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教科文艺>2012科学与艺术研讨会
2012科学与艺术研讨会

2012科学与艺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12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2-08-15

主办单位:北京市科协;北京数字科普协会;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

会议文集:2012科学与艺术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纳米技术将在21世纪对人们的社会、经济以及国家安全产生重大影响.微博相对于传统的传播平台主要具备四大特点:自主性、原创性、快捷性、互动性。目前,纳米科普的主要宣传方式是科普展板、科普讲座和科普展馆展示,这部分宣传方式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性很大。纳米科普微博具有发布信息的广泛性、即时性、互动性几个以往传统纳米科普方式无法比拟的优越性。运用最新的微博传媒,打造“纳米技术微博科普平台”必将使纳米技术的普及推向一个全新的阶段,相信“微博时代”的纳米技术将更鲜活、更具诱惑力。
  • 摘要:随着国际文化产业迅速发展,中国元素已经成为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功夫熊猫》这部具有有诸多中国元素却由好莱坞制作的影片票房一路攀升,不得不引起中国动画人的反思.本文力图通过分析《功夫熊猫》中中国元素和高科技的成功结合,为中国动画探索一条新出路.动画创作不能简单照搬中国符号,要真正理解中国文化,包容并蓄中国元素进行深入挖掘,同时做到继承和创新。《功夫熊猫》并不满足于简单借用中国符号的表象和对中国文化的简单理解,而是选择了一个合理巧妙的切入点来讲解了一个有趣而富有哲理的故事,由此达到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效果。其巧妙的人物设定、大胆创新的动画创作思路、轻松搞笑的温情气氛和商业化大片快慢有致的叙事节奏值得学习。
  • 摘要:新媒体不同的特征分属于不同的属性层面,而分属于不同属性层面的不同特征不仅有着各自悠久的历史轨迹,且它们之间密切的关系和深厚的文化价值与社会功能也有待于人们深入研究.技术对于艺术的支撑主要表现为两种恒常的结构性技术功能,即包括形象创造技术和形象记录技术在内的艺术造型技术,以及包括传播载体技术和传播渠道技术在内的艺术传播技术.然而,这些恒常的结构性技术功能又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呈现出分明的阶段性特色,表现为不同的技术机制类型,并且直接影响到这一时期艺术的造型机制与审美特征.
  • 摘要:中关村作为国务院批复同意建设的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肩负着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战略目标.数字设计作为产业形态处于产业链上游位置,具有高技术、高附加值特点,具有带动其他产业更新与升级功能.数字设计产业具有强大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中关村发展数字设计产业将可以有效推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关村数字设计产业的发展应按照国务院和北京市关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核心区的批复精神要求,抓住北京建设世界“设计之都”契机,以北京市《全面推进北京设计产业发展工作方案》和“首都设计提升计划”为指导,以设计产业聚集区为载体,以产品带产业发展为基本手段,选择具有优势的数字设计等设计产业细分领域作为发展重点,加大支持力度,全面推进示范区设计产业发展,创新中关村未来产业发展的新模式。
  • 摘要:博物馆网站是博物馆传播知识和公众教育的重要载体,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博物馆网站少儿版的现状以及阐释其存在的重要性,探讨博物馆网站少儿版的设计制作以及少儿板块的发展,旨在营造一个利于少儿心智成长的网络环境.博物馆少儿网站的建设要把握少年儿童的趣味性和娱乐性,可以结合自身的特点来设计符合少儿兴趣的游戏,这样既能结合博物馆知识又能让少年儿童放松心情。博物馆少儿网站建设内容与形式并重,在优秀内容的基础上采用合理、丰富的形式设计,合理的页面布局,会让网站更加富有趣味性、导向性。从版设布局来分析,大致分为四类“门”字型、"T”字型、“三”型版式和自由式布局。博物馆少儿网站中大部分采用的色彩对比鲜明、明快,色块纯度高,使界面形成生动、活泼、鲜明的视觉效果。博物馆少儿版设计中文字的编排要尽可能简洁、清晰、突出重点。
  • 摘要:电影创作手法,尤其是纪录片创作的一些手法,对于博物馆文化展示类影片的创作有着积极的作用。本文旨在分析几种常用的电影创作手法,如戏剧性的结构,线性、非线性甚至环形的叙事方式,以及旁白、字幕、解说词的使用等。并结合故宫博物院的实际条件与创作环境,着重讨论上述手段应用于博物馆文化展示类视频作品时各自所具有的特性,尝试探索一个新鲜的,具有大众吸引力的文化展示影片创作角度。rn 博物馆文化展示影片作为纪录片的一种,多数情况下用来展示历史故事或文物风采,而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创作者不能用自己的摄影机捕捉到第一手的素材。在许多纪录片,特别是具有历史文献价值的纪录片中,仅仅依靠采访等手段不能形成足够的说服力,也难以具备严肃的文献性。于是,就需要更加具有事实效力的,直观声画资料的引入。博物馆文化展示影片的创作中,作为讲述历史,介绍文物背景知识等等的最直接手段,旁白的使用非常广泛,甚至是不可或缺。然而,这也并非是一个缺憾,旁白经过合理巧妙的运用,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事实上在一些经典纪录片中,通过使用旁白形成了极佳的艺术感染力。电影技法对于博物馆文化展示类影片的创作有其独特的意义,对于开拓和发展文化展示影片有着巨大潜力,是文博影像工作者未来研究和探索的一个目标。
  • 摘要:随着科学与艺术的不断发展,多种科学技术和艺术设计运用到了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播中,然而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现在的图形图像获得和呈现方式限制了物质文化保护和传播的效果。在当下,立体电影风行,国内立体电视节目开播和立体影像技术标准化工作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因此,将立体影像和物质文化保护和传播的课题相结合,可以为立体影像打开新的发展空间和生存市场,并且给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播带来新的变革和广阔的发展前景。rn 立体技术跨越了观众心理上的安全距离,从而营造了强烈的立体感。而这种强烈的立体感运用到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中,将是一次立体技术和虚拟展示技术的完美结合,也就是说,要使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技术进一步发挥潜力,立体影像化过程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如果没有更为逼真的立体感和沉浸感,人与数字化展示文化遗产的交互就会出现很大的障碍,更谈不上有好的体验了。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的立体影像化是由展示设备(如:计算机、投影机或其他视觉功能设备)向观众展示经过立体影像技术处理的虚拟文化遗产,从而使观众进入现实与虚拟交织的世界中。rn 目前,在立体技术上可行的有两种方式:第一是用有左右视差的两台摄像机对实物进行全方位扫描,再把拍摄的资料输入计算机中做立体化处理,在计算机中生成该物品的实物立体影像;第二是进行物品的计算机三维建模,利用计算机软件中的两个有左右视差的虚拟摄像机进行全方位图像获取,在计算机中生成该物品的虚拟立体影像。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设计中的立体影像化,关键要在视觉立体感和沉浸感的技术上得到突破。
