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经济财政>2012年中国银监会系统青年论坛
2012年中国银监会系统青年论坛

2012年中国银监会系统青年论坛

  • 召开年:2012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2-10

主办单位:中国银监会团委

会议文集:2012年中国银监会系统青年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在现有文献中,对中国银行业高利润与实体经济关系还缺乏系统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本文首先利用银行信贷关系模型,对中国银行业经营利润非最大化进行了理论分析;接着利用1996~2011年的相关数据,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和脉冲响应函数等方式,对银行业利润、企业利润、GDP三者之间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最后对近年来中国银行业利润高速增长的原因进行了剖析,并提出 不仅要提高银行业金融服务水平,促进实体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还要深化银行业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以及适当放松银行业管制,增强银行体系的竞争性。
  • 摘要:在双重委托-代理机制下,村镇银行的经营策略受监管和主发起行的双重约束。社会责任和经济责任之间的冲突一方面迫使村镇银行按照监管当局的政策在县域内开展业务,必须根据所在县域的具体经济情况和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经营策略,挖掘县域小型客户的需求,寻找自身经营特点,从而有效地引导了村镇银行的异质性、多样化发展;另一方面主发起行的绩效考核又迫使村镇银行在满足监管硬性要求的前提下,不断向高利润行业和客户聚集,从而导致其行业分布的变化和对客户层次、结构选择的同质性倾向。村镇银行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取决于监管当局、主发起行和村镇银行管理层三方的博弈。因此,监管政策上要更注意通过激励机制的优化,引导村镇银行发展。为此,提出不仅要改变利益关系,实现激励相容。还要建立差别化的弹性监管机制,双向激励村镇银行增强服务意识和能力。并且实施战略导向监管,完善农村金融服务指标体系。
  • 摘要:本文结合产业组织理论中的"SCP假说"与"ESH假说",并借鉴"修正的有效结构假说",采用云南省16个州(市)的经济、金融、小微企业的相关数据,建立边疆地区小微企业贷款获得性的多元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小微企业贷款获得性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小微企业信贷可获性受银行市场架构、自身素质及宏观经济软环境因素的综合影响,其中受银行市场架构的影响最大.最后,结合边疆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打破市场垄断,适当降低准入门槛,提高欠发达地区中小银行的规模份额,信贷扶持政策要综合考虑小微企业自身条件以及宏观软环境的影响。
  • 摘要:流动性风险及其压力测试在金融危机爆发后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围绕着流动性风险的特殊性及其压力测试的关键要素,对微观机构进行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总结,并探讨了巴塞尔Ⅲ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与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的关系,总结了宏观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为中国银行业实施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提供了借鉴,提出要加强数据基础,还要关注流动性风险来源和表现形式的转变对压力测试的影响,并且注意压力测试结果的纵向和横向比较,以及应将压力测试的结果充分反映到银行的经营决策中。
  • 摘要:本文根据我国银行信贷规模的数据特征,运用Beveridge-Nel-son (B-N)趋势周期分解技术,将1990年第一季度以来的信贷余额季度数据分解为确定性趋势、随机趋势和周期波动成分.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信贷波动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从总体看,来自信贷规模的正向冲击并未引起不良贷款的异常变动,相反,不良贷款下降形成了对银行信贷投放的正面冲击,但这一结论并不适用于除国有银行以外的其他类型银行.此外,本文还发现流动性风险的上升可能导致银行业未来信贷规模的周期性扩张.
  • 摘要:"块状经济"是浙江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支撑该省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组织形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确定了全省21个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为探索进一步加大对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金融扶持力度,加快银行业金融机构自身增长方式和经营模式的转变,本文选取块状经济发达的湖州为样本,对产业集群现象进行了认真研究,全面分析了对银行业的影响,提出创新整合,加大对产业集群金融支持力度,优化流程,改进完善绿色信贷运行机制,突出重点,积极拓展贸易链融资业务,政策引导,加快产业集群转型升级步伐的对策建议来规避产业集群风险.
