过沪深300指数.其次,鉴于对私募基金定价因子研究的缺乏,本文构建商品风险因子、债券风险因子,通过面板数据、时间序列稳健性的风险,研究发现私募基金平均每年能获得4.4%的超额收益.其中,非结构型基金比结构型基金表现好,券商背景的基金经理投资能力最强,其他机构背景次之,再次是公募背景的基金经理,民间投资者并不能获得超额收益.最后,本文通过自助法区分私募基金业绩与运气的关系,结果发现业绩最好的基金是因为运气好,业绩最差的基金因为运气差,50%的私募基金的投资业绩来源于高超的技术.
  • 摘要:农村大量零利息和高利息并存的民间借贷现象表明农村的民间借贷并非孤立存在的经济行为.本文依据Grannovetter的嵌入理论并借鉴P.Diamond等对经济周期调整和劳动力市场动态变化环境下分析均衡失业现象时采用的“搜寻-匹配”的思想对农户民间借贷行为的发生机理及利率的确定进行探讨.结合对典型案例的剖析,本文验证了农村民间借贷行为嵌套于更大范围的农村社会交易活动中,农户基于借贷交易和相关社会交易的综合收益做出借贷决策,借贷交易的最终结果是借贷双方以各自所拥有的社会资本为标准实现匹配。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