  • 摘要:数码摄影技术不断成熟完善,在给传统摄影带来巨大冲击的同时,也对摄影艺术产生了巨大影响,使摄影艺术的创作空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展.摄影与网络结合,促进了摄影的发展.网络为摄影艺术创作提供了极其方便的交流互动平台.想象力是决定摄影艺术创作成败的重要心理因素.数码摄影是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是数字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数码摄影后期制作用电脑图像处理系统代替了传统暗房,这一变革带来的不仅是摄影输出方式的改变,而且极大地丰富了摄影艺术的表现语言,拓展了摄影艺术的创作手法。rn 摄影艺术的探索之路是永无止境的,在当今数字时代,“摄影艺术创作虽然借助于科学技术手段,但是要创作出真正具有独创性的有特色的摄影艺术作品,同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同样需要遵循艺术创作规律,深入生活,探索深刻的主题,选择鲜明的题材,揭示生活的典型形象,并寻求合乎主题和题材的独特的造型形式。”面对数字时代的发展和变革,摄影者要勇于探索,拓宽思路,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让技能与时代俱进,让思维与发展同步,大胆开创摄影艺术的新天地,创作出具有深刻思想内容和完美形式的摄影艺术作品。
  • 摘要:随着现代科技不断发展,以声音、影像、交互等多感官体验为内容,多种终端载体为形式的新媒体跨界融合,影响着人们数字生活的方方面面,新媒体在各方面满足了人们对于餐厅提升智能化、人性化的诉求.新媒体具有融合性、多感官体验性、即时性、交互性、延展性,本文主要结合这些特点来阐述新媒体打造的"智慧餐厅"发展的优势.而由新媒体带来的餐饮服务模式的改变,为消费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消费体验,为商家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商机,新媒体"智慧餐厅"将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以声音、影像、交互等多感官体验为内容,多种终端载体为形式的新媒体时代不是来临而是早就融入了人们的生活,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着作用。新媒体助力打造下的新型“智慧餐厅”,必然是这个时代餐饮业发展的趋势。对消费者来说,不仅仅是全新的感官体验,最重要的是带来了快捷、便利和更加人性化的服务,做到了真正的“民以食为天,食以人为本”。对餐饮业本身来说,新媒体智能系统的应用,使得餐厅的运营服务模式发生一定改变,由此节省了大量人工劳动力和传统辅助设备的更新费用。而通过新媒体智能系统,可以建立起完整的企业品牌形象,加强的沟通与互动也为商家给消费者提供量身定制的服务体验提供了可能。
  • 摘要:艺术消费研究的部分学者采用市场或消费者导向的研究方法,另一部分学者采用产品或创作为导向的方法.本文旨在提出一个综合性的研究基础.作者从两个层面对文化消费的理论进行了归纳总结.从内容上看,文化消费研究可以划分为以理论概念和经验调研为核心的两个分支;从观点上看,可以划分为以信息处理机制为核心的客观评估和以内在动机感受为核心的主观判断.而作为研究者,应该找到一个平衡点也是下一步研究的基础,即在保持艺术价值的同时扩大艺术受众的基础.现代表演艺术已逐渐从贵族阶级的消费标志,演变成普通人都可以参与欣赏的大众服务了,当艺术成为一种具有沟通交流功能的行为时,观众就从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了主动的参与者、甚至是共同创作者.在这一过程中,新型媒介(电子的和数字的)对于提升创作者与欣赏者之间的互动性所起到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所以,研究在新型媒介环境下表演艺术的消费者及其偏好,对于表演艺术团体的生存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rn 从艺术创作的角度看,艺术欣赏者越来愈多地参与到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并使真正的艺术价值得以彰显;从艺术受众来看,欣赏者不仅从财力上支持艺术组织的发展,还能从其他方面影响组织的财政来源,比如政府补贴和基金会的捐赠等。换言之,艺术团体以顾客价值为核心,可以了解艺术创作的真正需求,提升共同创作,并为组织发展获得更多的社会资助;而以产品价值为核心,可以提升组织的艺术生命并吸引潜在的艺术受众,最终会有益于本组织的长远发展。
  • 摘要:当今社会大力推行低碳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很多城市提出了自行车低碳出行的活动,公共自行车租赁应运而生.伴随通讯科技的日新月异以及移动技术的发展,手机媒体也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所以针对手机媒体自行车租赁应用的设计格外值得关注. 分析目标用户研究、素材收集、用户需求以及使用流程,总结基于手机媒体自行车租赁应用的系统功能,主要有自助借还、查询(查询所在位置、行车线路、租赁点位置、租赁点自行车数量等)、个人中心(查询个人租车信息)、设置(所在城市、偏好情况设置等)、天气这几项能。基于手机媒体自行车租赁应用的使用流程为:打开自行车租赁应用(登陆个人账号)—通过地图查询想到达的租车点—有空闲车辆时(点击借车,预留);无空闲车辆时(可查询附近租车点并租借)—到达公共自行车租赁点—手持租赁卡与锁止器界面的刷卡区内—当锁止器界面上绿灯亮并发出“滴”的响声—租车成功,取回租赁卡,妥善保管。
  • 摘要:本文基于对目前专题活动网页现状的调查,进一步细化分析出专题活动网页的用户体验需求层次,并结合情感化设计理念来分析专题活动网页.本文揭示出用户体验设计方法在专题活动网页中的重要性,提出关注用户体验,结合情感化设计的专题活动网页的创新方法. 专题活动网页的用户体验设计,强调将专题的接受性延伸到包括可用性、实用性和接近性等方面,体验经济下的设计发展趋势,将是以设计服务为中心,以文化为素材,通过设计将有形感官与无形文化的价值进行整合,为用户创造出值得回忆的感受。专题活动网页设计的趋势是从生活形态与情境出发,为用户塑造感官体验与思维认可,通过亲身参与来达到多一些值得回忆的快乐,以及如何设法让人的生活与工作感受更有意义。人的需求不同,人的情感也有层次之分,设计也是如此。认知心理学家唐纳德·A·诺曼( DONALDA A.NORMAN)在认知心理学的基础上提出了设计的三个层次,即:本能的(visceral)、行为的(behavioral)和反思的(reflective)设计。基于用户体验的专题网页设计,需要将这三个水平结合起来,统一考虑。纵观这三种水平,本能和行为水平是关于“现在”你在实际看到和使用产品时的情感和感受,而反思水平延续得很长—通过反思你可以回想过去和思考未来。
  • 摘要:本文从风雨桥(廊桥)的选址注重"风水",采集青山绿水的灵气,做到"天人合一";从结构的精巧坚固,谈其符合现代力学与美学原则;从造型与内外装饰的曼妙神奇,谈其通灵与优美环境的融合;从如梦如幻的景观效应与画龙点睛的诗歌对联,以彰显其品位等,阐述科学与艺术的融合.