  • 摘要:融资和融资绩效是决定众多中小企业命运的关键.中小企业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但其获得的融资却与作出的贡献不成正比.在目前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架构中,中小企业融资主要以银行信贷为主,银行信贷的可得性、数量及获得贷款的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小企业融资绩效.而在诸多影响中小企业银行信贷的因素中,"银企关系"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因素.本文通过熵权、因子分析、多元回归等方法对中小企业融资绩效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银企关系对中小企业融资绩效的影响,针对银行方面,提出要提高对中小企业信息的获取能力,充分挖掘中小企业“软信息”,提高对中小企业的甄别力度,还要发展中小企业新型信贷技术,加大对规模偏小中小企业的放贷力度,并且提高贷款审批效率,缩短中小企业贷款等待时间,以及“逆周期”发放贷款,为中小企业“雪中送炭”。针对中小企业方面提出不仅要提高内部竞争力,还要规范企业及企业主、企业员工行为,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以及,加强与银行的多方面联系,加深与银行的了解程度,来以促进银企之间相互合作,提高中小企业融资绩效.
  • 摘要:中小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市场有效性、增加就业岗位、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一直以来,我国中小企业发展面临诸多困难,而中小企业的资金短缺问题尤为突出.当前,银行贷款仍然是中小企业最主要的融资来源,但对于银行来说,中小企业存在着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信贷成本高等问题,加之信息的不对称性,往往使银行承担很大的风险,银行会尽量减少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中小企业在争取银行信贷资金中始终处于弱势地位,贷款难已经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这不仅制约着中小企业的繁荣发展,也会影响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当前,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中小企业发展,不断加大支持力度,以克服中小企业贷款市场缺乏有效性的问题,因此,本文引入政府这一角色,构建了中小企业、银行、政府的三方博弈模型,根据三者的不同利益目标,分析了动态博弈框架下参与方各自的行动和收益,并提出中小企业要努力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坚持创新,注重维护企业的良好形象,要积极拓展融资渠道,扩大资金来源。银行方面在贷款前要加强与企业的信息交流,贷款时妥善解决中小企业担保问题,加强贷后管理,完善中小企业授信制度,以及与信誉良好的中小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政府方面要加快建立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立公开、公正、公平竞争的信用市场,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加强法律建设和执法力度,以及充分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以期解决中小企业的贷款难题,实现政府引导下银行业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目的.
  • 摘要:银行监管既要维护法律尊严,也要落实宏观调控大政方针.当前,中央要求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大政策预调微调力度.由此,银行监管遇到两类较为突出的"两难"矛盾,即贷款集中度监管和平台贷款清理.本文试图通过国际、国内监管实践表明,我国现行贷款集中度监管指标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结合1987年以来我国融资平台周期性特征,说明当前清理工作亟须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并且,尽管平台可在周期波动中斟酌使用,但总体趋势上必须压缩到较小容许规模,避免财政金融风险双触发.当前,压缩平台贷款工作之所以越来越难以推进,分析其主要原因,提出要形成合力,转变思路,公开透明,以及解除后患。
  • 摘要:监管联席会议制度是后危机时代二十国集团和主要国际监管组织加强跨境银行监管合作的重要举措.本文回顾了监管联席会议制度的发展沿革,梳理、澄清了监管联席会议的概念和主要功能,结合监管联席会议在欧盟银行业二十余年的实践和中国加入金融稳定理事会和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以来的实践,指出推行监管联席会议是跨境银行监管中一项意义深远的重要制度变革,但也存在诸如缺乏信息交换最低标准、对母国与东道国责任划分不够平衡以及危机管理过程中的决策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因此,相应提出了完善监管联席会议制度的一揽子政策措施,包括确立最低监管协调标准、完善信息交流机制平台、明确划分母国与东道国责任以及改进危机应对和跨境银行破产清算机制.