  • 摘要:虚拟现实这一新媒介的出现,使得具有多维度、交互性、即时性、沉浸感等特性的虚拟现实环境应运而生.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科技与文化的结合更加的紧密.在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表现三维数字化的文化遗产时,有形或无形文化遗产及其文化内涵便能通过可视化的形式在虚拟现实环境呈现出来.本文称这种环境为"文化遗产虚拟环境".在创建"文化遗产虚拟环境"时融入创作者的艺术创作元素,虚拟环境本身便具有了新媒体艺术特性.将这样的"文化遗产虚拟环境"与博物馆的展览相结合,能提供更多的文化遗产信息,把看似各自独立的展品联系在一起,从而提升虚拟现实环境和展品的表现力、感染力,最终为观众带来历史文化、艺术、娱乐、技术等四重体验,是一种完善、提升博物馆的文化传播与公众服务等功能的独特方式.rn 本文以目前博物馆领域中的一些应用案例,从虚拟现实技术能为观众带来的各种体验出发,深入解析虚拟现实技术与新媒体艺术的结合在提升博物馆社会服务功能的应用意义.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必须加强虚拟现实技术与新媒体艺术的结合。虽然目前虚拟现实技术仍有诸多局限性,但不能以此为由,忽视技术应用中的细节处理,比如应该更多地吸取艺术创意者的意见,根据技术巧妙修改创意,对画面进行更多的艺术处理等等。从而创作出优秀的虚拟现实艺术作品。这样,在博物馆的展览中,虚拟现实技术与新媒体艺术的结合所创造的优质“文化遗产虚拟环境”才能达到提升虚拟现实环境和展品的表现力、感染力的目标,才能达到进一步完善传承与创新人类文明、启迪智慧、提供文化艺术欣赏与休闲等博物馆社会服务功能,才能体现博物馆与时俱进的人文关怀精神,从而让人们收获丰富的技术、历史文化、艺术、娱乐四重体验,并对文化、生活有新的领悟,最终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 摘要: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财富,承载了大量的历史、艺术、文化信息,人们在面对文化遗产时,希望能够充分接收这些信息.信息服务即是文化遗产表达的桥梁,使其散发更多内涵影响更大的人群.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可以做到深度信息服务,本文从展示呈现-信息推荐-知联交互三个层次阐述了信息服务的推进和发展方向,并结合信息图、数据关联、分享参观、知联网、文化云等理念提出了信息图、分享参观、知联网云服务几个深度服务的具体模式.
  • 摘要:通过对《走向深渊的赛马》、《屏风剧》、《快速电影》、《同志101》、《美国远西区》、《夜车惊魂记》等六部动画短片的介绍,探讨技术创新在动画制作中的重要性.内容与形式,两者互为依赖、互为影响。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动画片创作要推陈出新,或者在内容上有作者对世界的一种独特的见解,或者就是在形式上有自己的探索和发现。动画的手法本身就可以非常多元化,以上所举的例子,是注重形式探索的结果。
  • 摘要:故宫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荣誉和国际责任兼具,要按照《世界遗产公约》及其《实施指南》的要求对遗产地进行保护与管理的监测工作.本文首先明确世界文化遗产及其监测管理工作的概念及对象.其次,强调了文化遗产监测管理中信息技术的重要意义.随后,结合故宫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工作,尝试研究和探讨故宫文化遗产监测工作可以应用的信息技术,特别举例说明信息化方法和最新信息化手段.信息资源管理能为故宫的预防性保护和文化遗产监测管理工作提供规范化、高效化的工作方法和革命性辅助工具,具有开拓性和战略性意义。随着文物保护意识和信息科技水平的提高及监测工作的深入,监测的内容、手段和方式将会更将趋于科学化、系统化。如此为之才能使故宫等世界文化遗产得到真实、完整、有效的保护和永久的保存及延续。
  • 摘要:过去几年,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成功举办了多次《北京中学数学社会大课堂》活动,在活动的目标、选题、形式和实施过程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索,逐步形成了一种创新的科学传播与教育改革的模式.《北京中学数学社会大课堂》是科学与教育工作者开展合作交流的一个平台,它集中研究了中学数学教育改革的问题.它的主要目的是利用先进的视频会议技术,在北京举办全市范围的大型教学研讨活动,一方面拓展了课堂教学的内容,扩大了教学研讨活动的范围;另一方面,它站在一个更高层次上,让中学数学老师和学生有更开阔的视野,除了掌握书本上的知识外,也知道数学科学研究发展的动态,并了解数学家是怎样做研究的,这些内容是在学校的课堂上和书本中学不到的.
  •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文化艺术的发展,科学与艺术的融合对人们的审美、人类的沟通交往及人类自身的创造力产生了深刻影响.本文着眼于时代的发展与需求,从科学与艺术融合的多角度视野,探讨数字艺术设计在各领域的应用范围和审美体现.文章就数字艺术设计的基本概念、审美特征、审美体现和应用范围等进行了简要论述,分析和探讨了科学与艺术融合趋势下数字艺术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和会议都明确指出了文化与科技的重要性,以及推进科技与文化融合的必要性。作为科技与文化融合的核心内容之一,这些政策无疑极大地推动了数字艺术及其产业的发展。以具有交互性和使用性的数字技术和网络媒体为基本特征,包括电脑动画、影视广告、网络游戏、虚拟现实、数字艺术、数字摄影、数字音乐、数字新媒体、智能手机移动终端、录像及互动装置以及DV(数字视频)等,作为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相结合的数字艺术产业己经成为21世纪知识经济的核心产业。
  • 摘要:网上博物馆的诞生,数字博物馆的发展,都源于观众需求的不断发展变化!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博物馆又将做些什么,以迎合不断发展变化的观众需求,是非常值得我们探讨的话题.本文以苹果产品为例,分析移动终端的特性和在博物馆中的应用,包括博物馆导览和讲解服务、教育资源提供和游戏娱乐等功能.通过典型案例,启发博物馆关注社会发展的潮流,并寻找潮流中暗含的观众需求.一方面挖掘本馆藏品蕴含的知识资源,选择恰当的技术手段,开发符合本馆定位的知识传播产品;另一方面,迎合公众的使用习惯,通过时下流行的信息交互工具,用寓教于乐的方式吸引更多人,特别是青少年走进博物馆,实现博物馆知识传播,社会教育的使命.这对未来博物馆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科学研究工作和科技传播事业在当今社会转型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挑战和所发生的变化。描述了科学研究范式和知识生产方式的演变和正在发生的变革,以及由此引发的学术交流系统的危机和学术交流方式的演变,介绍了英美等发达国家提出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新战略:建设新一代的科研基础设施——e-Science和Cyber-infrastructure,以及它们对科学研究的重要影响和作用,包括作为一种新的学术交流平台。最后,简要地阐述了我国学术交流网络化和数字化的发展状况和几点对策建议。要求人们要深刻理解科学研究和知识生产领域发生了哪些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于科技传播的影响、要充分了解科学研究活动新的环境、要进一步明确新形势下科技传播的地位、使命与任务、要切实把握和充分的利用科技传播的新技术、新工具,不断地创新科技传播的模式,提高科技传播的效果。
  • 摘要:本文结合目前互联网移动化、云计算以及社会化三大主要发展趋势,剖析了典型网络科普在新的互联网发展背景下所展示出来的新特点以及存在的不足,特别是提出社会化网络中科学传播主体与受体对等化一体化后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科普教育的可信度和权威性,而这一点正是绝大多数科研机构所需要承担的最基本的科普工作职责.针对此现象,本文以重点介绍了在当前互联网发展趋势下云计算的发展科学传播工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了中科院主要的科学传播工作的类型和特点,提出构建泛在融合的科学传播云服务的整体设想,探讨既可以充分实现科学家主动、正确、客观地进行科学传播,又可以实现与公众进行对等交流互动的科学传播模式.科学传播云服务将通过整合集成互联网络、移动信息技术和云计算技术,一方面为科学家创作科普专题和文章、在线讲座、撰写感悟、公众问答、组织科普活动、分享数字化科普教育资源等提供开放的云平台和服务,另一方面又通过集成社会化网络功能为公众提供与科学家进行交流互动的服务.
  • 摘要:软件开发中,隐喻已经成为一种设计模式.利用人们在生活中的经验,设计具有关联性启示的隐喻,使用户更容易理解和使用产品.本文探讨软件界面中的术语隐喻、品牌隐喻、功能隐喻、音效隐喻等内容,使大家了解作为认知范畴的隐喻对软件产品设计的影响.一方面,符合用户认知经验的隐喻会使用户获得良好的用户体验,如果隐喻过于具象华丽或者“辞不达意”,即使吸引了用户的注意力,也不能很好地表达它所代表的涵义或操作,甚至对用户操作产生误导;另一方面,基于物理世界的交互隐喻使虚拟界面的操作更加自然,只有恰当而有效的隐喻,才会给用户提供更自然的交互体验。
  • 摘要:科学技术和艺术非常相似,因为他们有非常多的科目和品种,五花八门,多不胜数,所有人每天都会面对,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是,如果从入门和特性看,便会发现他们是完全不同的.艺术并没有门槛,未受正规教育的剪纸大婶、耕闲时的涂鸦手绘农民、刺绣女红,都可以有成就,变成非物质文化传人,但科技则不然,需要有显著的知识.科技的发展,有新科技、高新科技,会改变人们的生活与思考模式.科技的创新发明,为人类生活带来方便性,同样,艺术让人们有着生活的享受,并在活动中陶冶性情,培养创造力.鉴于科学技术和艺术的特殊性,教育同样确能启发创意思维,远胜其它学科,让朋友以轻快的态度接近,有所喜爱,寻找自己的世界.由于科技、艺术涉多方面,透过刊物、实物、参观等活动来推介教育、结合创思,体验式教育及团队精神等,有利提升学习动机及效果,对学生的成长起微妙的扶助作用.回归后,澳门在这项工程展开了许多科普活动.rn 以人类文明发展史来看,艺术与科技早期是不分的,在今日的数码时代,艺术与科技紧密相扣着,艺术家开始以计算机作工具进行创作,科技与艺术的结合的确激荡出更多元的艺术表现与互动跨领域特质,在表现形式与内容上更强调互动性,把跨领域创作带向更多元化及更开放的发展。因科技艺术的互动性打破了艺术家、作品、受众三者之间的关系,受众从被动接受的角色转变成了主动参与的角色,随着社会对生活化要求提高,科学越分越细,即使是艺术领域亦然,分科过细又回头思考,艺术与生活结合的可能性。科技发展到一定程度,也应回头思考人的本质,是脱离不了生活,生活脱离不了文化,文化脱离不了艺术。科技虽日新月异,不断地推陈出新,而当科技产品满足人们基本需求后,必会追求更高价值,科技与艺术薛连结,改变人们看待物质的态度。人们不再只重视物质,应更在意精神文明是否能有更大的创造,才对人的生命带来意义。也因此,当科技遇上艺术,结合成为必然趋势。