  • 摘要:各国评价农村金融发展绩效的标准不一,我国长期以来的农村金融发展绩效评价也不明确.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在研究各国农村金融发展时,提出了以覆盖面、可持续性和福利影响为核心的农村金融发展绩效评价体系.在此,文章借鉴了此体系,运用比较分析方法、福利经济学等分析方法,分别从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广度、深度,可持续性,福利影响三方面来初步评价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绩效,并结合制度经济学相关理论,提出强制性制度变迁与诱致性制度变迁相结合,农村正规金融与农村非正规金融相结合,以及强制性制度变迁体制内完善,补充完善农村正规金融体系。
  • 摘要:本文分别对我国金融中心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效应以及金融集聚的路径选择进行了实证研究.前者证明金融中心城市对区域中心地区产生增长效应,对周边地区产生辐射效应;后者得出由地区行政层级和信息基础设施整合而成的"信息源"是金融集聚的主导力量,金融产业偏好向人均收入高、消费高和国际贸易发达的地区集聚,人力资本对金融集聚的约束不显著,固定资产投资对金融集聚呈现"挤出效应".最后针对实施金融集聚服务经济增长,提出培养经济腹地发挥金融集聚辐射作用,并且完善监管体系确保金融中心持续发展,构建多元化金融市场体系有效分散市场风险,以及改善关键条件促进金融集聚水平提升。
  • 摘要:本文基于信息不对称的角度,对我国小微企业融资不完全"柠檬效应"的现实情况进行了分析.通过构建不完全逆向选择模型推导出市场曲线,再现了这一特殊现象的形成过程与最终的非零均衡.最后针对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小微企业融资困难这一问题,提出了商业银行融资的项目筛选模型,横向来看,在融资初期,商业银行可以对备选项目进行全面的尽职调查,通过综合评估模型来计算各项目的风险水平和期望收益,从而根据不同的资金状况、融资要求和风险偏好来作出决策,挑选最优项目。纵向来看,在第一阶段融资结束后,商业银行可以继续针对该项目的不同阶段进行评价分析,由此及时改变融资策略,决定下一阶段的融资与否与融资力度,尽量将风险控制在较低水平,避免额外损失。
  • 摘要:中小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机制与经营目标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矛盾,由此产生的经营风险隐患不容忽视,学术界对此尚无充分研究.本文以激励机制为视角深入分析内控机制—经营目标协调性互动机理,提出内部控制—经营目标协调性二维空间理论假说,结合不同动机分析了内部控制—经营目标状态的演进路径,并运用因子分析和结构方程,采用10家样本机构2009~2010年公开数据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商业银行有限审慎经营理念影响下的激励机制是导致二者协调性出现偏差的重要根源,验证了短期物质激励过度、约束不足是导致内部控制有效性弱化的主要原因.为此,提出科学把握内部控制与经营目标的协调关系,培育健康的内控合规文化,建立并强化内控有效性的监督评价机制,以及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下的激励机制。
  • 摘要:2007年爆发的次贷危机被认为是金融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而过度泡沫化造成的,因而金融虚拟经济如何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成为了目前关注的焦点.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产业中份额最大,同时也是与实体经济关联最直接、最密切的部门,应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基于金融危机后(2008~2011年)广东省商业银行和实体经济的相关数据,采用ADF单位根检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和方差分解分析方法,实证检验商业银行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关系,并就商业银行如何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提出建议.本文研究发现商业银行部门对区域实体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其作用大小在不同地区具有显著差别,最后根据实证结果提出当地政府要加强政策扶持,加快金融市场建设,引导商业银行积极实施资源配置,抓住“腾笼换鸟”和港澳台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有利机遇,推动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并且合理配置信贷资源,促进实体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监管部门应引导商业银行围绕实体经济需要进行业务创新,切实解决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需求,同时根据当地经济需求制定各类配套政策,督促商业银行在产品、服务模式和业务流程等方面进行创新,丰富金融服务,帮助企业降低融资成本,提升企业经营效率。 并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促进建立完善的中小金融机构资金补充机制,以及实行差别化监管政策,使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真正落到实处。
  • 摘要:本文从企业价值的角度,考察我国银行贷款对企业长期价值和短期效益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之上,分别从我国地区金融发展水平出发,进一步研究金融发展对银行贷款提升企业价值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的银行贷款与上市公司长期价值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未促进短期效益提升,一种可能的原因是从长期来看银行对企业实际经营情况更了解,更容易在其关键发展阶段给予支持性贷款;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与国有上市公司相比,民营上市公司的银行贷款使用效率更高,更能显著提高企业长期价值,而且后者提高企业长期价值的幅度会随着地区金融发展程度的提高而有所增强.
  • 摘要:笔者认为无论是银行还是小微企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以及银行支持小微企业的行为,都是一个个决策的过程.鉴于中国小微企业或银行的领导者在决策中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现状,小微企业或银行的决策又可认为是一个或少数领导者的决策.因此,本文大胆将小微企业或银行假设成是一个有心理波动的人,从而通过几个已被广泛接受和运用的心理效应探讨银行和小微企业的心理,挖掘出贵州银行业支持小微企业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借鉴罗森塔尔效应,让小微企业进入“最有前途者”的名单,明确、细化责任,克服银行和信贷员的责任分散效应,引入“鲇鱼”,为贵州银行业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和活力。
  • 摘要: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必然要求银行提升自身的效率.本文收集了1996~2011年我国主要商业银行的利润、存款、营业费用、固定资产净值等投入产出数据,在进行价格变动处理后,采用随机前沿方法实证分析,发现样本期内银行效率基本处于上升状态,并且所有制形式和核心资本充足率要求对银行效率有显著影响,但是中间业务暂时还未起到提升银行利润的作用.为了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有必要继续推动建立银行体系的现代企业制度,放宽民营资本准入限制,同时还要科学发展中间业务,并且坚持推进科学监管体系的建设,提高监管政策的针对性.
  • 摘要:商业银行资本管理最新要求下调了部分小微企业贷款风险权重,这将促使银行在新的监管、收益、拨备等诸多约束条件下,考虑通过信贷结构的调整寻求收益最大化.本文基于新监管要求等约束条件,以我国×银行为例,利用蒙特卡洛模拟法估算有望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新增贷款结构,主要包括新增贷款在大中型企业、小微企业两大类客户间及小微企业内部的信贷分配比例,在当前资本监管趋严的情况下,小微企业风险权重下调政策将促使银行调整客户结构,加大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但短期内调整幅度有限;而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对风险权重较为敏感,尤其是风险权重降至45%时对银行激励作用最大,存贷款利率浮动空间扩大将使银行更加青睐小企业.
  • 摘要: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稳中求进"作为全年经济工作总基调,建立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互动的持恒机制,在不断深化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中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本文首先从传统西方经济学理论和现代区域经济发展理论阐释了金融对实体经济增长的影响,对政府主导固定资产投融资有效拉动实体经济发展的中国特色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深入剖析当前政府融资模式掣肘因素,并从政府投融资建设目标设计、政府融资平台机制转型、金融服务产品实体化等方面探析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科学路径.
  • 摘要:本文概括总结了国际保障类住房消费金融服务的主要做法,简要阐述了该领域几大主要金融模式——"公共住房金融机构模式"、"商业市场融资模式"和"强制性或合同型住房储蓄模式"的基本特征以及在我国的实践情况,总结提炼出理想保障类住房消费金融模式的四大核心要素,即"公共服务与商业化模式合理均衡"、"资金运作注重效率和可持续性"、"成立专业化机构"以及"满足多元化和多层次需求",并据此分析我国"以商业银行按揭贷款、住房公积金为主导"的保障类住房消费金融体系现状和存在的差距及问题,最后提出大力发展住房储蓄银行等专业化住房金融机构,建立和健全住房金融一级、二级市场,积极发挥政府的调节作用。
  • 摘要:浙江近期爆发的区域性金融风波再一次表明:仅通过企业间的简单互保,信贷风险仍将留在银行体系之中,且互保链会产生严重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本文以银行如何有效地构建外部风险分担机制作为研究主题,利用典型案例和博弈模型,对担保链、信用担保机构的特征、适用性进行比较分析,证明企业间结成担保链、引入商业性担保机构为企业进行信用增级两种方式均具有顺周期性,而政府扶持的非营利性担保机构能有效地应对不确定的市场波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经济不景气时期给担保市场带来的不利影响,实现逆周期调节的功能.建立"政府扶持、市场运作"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是当前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理想模式选择.
  • 摘要:影子银行发挥着与传统商业银行并行的信贷中介职能,它的出现拓宽了市场融资渠道,加速了资金周转,有力地支持了实体经济运作.然而,欧美次贷危机的爆发恰恰归因于影子银行的过度发展导致系统性风险蔓延至实体经济.我国的影子银行体系尚处萌芽阶段,但随着"温州危机"的爆发,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影子银行风险预警与控制体系遂成必然.本文拟对我国影子银行进行系统化梳理,构建出一个两层、多元的影子银行结构体系,并以宁波市为例,通过分析影子银行资金流向与风险特征,构建BP神经网络风险预警模型.实证分析表明该模型对于影子银行体系的风险预警具备可行性,影子银行和监管部门可以根据此预警模型实现对风险的动态监测.在此基础上,本文借鉴控制论反馈控制方法提出相应的风险控制策略,从而探究中国影子银行体系前瞻性风险监管的特色路径.