  • 摘要:科学探索与艺术创造,是两种不同的人类活动。科学的使命在于了解真实的物质世界;艺术的使命在于表达人类的感情世界。科学探究的对象是真实的物质世界,客观存在的;艺术是精神的,主观想象的。科学需要事实,需要逻辑;艺术需要唯美,需要浪漫。古往今来,科学家们攀登着同一座高峰,崎岖的山路上散布着各种自然的秘密,他们在做同一件事——揭示物质世界的规律;艺术家们则以自己的方式建造自己的高峰。科学与艺术之间的联系,是通过活动主体——人实现的。由于人类活动的多样性,因此产生了科学与艺术之间的联系。rn 科学有共同的评价标准,艺术则不然。评价科学的标准是“真”,评价艺术的标准是“美”,它们都被人类更高的标准“善”统率。三者融合,文明即到达一个新的高度。科学与艺术同属人类精神领域最高层次的创造活动,都需要深邃的思想与丰富的想象力,都需要思想的空灵与浩瀚。科学技术不断地为艺术提供新的工具,使它们更美。艺术一直在帮助科学。今天,各种风格、流派的艺术创作,正在传播科学的使命中发挥重大作用,尤其是旨在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传播活动中,艺术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 摘要: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科技与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的有机融合,越来越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体现国家综合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重要方面.科技与文化是人类对于世界本体认识的不同侧面,两者同源于一个世界,又以不同的形式揭示和表达着这个世界的本质和规律.回望历史可以看出,科技与文化相互促进、融合发展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大特征,共同推动着人类文明演进发展.提升我国科技与文化软实力,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为了增强科技与文化软实力,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些政策措施并取得了突出成效,但也还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的方面.当代文化建设的实践己经充分表明,凡是能够融入科技元素、借助科技力量推动的文化样式,就会得到迅速发展并产生巨大效应,进而形成产业规模并占据市场要津。这足以证明,作为文化发展重要引擎的科技创新,己经成为当代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并成为当代前沿文化和高端文化。
  • 摘要:纵观社会发展史,每一个时代的变革都是科技创新与文化传播相互促进的结果,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驱动力.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当今时代与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数字时代的新媒体本质就是创新,新媒体的创新性是体现跨界功能和融合价值.融合是当今社会发展最重要的功能价值.例如,科学与艺术的融合涉及到人类物质与精神、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深层问题,因此,面对近现代世界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不平衡、不和谐的问题,需要人们进行反思,并做出正确选择.科学与艺术本质上都具有创新性,但社会全面发展需要科学艺术互补和融合.在国家文化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的理念中,都提出了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协同创新的发展理念和机制,新媒体促进科学与艺术协同创新,建立科学艺术生态体系,对于创新型国家建设具有现实和重要的意义.
  • 摘要:随着博物馆事业的迅速发展,网络、数字电视、互动媒体、交互游戏、虚拟空间等新媒体信息传播技术在博物馆的应用越来越重要,逐渐成为数字博物馆建设工作的重心.特别是数字视觉媒体的发展,成为博物馆文化记录和传播的重要手段.科学与艺术结合的最终目的是大众传播,本文通过博物馆数字视觉媒体的特点以及在文化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故宫文化传播工作中应用等方面,阐述其作用和意义.rn 数字媒体实现了从单一沟通到多向沟通,从实体到虚拟的改变。数字视觉信息的制造和传播体现了个人意志对群体价值的冲击,数字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将传统的、分离的各种信息传播形式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单一的文化审美模式和观念被一个多元的视觉文化价值观念所打破。随着数字视觉媒体的发展,文化记录的传播方式将大大增强,同时还开拓了文化传播的受众面,让博物馆的文化传播更加人性化。通过数字视觉媒体图、文、声、像并茂的立体表现,将更有效的文化信息传达给观众。特别是青少年群体,早己习惯了数字媒体的信息传播方式。作为博物馆文化工作者,要预判到观众对文化的诉求和期望,要有一个文化传播者的责任感,为博物馆的发展带来更广阔的前景。
  • 摘要:随着民众文化素质和主体意识的普遍提高,以实物展示为主的文物展览方式,已经不能满足观众更高层次的文化需求,也难以达到理想的文化传播效果。本文从目前博物馆文物展览存在的问题出发,基于现代社会科学理论,分析了如何才能更好地传播文物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提出了一种观众参与式文物展览新方式的新构想。rn 为了实现这种展览方式,仅仅依靠现场实物展示是不够的,需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来实现。具体做法是,为每次文物展览建立一个网站,并在这个网站为每个文物建立一个主页,观众可以通过电脑和手机等信息终端随时访问这个网站。为了支撑这种展览方式,博物馆应该建立一个初步完善的且可持续积累的文物信息数据库,开发一个展览项目管理平台和工具来管理所有展览项目,并为每一次展览设立一个专门的展览项目管理团队。rn 观众参与式文物展览方式,是博物馆文物展览方式的一次关键变革。它对观众来说,这是一种偷悦而富有收获的参观体验。它对博物馆来说,这是一种富有成效的展览方式。它使文物展览方式从以文物为中心,变成了以观众为中心。它使文物知识传播方式从博物馆的单向灌输,变成了观众参与的双向互动。它使观众从灌输的对象和被动的接收者,变成了思考的主体和主动的参与者。它使博物馆从简单的文物展示者,变成了真正的文化传播者。
  • 摘要:在全球化时代,影像以其直观易懂性、视听兼备性成为当今最强势的大众传播工具,跨越国界,席卷全球。数字化时代,影像不仅是人们传播活动的重要工具,也是老少皆宜的艺术载体。研究影像艺术发展与传播是我们更好地理解、诠释和应对当代经济、文化、传媒乃至日常生活现象和问题的需要。数字影像作为一种艺术媒介,所创设的视听真幻的艺术境界令人如醉如痴。rn 本论文重点探讨数字影像在数字展馆中的运用,以及数字影像的发展前景。本文所指的数字影像是指新媒体艺术中的影像艺术,从技术层面上来分类,大致分为:数字影像和虚拟影像(CG影像)。数字影像在数字展馆中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多维互动幻像、镜面成像、球面投影、桌面联动系统,互动流感系统、机械小球、空气成像等等。在信息时代的新形势下,大力发展数字化建设,发展民族文化,迫在眉睫。它将使得展馆的功能强大和有吸引力,以便方便、快捷和广泛地向国人乃至世人介绍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并且抵御西方的“文化渗透”,保护民族文化、宣扬爱国主义精神,也必将使得中国文化在新形势下的世界文化竞争中更具有竞争力。而在科技日益发达的现在,在多媒体硬件设备不断推陈出新的时代,在硬件支持得到长足发展的前提下,数字影像将会在各个领域更好的发挥作用,得到更多受众的接受,并且随着科学与艺术不断地完美融合,将会给人们带来更多更好的视听新体验。
  • 摘要:传播科普知识,增强科教意识,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是科研院所的义务和责任。本文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为例,运用网络技术所具备的传播量大、效率高的特点,依托研究所建设科普网站,通过有效地实施和实践,提出我国科研院所进行网络科普活动的几点建议。建议科普工作可以提升到科研院所文化建设层面、建立“科普网站建设中心”虚拟组织,促进可持续创新发展、积极开拓信息资源渠道,创新建设及管理方式、激励制度是推动创新和发展的基础和保证、担负更多的民族使命,回报社会、提高研究所自身科研建设,融入社会、拉近与群众的距离,更好的服务社会、总结经验,促进网络科普工作的发展。
  • 摘要:寓教于乐是几千年来人类沉淀下来的教育最佳模式,随着科技的发展,严肃游戏成为寓教于乐的一种新的方式.《情商加油站》采用了这样方式,以培养大学生情商为主要目的创立的严肃游戏,也是中国首例围绕意识形态教育的应用性游戏.本文以该游戏的应用为例,从教与学的角度论述了严肃游戏仿真性、沉浸性、即时性、碎片式等特征,并阐述以此为代表的科技与文化结合的寓教于乐产品,将成为我国未来文化创意产业的新经济增长点,成为我国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手段.rn 《情商加油站》是一款以培养大学生情商为主要目的的网络应用型游戏。情商,经过几十年的学科发展,有基本的理论体系,在推广和应用方面还只停留在学院派的学习上,将情商的理论建立仿真的生活环境,进行模拟互动,突破传统的教育方式,将情商教育游戏化、娱乐化、形象化,真正使得学习着感受到寓教于乐,无形间提高大学生的情商,使大学生及时发现自身的心理问题,健康培养大学生的爱情观、人生观、价值观。该游戏以大学生思想教育中人际交往及树立正确的爱情价值观为内容,玩家通过网络社区参与活动,与异性玩家进行爱情的探讨;教师可以通过社区对所有玩家发起针对性的活动,进行干预性自主教育,并可随时查看学生的各项游戏数据,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心理学、教育学研究者可以通过学生玩游戏中的第一手信息,辅助以数据挖掘、数学建模、统计学等科学方法,对玩家进行行为分析和思想分析,辅助研究。
  • 摘要:科学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原动力.当科学发展至极致时,人们就开始追求精神层面的财富和满足感.艺术是人类社会最伟大的创造,给人以心灵上的愉悦和享受.如何利用科学技术来传播艺术,从全球多角度,多层面,跨文化的传播,使更多的人通过科技了解文化.文化以科技为载体,将古老的传承以更加新颖独特的形式被人们所接受.跨文化传播的差异化策略是基于各种文化的差异性,尊重各种文化差异,调和不同的文化差异,减少各种文化间的差异。求同存异,不是仅仅的被动接受或被接受,而是要积极寻求融合之道,减少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所以,差异化策略针对各国的文化环境,实施不同特点的传播方式,以此尽可能的克服文化阻力,提高国际跨文化传播的效率。国际跨文化传播策略的实施,是要依靠科学和艺术的共同作用才能够顺利展开的。科学与艺术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科学是精确化的艺术,艺术是情感化的科学,当两者产生碰撞,它们之间摩擦出的火花,将为国际跨文化传播策略产生质量效应。现在跨文化传播己经遍及到人类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层次和领域,这种古老而又新型的文化传播模式,必将在未来带领人类走入一个更新的时代纪元。届时,人类将会慢慢消除国家、民族、种族、信仰等方面所带来的制约、隔膜、偏距等负面因素的影响,真正达到一种文化大融合的时代。
  • 摘要: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iphone、ipad的风靡,移动终端应用掀起了一股热潮.如何开发出易于用户使用而又能够给用户带来良好交互体验的产品,即具有较高可用性的交互式应用,成为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从前端设计师的角度出发,简要介绍了交互设计的概念,分析了移动应用与传统网页间的差别,并进一步提出了交互设计在移动终端应用中的实施原则.设计中要合理布局,高效利用有限屏幕尺寸、界面简洁,减轻用户浏览负担、细化场景,综合运用交互方式、避免输入,提高操作方式察觉性积极反馈,提高操作系统可视性。除上述原则以外,交互设计在移动终端应用中还有一些与传统Web页面共性的原则,如一致性原则、对齐原则、组块原则、形式追随功能等原则。不仅要了解和掌握这些原则,还要能够通过技术手段将其实现,针对移动设备特性在视觉与交互方式等方面专门进行打造,从而得到人和交互对象相得益彰的相处方式,实现快速设计、构建人机友好的移动应用。
  • 摘要: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对绘画的研究和解读不仅仅限于平面,开始向三维空间扩展.三维数字化技术的出现,为数字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应用开辟了新的途径.本文主要以故宫倦勤斋的通景画以及国内外其它绘画作品的三维数字化为例,详细阐述了如何将绘画内容由二维转变成三维,利用数字技术帮助观众深入解读古代绘画作品的内涵.从而为今后此类应用研究的开展积累宝贵的经验.古代绘画的三维数字化步骤分为,模型和贴图制作、模型合成效果调整、专家审查三部分。贴图绘制需要艺术指导下进行,才能保证与原画统一,有条件最好是艺术专业的人事直接动手绘制。模型合成效果调整主要是把制作完成的画中物品合成到环境场景中去,进一步完善三维场景尽量忠实原作的过程。根据画面内容设计一些情景动画以活跃画画,达到吸引观众的焦点。专家审查,这个步骤主要是为了修改,三维化作品的完善。
  • 摘要:针对我国农业从业人员认知特征,以视觉体验和三维交互作为知识转化方式和技术传播载体,面向农业科技信息资源的三维可视化表达、农业科技成果三维可视互动传播、农民虚拟体验技术培训,开发系列配套的三维可视化软件工具、构建可视化资源库,制作农村科技推广培训三维可视互动产品并广泛应用,创新和丰富了农村科技推广培训的手段,成效显著.