  • 摘要:本文从我国产业升级的内在动力开始,探讨"供应链金融"产生和发展的路径,寻找供应链金融与实体经济发展之路的融合动力和根本原因.研究认为,供应链金融能突破中小企业传统信用风险控制瓶颈,有效解决产业升级发展过程中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在分析产业供应链类型的基础上提出不同供应链金融产品适用的范围,并给出了不同供应链类型所适用的风险评价的债项指标,用于克服原有单一主体评级方法对中小企业的挤出效应.基于产业增值过程,本文提出产业上中下游的"信用链"概念及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了基于信用链的供应链第四流的风险管理模式.
  • 摘要:国内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的商业模式存在一种不经由资本(股权),而经由合作协议联结的"契约模式".从其动因来看,主要是出于对不同监管管辖权下净监管负担差异的选择性回避.以银信合作理财形式演进为例的实证,发现契约模式具有单体风险隐匿性和风险暴露的政策敏感性两大特征.契约模式监管的主要问题在于不同监管主体之间的协调难题.无论是"趋利式竞争"还是"避害式竞争","学习示范效应"都将使监管套利行为进一步扩大.建议在加强风险监测和预警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监管工具和构建更有力的监管协作机制,同时加大引入第三支柱——市场约束的力度.
  • 摘要:在银行业对实体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贡献中,信息科技(IT)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科学合理地评价信息科技绩效和贡献度,借此提升信息科技对商业银行战略实施和业务发展的支持,已成为商业银行管理者面临的重要课题.当前,我国有关商业银行信息科技绩效评价的理论和实践还处于起步阶段,亟须进行研究和探讨.本文在总结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种基于"平衡计分卡"(BSC)的组合模型,模型综合了"信息技术及相关控制目标"(COBIT)、"信息系统成功模型"(D&M)、"服务质量模型"(SERVQUAL+)、银监会监管规范等标准和最佳实践,可用于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部门、应用系统、IT项目、IT相关功能领域等的绩效评价,也可用于商业银行信息科技战略目标的制定、管理和实施.
  • 摘要:在我国,银行贷款是小企业最主要的外源性融资渠道.因此,分析当前银行机构小企业贷款效率,并以此为参考进一步提升小企业金融服务水平就显得格外重要.本文在分析总结青岛市银行业支持小企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选取了青岛辖区15家银行机构2008~2011年面板数据,采用非参数法——数据包络分析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对小企业贷款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了制约小企业贷款效率的各种因素,同时提出引导银行机构改进小企业信贷管理机制,加强小企业专营机构建设,创新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新模式,以及强化差异化监管政策的引领作用。
  • 摘要:效率是经济学的核心命题,也是银行竞争力的核心内容和重要表现形式.收入效率主要指银行在保证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的同时,合理配置资源,最大限度地推动社会经济资源流动的能力,是其市场竞争力、投入产出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总称.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历经多轮改革,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当下,银监会力推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股份制和商业化改造,对此类机构前期改革的收入效率进行测度和分析,可以为后期改革提供更多方向性的佐证.为此,采用随机前沿分析法(SFA)测算了临沂辖区12家基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收入效率,并建立收入效率回归模型分析了影响银行效率的因素,针对政府部门,监管部门,以及基层农村信用社提出了提高基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效率的措施.
  • 摘要:加快金融发展对实现中原崛起具有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本文从区域经济与金融协同发展理论研究入手,立足中原经济区发展实际,有针对性地剖析了银行业发展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存在的四对矛盾,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多层次、渐进性的区域银行业协同发展模式,提出通过建立地方政府利益共享机制,优化银行业发展格局,加快整合金融资源,争取区域化金融和监管政策,同时构建金融生态环境体系,以夯实中原经济区发展之基.
  •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湖南省中小银行信贷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现状,阐述了湖南省中小银行在提供中小企业信贷服务方面的优势,再运用向量自回归、格兰杰因果检验等方法对湖南省中小银行贷款增长与湖南省中小企业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本文对湖南省中小银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和思考,认为湖南省中小银行可以通过其信息优势、经营效率优势、政府扶持优势,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按照经济效益标准将信贷资源配给最有效率的区域,从而达到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目的.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