  • 摘要:在数字时代,科技与艺术的交融相生,推动博物馆文化在深度和广度上的进一步传播.本文从一名博物馆数字化展示设计者的角度,结合博物馆文化展示的特征分析,对数字化展示应用与设计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和关系进行思考,并将其纳入到博物馆"大文化展示"的概念中,进而探寻博物馆数字化展示的一般规律和文化特性,引导博物馆及相关数字产业的设计者深入发掘数字技术与文化艺术展示的契合点,共同创造"科技之兴,文化之幸"的繁荣局面.现代博物馆展示设计是多学科交又的产物,数字展示技术的介入使得博物馆展示设计学科建设更加丰满并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在研究博物馆数字展示设计理论和进行实践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遵循文化展示设计的一般规律,更重要的是从博物馆自身特点出发,需要秉承理性的思考和科学的分析,站在大文化展示的全局角度审视数字化建设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找准定位,理清关系,从实践中探索出符合博物馆自身特质的数字化展示道路。
  • 摘要:故宫博物院的各种藏品影像,科学与艺术地反映了藏品信息,其管理系统——精修影像系统是故宫博物院重要的资源系统之一,一直为传播文化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介绍了故宫精修影像系统建设的起因背景、选定的方案、具体设计、升级、经验以及未来展望.影像加工利用平台分成影像加工系统和影像利用系统。精修影像系统中的人员分成不同角色,拥有不同权限。加工系统主要有录入操作员、电子影像审核员和终审员、数据管理员和系统管理员。利用系统主要有申请单审核员、签批领导、分配任务者、拍摄审核员、制作人员、电子影像审核员、成品发出人员等。每个流程的多名操作人员可以占用一个任务,也可以恢复该任务的等待非占用状态。精修影像系统还提供了苹果机录入及单机版录入系统。rn 充分利用新的技术、新的管理理念来提升现有的系统,是人们肩负的责任和努力的目标。需要不断采用新技术,加快构建三维精细影像,对立体文物进行标注管理,进一步提高文物的展示和研究水平。需要建立统一的跨架构跨库的检索平台,开发智能型全文检索技术,重点解决跨地区、跨数据库的信息资源检索难题。录入方式的图像化方面,如相关古建名称和相关局部信息可以在故宫平面图或单体建筑图上直接定位,会更准确和形象。只有不断引进信息技术、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和文化展示水平,才能更好地构建最适应时代需要的数字资源系统,才能更好地为本馆的藏品服务,更好地传播文化,为社会和大众服务。
  •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通过各种数字方式记录和保存数据已经成为当今文化遗产预防性保护的一大方向.而在各种数字记录方式中,三维影像技术是一种技术含量较高,采集速度比较准确和快速的方式.本文结合故宫文化资产数字化应用研究所近年来的工作实践,主要从文化遗产信息的采集、记录和利用三个方面来简要分析三维影像技术在故宫文化遗产预防性保护中的应用.通过三维影像技术可以快捷准确地采集古建信息,得到直观全面的三维数据,同时可以利用虚拟现实(VR)技术为研究人员和观众建立可视化展示平台,应用于虚拟修复、研究以及展示等多个方面.在已经和即将开展的故宫文化遗产监测工作中,数字技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特别是三维影像技术的引入,给文化遗产的信息采集、记录、监测、研究、展示提供了全新的手段和载体.
  • 摘要:本文从中国版画艺术创作演进的历史出发,回顾了不断发展着的印刷技术在版画创作中的作用以及影响,进而引入艺术家关于在版画创作中应用当代数码技术的思考与实践.艺术作品的意义价值在于其精神性内涵及其表现手段(包括技术)天衣无缝般的表里合一,这是通常所说的“技艺”真义所在。具体的技术与精神内涵的契合,需要摸索和探讨。艺术作品的精神品质和情感指向,必须还原为作品的表现品质。在数码技术版画创作实践中,只要坚守着最终输出时的印版之态,版画就不会失陷于数码技术的汪洋中,依然会是独具魅力的印版之画。数码技术于版画,必不是洪水猛兽,更将是巨大助力。
  • 摘要:新媒体虚拟展示艺术在现代社会生活中运用越来越广泛,它是通过数字化的三维虚拟技术来完成空间内容的展示.虚拟展示艺术可以使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又有多元化的体验融入数字化的体验中,虚拟展示艺术通常用于博物馆、科技馆、展览馆等.虚拟展示艺术也是对传统展示艺术的一个延伸和补充.随着虚拟现实、人工智能、新媒体技术等科技的进一步创新发展,虚拟展示艺术也将会朝着多元化、一体化的方向发展,交互方式更加自然,真实感更强,创新设计的手法将更为成熟。从整体说,新媒体虚拟展示是科学与艺术融合的产物,整个新媒体虚拟展示艺术发展趋势有着很广阔的前景,新媒体虚拟展示艺术代表了新时代数字化生活的新方向。
  • 摘要:互联网和电子技术飞速发展产生,使得电子阅读与纸本读物正在进行着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电子阅读与纸本读物都有着各自独有的特性,纸本读物通过强调"五感"特征使其具有了独特的气质,而电子阅读通过载体特性借鉴书籍设计"五感"理论,也可衍生出观、听、滑、速、汇的"新五感"体验.通过"新五感"的融入将产生有别于纸本阅读的高效、新颖的阅读产品.rn 电子阅读器的出现本身是时代的产物,在这不可阻挡的发展中,设计师应充分的发挥载体优势,使其能利用自身独特的优势得到发展。在需求影响着产品的同时,产品也在引导着需求,在这过程中有着微妙的相互转化关系。设计师将“新五感”的阅读体验融入到阅读产品中,为读者提供更为优良的阅读体验同时也可引导着市场的良性发展。设计师应该是一个站在信息大潮之中以清新的头脑来引领阅读审美的掌舵人。在电子阅读高速发展的当下,设计师更应是正确引导消费者欲望、合理定位审美品位、并最大限度发挥设计潜力的人。
  • 摘要:近十多年来,印刷业目睹了计算机、网络和其他形式数字技术的发展以及对其自身的冲击,新型媒体和记录介质层出不穷,数字技术的发展吸引了不少用户离开用纸张类介质,转而寻求其他更为快速、便捷的介质记录信息.数字技术同样为印刷业创造了许多新的机会,也对印刷行业有一定的冲击与刺激,同时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在2000年之前人们对新媒体进入商业市场所作的预测略为保守。从2000年到2010年间,以印刷媒体为基础的广告将面临严峻的挑战,对印刷品的需求量将有所减少,但变化速度可能较慢。数字印刷是因特网传播信息的重要补充,能满足信息传播多元化、个性化印刷、按需印刷和可变数据印刷的需要。印刷业工作流程数字化将成为新世纪印刷工业发展和工艺技术的新焦点。由于按需电子书技术的出现,以及数字视频系统在教育中的重要性正在增加,教育用图书和其它教育材料印刷品的市场会逐步缩小,其速度可能会比人们估计的要快。
  • 摘要:新媒体时代科学传播是在新媒体时代的宏观背景下,通过对科学传播要素的分析来建构新媒体时代下的科学传播新模式,探析科学传播规律。本文在明晰科学传播、新媒体概念的基础上,分别就传统媒体、新媒体与科学传播之间关系的转变进行分析与阐释,并就新媒体时代的博物馆科学传播发生的种种变革进行解读。文章结尾提出了时代背景下探寻科学传播规律的重要性及前景。新媒体技术带来了传播内容与传播方式的多元化发展,各种新兴传播媒介不但在空间、时间及互动的性质上具有独特的优势,而且能让使用者享有相当大的自主掌控自由,等等。rn 就博物馆、科技馆等社教机构而言,其所开展的科技知识教育是科学传播活动的一个主要方面,新媒体的特性为它们的科学传播活动带来诸多方面积极改观:rn 就信息传播的时效、内容及数量而言,向公众传播更加及时,专家直接面向受众,各类型活动的事前事中事后信息均得到有效传递、网络媒介的报道深度与广度得到实现;rn 就公众的参与性而言,网络媒介的广泛参与性使得公众能够直接对信息及体验进行回应与评价,方便博物馆等社教机构及时对公众反馈进行整理,进行传播效果分析,以指导后续传播行为;rn 就传播主体与新媒体合作而言,由于新媒体的独立性以及其积极寻求业务发展的态势,使得新媒体与社教机构的合作更加积极有效,传播手段力度加强,更有助于打破“大众不重视科学新闻”的现状。rn 在新媒体时代数字技术的应用方面,社教机构的展示手段、展览空间、展厅解说、互动设备、物品收藏管理、科学研究、标本及化石修复等专门业务技术手段均藉此得以革新,知识传播体现出更形象、更艺术、更人性化的局面。从博物馆事业发展来看,惟有致力于信息技术及网络的运用,才有可能让其服务从实体建筑空间延伸到网络世界。
  • 摘要:随着互联网广告的发展,互联网广告媒介以其精准、互动性强、用户黏度高等特点得到了更多广告主的认可.广告效果成为广告主关注的焦点,广告创意对广告效果的影响也越来越凸显.本文将探讨广告对象及广告媒介对互联网广告创意策略的影响.目标消费者即广告对象,即是网络广告活动中要说服的对象,是广告的基本要素之一。要了解网络广告的对象,应该了解网民与网上消费者的情况。网络广告的创意很大程度上受到网络广告形式和传播媒介的影响与制约。只有根据目标消费者的需求选择更精准的网络广告形式和传播媒介,并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同产品的特点,使用多种网络广告手段进行整合营销,才能提高广告的传播效果。目前搜索类广告具有高性价比和精准优势、视频广告或将成为未来主流形式、社交网络广告营销受到青睐、移动互联网广告快速发展,经过两年的发展,移动互联网广告的价值进一步被认可,整合营销仍是其发展方向。在进行具体广告活动时,用户的研究和媒介的选择是广告策划和设计者进行广告创意的基础。只有重视这两方面的研究,才能使广告活动得以顺利地实施,并最终获得良好的效果,更好地实现广告目标。
  • 摘要:今年7月CNNIC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中国手机网民已达3.88亿,首超台式电脑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覆盖的广泛用户也使其成为了重要的信息传播渠道,如何通过这个渠道为公众提供更好的科学传播服务成为了各传统科普和网络科普机构探索的焦点.本文通过对创新的近场通讯、二维码、地理围栏、增强现实几个移动互联网技术及传播手段进行探索和分析,列举了用手机测量心跳速率、通过外设手机变为显微镜、望远镜、手机自动解魔方等针对移动端的创新应用和传感器使用的案例,并对应用这些移动互联网技术助力科学传播的场景进行了展望.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